01
有人提出過“社交”三問:
你覺得社交能帶給你快樂嗎?
你覺得花在社交上的時間有價值嗎?
你覺得不社交的人,都是些什麼人呢?
對于這三個問題,你有着怎樣的想法呢?其實,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從整體的情況來說,隻分為兩派的觀點。
一派人認為,社交是人類的基本屬性,如果人類缺少了社交的熱情,那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活得幸福。
一派人認為,社交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如果讓自己為了“沒必要”的社交關系而活,這就是在浪費自己的人生。
其實,朋友多不多,懂不懂得社交,這不是什麼大問題。最關鍵的問題,在于你能不能看清社交的本質,看透人性的真相。
就拿獨來獨往,朋友不多的人來說,你認為他們正常嗎?從表面上,這些人絕對不正常。但是,如果深入一點來說,那一切都值得商榷。要知道,生活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社交,有這麼4個真相。
02
真相一:這世上沒有單純的感情,隻有相互利用的關系。
在職場中,我跟你保持友好的關系,是因為我不想得罪你,而你也不希望受到我的掣肘。
在生意場上,我跟你成為好朋友,原因不在于你我心心相惜,而在于你我之間的關系達成一緻。
在酒桌上,我跟你互訴心腸,保持着特别親密的關系,隻為了把走過場這件事做好而已。
這世上有單純的感情嗎?不見得有。也許,連我們的枕邊人都是虛情假意的。在如今虛僞的社會當中,這顯得特别正常。
有人曾說過,沒有絕對的敵人,也沒有絕對的朋友,隻有絕對的利益。
有利益,我跟你還是朋友,雙方依舊可以相擁相随,不會出現太大的矛盾。相反,沒有利益,我跟你就不是朋友了,而是陌生人的關系了。
利益就像是一條線,既牽引了你,也牽引了我,最後我們因“利益”而在一起了。它,可以說是現代人的“新緣分”。實屬諷刺。
03
真相二:薄情,是一個人愈發成熟的表現。
從哪個方面能看出一個人是否成熟呢?也許,隻需要看他是否“薄情”就可以了。
就拿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來說,他如果過分熱情,隻能說明兩點,要不就是他還未成熟,要不就是他習慣了“虛僞逢迎”。
相反,如果他過分冷漠,就隻能說明一點,就是他有所經曆,明白了世道人心,品嘗到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如此,他的冷漠,就是他的成熟。
上文提過這麼一個問題,你認為獨來獨往,朋友不多的人,算不算正常人呢?其實,不是他們不正常,而是他們太正常了,太成熟了,以至于不在乎所謂的人際關系。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30歲之前,如果你為了朋友而生活,那你終究需要磨練。30歲之後,如果你還不懂得冷漠,那你終究不夠成熟。
試想,你對他如此熱情善良,他卻對你特别狠心絕情,那你的付出真的有意義嗎?
所以說,做人薄情點,并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種大氣成熟。
04
真相三:唯有身處泥濘,才能看清“人性真假”。
老張年輕的時候,特别喜歡交朋友,認為自己對别人好,别人就會對自己好。他的座右銘,便是“多個朋友多條路”。
30歲的時候,老張已經認識了上千個朋友了。每一次聚會的時候,老張都會炫耀自己的通訊錄,說自己跟某某大老闆有關系,跟某某領導有往來。
35歲那一年,老張因為急病住院了。那個時候,由于他剛給了房子的首付錢,已經拿不出治療的餘錢了。因此,他也就希望得到朋友的幫助。
可他得到的結果,不過是“人人推脫,借口連篇”而已。哪怕跟他特别好的朋友,都不舍得借出一毛錢。這讓老張特别心涼。
後來,在父母的資助下,他還是逃過了一劫。自此之後,老張不再跟他們有往來,完全活成了“孤獨”的樣子。
也許,隻有人經曆過大劫大難,才能明白人性的真僞。
05
真相四:各相安好,才是最好的結果。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沒有那麼複雜,也不需要太親密。要知道,我不打攪你,你也别打攪我,那就很好了。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寫道:“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
在老子看來,要想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最好的辦法,并非是所謂的虛情假意,而是減少往來的頻次,各自珍重,各自安好就可以了。
為何我們越是上了年紀,越不喜歡與他人有過多的往來呢?
就是因為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靠得太近,終究是一場劫難。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平淡的關系,才能長久,而太甜蜜的關系,終究有點靠不住。
所以說,做人獨來獨往也不是什麼壞事,至少自己能活得自由一點,潇灑一點。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