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學習研究室】學習中感到痛苦怎麼辦?

學者 Cyrus

讀完需要

10 分鐘

速讀僅需 4 分鐘

【學習研究室】學習中感到痛苦怎麼辦?

“我最讨厭學習了!”

即便告别了學生時代,

但還是甩不開“學習“二字。

父母唠叨、上司唠叨、長輩唠叨,時不時還有奮鬥b造作,

不用你們唠叨我也明白學習很重要啊?

所謂”要有收獲就要付出代價“,

學習最大的代價就是要忍住那令人抓狂的「痛苦」!

枯燥、乏味、消耗能量,

要能忍住的話我早就去上清華北大了!

诶,還别急。

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

“為什麼學習會感到痛苦?”

“有沒有辦法脫離這種痛苦?”

今天冒險者之家就以“「學習中感到痛苦怎麼辦?」”為題,

結合「海外的最新研究與最前線專業創作人員提供的情報」,

來分享一些「實際操作方面的分析和解決方法」。

「絕非毒雞湯,還請放心觀看。」


前言:

首先,從大前提上我們有一個認知需要統一,那就是「學習 = 思考」。

無論是讀書、工作,或是運動、畫圖、學習樂器,

學習是一個“動腦子”、耗費精力的過程,

不帶任何思考地大量練習,對掌握「新知識」是不會起到任何作用的,這隻會讓你将本就掌握的技能變得更加「熟練」而已。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學習痛苦,或者說“思考”本身就很沒意思,是因為覺得:

**“思考一堆東西 = 煩惱一堆東西 = 吃苦”,**其實并不是這樣。

用我的方法可以「讓“一邊思考一邊學習”的過程變得愉快起來」。

希望你能看到最後。


1、思考的目的在于“發現”

如前面提到的,“思考 = 煩惱 = 吃苦”的等式并不成立,

「事實上,不如說“思考”本身就會逐漸變得有趣起來。」

那是因為:「“思考 = 發現”」。

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學習過程,無論是書本上看到不同的觀點、工作時嘗試出一個節約時間的方法、運動時察覺到某個訣竅可以讓動作順利完成、畫圖時注意到了線條粗細變化帶來的觀感影響、演奏樂器時找到了某兩和弦間切換的技巧...

「在正在學習的領域中,發現什麼其實是自由的,什麼都可以。」

「而每當積累下5-6個發現時,自己的水平就會發生極大的變化,仿佛換了個人一樣。」

你會為這樣的改變而興奮,因為這樣能「直接展現出學習的成果」。

而為了「增加“發現”的樂趣」,其實是有訣竅的。

「訣竅在于記筆記。」

筆記的内容就是發現的事情。盡可能詳細,可操作、可複制最好,或者隻有自己能看懂也無大礙。

我的老師斎藤直樹先生的筆記

“如果什麼都發現不了怎麼辦?”

「這裡還有一個促進發現的練習法:模仿。」

例如在寫作和畫圖時,臨摹别人的作品看似浪費時間,

但模仿的「目的不是“寫得像或畫得像”」,不如說完全不像也沒問題。

「模仿的目的在于發現。」

“原來可以這樣做!” 、“為什麼他會這樣做?”等等,通過模仿便可發現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模仿不止是“看”的功夫,「如果不親自上手去做,有些情報是不會得到的。」

「綜上,模仿大佬,模仿的目的不是做出來,而是發現。将發現的點記錄下來,積累5、6個,自己的水平就會與過去完全不同。」

如果還在煩惱學習方法的話,不妨可以嘗試一番。


2、停滞是成長的瞬間

前面我們說到了,「“學習 = 思考 = 發現”、“學習 ≠ 吃苦”」,

但還未指出「造成痛苦的根源」。

下面我們來做進一步解釋。

首先,如果将「學習階段」區分,可分以下四種:

①腦子不會,手也不會。(什麼都不想,什麼也做不出來)

②腦子會了,手不會。(想到了但做不到)

③腦子會了,手勉強會。(想到了,勉強能做到)

④腦子會了,手也會。(不用思考就能做到)

從①到④呈階梯上升。

大部人都處于①,大神處于④,這兩個階段是「最輕松」的。

「而讓我們感到不愉快、不爽、乃至痛苦的,正是②和③階段。」

③階段雖然痛苦,但做成後的成就感能抵消掉這一痛苦。在網上或工作中大部分能得到評價、稍微專業一些的人員,大都處于③階段。

「而②階段是特别不愉快的階段,也是“停滞”發生的階段。」

「“停滞”可謂是痛苦最大的來源。」

成績上不去,好似拳頭打到棉花上一樣,無論做什麼都沒有改進。嚴重時,來自外界或自身的壓力一股腦湧上,喘不過氣來。

這裡将停滞的原因進行拆解:

