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周末】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7)

〈使用注意〉

常用句型

● 其實我也知道大家不愛聽,但是為了廣告商的利益我還是要念一段廣告。(點破尴尬)

● 雖然大家都急着吃飯,不過我們還是要先祝福新郎新娘。(明确主題)

● 也許這些祝福的話在大家聽來有些老套,可卻是對這對新人最美好的期盼。(找對聽衆)

自信與表達的自我訓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時的刻苦訓練,是鍛造演講能力的必需要素,而最需要紮實基本功的是自信的心态,以及清晰簡潔的叙述能力。

增強演講時的自信

〈誤區〉

觀衆讓你沒自信?那就當觀衆不存在

關于演講,很多人最關注的問題就是:我沒自信該怎麼辦?

事實上,演講台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的原因也在于此。對于他們來說,生産演講内容并不是難事,但如果沒有建立好信心,再好的内容也難以發揮出來,甚至在演講過程中隻要一失誤或是一遇冷,就會滿盤皆輸。

有些演講老師會傳授給學生一招所謂的“西瓜大法“,意思就是當我們上台後,要把台下觀衆的腦袋都當成一顆一顆的西瓜。這樣一來,我們說話的時候台下就“沒人”了,我們講什麼都不會沒底氣,自然也就自信了。

這種方法有用嗎?當然沒有。試想,當我們上台看到一堆西瓜,而且一顆一顆的都還會動,恐怕隻會更緊張吧?更何況,我們演講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能夠跟聽衆交流互動,好吸引他們,進而影響他們嗎?如果我們用這種方式隔絕了聽衆,隻顧着喃喃自語,像機器人一樣說話,這樣的演講就注定會失敗。

〈小訣竅〉

負面練習,正面思考

要訣1:學會練習失誤

練習是為了成功,可是太執着于成功,反而會适得其反。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對失誤進行專門練習。要知道,我們一般人在練習演講的時候都着重于“順暢地講下來”,不順暢怎麼辦呢?一出錯就從頭來過,再出錯就再次從頭來過,直到全程講完都沒出錯為止。

這種練習方法雖然很勤勉,卻是不對的,因為練來練去都隻是在練習沒出錯的時候該怎麼講,而完全都沒練習到一旦出錯的時候該怎麼講,等到正式上台的時候,萬一出了一點小錯,整個人就蒙了。平常一旦出錯的時候都是重來,那現在不能重來,該怎麼辦呢?反過來講,也正是由于完全沒有練習過“出錯之後該怎麼辦”,以緻心裡有巨大壓力,不能允許有出錯的情形發生。所以,正确的練習方式其實是要在“練習正确”的同時,兼顧“練習失誤”。也就是說,我們在講話的時候萬一忘詞了、說錯了、傻住了,沒有關系,不要重來,不要暫停,當場想辦法圓過去,就算斷斷續續,也要把它繼續講完。像這樣多練幾次,練到不怕出錯,練到就算臨場出了狀況,也有信心把演講繼續下去。

畢竟,對我們一般人而言,演講的目的既不是為了做表演,也不是為了上節目,所以那麼努力去練習完美的版本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真正要練習的,是如何與失誤這件事情共處。

要訣2:設定收聽率

很多人在演講的時候,一旦看到台下有人在打呵欠、刷手機、交頭接耳,就會越講越焦慮,覺得自己講砸了,大家都不想聽了。其實對于任何一場演講,都不要要求自己能夠吸引到每一個聽衆,所以不妨給自己設定一個收聽率。

比如在學校裡,如果我們面對的是熟悉的同學,那麼給自己設定的收聽率可以是80%。換言之,隻要那些打瞌睡、刷手機聊天的同學沒有超過兩成,那就代表我們的演講是成功的。而在學校之外公開演講的時候,面對那些組成比較複雜的聽衆,那我們的收聽率可以設定在70%,甚至是60%。

設定收聽率有什麼好處呢?我們要知道,站在台上演講,很多時候,明明刷手機的人隻有那麼幾個,絕大多數的聽衆都仍然很認真地聽我們說話,但對我們自己來說,台下再多友善的笑容都不重要,因為我們全副的心思都緊緊地扣在那幾個低頭刷手機的人身上。我們會覺得,如果自己不能吸引他們重新擡頭繼續聽我們講話,就代表我們今天的演講是無趣的、失敗的。于是我們一邊講,一邊看着他們,越看越沒信心,越看越害怕,其實,這時候我們隻要把眼光轉向另外80%甚至60%的聽衆身上,對于今天的演講,馬上就會産生不同的評價。黃執中老師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

在一次演講時,全場的聽衆基本上睡翻了,但無所謂,因為他發現那天坐在前面第二排,有一個老先生從頭到尾面帶笑容地對他說的内容頻頻點頭,所以他也從頭到尾也就一直盯着這位老先生。對黃老師來說,那天的演講,他的收聽率就是1%,他依然很有自信,而且很盡責地讓那一位老先生覺得聽他講話很有收獲。

