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中科院3位女神:集智慧和美貌于一身,這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華羅庚談科學時曾說過,“做科學,就是老老實實地做學問,不可能隻靠運氣來發明。如果對事情的本質都不理解,那遇上機會也沒用。”

中國科技進步迅速且強大,是因為有許許多多的工作者,在舉步維艱的情況下,依舊沒有放棄任何的可能性。

相較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的教育、醫學和科技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背後,都離不開科學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毛主席曾說過,“婦女能頂半邊天”。

在中國的科研領域中,有許多的女科學家們亦是巾帼不讓須眉,實在令人可敬可佩。

就如中科院也有三位女神院士:于吉紅、李蓬、徐穎,她們都是集智慧和美貌于一身,這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最美院士”于吉紅

可以說,于吉紅的前半生都奉獻給了教育,後半生都奉獻給了科學。

她是人們眼中的女神:智慧而堅韌,知性而優雅,是一位集教書育人、科技創新于一身的奮鬥者。

于吉紅

1967年1月,于吉紅出生于遼甯省鞍山市,她也是高考制度恢複之後吉林大學的首位“60後”女院士。

1985年,18歲的于吉紅在吉林大學攻讀化學系專業。

雖說數理化一直都是她的強項,但在于吉紅看來,化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性更強,将來可以為社會多做點事情。

對于學習這件事情,于吉紅一直都将其當成自己的愛好。

真正對科學有所感悟和追求,還是于吉紅讀大學之後的事情。

于吉紅說,“在我看來,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做科研工作也是如此。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都能為我們帶來充實的滿足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也在一些老師的思想教育下,我才認識到必須要用自己的能力為國家去做點什麼。”

本科畢業後,于吉紅又被保送到本校攻讀研究生,三年後,又繼續讀博。

僅僅六年時間,于吉紅就相繼拿下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我們無法想象她究竟有多麼出色。

碩士畢業之後,于吉紅受吉林大學的留校任教邀請,這一留,便一直留到了現在。

于吉紅在吉林大學,曾先後擔任過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等多個職位。于吉紅的履曆,深刻地記錄着她在化學學科前進的道路上一步步踏過的腳印。

作為一名教師,于吉紅在課堂上始終秉持着嚴謹的教學細密的教學精神,耐心地為學生們講解每一個學習的知識點。

不論工作多麼繁忙,隻要是于吉紅的課程,她都會準時準點地出現在課室裡為學生們上課。

在課堂上,于吉紅十分注重向學生介紹國際當下最前沿的研究進展。

于吉紅堅信,紮實的教育基礎是人才培養的基石。

在于吉紅看來,“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塊可經雕琢的璞玉,隻要我們因材施教,悉心栽培,未來都是祖國的棟梁之才。千磨萬仞、水滴石穿,各行各業都是辛苦的,想要有所收獲,就必須付出足夠的時間和努力。”

2015年12月,于吉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

作為一位“女科學家”,于吉紅院士說,“女性科研工作者和男性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性質都是一樣的,可能男性和女性之間思維性和邏輯性會存在些許差異,但二者都需要恒心和智慧,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女性也一樣可以創造非凡。”

于吉紅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優秀人才。

在吉林大學任教多年,于吉紅一邊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傑出人才,一邊為我國創造出來了不少科研成就。

正是因為這些寶貴的科研成果和對國家所作的貢獻,使于吉紅最終進入了中科院。

于吉紅大部分時間都穿梭于實驗室和科研室之間,長期從事着關于分子篩多孔催化材料的定向設計與合成、制備的化學研究工作。

在關于分子篩多孔晶體材料的結構設計與定向合成研究方面,于吉紅帶領着她的研究團隊作出了重要貢獻。

于吉紅創建了一種“限定禁法”來解決特定孔道結構設計的難題,這是一種基于限定禁區和電子密度圖設計的情況下,預測分子篩的可能結構,設計出具有特定孔道結構分子篩的理論方法。

