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怨而棄新功者兇,用人不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于不仁者險,陰計外洩者敗,厚斂薄施者凋。
戰士貧遊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素書·遵義章第五》
雲山幽趣圖
本篇講,一個組織如何立公行。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
公法已定,必須要一視同仁,賞罰都要秉公執法。所有的人都不可僭越公法的權威。領導更不能徇私枉法逃避處罰,知法犯法。出了過錯,應該按律問責,按律處罰。領導者不可逃避責任,認為自己有過錯,觸犯了公法,可以不予處罰。而員工觸犯了公法,則按照規定懲罰。這樣的話,公法的權威就會被毀。
在一個組織中,法即是組織的天,法毀了,組織的天也就沒了,組織的行為也就無法管理了。一堆人又重新變成了一堆烏合之衆。
所以說,作為司法和執法者的領導者,如果他帶頭略己責人,會直接毀掉公法,進而毀掉組織賴以存續的基礎。而現實中大多數的領導者,又常常略己責人。所以這一條,要慎之又慎,領導者守法,以身作則,極其重要。
自厚而薄人者棄廢。
有過錯,要按律處罰。有了功勞,要按律獎賞。罰要公,賞也要公。不能作為領導,就多獎勵自己,對下屬就少獎勵他們。更不能搶别人的功勞,把别人的功勞,說成是自己的。
略己責人,是罰惡不公。厚己薄人,是獎善不公。罰惡不公,領導徇私枉法,推卸責任逃避懲罰,則法毀不治。獎善不公,則立功者棄法,進而人人棄法。人人棄法,組織行為就要失控了。
以過棄功者損,
獎善罰惡,罰過賞功,要善惡分明,功過分明。過是過,功是功,都應該秉公執法。過錯就按照公法來罰過。功勞就要按照公法來賞功。不能對屬下說,你之前有過錯,現在又立功了,就将功補過吧,不罰也不賞你了。
這樣的處理,也是在損害公法的權威。而且會讓下屬覺得,有過不罰,他不僅不會心存感激,而且對以後犯錯逃脫處罰,還會心存僥幸,因為這次都沒罰。有功不賞,則會讓他覺得,這次立功沒賞,以後也不想立功了。
看似一罰一賞,罰過來的和賞出去的相等。而将功補過這個操作,後果非常不好。一方面是鼓勵下屬以後犯錯可以僥幸地逃脫懲罰。另一方面會給他造成一個誘導,認為立功隻是補過,不能獲賞,這樣他以後就不會立功,而隻會在犯了錯誤之後,出于逃避懲罰,才會立功。
可見,以過棄功,就是激勵員工去犯錯,放棄主動立功。這種操作,會給公法的獎善罰惡的兩方面都帶來很大的損害。
群下外異者淪。
群下,指很多下屬。外,例外,不受公法約束。異,賞罰和律條規定的有出入。法外開恩,法不責衆,這個說法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而在《素書》看來,如果很多人一起犯法,更要全部懲罰,不能例外,處罰也不能打折,否則就是鼓勵更多的人,更大規模地聚衆犯法。這樣的話,法律的權威盡失,也就要淪亡了。
既用不任者疏,
當年韓信先是投奔的項羽,項羽也知道他的才能,但是卻故意的不任用他,好像生怕韓信會立功一樣。結果導緻韓信轉身投奔了劉邦,為劉邦滅項羽,立下了最大功勞。還有,商鞅一開始奉事魏惠王,魏惠王隻給了他一個很小的官職,讓他空有淩雲之志,治世絕學,也難以施展抱負。于是商鞅轉投秦國,最終幫助秦國強大了起來,消滅了魏國。
項羽和魏王所犯下的錯誤,就是對賢能之士,既用他們,卻不委以重任。有才能的人投奔明主,都是希望能夠明主提供一個平台,好讓他們把自己的本領貨與帝王家,能夠建功立業。而如果招納了這樣的賢能之人,卻不給他提供施展本領的空間和平台,這樣一定會讓他疏遠自己,而轉投他人,甚至成為自己最可怕的競争對手。
梁山的山大王王倫,接納了林沖的投奔,卻故意晾着他不用,生怕他會威脅到自己的山大王地位。最後林沖憋了一肚子的窩囊氣,手刃王倫。王倫犯的錯誤,同樣也是既用不任者疏。
對于千裡馬來說,一定要給他提供一個廣闊的原野,讓他奔跑,施展出來自己的才能和抱負。不能讓他像頭驢一樣,蒙着他的眼睛,關在黑屋子裡,随便給一個拉磨的職位糊弄他。作為領導者,千萬不能害怕别人立功。
行賞吝色者沮。
如果千裡馬沒關住,還是被他沖了出來,立了大功,按照公法,應該論功行賞才對。而在賞功的時候,君主好像看起來非常舍不得給的一臉表情。這會讓立了功的人,頓時感到灰心失望。也會讓看在眼裡的人,都感到失望。以後誰還有動力去立功呢?