要訣3:正向解讀

但凡有自信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色,那就是擅長正向解讀。

什麼是正向解讀?比如我們在演講的時候有個聽衆睡着了。對于某些演講者而言,他會對自己說:“我一定講得很無聊。”但同樣的情況發生在那些有自信的演講者身上,他們隻會認為“這個家夥昨晚一定沒睡好”。再比如,如果我們在演講的時候講了一個笑話,結果全場沒人笑,我們不用覺得是自己的笑話不好笑,很可能是這一屆的聽衆不行,他們的幽默感顯然都不太好。雖然這有些自我安慰的成分,但是要排除演講時的諸多幹擾因素,這種心态是必不可少的。

〈使用注意〉

在演講中有自信,與準備一場成功的演講是有差别的。上了場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就是世界第一,但是在準備過程中,還是要多考慮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因此要注意,本篇内容主要是教你如何在場上正面解讀聽衆,使用收聽率這個概念來增強自信。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演講者,場外的功夫也必不可少。場上要正面思考,場下依然要客觀分析。

常用句型

● 準備一個與忘詞或口誤有關的小笑話。

即使是再熟練的演講者,實際演講過程中都有可能犯錯。因此,練習失誤的時候,不妨準備一個與可能發生的失誤有關的小笑話用以過渡,既讓自己心裡有底,到時也不至于尴尬。畢竟,沒有人會拒絕幽默。

● 無論如何,我想剛才那個向我點頭的姑娘肯定是明白了。

不妨多提一提那些認真傾聽、與你互動的觀衆。一來,多關注他們能讓你保持自信;二來,也能讓其他觀衆産生一種“錯過了什麼”的落差感,從而也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

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

〈誤區〉

将說話當成寫文章

說話,最重要的是清楚、準确地傳達信息,不讓人産生誤解是好好說話的基本功。在演講時,我們更要注意,将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晰。那麼,怎樣做到說話清楚呢?一般人都會告訴我們要言簡意赅、用詞準确、邏輯順暢……這些概念往往過于籠統,沒法直接落實操作,針對這一情況,我們來分析一下有哪些可以直接操作的小技巧。

很多人有一個很大的疑問:我文章寫得不錯,可是為什麼說話的時候别人就很難理解呢?

這裡有個誤區——說話清楚,跟寫文章清楚不是一回事。因為文章寫出來我們可以一遍遍正看反看使勁琢磨,可是話說出口就是說出口,沒有第二遍。很多寫下來看得挺清楚的内容,要是靠說,人家還真不一定能明白。

比如,許多人有個習慣,平常路上沒事,喜歡下載一些經典文章的朗讀版聽聽,來代替讀書。這些文章,篇篇都是用詞精确、言簡意赅、邏輯嚴密,閱讀的時候覺得很舒服、很好理解;可是聽起來就很容易走神,一個跟不上,意思就會有誤解,非得倒回去重聽不可。

這就說明,聽和看還是有很大區别的,在說話的時候要讓聽衆覺得清楚,課堂上教的那套寫文章的方法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學習專門的說話技巧。

〈小訣竅〉

信息的多維度表述

具體來說,在口語傳播的時候,有三個方法能夠保證我們清晰、準确地傳達信息。

關鍵信息要多角度重複

演講跟寫文章最大的區别是,說過了就是過了,(至少現場)不能倒回去重新聽。而在關鍵信息的表達上,“一遍過”絕對是有隐患的。

比如我們跟人約了時間,“八點差一刻集合”,人家很可能隻聽見了“八點”和“一刻”,所以這時候我們必須再重複一遍,“也就是七點四十五”,這個重複,就是換個角度把自己要說的話再說一遍。

再比如,我們在演講時要表達一個論點,講完之後肯定要論證,一番擺事實、講道理下來,我們會發現,聽衆已經忘記自己最開始的論點是什麼了。這還算是好的,很可能我們講到一半人家就已經不記得演講主題了。這就需要我們反複強調自己的主線,最後别忘了還要進行總結。

在口語傳播的時候,千萬不要高估聽衆的理解力。很多人都玩過一個遊戲,就是把一句話從A傳到B、B傳到C……基本上過五六個人,這句話就會傳得面目全非、笑料百出,而這個遊戲最重要的規則,就是傳話的時候不準重複,隻準說一遍。所以重複,特别是多角度地重複(怕大家覺得煩,同一句話講幾遍是不行的,你必須想辦法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同一個意思),是避免誤解和歧義最好的辦法。

難懂的内容要主動留空白

你可能會覺得,演講的時候留空白,不就是冗餘、不就是廢話嗎?比如很多領導講話,都喜歡插入很多的“額……”“這個……”“那個……”之所以廢話連篇,出現這種讓人很煩的場面,是因為講話者的腦子比聽衆慢,不知道該說什麼又硬要說,就隻能用些贅詞、水詞硬塞進去,給人拖沓的感覺,這樣當然不好。

不過你要注意,以上這種是被動性地留空白;而我們要教的,是主動性地留空白。

所謂主動留空白,意味着我們腦子比聽衆快,但是要有意識地等一等,等聽衆明白了再繼續講。這又是口語傳播的一個特點了,因為我們必須要給聽衆留下足夠的反應時間。

人類學家發現,在隻有口語傳播的時代,大家都習慣用很多贅詞,比如非洲人講童話、古希臘人講神話,都有一大堆沒什麼意義的語氣詞和形容詞,這是做什麼用的呢?就是有意沖淡信息密度,給聽衆留下想象的空間和喘口氣的時間。現在我們聽評書、聽相聲,甚至是聽課,如果把人家說的話一句句寫下來,就會發現有一大堆的贅詞,可是如果把這些贅詞都去掉再念一遍,整個神韻就沒有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去掉了聽衆的反應時間。

