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實踐在理論面前就是一劑謙卑的良藥
在技能更替日益加快的時代,隻關心技能是不夠的,而思維才能為成長持續賦能。正如我們的兩種思維認知,即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成長型思維認為失敗是一個行為,固定型思維認為失敗是一種身份。提升我們的思維認知是打破人與人之間壁壘的唯一辦法。通俗一點的說,就是我們怎麼想,從那個角度考慮問題,又從幾個方面來通盤考慮?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否付諸行動,因為實踐在理論面前就是一劑謙卑的良藥。
正如我們的生活不可能像想象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我們想象得那麼糟。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長的路。但不管怎樣,都是我們思考後結果的自然流露。我們會因外部因素的影響,産生思維認知,但決定行為結果的卻是我們自己的思維。
任何我們認為做不到的事情,隻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們缺乏的是自信心,我們都明白千裡之行,始于足下,不積蛙步,無以至千裡。任何事隻有我們去做了才會有結果,哪怕失敗了,也是我們千裡之行的一步蛙步。當我們積累出足夠多的蛙步,成功就是結果的自然流露。這也是我們要常用成長型思維考慮問題的關鍵因素,我們要有敢于試錯的勇氣。
02 逃避困難是自我設置的枷鎖
我們會不會做一件事情,不取決于這件事情難不難,而是在于這件事情對我們有多重要。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有一次會拼盡全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用着急自己什麼時候能遇到,因為這是早晚的事情,隻是這種動力也是一把雙刃劍。有一則笑話,說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一生沒有受過任何氣,有一天上街被人罵了一句後就氣死了。那麼是因為這句話太難聽了嗎?
原因我們都懂,正如上邊提到的動力是把雙刃劍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經曆過風浪的船是幸運的,但卻不是最安全的船。這也是當今社會所倡導的試錯能力,我們不僅要敢于試錯,還要懂得借助試錯成長,就像我們剛學走路一樣,沒有人能上來就學會跑步,也沒有人會一跤不摔學會走路,我們之所以能學會走路,并不是懂得怎樣規避摔跤就能不摔跤,因為摔跤也是我們學會走路的一部分。
人類的本性也會告訴我們很多道理,就像我們小時候學走路,摔倒後并不理解自己為什麼要爬起來,為什麼不可以一直趴在地上?在本能的驅使下我們一次次的站起來,直到我們學會了奔跑。但當我們長大後,這種本能卻被弱化了,有時我們跌倒了,就想趴在地上不起來,好像被壓在五指山下一樣,等待路過的唐僧接下封印的符咒。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解救自己的唐僧,大部分人都需要靠自己掙脫那無形的枷鎖。
03成長的結果是不斷努力前進的自然流露
世間萬物都有其道理所在,任何輕而易舉獲得的事物都不會長久,我們在面對困難時,逃避是最簡單的做法,但就像鴕鳥把頭埋進洞裡躲避危險一樣。該來的不會因為我們看不見而消失,當我們生而為人,從有思維時起,就出現了文化的遮蔽性。我們總是渴望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把一切不理想的事物歸因到外部因素上。
認為隻要我們不去面對事情就會過去,正如我們知道針紮在自己身上很疼,但是當真的被針紮的時候,并不會因為我們事先知道很疼而減少一絲一毫的痛苦。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鏡,它有不止一個鏡面,相應地,也有不止一種可供觀察和理解的視角。它應該不隻有一種标準、一種模式、一種狀态,它應該是多元的、豐富的,并且具有不同縱深的内涵。這也就意味着,我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看待現在和未來,看待情感和理性的時候,存在着遠比我們已知的更多的可能性。
這些都是由我們的思維認知決定的,就像我們站在一樓看到的風景,與站在五樓所看到的是不一樣的,而站在三十層樓上看到的風景又會有很大的區别。我們所處的位置沒有改變,隻是高度的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視野,當我們看過三十層樓後的風景,回過頭來看五樓,一樓才會發現自己原以為了解的事物全面并不全面。
我們對認知的提升猶如登高望遠一樣,我們想要看到的風景越多,就要爬的越高,我們可以輕易的爬上一樓二樓,但是堅持爬到三十樓甚至更高樓層,就不是那麼容易了。當我們明白需要一層層攀登樓層時,就是思維認知的提升,而當我們為怎樣攀登三十層樓的辦法苦苦煎熬時,其實路就在腳下,停下腳步并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的向上邁進。
人都是在反複中成長,也總是在自我否定中重生。推翻以前堅信的東西不是容易的事,能記住并以此提醒自己,似乎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不管前進的步伐是對是錯,都是我們攀登的每一層台階,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所有的成功都是由量變升華到的質變,請相信我們的堅持都算數。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