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我孩子天生不愛學習怎麼辦?

上周日,有位媽媽送孩子來上課後,一臉惆怅地說:“Janice老師,抱歉地告訴你,我們家女兒喜歡畫畫多過學習。她一學習就煩,老問什麼時候能結束......”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孩子一玩就生龍活虎,玩多久都不會累。但是一到了學習,不是困了,累了,餓了,渴了,尿急了,身癢了,總沒辦法好好專注。每天也就讀兩本書,寫幾個字而已,怎麼就那麼難?

由此我和兩位家長展開“學習”話題的讨論:

首先,我們先要清楚什麼是“學習”?

有趣的是,在google中用中文輸入“學習”,顯示的圖片是:

而如果用英文輸入“learning”,顯示的圖片則是:

由此可見中西文化對“學習”的理解不同。

學習是一個過程,是主動參與和操控物體、經驗,并用對話建立對世界的認知模型的過程(Dewey, 1938; Piaget, 1964; Vygotsky, 1986)。學習者在探索周圍世界、觀察現象并與之互動、與他人交談産生新想法,同時與之前的理解建立聯系并積累知識。

建立在原有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不斷豐富,并改變現有的理解。“一個人的知識庫是支持構建所有未來學習的腳手架。”

學習發生在真實的環境中,老師需要在為學習者提供需要知道、想要知道的内容基礎上,給予他們充分表達特定想法和概念的機會。

學習者在學習複雜思維時需要大量的腦力勞動和毅力,這需要老師幫助他們保持極大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看了一堆定義,是不是有點懵呢?簡單來說,學習就是主動參與知識的積累、聯系和構建。所以做功課、讀書、寫字可以是學習,看電視、對話、去遊樂場玩也可以是學習,關鍵是這個過程中是否孩子有主動參與,是否有積累和構建知識。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定義的學習往往是理解一個事情的規律并使用!而這與西方國家對學習的定義不同!

接着,我們讨論怎麼學,孩子才會喜歡?

1)從興趣引入,讓孩子主動參與

為什麼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能讓孩子克服探索知識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讓他們保持極大的積極度和參與度。我們要學會觀察孩子喜歡哪一類型的書籍:fiction 還是 non fiction,對什麼事物特别感興趣,再用這個興趣跟我們需要教的知識相結合。

以前我家哥哥也不愛看書,就愛玩Minecraft遊戲,我就買了幾本Minecraft的書放在家裡,他很快就看得津津有味了。還有一個特别讨厭看書的小朋友,但他很愛做手工。我讓那位媽媽買了套手工給他,他硬是将複雜圖紙讀懂,做出了一個機器人。

有個家長說,女兒特别好動,一分鐘停不下來,她就将所有的sight words單詞打印出來,高高低低藏在家裡各個角落,她玩的積極性很高,一下就都找到了,玩得停不下來!

我們有時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在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上那麼有熱情?他們喜歡呀,我們不能要求他們做他們不喜歡的事。但我們是不是能想辦法讓他們喜歡的事,和我們希望他們學習的知識結合起來呢?

2)通過對話,幫孩子構建知識

去年疫情時,我們所有的課程都轉到線上,那時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怎樣能在線上課吸引3、4歲孩子的注意力呢?于是我将Peppa Pig動畫片放在了課程中,引導孩子們一邊看一邊學拼讀,練習show and tell,做閱讀理解。

以“At the beach”這集為例。我會問小朋友,你從beach, crab, towel, spade, 這個單詞中找到幾個發音呢?你會拼出來嗎?你怎麼拼出來呢?spade還有magic e哦,你看出來了嗎?(音節和拼讀)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讨論閱讀理解的問題:為什麼大家要去海灘?你去過海灘嗎?你上次去發生了什麼呢? (聯系理解)你帶的東西和Peppa帶的有什麼不同嗎?為什麼?(推理理解)你喜歡海灘嗎?為什麼呢?這個動畫片中間發生了什麼問題,後來怎麼解決?(文本結構,矛盾分析)

更深層的問題可以問:為什麼作者要創作出這個動畫片呢?(作者意圖分析)

3)從原有經驗和知識開始

知識要在不知不覺中構建,才不會為孩子學習帶來壓力,同時我們可以給孩子制造更多成功的機會,這需要結合原有的經驗和知識。

以PM Reader中'Jet can fly’為例,我們拿到一本書,不用馬上讓孩子讀,可以讨論一下封面:Who is Jet?What can fly?Can you fly?How can a thing fly? 孩子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觸過飛的東西,鳥,飛機,機器人,這中間能拓展出很多的對話,鼓勵孩子發現更多會飛的事物,同時還能做一些深入研究(科普書,ABC education中都有豐富的素材),一起去發現鳥有什麼特性?飛機怎麼飛的?

去年有位媽媽跟我說,孩子爸爸給孩子讀一本書讀了一周也沒讀完,讀到每一頁都去找資料,媽媽在旁邊很着急!我說,爸爸太棒了,他的方法對的。一本書不應該快速地讀,這樣的話,即便讀100本書,練習的都隻有文本流利性(fluency),而沒有練習深層思考能力(high-order thinking),而深層思考能力才是需要長時間日積月累的核心能力!

4)将學習場景還原到生活中

将知識賦予意義是很重要的一環,這樣孩子才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麼。看懂遊戲攻略需要有閱讀能力,去購物需要懂數學,想說服别人要列出各種證據。

我會帶小朋友去超市上課,為什麼我們要學拼讀啊?這是什麼單詞啊?我買5個蘋果要多少錢呢?20刀可以買多少東西呀?如果我既想吃蘋果,又想吃葡萄,但我隻有5刀,我可以拿多少呢?

有位媽媽說,我女兒提出的任何一個需求,我都要求她給我三個正面的理由和兩個負面的理由。哇!這不就是讓她練習陳述觀點嗎?這就是早期的Persuasive writing中的論點收集呀(Persuasive是澳洲的全國統考NAPLAN考試中一種很重要的文體)!另一個媽媽聽了說,以後你女兒那麼能言善辯怎麼辦?不是越來越不聽話了嗎?我們給高額學費送去孩子去頂級私校學辯論(debating),不就是從表達觀點開始的嗎?更何況,誰說澳洲的孩子要“聽話”呢?

看完這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這太難了,我們的教育背景不足以支持我們有這樣的知識運用和結合能力呀,我們隻會傳統的方法來學習。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