所以,一段話“聽起來清楚”和“讀起來清楚”是不一樣的。如果不留下反應時間,讀起來清楚,聽起來未必清楚。不信下次演講的時候你留意一下,贅詞越少講得越快,我們會發現聽衆表情就越困惑。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一些贅詞來增強互動感。

比如,馬薇薇講話的時候有個口頭禅,叫“對不對”。其實有什麼對不對啊?她當然覺得自己是對的,這就是在給聽衆留時間,讓他們想一想這話是什麼意思。等聽衆想明白了,她再說下一句。而且在面對面交流的時候,如果對方的表情比較困惑,那你就可以再多解釋幾句。總之,正确使用贅詞,不是在給演講灌水,而是要讓聽衆有個反應的時間,能跟着聽衆的節奏來演講,信息傳達也會比較順暢。

每個人習慣用的主動性的贅詞都不一樣,馬薇薇喜歡用“對不對”,黃執中喜歡用“你懂我意思嗎”,用什麼不重要,關鍵是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一些表達。

複雜的觀念要進行操作性表述

“操作性表述”這個概念聽起來高大上,其實很簡單。比如,我們給别人指路的時候如果說,“過這個路口,先往東,再往南,再轉西,”大多數人腦子都會蒙一陣子。可是我們如果說,“前面第一個路口右轉,然後兩個路口都右轉就到了”,這樣聽起來就清楚多了。為什麼呢?因為不是每個人腦子裡都有東西南北的方向感,可是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左手和右手。“遇到路口找東西南北”,這是個理論的思路;“遇到路口擡右手”,這是個具體操作的思路。後一個大家接受起來會覺得比較清楚。

有些領導講話喜歡拽大詞,什麼“高度重視”“大力開展”“全面深入”“苦幹實幹”,講了半天,底下還是一頭霧水,因為他們的講話缺乏操作性。而會講話的領導,則善于把這些大詞變成可操作的實在話。比如說,一個工廠裡要提高産能,應該怎麼跟底下的人說呢?有句很簡單也很傳神的話:“人可以歇,機器不能歇。”這種表述是最具有操作性的,比什麼“大幹快上”“卧薪嘗膽”要好得多——不管你們想什麼辦法、怎麼排班,反正機器要一直轉就對了。圍繞這個目标來做事情,大家才能分解任務、各司其職,知道自己具體要幹什麼。

〈使用注意〉

在使用對應的技巧之前,應當先分析你想傳遞的信息屬于哪一種類型,再根據信息的類型對症下藥。例如,當你傳遞一個十分複雜的概念時,即便你用再多次的重複,或給對方再長時間的留白,也沒法讓對方理解你想傳遞的信息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時候你很可能需要圖表來輔助演示。

常用句型

● 對不對?(或“你懂我的意思嗎?”)(主動留白)

● 過第一個路口右轉,過第二個路口左轉……(操作性表述)

避免說話啰唆

〈誤區〉

說話啰唆是嘴的問題

很多人都有被人吐槽說話太啰唆的時候,平時聊天也就算了,如果在當衆講話時總是犯重複、啰唆的毛病,聽衆可就不埋單了。那麼,我們怎樣通過平時的自我練習,克服這個毛病呢?

其實,說話啰唆大多不是什麼表達問題,而是思考的問題。背誦一篇課文,誰都不會背誦得啰唆,更不會颠三倒四。而那些所謂說話啰唆的人,讓他深思熟慮去寫一段話,基本上也不會像平時說出來那樣沒條理。可見,說話啰唆本質上是因為沒有條理,想得不清楚,而不是單純的表達障礙。

〈小訣竅〉

幫你捋清思路

方法1:先問再答

“先問再答”對應的情形,叫作“不知所問,所以啰唆”。也就是,由于你沒明白聽衆到底想知道什麼,所以無法聚焦在真正重要的問題上。

比如說,領導問你:“你對這份企劃案有什麼看法?”你會不會把自己當時能想到的所有意見通通說一遍呢?有些人就會,因為覺得說得多,總能碰上對的吧。就好像以前考試回答主觀題,老師也是教我們能想到的都寫上,更容易得分。

但是你想想,如果真這麼幹,領導心裡的感覺是什麼?他才沒耐心像閱卷老師那樣隻要有得分點就給分呢,畢竟時間寶貴,你繞來繞去說不到他想聽的,他自然會覺得你啰唆了一大堆,到底講了些什麼?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你。因為“對什麼東西怎麼看”的這類問題,本身确實太過開放,可回答的方面非常多。這個時候,我們不妨通過反問的方式,幫助提問方聚焦他真正的疑問,挖掘他想聽的方向之後再做回答。這就是我們說的“先問再答”。

繼續上面那個企劃案的例子:

你可以問一句:“您是指内容上的意見,還是操作層面上的意見?”或者“我對預算和流程都有點兒想法,您想先聽哪個?”很簡單的一句問話,讓對方幫我們聚焦,我們的答案肯定要比之前面面俱到什麼都講要精練得多。