于吉紅團隊還首次發現了羟基自由基與沸石分子篩的水熱合成體系效用,這一效用可用于加速沸石分子篩水熱晶化的過程。

2016年3月,于吉紅團隊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一突破性成果,這也是吉林大學首次在該雜志上發表的關于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

生命園地沁芬芳:李蓬

清華園的醫學樓裡,每一天都忙碌非凡。

在一片白大褂的穿梭和交織的身影中,李蓬多次在實驗室和辦公室之間來回往返。

1965年10月,李蓬出生于江西甯都,現今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身兼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等多個職位。

李蓬的人生,實在堪稱“勵志”兩字。

李蓬出生的家庭環境并不富裕,還是家中的長女,從小便深知身上的重擔與責任。

讀高中的時候,李蓬才開始接觸生物學,接着很快便對這個領域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1983年,李蓬從高中畢業便考入了北京師範大學,就讀生物系。

早在高中開始學生物學的時候,李蓬就立志要在生命科學的領域裡闖出一番天地。

在李蓬看來,“生物這個學科和我們日常中的健康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學科,很希望在這個領域裡能做出點什麼成績來回報社會。”

順利拿到北京師範大學本科的畢業證的時候,憑借着優異的學習成績,李蓬又有幸獲得了由吳瑞教授發起的中美交換CUSBEA項目,進而拿到這筆獎學金前往美國,繼續深造。

對于這次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李鵬倍加珍惜。

異國他鄉,李蓬如一個貪婪的學者,拼命地汲取着知識的甘霖。

在美國獲得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博士學位之後,李蓬又來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繼續從事博士後的工作。

在這漫長的留學生涯期間,李蓬一直兢兢業業,屢創佳績,先後在美國和新加坡都獲得過不少表彰和榮譽。

1997年,李蓬正在美國達拉斯德州一所醫學研究所做博士後的研究工作。

當年生物學界關于細胞凋亡的相關研究尚不明朗,為了研究這項工作,李蓬不惜拖着自己已懷有身孕的身子,在實驗室了堅持工作了十幾個小時。

即便是在分娩的頭一日,李蓬也依然在實驗室裡忙碌着。

在分娩後的第二天,李蓬還是心心念念牽挂着自己的實驗進程。

确認女兒平安出生以後,李蓬便馬上打電話給自己的團隊成員,協助他們一起完成實驗。

李蓬說,“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我深知每次研究成果都來之不易,我也知道為了這次結果,我們實驗室的工作人員辛苦了多少個日夜。不能因為我一個人的原因,就拖了實驗室的後腿。一個細微的差錯,整個團隊就很可能滿盤皆輸。”

産後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李蓬便不顧家人的勸阻,毅然決然地回到實驗室裡重新投入工作。

女兒還小的那段時間,李蓬大部分的實驗工作都是在先哄完女兒入睡之後,再重新回到實驗室裡做完的。

最終在李蓬的堅持下,她的研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蓬的科研成果,揭示了調控細胞凋亡的中心途徑,這項研究也被認為是細胞凋亡研究領域中的裡程碑之一,堪稱為一項轟動世界的突破性研究。

李蓬雖在外國漂泊多年,但一直以來,李蓬心中都牽挂着自己的祖國。

2003年,李蓬受邀訪問清華大學,學校裡嚴密、樸實的學習氛圍,給李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華學院裡的學術氛圍非常濃烈,這裡的學生和導師都是腳踏實地的學者,是一個幹實事的地方。”

2006年,李蓬回到了中國,并擔任了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的教授,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和她的團隊緻力于脂代謝調控分子機制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傑出成果。

2015年12月,李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事研究工作這幾十年來,李蓬一直緻力于脂代謝和代謝性疾病的研究工作,這隻是為了“為百姓考慮多一點”。

李蓬認為,“科學的成果,就是為了讓百姓過上更安定幸福的生活,所以我們做科研,就一定要從百姓的角度出發,去多為他們考慮一些。在我看來,這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

