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品嘗中國的絕大部分的非遺美食。今天,咱們來品嘗一下福建的非遺美食! 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
武夷山岩茶的制作可追溯至漢代,元代當地正式制作貢茶,制作技藝至清初始臻完善,是我國紅茶、烏龍茶創制工藝的發源地。武夷山岩茶工藝流程共10道,環環相扣,其中 “複式萎調” 、“做青”、 “雙炒雙揉”、“炖火”等為高超的手工絕活。同時随制作工藝産生祭祀茶神、喊山、鬥茶賽等習俗和有27道程序的武夷茶藝 。 丹桂茶制作技藝
自古以來,桂花就與浦城人民的文化生活聯系在一起,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浦城桂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丹桂産業和丹桂文化。浦城人民不僅喜桂愛桂、植桂賞桂,還創造有許多與丹桂有關的芳香美食、生産技藝、傳統習俗、園林藝術、文藝作品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木樨茶(丹桂蜜浸)。 嵩溪豆腐皮傳統制作技藝
清流縣嵩溪鎮素有“豆腐皮之鄉”的美稱。 嵩溪豆腐皮制作始于清嘉慶六年,最初稱“筍皮”,是用豆腐皮漿在煮熟時,産生一種漂浮的塊片,撈起晾幹而成。産品經過幾代人的摸索、磨練,日益完善。特别是解放後,1956年,在胡成生(已故)等人的精細加工下,使豆腐皮呈狀透明,有清涼、滋陰之效,是宴席之佳品。 長泰明姜制作技藝
姜味辣,性微溫,不僅是家常食譜的佐料,更是一種難得的保健食品。自古以來,中醫學家和民間就有“生姜治百病”之說。民間常用吃生姜的辦法,緩解頭痛、眩暈等病狀。長泰明姜原産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武安鎮馬車社,相傳在後晉時期,長泰人林畢幹在朝為官時,将嫩姜切片,經流水漂浸,撈起曬幹等多道工序後,制成甜辣适口,且具有祛寒散氣、健胃提神等功能的姜片,獻給皇帝品嘗,深得皇帝贊賞,被賜名為“明姜”。 古田曲醋制作技藝
古田曲醋為傳統工藝,屬四大名醋之一,有着750年曆史。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古田民間即采用土法制紅曲,并用紅曲或混合曲作為糖化發酵釀酒釀醋,此後區内主要集鎮均有制酒制醋民間作坊,民間多數自家都保留一兩壇老醋;乾隆十四年,在古田舊城二保街就有私營酒、醋廠;民國時期,全區有釀酒釀醋店數百家。 閩東畲族烏飯制作技藝
閩東畲族村流傳有許多獨特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其中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烏飯節”就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畲家人又稱作“分龍節”,這天,家家都做烏飯以備全家共餐、饋贈親友、祭祀祖先之用,同時族人還聚集一起盤歌、跳舞,紀念這一節日。 龍岩鹹酥花生傳統加工技藝
龍岩鹹酥花生制作工藝可遠溯至明朝萬曆年間,迄今有四十多年曆史;至清朝末年在龍岩城區及龍門、東肖等鄉鎮已有十多個較大的加工作坊批量生産龍岩鹹酥花生。由于花生産地自然條件優越,傳統加工焙制方法獨特,使産品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酥、香、脆,其味既香且微鹹,鹹中略帶甘甜,吃起來口感松脆,香酥美味妙不可言。上世紀初,龍岩人常把龍岩鹹酥花生作為當地特産饋贈海外僑胞和遠方親友,深受歡迎,“龍岩鹹酥花生”的名字也是在這一時期被廣泛傳播。 诏安黃金興傳統制作技藝
福建诏安“黃金興”牌産品(鹹金棗、宋陳鹹橄榄、梅靈丹)是馳名中外的一種民間傳統醫藥食品,系清道光年“黃金興”的創始人黃煙支先生所研制。該系列産品采用盛産于閩粵地區的鮮金棗、火燒浮山(植物産地地名)橄榄、青梅與甘草、丁香、川貝、肉桂、砂仁、豆蔻等十幾味地道中藥材,按照明清兩代以來的祖傳偏方精制而成。黃金興鹹金棗質地松軟,芳香撲鼻,鹹、酸、甜适宜,滋味純正,有健脾胃、助消化、除積食腹脹、祛風邪、潤肺化痰、理氣醒酒、防止暈車暈船、提神消怠等功效。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是一種用特種工藝造型茶或經過精制後的綠茶茶坯,與茉莉鮮花窨制花茶的傳統工藝。福州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條件非常适合茉莉花生長,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茉莉花種植史。作為茉莉花茶的發源地,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也已有近千年曆史。宋朝許多史料都記載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賞的過程。清朝鹹豐年間,福州茉莉花茶作為皇家貢茶,開始進行大規模商品性生産。 建甯通心白蓮制作技藝
建甯通心白蓮,俗稱建蓮,曆史上被譽為“蓮中極品”,曆代被列入進貢珍品,古稱“貢蓮”。 建甯縣是建甯通心白蓮的原産地,種蓮曆史悠久。五代梁龍德初(公元921年),金铙山報國寺前已有白蓮池。 清代,建甯通心白蓮已聞名遐迩,尤以産于西門外池的建蓮為蓮之上品,自古屬朝廷貢蓮。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