順便提一下,考試答主觀題,我們要說多、說全,因為題目是死的,我們沒法問它問題、跟它交流。現在跟活人說話,就可以通過反問幫助聚焦,把主觀題變成選擇題,限縮答案,避免啰唆。而在公衆演講的時候,由于很難現場問觀衆,這就意味着你要把功夫做在事前,先了解一下觀衆的大緻預期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才能避免雲遮霧繞、說話啰唆。

方法2:看人下菜碟

啰唆産生的另一個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我們低估了聽者的理解力。因為總擔心别人聽不懂,所以就有一種沖動,要把自己想到的東西一股腦地全說出來。要麼一個層次翻來覆去,正說反說都解釋一遍;要麼一個問題無限延展,面面俱到。

啰唆界的形象代言人——《大話西遊》裡的唐僧,他最出名的那個橋段就是跟孫悟空搶月光寶盒的時候說:

“你想要呀?你想要說清楚就行了嘛,你想要我會給你的,你想要我當然不會不給你啦,不可能你說要我不給你,你說不要我偏給你嘛……”

這麼一大段話裡,他的核心意思就是一句話:“想要就直說,說了就給你。”我們正常判斷,都會覺得這句話沒有什麼難理解的,一說就懂。而當你已經聽懂了,他還繼續解釋你已經知道的東西,自然給聽者的感覺就是啰唆。

所以我們說話的時候,非常需要大家進入聽衆的角色,去預判他們的年齡、職業、關系,以及對所談話題的理解程度、熟知程度,從而幫助我們做減法。根據不同的聽者,決定省略什麼、保留什麼,這就是“看人下菜碟”。

比如我們對女生說:“你這個包很漂亮啊,是不是很貴?”

一般人回答時都會說“貴”或者“不貴”、多少錢,最多再加個牌子。可是對于愛包的女生來說,常常一提包就刹不住車了:

“好看吧?原價買的,範冰冰同款,花了我兩個月工資,我同事前兩天還買了一個更貴的呢,你千萬别告訴我媽,不然她一定會殺了我,之前她就數落我亂花錢,後來我都不告訴她了,根本不能讓她知道其實要兩萬多啊……”

這一大段回答,大家覺得啰唆嗎?我相信一定是有人覺得啰唆,有人覺得不啰唆。越是有相同經驗的人,就越不覺得啰唆;但對大多數對包包沒有什麼研究的人來說,我隻問這包是貴還是不貴,你卻跟我說了一大堆明星的、你同事的、你媽媽的事情,這是幹什麼?一開始告訴我兩萬多就好了嘛。

所以,面對不同人,同樣的話也會産生不同的效果。

方法3:先講中心句

第三個常見情形是對方問得清楚、具體,我們想提供的信息也一點兒都不多餘,但還是會讓聽衆産生啰唆的感覺。這種時候,問題就出在說話欠缺條理。就好比一堆橫七豎八的電線糾纏交錯,但凡見到的都覺得亂七八糟;可是如果整理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就會順眼多了。視覺效果如此,聽覺效果也如此。

那麼,怎麼把眼前的信息整理成清楚的信息,讓人一目了然呢?這就要求我們:長句要變短句說,一堆短句裡面的中心句要先說。還是上面那個買包的例子。

假設剛才那一大段,全部是人家想知道的必要信息,你應該怎樣排列它們呢?别人問她包貴不貴,如果她說:“這個買的時候是原價不打折,範冰冰同款,花了我兩個月工資,我媽要是知道了肯定會罵我,兩萬多塊的包。”你聽了什麼感覺?是不是很亂?明明是好幾個短句,非連成一個長句說,使句子的結構不清晰,聽了半天,最後才聽到主幹意思,自然覺得啰唆。

截成幾個短句後,大概有這麼幾個意思:首先,包花了兩萬多,這是說價格;其次,用“原價不打折”“範冰冰同款”“兩個月工資”“媽媽知道了會罵”來描述這個價格算不算貴。

中心句是哪句?自然是“這包要兩萬多”,其他那些解釋“有多貴”的語句可以放後面。所以我們換種表達來看看——

“你問貴不貴?當然貴啦,兩萬多呢。沒打折,買的明星同款,花了兩個月工資,千萬别讓我媽知道啊!”

你看,同樣的字數,這樣是不是就顯得精簡多了?

〈使用注意〉

在平時有意識的練習中,我們可以通過定時發言來練習。比如,要求自己把一件事或一個問題在20秒内說完,用固定的時間來訓練自己篩選内容和組織語言。限定時間能有效逼着自己把話說精煉。我們練習的時候,第一次不滿意就重說,直到滿意為止,幫助自己養成長話短說的習慣,慢慢克服啰唆的毛病。

常用句型

● 我對預算和流程都有點兒想法,您想先聽哪個?

用提問的方式确認對方想聽到的内容,避免啰唆。

● 我認為是這樣的,原因有三點……

先講中心句,再說原因或其他描述類語言。

06.