「停滞發生在“想到了但做不到”的階段,确切的說,應該是發生在從“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做不到”的階段向“想到了但做不到”的前進過程。」

大多數人會認為,停滞是指“本來能做到的事情做不出來了”,但事實并不是這樣。

「停滞其實是在成長階段中發生的事情。」

之所以會産生這樣的誤會,是因為在①階段時**“眼光變高了”**。

可能是看到了别人的成果,看了某本書或某段視頻,「隻是通過眼睛“發現”了什麼。」

「沒錯,正是前面提到的“發現”,但還沒有落實到自己手中,便卡在了從①階段到②階段的過程中。」

所幸的是,是有脫離停滞狀态的方法的。

「脫離停滞狀态的方法有2點:」

一種是大量練習,讓受傷的技術升上來,是一種**“上升一個階段”的方法**。

另一種是姑且把它放下,去休息一會兒,是一種**“下降一個階段”的方法**。

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第二種方法。

學習感到痛苦、停滞不前時,你可能會聽到過這樣的建議:

“停滞時,稍微遠離一段時間,自然就會治好。”

比如一個課題研究不下去了,放置一個星期再說。

(注意這裡是說「長時間放置」,而不是打擾到正常作息)

這确實是脫離困境的一種方法。「但這不是進化,而是一種退化。」

回到“沒有發現問題的狀态”,的确是脫離停滞狀态的方法。

「然而,停滞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成長。」

在19年有一本關于學習的書在美暢銷。書名為《Range》,副标題“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即“為什麼通才能在專業領域大獲全勝”。

作者David Epstein擁有環境科學和新聞學雙碩士學位,曾擔任ProPublica的調查記者和《體育畫報》的高級撰稿人,現在又是商業暢銷書的作者,他本人就是诠釋“通才”這個話題的最佳案例。

通才:David Epstein

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Frustration is not a sign that you are not learning, but ease is .”翻譯下來:“受阻并不是你沒有學習的信号,但容易是。”

需要說明的是,這句話不是勵志雞湯,而是有關“Generation Effect”,即「生成效應」的進一步解釋。

“生成效應”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兩種:

一種是就是每個人都可能聽說過的「聯想記憶」。給出提示

有一組字母串需要大家記憶:LWWELIHFIGIT,

毫無規律,很難記.

若我在這裡給出提示,将其重新組合為我們熟悉的單詞

要就很好記憶:WE WILL FIGHT。

另一種是給出一組數據,求一個答案,無論題目多麼複雜,隻要能「套用公式、使用結論」便可解答。

「生成效應」看似能為我們的學習起到很大幫助,甚至很多老師在教學時也會刻意利用這一效應。

「但事實卻是:這種學習方式隻會産出“專家”,而不會産出“能解決問題的人”。」

這隻不是國内、國外,應試教育或者素質教育的問題,「而是整個現代教育體系中都忽略的内容」。

這便是作者的寫作的一個目的:揭示「True learning is hard」的真相。

所謂的'True learning',其實就是要「想辦法規避生成效應的影響」:不要借助提示,不要使用結論或公式。将問題複雜化,産生更多的聯系。遇到問題時去強迫自己産生一個答案,即便結果是錯誤的,也好過有提示的。

「痛苦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簡單總結一下,痛苦的根源來自于停滞不前。」

「眼光變高,但手頭的技術達不到,有勁使不出來,很不甘心。」 則是停滞的真相。

「這份痛苦不是退化,而是成長。停滞更是成長的瞬間。」

「如果意識到這點,便會不再産生過多的負擔。」


3、将痛苦的經驗總結下來,是天才所不具備的财産

最後,你可能會遇到下面這種情況:

向一名天才請教一個問題,有時對方壓根沒覺得這是個問題。

比如就問天才們“學習中感到痛苦怎麼辦?”

對方則會答到:“學習很快樂啊,哪裡痛苦了?”

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不過也可以理解,一些天才可能下意識中就會完成成長。

「學習的痛苦對絕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必然的路程,因為痛苦就是成長本身。」

但也無需太過羨慕天才。

「對咱們一般人而言,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思考、總結下筆記,這些便是天才們所不具有的财産。」

而且這份财産,到時也能像現在這樣作為禮物贈予大家,不也是件樂事嗎?


非常感謝您能讀到這裡!

我是「學者Cyrus」,

學海無涯苦作舟,

還願一同學習進步。

期待與您的再次相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