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知道“七月流火”“三星在戶”,可以不認識牛郎織女,但你必須知道“鬥轉星移”“泰山北鬥”,必須認識中國北方夜空中那7顆亮星組成的大勺子。它們對中國人的重要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星座的範疇,在笃信天人感應的年代,北鬥七星俨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鬥是北天極附近最顯著的星象,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它很像是一把大号湯勺,很多人甚至直接叫它勺子星。古人稱它為北鬥,是因為它形似殷周時期的酒鬥。這是一種舀酒用的長柄器物,而并非後來稱量糧食用的量鬥,它們在形狀上是不同的。
這7顆星有多套不同的名稱,北鬥一至四稱“鬥魁”,又名“璇玑”,五至七叫“鬥杓()”“鬥柄”“玉衡”“天罡”等。
不同文化中,星星組成的圖案被賦予不盡相同的形象。中國人眼中的酒鬥,到了古希臘人那裡變成了一頭大熊,瑪雅人則認為那是7隻金剛鹦鹉,印度人将它們視為7位智者,羅馬人卻把它們看作7頭牛……
公元前1世紀古埃及依西斯神殿星圖中北鬥七星被描繪成一條牛腿。
北美蘇族印第安人将其想象為一隻臭鼬。
日本民間将夏夜呈倒懸狀的北鬥稱為“舵星”。
英國先民将北鬥七星想象成一具不停耕田的犁,稱為“plough”,意思就是犁。
法國南部居民則認為它是一口巨大的平底鍋。
北鬥七星不會永遠保持現在的樣子。雖然與行星相比,組成星座的星星看起來恒定不動,才有了“恒星”這個名字,但事實上它們都在高速運動,隻是離我們太過遙遠,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根本無法察覺。但經過數萬年後情形就不同了,10萬年後北鬥的形狀将發生很大變化,那時的人類會将它想象成什麼呢?
除天樞和搖光外,北鬥中的5顆距離我們都在80光年左右,而且運動方向和速度也大緻相同,20萬年來相對位置變化不大,它們之間是否有聯系呢?人們經過研究發現它們連同周圍一些暗星都誕生于5億年前的同一片星雲中,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團狀天體,被稱為“大熊座移動星群”。
鬥轉星移——建四時,移節度
古人重視北鬥的傳統,是與我們所處地理位置密切相關的。華夏文明發祥于北緯35°左右的黃河流域,對于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們來說,北鬥七星是拱極星區最顯著的星象。由于歲差的緣故,它的位置在數千年前比今天更接近北天極,終年常顯不隐。正是由于北鬥的這一特殊位置,因而在古人的觀象授時中,北鬥較之黃道或赤道上的任何星象都更有優勢。
随着地球的自轉,北鬥七星猶如鐘表上的指針,繞着北天極晝夜旋轉。它每旋轉15°恰好是1小時,默默地為人們指示着夜晚的時刻。
如果我們在每天黃昏靜候群星出現,就會發現鬥柄所指的方向每天逆時針偏移1°,每月行移30°,3個月累計一個象限,一年後又回到原處。古人據此參悟出了鬥柄指向與寒來暑往季節變遷的關系,這就是自古流傳的節令歌訣:“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鬥的這一特性很早就廣為人知,中國最早的曆法《夏小正》中說:“正月鬥柄懸在下,六月初昏鬥柄正在上。”而西漢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訓》則說:“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複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複始。”可見至少在西漢初年,古人已經将鬥柄指向與一年中的12個月聯系了起來。
每月初昏觀測
上一篇
定投十年财務自由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