辯論

通過對抗争取第三方支持

辯論,是一種“權力在他方”的說話場景。對話雙方的目标是争取在場的或者某個預設的“中立第三方”,需要就針鋒相對的立場開展攻防。

在五維話術體系中,相較于溝通、說服、談判、演講,辯論更強調對抗性,它對中立第三方的影響也主要是借由對抗産生的。

對于普通人而言,辯論訓練對于提升反應力、洞察力和大局觀很有幫助。而在這個充斥着忽悠和不靠譜的世界裡,辯論思維也是一種必要的“心智防身術”。

準确地意識到對方存在的問題

反應和判斷能力可以說是辯論的基本素質,它們都是為了讓人準确地意識到對方存在的問題。反應慢,還可以慢慢練;反應錯,就會越走越偏。所以,我們将以反應為主題,談一談如何應對反應慢這個常見缺陷,以及“陷阱式提問”和“洗腦式忽悠”這兩種常見的問題。

反應慢怎麼辦

〈誤區〉

他快他赢,我慢我死

很多人害怕跟人辯論,就是因為腦子慢、跟不上。他們覺得,辯論就像打架,全憑反應快。對方一拳過來了,如果要想很久才知道如何招架,自然就會被打趴下。既然在辯論時誰都不願意吃啞巴虧,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大多數人反應沒那麼快,怎麼辦?

實際上這話對打架來說是真的,對辯論來說卻不一定。因為辯論不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你來我往、唇槍舌劍,其實是說給中立第三方聽的。單純隻是反應快,隻能噎死對手,不一定能赢得觀衆。說白了,要是隻有兩個當事人,那也沒什麼可吵的;辯論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大家來評評理。這與其說是需要“反應快”,倒不如說是需要“反應準”。

〈小訣竅〉

以慢打快

反應快,當然是辯論時的加分項,但是這得慢慢練,由慢到快循序漸進,沒有什麼捷徑好走。不過對于初學者來說,首先要解決的不是速度問題,而是準确性問題。隻要掌握複述問題、慢而不斷、化繁為簡這三個訣竅,不需要跟人比拼速度,也能穩穩當當地把道理講清楚,在激烈的争論中捍衛自己的立場。

第一招:複述問題

很多人害怕辯論是因為心虛:“對方要是突然問我一個問題,答不上來怎麼辦?”可是你要知道,身為在辯論中全神貫注的一方,當我們反應不過來的時候,大多數觀衆其實也反應不過來。所以,無論如何,先不要擔心。

而且,很多問題我們之所以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是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所以我們要做的往往不是回答它,而是把它用自己的話再複述一遍,好讓大家能明白裡面的荒謬。

比如,辯論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對方以這樣的邏輯擡杠:

你說你要減肥,他問:“你想餓死啊?”

你說你不穿秋褲,他說:“你想凍死啊?”

你說這個雞蛋真難吃,他問:“難道你要吃雞毛嗎?”

很多人聽到這種話,都是一口老血憋在心裡,覺得對方胡攪蠻纏,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其實很簡單,我們别着急地跟對方以快對快,我們要慢慢地重複一遍這個問題,大家就會發現它有多扯淡。

比如,你可以假裝笨笨地這麼說:“你說我要吃雞毛?沒有啊?你為什麼會覺得我要吃雞毛呢?雞蛋不好吃,為什麼就會吃雞毛呢?好奇怪啊。”

可見,這些扯淡的邏輯都是藏在對方話裡的。你非要靠反應快,第一時間頂回去,反而容易中埋伏、吃暗虧。如果你不着急,慢慢把它複述出來,讓大家清清楚楚地看到對方有多荒謬,其實是一種更好的反駁。

第二招:慢而不斷

反應慢,其實在觀衆的心裡并不一定是劣勢。因為隻要我們有一以貫之的邏輯,一步一步地慢慢講,觀衆心裡是會自動腦補很多潛台詞的,比你像機關槍似的不停地說效果要好得多。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偏離自己原有的邏輯,不要被對方帶跑了,我們的邏輯線不能斷,這就叫“慢而不斷”。

還是拿剛才那個例子來說。我說雞蛋不好吃,對方要我去吃雞毛,我如果真開始跟他讨論雞毛不能吃,看起來反應快,其實就是被他帶跑了——

“雞蛋不好吃。”

“東嫌西嫌,那你為什麼不去吃雞毛呢?”

“神經病,雞毛又不能吃。”

“對啊,雞毛不能吃,雞蛋能吃,能吃的你覺得難吃,不能吃的你又不吃,你到底想怎樣?”

所以,真要辯論的時候,很多所謂反應快的人都喜歡糾纏一些特别無聊的問題,貌似以快打快,其實隻是把辯論變成了鬥嘴,在旁人眼裡一點意思都沒有。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回應對方有關雞毛的問題,而是回到自己原本的問題上來——

“雞蛋不好吃。”

“東嫌西嫌,那你為什麼不去吃雞毛呢?”

“不好意思,我反應慢,不太理解雞蛋和雞毛的關系,我們還是回到剛才的問題上來。我覺得這個雞蛋難吃,是因為它太鹹了,如果你覺得這個雞蛋好吃,請給我一個理由,不要扯别的。”

其實,很多詭辯都是挖個坑讓我們跳。對方冷不丁問一個問題,就是希望我們快問快答、沒時間思考。這時候,千萬不要跟對方鬥氣、你快我也快,而是要讓節奏慢下來。我們要經常問自己:對方這個問題跟我原本的邏輯是什麼關系?我有沒有必要回答他這個問題?