“北鬥女神”徐穎

曾經,“北鬥七星”閃爍夜空,引領着人們尋找内心深處“最初的夢想”。

如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經緯天下,指點着華夏大地上的“中國方向”。

徐穎自從事北鬥相關的研究工作已近十餘年,是中科院光電研究院自建院以來曆上最年輕的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

《人民日報》曾經發文稱,“中國的科學工作需要更多的'徐穎’。”

1983年4月,徐穎出生于四川眉山,她的父親在農技站工作,母親是一位人民教師。

徐穎從小的時候就獨立性很強,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學習方面,父母基本上都不必為她操心許多。

讀書時期,徐穎的理科成績一直很好,還總是幻想着自己将來能成為一名科學家。

徐穎的父母說,“她從小就愛幻想,總是十萬個為什麼一樣各種問題問個不停。有些問題我們答不上來的,她就自己天馬行空地想象,這個問題的答案會不會存在有某一種可能性。”

直到後來畢業出來工作了,徐穎也一直保持着這個“愛幻想”的習慣。

高考畢業以後,徐穎考上了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的通信工程專業。

這一年,她從四川來到了北京。

在名校如雲的北京城裡,這所學校隻是一個非常平凡而又普通的存在。

然而這卻并沒有阻止徐穎追逐自己的夢想。

後來,徐穎又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學繼續深造,在那裡攻讀信号與信息處理專業,碩博連讀,前後一共花了六年時間。

畢業之後,徐穎加入了中科院的光電研究所,從助理研究員一職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在第二年的時間,徐穎就帶領她的團隊将科研方向調整到了“北鬥二号衛星系統”,為我國的航空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5年,徐穎正式成為了中科院博士生導師中的一員。

那一年,徐穎才32歲,是中科院所有博士生導師中最年輕的一位。

在她帶過的學生當中,有些人的年紀也隻比她小了三四歲而已。

在學生眼裡,徐穎更像是他們的“大師姐”,雖然嚴厲,卻不嚴肅。

徐穎說,“我認為'嚴師出高徒’,在于嚴格的學習态度。在學業方面,我們要精益求精,但在科研方面,我們都一樣是求知者,我并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值得在别人面前驕傲的地方,我希望自己能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一直堅守下去。”

在光電研究所工作期間,徐穎先後經曆了北鬥系統二代應用、北鬥三代組網星首發以及以北鬥為核心的未來PNT體系論證等諸多裡程碑事件。

調研數據,場外實驗,參加會議,調試設備,分析報告等等,這些大小不一的事情都是徐穎的基本工作内容。

在外人看來,搞科研就是非常煩悶枯燥的一項事業。

許多科學家往往都需要花費三五十年的時間來研究一件事情,這在科學界來講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有些人是“一舉成名天下知”,也有些人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但其中慢慢探索的過程,其實也是知識累積的一個過程。

徐穎聊起科研工作的時候總是滔滔不絕的。

“衛星導航系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的北鬥系統,就是一個組網星座,它的作用和性質,就和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水、電、公路、交通工具這些基礎設施是一樣的。

假如某個地方發生了水災或者火災,北鬥系統就能為營救工作提供必要的定位服務。

用在海洋方面,它就能提供導航、位置和授時這樣的功能,從而保障出海漁民的安全。”

這些都是一些關于北鬥系統的典型應用,此外,在監測動物遷徙、大型車輛的監控和現代化農業方面,北鬥系統都能提供非常精密的數據。

除此之外,北鬥系統還有一項通信功能,在海上的時候,漁民可以通過北鬥系統向家人發短信、保平安。

何謂通信功能?

徐穎給大家舉了一個例子:

“假如你和你的小夥伴不小心流落到一個荒島上,你的小夥伴用的是GPS導航,他隻能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是在哪裡,但是無法通知别人前來進行救援。

北鬥系統的作用就是不但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還可以把我們的位置發送給方圓幾百裡、甚至幾千公裡之外的人,然後向他們請求支援。”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于吉紅》《百度百科-李蓬》《央視網:“北鬥女神”徐穎:科研科普同閃亮》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