先是害怕臣下立功,等立了功了,又舍不得行賞,完全不按照公法行事,這樣都會造成管理上的失敗。
韓信評價項羽,既用不任,行賞吝色,這兩條都中了。項羽雖然勇不可擋,但是他不懂得任用賢人。韓信說他是匹夫之勇。他雖然平時看起來對大家很關心,但是一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又不舍得分錢給立功的人。韓信說他是婦人之仁。
很多領導都會犯項羽的錯誤,不懂得任用有才能的人,這樣會留不住人才。立了功,又心疼錢不舍得行賞。立功的人,心裡心灰意冷,以後肯定不會再立功,甚至直接就跳槽了。
多許少與者怨,
多許少與,這依然是以私法害公法。反之,少許多與,也是以私法害公法。立多少功勞,賞賜多少爵祿,這都是按照公法來度量裁決的。而不能根據人君的私法來随意性地定奪。
以公法行賞,功勞大,賞的多,功勞小,賞的少。臣下自己心裡都會有一杆秤,無論多少,都是按照白紙黑字的功法來定,這樣就不會有人抱怨不公。人之所以有怨,皆因為不公而已。不公的根源在哪裡呢?在于人君行私法,而悖公法。
人君行私法,尤其是許諾的太多,别人做到了,又不舍得賞賜,這樣必然會招緻臣下的抱怨。
既迎而拒者乖。
平時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别人說客氣話,說有空到我家吃飯去。這隻是一句客氣話而已,如果一旦有人不明就裡,真的跑過去做客了,估計主家的臉都能拉一尺長,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不懂事。真弄成這樣,大概以後就沒法繼續做朋友了。
很多君主對待賢能的人才,嘴上說的好,但是卻沒有實質性地委以重任。這會讓真正的人才背離自己。
劉邦第一次給韓信封官,隻是給了個治粟都尉,表面上覺得韓信是人才,實際上劉邦心裡對韓信并不以為然。結果韓信覺得懷才不遇,偷偷溜跑了。蕭何知道後,趕緊又把他追了回來。劉邦第二次,拜他為大将軍,韓信這才死心塌地地跟着劉邦做事。
韓信從項羽那裡溜跑了,是因為項羽對他既用不任。第二次從劉邦那裡偷偷溜走,是因為劉邦對他既迎而拒。
薄施厚望者不報,
領導不依循公法施政,自己先想着鑽空子,存在僥幸心理,既不想給人合理的酬勞,又想讓人多幹活,多立功。那下屬也不傻,怎麼可能會拿一點錢,就給領導幹很多的活呢。
薄施厚望,在現代的領導和管理工作中,是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都想花最少的錢,讓員工做最多的事。而員工發現了自己的領導者是這樣的人,他們會怎麼回報自己的領導呢?他們會想着怎麼幹最少的活,拿更多的錢。
在管理中,如果連最起碼的公道公法和真誠都沒有了,上下之間,就變成了一種鬥智鬥勇的關系。都想多騙取對方更多的利益。這樣的組織,想有一番大作為和成就是很難的。因為員工不報之以功,大家都散漫廢職,企業的前程也就要荒廢了。
貴而忘賤者不久。
在一個組織裡面,有的人貢獻大,有的人貢獻小。領導者如果隻看到貢獻大的人,把工作都放在這些重要的員工身上,而對其他貢獻小,重要性不是那麼高的人,就選擇忽略甚至無視他們,立了功也不獎賞他們。這樣的組織是很難長久的。
比如,打了勝仗,功勞最大的是将軍。而将軍之所以能打赢戰争,還不是因為有那麼多默默無聞的士兵在拼命嗎。如果隻賞功将軍,不賞功士兵。基層員工以後就會怠工,組織的根基就會動搖,這樣的組織,生命力就不會長久,以後很難再立功。
一個組織裡面,英雄重要,那些數量龐大的,默默無聞的基層員工,也同樣重要。他們才是一個組織的根基。