在這個時候,反應慢一點反而才安全。

第三招:化繁為簡

反應慢,是因為問題太多應接不暇,那不用想那麼多問題不就可以了嗎?其實很多時候,無數個小問題都可以包含在一個大問題裡面。隻要掌握了這個大問題,就可以把那些小的東西歸納進來,不用一個一個去回應,自然就不存在反應不過來的問題了。這就像是無數條分岔的小路總歸要通到主路,我們隻要把握住這條主路,在辯論中就不會迷路。

繼續上面案例的分析:當你說雞蛋難吃的時候,可能會遇到無數的反駁,但你仔細想想,無論對方反駁什麼,歸根到底,都是在質疑你吃東西的品位——所以隻要了解這一點,事先有個預期,就能夠迅速地把所有問題都歸到這條最根本的主路上來。

比如,當你說這個雞蛋難吃時,對方說:“那你為什麼不去吃雞毛呢?”

你可以傻傻一笑,慢悠悠地回答:“你這麼說,無非是要質疑我的品位嘛,可你知道我吃過多少種做法、多少個産地的雞蛋嗎?你沒吃過好的,有這種質疑也不奇怪啊。”

在這輪辯論中,最關鍵的一步是證明自己是有品位的,是有資格評價這個雞蛋的。既然萬變不離其宗,總歸是要講到這個問題上來,那你事先認真想想怎麼證明自己的品位不就行了嗎?既然敵人總要走這條路,你事先把工事修建好等着就行了,反應慢一點,又有什麼好怕的呢?

總之,很多時候對方所謂的“反應快”,都是建立在岔開話題、回避核心争議的基礎上。因此,作為反應慢的一方,我們最優先要做的事情其實不是快速回應、去占場面上的便宜,而是要沉下心聽清對方說的是什麼,再結合上面三個原則,自然就能把該講清的東西講清了。

〈使用注意〉

看到這裡,很多人也許會問:就算我也想照你說的以慢打快、慢慢講,可是萬一對方不給我時間,我該怎麼辦呢?

在此,還記得我們第二章提到的“買時間”策略嗎?可以回顧一下哦!

常用句型

● 等一等,我反應慢,你不要騙我……

對于反應慢的人,最有效的避免落下風的方法就是努力讓讨論節奏放緩。所以,多用“等一等”“好像哪裡不對吧”這樣的說法,先緩和節奏,之後無論是複述對方的問題,還是繼續自己的論述,都會更加從容。

● 我們原本讨論的好像是……

時刻提醒大家,我們原本讨論的重點是什麼。這樣,即使場面上看起來可能暫時吃虧,但至少不會被帶偏主線。

● 你無非是在說……

明确對方的潛台詞和讨論核心,擺脫對方的花招對自己的影響。

怎樣回應陷阱式提問

〈誤區〉

順着對方思路回答

生活當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人不懷好意的陷阱式提問。

陷阱式提問,俗稱“刨坑”。就是通過提問,來引導我們得出某個預設的、其實自己根本不同意的結論。最簡單也是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老婆和老媽都掉進水裡,你要救誰?”除了拒絕入坑,沒有全身而退的答案。在生活場景裡,也有大量形式相近但卻更為兇險的陷阱。

而面對這樣的陷阱問題,一般人是如何應對的呢?

很多人在遭遇到陷阱式提問時,并沒有意識回避,往往順着對方的思路跌落“坑”裡。例如:

在電影《瘋狂動物城》中,兔子警官朱迪找到了失蹤的發狂動物,受到了表彰。可是她在記者會上,卻毫無自知地連續陷入記者三個提問的陷阱。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兇險。

記者的第一個問題:“野蠻化的動物,在種族上有什麼特别之處?是不是隻有肉食動物野蠻化了?”

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出,詢問罪犯的種族特征,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搞個大新聞,給某個種族貼上罪犯的标簽。但是兔子朱迪完全沒有覺悟,老老實實地回答:“是的,目前隻有肉食動物野蠻化了。”

于是,在第二個問題裡,記者就刨了一個更大的坑,問:“隻有肉食動物'會’野蠻化嗎?”

請注意,朱迪前面說的“目前隻有肉食動物野蠻化”是一個事實描述,但記者後邊問的“隻有肉食動物'會’野蠻化嗎”則是一個非常危險、非常政治不正确的性質判斷。

更何況,從邏輯上來說,如果“我見到的變态都是男的”,并不代表“隻有男的會變态”,所以目前發瘋的都是肉食動物,不代表隻有肉食動物會發瘋。然而朱迪并沒有識别出這個邏輯陷阱,她直接回答:“是的!”

而當記者追問第三個問題,也就是“為什麼肉食動物會野蠻化”的時候,朱迪可能已經蒙了,為了圓場,也就是解釋清楚自己為什麼這樣說,反而越陷越深,把局面弄得更加不可收拾。

她說:“可能跟DNA(脫氧核糖核酸)有關系吧。畢竟,數千年前,肉食動物就是靠攻擊和獵殺來維持生存的……”話說到這兒,朱迪的言論就變成了這場歧視風暴的源頭,再也不能翻身了。

回顧以上的過程,你會發現陷阱式提問就像一個隻進不出的巨坑,一旦陷入就會越解釋越糟糕。不過,其實隻要一開始的時候,朱迪對問題的走向有足夠的警覺,就可以繞過這個坑,還可以向在場所有人指出這個陷阱。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責怪她逃避問題了。

〈小訣竅〉

點破意圖

第一步:增強意識,發現陷阱

我們同樣用《瘋狂動物城》的例子,來解釋該如何面對陷阱式提問。

記者:“野蠻化的動物,在種族上有什麼特别之處?是不是隻有肉食動物野蠻化了?”

