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觀念理性,可促家和

最近,《今日頭條》經常推送江西台的《金牌調解》欄目,連續觀看一些短片,大多是婆媳不和、姑嫂矛盾、兄弟反目、贍養老人争執、夫妻一方出軌、重男輕女陋習、家庭财産紛争、離婚子女糾葛等家庭矛盾。歸結起來都應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慈母多敗兒”“施恩圖報”“知恩不報”等,說穿了又脫不開“利益“二字,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欄目也從側面折射出一連串新的社會問題。

财産紛争出現新的趨勢。這是許多家庭矛盾的根源。而且,越是财産體量大的家庭,發生争執幾率越大。特别是在房價高企城市,因為房産繼承問題十之七八的子女不睦。總的趨勢,人們對遺産的争奪愈演愈烈,繼承糾紛不斷升溫。

養兒防老成了新難題。特别是獨生子女家庭,上有4名以上老人,下有2~3名子女,既要攢錢養家,又要照顧老人,還要成就子女學業,在購房、看病、上學、養育、養老等多重壓力和矛盾交織下,老人成為被索取對象,又成了拖累、末位、看孩的代名詞,在成就子女出國留學、入城高就、紙醉金迷生活的同時,形單影隻老人成幾何級數增加,養老已經成為家庭矛盾多發點。

父母占有欲更趨強烈。多數獨生子女家庭,其父母付出不比多子女家庭少,也因此更加把子女當作私有财産。他是我的孩子,他的一切都是我的,我想罵就罵,想打就打,他的東西都是我的東西,他對我沒有秘密可言,他的小家必須我說了算。出現部分父母财經大權獨攬、沒有邊界介入、擅闖私密“領地”等觀念與行為沖突。

離婚率還在攀升。對老一輩來說,離婚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把離婚看得很淡。資料顯示,我國的離婚率已經連續17年上升。在那些離婚的人中,絕大多數是年輕人。離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離婚引發的家庭矛盾和社會問題基本是相近的。

丁克族、剩*族、少子族成為普遍現象。丁克族、剩女剩男族、少子族的人員在增加,與傳統家庭父母期望和要求差距明顯,導緻家庭矛盾、社會問題增加。

透過這些現象,更想說,每個人都應當适應社會發展,主動改變傳統觀念,理性處理生活問題。主要有:

一是财産觀。作為父母,應盡可能向子女依法、公平、公正分配财産,強調男女平等。若想向困難子女、兒子傾斜,應當充分協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能解決的應當尋求法律幫助。作為子女,在18歲後就應當有自食其力思想,不依賴父母,不埋怨父母,給一分存十分感恩之心。結婚之後應當追求财經自立、自由,對父母饋贈自己心懷感恩,對父母饋贈他人心存“老人高興”就好之情。

二是贍養觀。在少子化的今天,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被現實基本擊碎。養老院價格不菲,一般家庭難以承受,且傳出許多非議,使老人望而卻步。随着社會發展,國家正在改善養老問題,但是,難以完全滿足各家要求。所以,作為子女應當強化贍養老人是應盡義務意識,不論多麼困難,都要從倫理道德角度盡孝道,從法律角度盡義務。作為老人應當體諒子女的壓力,力所能及地減輕子女負擔,更不做過度伸手、克剝甲子女補貼乙子女等行為。

三是教育觀。家庭是子女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師。都知道教育的重要,都為此不惜代價。但是,教育觀念和行為極端的不在少數。首先,把子女當作私有财産,生養子女是社會責任,子女不是個人的财産,應當學會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尊嚴。其次,做過分專制家長。這些家長雖然培養出一個特别順從、不很添亂子的孩子,但是,這種孩子缺乏活力,就像是提線木偶一樣,生活在父母操縱之下,絲毫不敢反抗,因為一反抗就會遭到毒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習得性無助。再是,過度溺愛子女。愛子女人之常情,過度的愛就是溺愛。這種愛以孩子為中心,父母包辦一切,困在身邊不放,結果子女社會活動能力、遇事耐挫能力、獨立自主能力、包容他人能力、無私奉獻能力極度弱化,培養了一批啃老族、宅家族、自我中心族等,使得家庭鬧心,子女煩心,反而增加了社會負擔。真愛子女,就要力避上述教育觀。

四是婚姻觀。若問什麼是正确的婚姻觀,恐大部分年輕人會講得準确到位,都會以愛情為基礎。然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見一真愛奇矣!尤其是經得住外在東西考驗的愛情少到可憐。外在包括金錢、容貌、地位等。所以,理性的婚姻觀:一是互相對眼,有相同價值觀;二是雙方自願,能夠自食其力;三是不要彩禮,也不向父母提出結婚條件,自力成家;四是婚前婚後财産明晰,如同好朋友明算賬一樣;五是尊重雙方老人,願意盡贍養老人義務;六是願意盡生養子女的社會責任;七是相互尊重,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珍惜緣份,不說絕情話,不做極端事;八是大事講原則,小事不計較,遇到問題積極溝通;九是對親人友善,在親人遇到困難時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十是有愛屋及烏精神,尊重彼此愛好,親待彼此親朋好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