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前面的功臣躺在功勞簿上,為了守住自己的既得利益,為了不犯錯誤,他會變得謹慎保守,喪失進取心,甚至變得堕落腐化。而下面的有能力的人,又被他們壓着上不去。這樣的企業,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和空間。可持續經營的秘密在哪裡?能自新者才能永續前進,才能長久。固者必腐,腐者必亡。
念舊怨而棄新功者兇,
員工以前犯過錯,領導以後就再也不用他了。這樣也是錯誤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對錯誤進行懲罰,糾正錯誤,改正錯誤。改造好之後,根據員工的才能,如果有發揮才能的機會,還是要繼續任用他的。
要不然,一個組織裡面,不管是誰犯了錯,領導者以自己的私志好惡,就以後再也不用了。那麼,不用多久,這個組織裡面,就再無可用之人了。
一犯錯誤,就被徹底棄用。員工就無法在工作中成長和進步。所有的人,能力都沒有機會提高,也都被棄用了,一個組織裡面,最後就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巨大的人力被浪費和空轉,組織也在空轉,這樣必然會給組織帶來極大的危害。
員工犯錯誤不可怕,關鍵在于要有一套改造人,培養人的機制。
用人不正者殆。
才能和崗位不相符,不匹配,不合适,不能知人善任,這是用人不正。
人君以道濟天下,萬物都由其來經營,天下百姓都由他來分派職務。如果人君能夠選賢任能,任用的都是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則能坐享其成,坐收其福。
如果人君不具備這樣的能力,舉用的官員不足以勝任,人君隻能忙得焦頭爛額來收拾手下的官員們做出的敗事爛攤子。本來是官吏為人君效勞,到頭來卻成了人君在給官吏們的爛攤子疲于奔命,那麼多爛攤子,救也救不過來。可見,用人不正會導緻組織失敗。
是社會上缺乏賢能之士嗎?并不是。而是領導者不足以識别這樣的賢能之人,并把他們放在合适的職位上。而英明的領導者則相反,他知道什麼樣的職位,應該用什麼樣的人,一做就成,自己隻管坐享其成就行了。這便是用人得正。
強用人者不畜,
人君如果不懂得知人善任之道,不知道什麼樣的人,适合做什麼樣的事,他就會毫無依據地亂用人。把不适合某些職位的人,強行安排在那個職位上,這便是強用人。就好比說螺帽和螺釘不配套,非要強行把不配套的螺釘安裝在螺帽上,根本安不上去,這就是不蓄。
強用人,是用人不正的必然産物。而強用人造成的後果,則是人和職位之間是不匹配不适當的。錯用強用人的結果是,職位和人兩不相宜,故為不畜。這樣的用人之法,不僅是對人才和物資本身的巨大浪費,更是對工作的巨大耽誤和損害。
為人擇官者亂。
分守先于因任,是先有分守,然後才有因任。如果把這個順序倒過來,一切都亂套了。
對于管理者來說,應該是先設計好管理體系,和組織架構,以及崗位職責,再去根據任務,來選擇合适的人完成這樣的任務。需要建立一套完備健全的人力資源體系。
而如果因官設任,為人而擇官,這就全亂套了。這些基本原理,都是不可以違背的,順序也是不可以颠倒的。否則必然會導緻管理的失敗。
失其所強者弱,
一個人不可能隻會做一件事,一種工作。人的身上,都會有多項才能。用人要用他最強的那項才能。這樣才能讓人才的能力發揮最大化。
孔子說要因材施教。用人也是如此,他可能身上同時兼具多項才能,用其強,則工作輸出就強,失其強則他的工作輸出就弱。
決策于不仁者險。
我們現在的領導者,喜好注重方法,而忽略目的和動機。這樣即便方法正确和完美,能百分百地實現預期目标,獲得成功,但是因為目的動機對社會存在不良因素,對人不利也不友好,這種事情,即便方法再完美,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失敗的風險。因為失敗的種子,從最開始就播下了。