朱迪:“我知道你很關心這些發狂的動物有什麼特征,可我不明白,這跟種族有什麼關系。”

記者:“我的意思是,目前看起來,所有野蠻化的都是肉食動物,所以是不是說,隻有肉食動物'會’野蠻化呢?”

朱迪:“目前野蠻化的動物的确都是肉食動物,但相對我們動物城的人口數量,野蠻化的動物隻是特例。沒有任何迹象表明,野蠻化與種族有任何關聯,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隻有肉食動物會遭遇野蠻化的變異。”

所以,當涉及種族、政治等敏感問題時,要謹慎小心,提高防範意識,在對方問出問題時就發現陷阱,并規避它。

在這個例子中,朱迪話說到這裡,其實就相當不錯了。然而這隻是避免了自己掉進坑裡,接下來,我們可以用進階式招數對刨坑的壞人來一點懲罰。

第二步:斥責刨坑者的動機

再舉個例子,NBA(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勇士隊的球員格林曾經遇到一個不懷好意的記者提問:“去年你們來休斯敦比賽時,洪水一來,你們就輸了;洪水一走,你們就赢了。今年你們又來休斯敦,也是洪水一來,你們就輸了,呵呵,你怎麼看?”

格林迅速就判斷出,這個記者應該是為了博人眼球,故意炒出一條無聊的新聞,才會不斷向他暗示——他們的勝負和洪水之間似乎有什麼神秘的聯系。

于是格林不僅直接拆穿了對方的陷阱,還順便怒斥了對方傷天害理的“陷阱式提問”。

格林說:“哥們兒,因為洪水,這裡的人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人,甚至失去了生命。我們這些天一直在幫忙搞募捐,幫忙做這做那。你呢?你居然有心情拿洪水跟我開玩笑?我真是為你感到羞愧!”

格林的怒火,不僅沒有被看作公開場合的失态,還獲得了非常正面的反響,讓大家對他的人品分外尊敬。所以,不要害怕遇到類似這種帶坑的問題,如果能發現、拆穿并痛斥對方的陷阱,它還能轉化成一個公衆表達的好機會。

〈使用注意〉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裡講的陷阱大多是面對公衆,你的回答可能會在輿論中被誤解,所以才需要格外注意。

但生活裡有些類似的問題與公衆無關,比如女朋友問你跟前任是怎麼分手的,面試官問你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這些問題雖然也是坑,因為怎麼回答,說輕說重都會有問題,但是他們隻是想要了解你的看法,犯不着拆穿和指責。

常用句型

● 你這種問法隻是想通過我的話來證明××的觀點,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區分事實與觀點,避免被對方帶入陷阱。

● 你這樣提問隻是想套出我的話,并歪曲報道,我真為你有這樣的想法感到羞愧。

點破對方用意,先發制人。

反忽悠的心智免疫法

〈誤區〉

怕忽悠?那我不聽總可以了吧

如果有人拿着似是而非的東西來忽悠我們,想給我們洗腦,應該怎麼提防呢?

有人可能會覺得,不被忽悠還不簡單,不聽他的不就行了,頑固一點不就行了。可是,滿大街都是廣告,我們能一眼都不看嗎?每天都會接觸各種洗腦術,我們能什麼都不想嗎?如果隻靠堅定的意志就能站穩立場,世上也就沒那麼多騙子了。

這就好比練武術,沒有哪個師傅會告訴你隻學進攻就能習得武術,别人打過來時我們死扛不認輸就行了。不管是閃轉騰挪還是見招拆招,防禦總是一個重要的練習項目,和練習進攻一樣需要下功夫。而不被忽悠的實質就是心智防身術,心智防身術中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技巧就是“心智免疫”。

〈小訣竅〉

先打預防針

第一步:關鍵詞脫敏,做到态度免疫

很多人覺得,不接觸不同觀點或者見到不同觀點就一棍子打死,肯定就不會被忽悠。其實正好相反,有些忽悠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我們想拒絕都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有些忽悠是故意激起我們的反駁,然後打一個防守反擊讓我們猝不及防。所以關鍵不是塞上耳朵不聽,而是态度上要脫敏。畢竟,人被忽悠是正常的,防忽悠是必需的,遇到忽悠不着急、不上火,這才是正确的态度。

要知道,你對某件事越是敏感,反應越是激烈,你反而越容易受影響。為什麼呢?就像皮球壓得越緊,反彈就越厲害;鐘擺拉得越高,擺蕩回去的幅度就越大。所以,當你發現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嚴峻的時候,你的态度最容易被過度修正。

舉個例子,據警方總結,很多人誤入非法傳銷窩點,第一時間當然都是抗拒的,因為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傳銷者都是一群面目可憎、兇神惡煞的家夥。可是,為什麼最後他們卻被洗腦成功了呢?就是因為進了傳銷窩點一看,那幫家夥也沒那麼可怕嘛,既不打也不罵,天天拉着自己唱歌做遊戲,端茶送水講笑話,反而顯得自己一開始的拼命抗拒很可笑。所以反應過激其實反而使自己更脆弱,因為這意味着你很容易被敲開第一條裂縫。

當年美國著名的邪教團體“大衛教派”,便是利用外界對于他們的過激反應來加強自己信徒的忠誠度的。他們的“教主”會指着報紙對信徒說:

“這上頭寫着,你們都是受迫來的!”

(信徒笑)

“你們每天生活在痛苦與絕望中!”

(信徒笑)

“上頭還說,我每天都用謊言在給你們洗腦!”

(信徒大笑)

“而你們知道,誰才是給你們在洗腦嗎?這些充滿謊言的報紙、媒體……才是在給外面那些人洗腦!”

同樣的道理,有些對傳銷特别敏感的人也會認死理,不管對方說什麼都是一句:“你們是來騙我錢的,我信不過你們!”

可是,如果人家一開始根本不跟你談錢,你不就尴尬了?事實上,善于忽悠,就是善于給炮彈包上糖衣,人家好言好語叫你去“聽課”,而且還現身說法,講自己當時也跟你一樣有抵觸情緒。這一來二去的,你的态度自然就會軟化,甚至會覺得伸手不打笑臉人,反而自己顯得理虧了。

所以,面對洗腦,脫敏是第一步。

第二步:模拟辯論,做到論點免疫

疫苗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為它能讓我們的免疫系統知道病毒長什麼樣子;而我們要防忽悠,也正是要模拟對方可能使什麼招。在辯論上,這個環節叫“模拟辯論”,簡稱“模辯”,就是在辯論前把對方所有可能的論點都在底下過一遍,先想想怎麼駁,這樣上場之後,自然就能做到論點免疫。

還是拿傳銷洗腦來舉例。傳銷組織把人穩住之後,就要開始跟他們講所謂的“道理”了。而且他們早有準備,會針對一般人對傳銷的反對理由逐條進行反駁。

如果你說:“傳銷不合法。”

他們會說:“不合法,但也不違法啊!因為根本就沒立法嘛!”或者說:“我們是直銷,不是傳銷,那些非法傳銷跟我們沒有關系。”

而如果你追問:“你們不違法為什麼非要騙我過來?”

他們會說:“騙有善意的騙和惡意的騙,我們這是善意的啊。”或者說:“直說會引起誤解,而且直說也說不清楚啊。”

類似的反駁還有很多,甚至還有說國家暗中支持傳銷的,總之就是人家已經預料到大多數人會問什麼,早就準備好了該怎麼說,這些都是套路。

所以,之所以很多人都會被傳銷組織洗腦,就是因為别人有預案,我們沒有預案;對方已經摸清了我們的論點,我們沒有摸清對方的論點。這就跟打仗一樣,誰事先對敵人了解得透徹,誰在實戰的時候就占上風,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你稍微用常識想一想就會知道,不是每一個違法行為都需要專門立法來禁止的,不然國家得出台多少部法律。又比如說,靠發展下線賺錢一點兒都不“直”,還談什麼“直銷”呢?再比如說:“你都把我騙過來了還說是善意的,那你有本事買張機票善意地送我回去啊?”這些反駁其實并不難,隻要花點時間認真想想,你自己就能琢磨出來。關鍵是要事先在腦子裡過一遍,不然臨場真不一定反應得過來,很可能一下子就被對方說動了。

第三步:模仿表達,做到影響力免疫

如果通過模拟對方的思路已經做到了論點免疫,那就可以進入最後一步——通過模仿做到影響力免疫。這就是說,很多時候,對方之所以有說服力,倒不是因為觀點有什麼了不起,不是邏輯和論據讓人心服口服,而是因為有極強的渲染力和表現力,能繞過我們的理性,直接在感性的層面起作用。

比如,早年萬寶路香煙有一則非常著名的廣告,畫面是健碩的西部牛仔,一邊騎馬一邊吸煙。它講了什麼道理嗎?沒有,但就是讓我們本能地覺得吸煙很酷。

這個時候,就隻能以毒攻毒——你不是不講道理嗎?我也不講道理;你不是很酷嗎?我就模仿你那個樣子讓你不酷。

有一則反對吸煙的公益廣告,就直接拿萬寶路的牛仔形象開涮。你不是牛仔嗎?我也牛仔;你不西部嗎?我也西部。我每個細節都跟你一樣,甚至演員都長得差不多,隻是他一邊哆嗦一邊咳嗽。這叫二次創作,通俗點說就是惡搞。看過這則廣告的人,再看那則所謂萬寶路牛仔的形象,味道就變了。

美國有些中學做過嘗試,隻要給學生上2~6小時預防吸煙課,讓他們看看這樣的反吸煙廣告,講解一下怎樣抵制來自同伴的吸煙壓力,青少年在未來兩年内開始吸煙的比例就能下降一半。這就是“影響力免疫”的力量。

〈使用注意〉

所謂的忽悠和洗腦,目的都是要改變我們的态度。換言之,當我們抵抗忽悠和洗腦的時候,其實也就是抵抗被改變。所以,它雖然會讓你不容易被影響,卻也很容易讓你變成一個頑固的人。

因此,這些技法其實是中性的,我們隻能教你避免受影響,至于要挑選什麼樣的對象還得靠自己判斷。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