莊子說:“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
這段話把領導和管理的原理與流程,說得非常透徹。對照下這段話會發現,現實中很多人做的事颠三倒四,毫無章法,原理也錯,流程也錯。
道德,對應的是要為誰服務,并以此為出發點,确定使命、方向和路線。道德問題弄明白了,接着是仁義問題。仁義,對應的是如何才能有益于服務對象。仁義問題弄明白了,接下來是分守問題。分守,對應的是要建設一個怎樣的組織,并制定大政方針,來為服務對象謀福利。形名,是組織的制度建設,和組織内部具體的職務設計,定規定編定崗定責。法度編制和職務,都設計好了,然後再開始招聘,也就是因任。人招聘好了,開始對他們的工作進行考核,也就是原省,原是指基于崗位職責的工作目标和計劃,省是指考核員工有沒有完成計劃。考核完成後,看員工的工作,是表現良好,還是表現不佳,這是是非。對于表現優秀的員工,給予獎勵,對表現不佳的員工,給予再培訓、轉崗、處罰或者辭退。這是賞罰。
一個完整的組織運作流程就是這樣的。很多組織運作流程很亂的企業,可以對照這幾段話,做一下内部自檢和自我診斷。看看自己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如果第一步就錯了,一個組織,為什麼人而服務的問題,服務對象就選錯了,後面的步驟做得再專業,結果都會是錯的。
可見,大到領導一個國家,小到領導一個家庭,成功的種子,是從第一步的道德,就播種下來了。現在所謂的管理學,最多隻能做到因任這一步。之前的大前提,都不懂也不在乎怎麼做。傷天害理,圖财害命,不仁不義的事,即便領導和管理水平再高,能力再強,結果也是要出問題的。
陰計外洩者敗,
鬼谷子說:“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陰者不可見不可識,故不可以奇勝之。陽者可見可識,故可以奇勝之。故陰者制人,陽者制于人。
對于任何組織來說,保密工作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尤其是國家機關和軍政機關,更是如此。洩露軍情,在古代都是殺頭的死罪。可見保密工作有多麼的重要。在現代社會,信息和情報,商業機密,直接和商業利益挂鈎,提前拿到情報和機密的人,就可以兌換成利益,或者對競争對手進行有目的的攻擊。
不僅一個組織内部的情報,要對外部保密。在一個組織内部,不同的層級,也要逐層保密,對不同職務級别的部門,設置不同級别保密權限。
在連個體的人,都注重保護隐私的時代。如果一個組織,缺乏保密工作機制,甚至連保密工作的意識都沒有,這個組織未來肯定要在上面吃大虧。蒙受巨大的損失和失敗。
厚斂薄施者凋。
經過前面一系列專業的組織行為管理,這個組織肯定能順利地完成目标,抵達成功,收獲很大的利益。成功了之後,利益分配也十分關鍵。如果利益分配不合理,一個組織很難實現可持續的成功。要想從勝利走向勝利,關鍵是在上一次勝利的時候,利益是怎麼分配的。
成功之前,大家可以一起艱苦奮鬥,共度難關。成功之後,如果領導者,把成功的果實大多數據為己有,給下面的人隻分一點點。以後大家都沒有動力再立功,組織的成就,就會越來越萎縮。這個組織也會從強大走向衰弱,從之前的成功走向衰敗。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奮鬥的階段,領導者要與下屬一起艱苦奮鬥。成功的時候,要與大家一起,共同分享勝利的果實,合理分配組織的利益。這樣才能激發大家的積極性,從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組織才能越來越壯大。
修文韬習武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