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想要孩子自覺自律,父母要掌握這個“黃金配方”

孩子容易放棄是天性使然,父母正确引導,做好這3點,才能幫孩子把堅持刻在骨髓,把自律變成習慣

作者 | 鏡子

前段時間,有個視頻在網上走紅。

視頻中,男孩一邊彈鋼琴,一邊嚎啕大哭,上演了一出“苦肉計”。

他的媽媽稱,孩子練琴不到一年,平時為了逃避練習,戲特别多。

不過現在已經進步很多,因為孩子知道,即便哭得再厲害,琴還是得練。

網友說:“學音樂應該是件快樂的事,可是要弄成這樣,我們的孩子們,太難了。”

看到這一幕,不少家長也想到了自家孩子。

學個新東西,孩子剛開始積極性都高,可時間長了,總會因為各種困難想放棄。

家長們既不忍看孩子受苦,也不願孩子半途而廢。

那個難呀。

實際上,大部分孩子在做一件事時,都會習慣性想要放棄,因為堅持本身就很難,對大人來說尚且如此,更何況孩子。

隻有激活孩子的内在動力,才能讓孩子更好地堅持下去。

《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一書中寫道:

“孩子的心靈是稚嫩的,可能因為父母一句鼓勵的話而奮發向上,也可能因為父母一個厭煩的眼神而黯然神傷,而喪失信心。”

那些懂得堅持的孩子背後,往往都站着會引導的父母。

三分鐘熱度,是孩子的天性

朋友這幾天非常苦惱,自家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

拿故事本看幾頁,就順手一扔,玩别的去了;拼最喜歡的積木,沒幾分鐘就坐不住了;喜歡畫畫,買了畫筆和本子,幾天就不願再畫了。

前幾日,她在網上購買了音頻版的英語課程,孩子很喜歡,抱着音頻聽了大半天,還追着媽媽問英語單詞....

一個禮拜下來,孩子基本掌握了打招呼的對話,媽媽喜出望外,正考慮給孩子報英語課,孩子突然就對媽媽說不想學英語了。

媽媽抱怨孩子做事沒有耐心,以後學習肯定也不認真,甚至開始擔心他長大後做事也這般半途而廢......

她的擔心不無道理。

系統觀察和測量意志力極限的科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曾經提出一個有趣的理論: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樣有限。

它在使用過後會漸漸疲憊,如同運動過後不讓肌肉休息,就會失去力量一樣。

不僅如此,神經學科學家發現,每次在使用意志力之後,大腦的自控力系統活躍程度就會降低,正如疲憊的雙腿會放棄跑動一樣,你的大腦也會罷工。

即人在使用意志力時,會消耗身體的能量,而能量的消耗又會削弱意志力本身。

這很好地解釋了孩子為什麼總是“三分鐘熱度”,因為“堅持”本身就是違背生理常規的一件事。

所以,家長的監督和引導是十分必要的,否則孩子的三分鐘熱度,會導緻他在以後的生活中,遇見困難就習慣性放棄,最終什麼事都做不好。

鄰居家孩子上了很多興趣班,舞蹈、鋼琴、書法、主持人、跆拳道......

可是每次都中途放棄,媽媽也尊重孩子的喜好,認為不喜歡就不勉強,3年下來,孩子什麼也沒學好。

後來孩子喜歡上畫畫,學了差不多一年,也是唯一堅持時間最長的興趣,雖然中間出現過不願意學的問題,哄一哄也過去了。

最近孩子又開始不願意學了,媽媽狠了心,強迫孩子去上,沒想到,孩子竟然委屈落淚。

媽媽很郁悶,放任不對,強迫孩子更會适得其反,孩子就是鐵了心不學。

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除了讓孩子學會一項特長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懂得吃苦不放棄,培養做事堅持的品質。

當孩子想要放棄時,不要急于苛責和自我焦慮。

找到背後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去幫助孩子排除問題,渡過難關。

陪孩子找到堅持的成就感

是點燃内驅力的第一步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朋友》中寫道:

“興趣,是最大的謊言,不是因為有興趣才做某事,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一件事從不了解、了解、試做、經驗、倡導五階段,任何一個階段取得了恰當的小的成就、小的成功,才能推動行為向下一階段改變,所謂的興趣來源于此。

所以,并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如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成就感和自我滿足感,他就會對學習産生更濃厚的興趣。

成就感,能夠驅動孩子不斷前進,從必須做好,變成我想要做好。

著名作家尹建莉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頗有方法,她的女兒在其引導下,成功将練習古筝堅持了下來。

她表示,女兒在剛開始學習古筝時,積極性很高,大概一年多時間,興趣減退,甚至對練琴産生抵觸情緒。

老課程練不好,新課程趕不上,她用盡招數,軟硬兼施,效果都不好。

後來她耐心與女兒溝通,找到練習古筝的意義,比如心情不好時,彈古筝可以消除煩惱,還能指引方向等,讓女兒不再抵觸。

緊接着,她在女兒練習的房間,放上小倉鼠,發現小倉鼠聽到琴聲“翩翩起舞”時,女兒非常開心,很有成就感,這成了她每日練習的動力。

後來,她又将女兒練習古筝的視頻,每日打卡朋友圈,将好評分享給女兒,進一步激發女兒的主動性。

就這樣,孩子的學習動力越拉越強,最終通過古筝真正找到了自我價值感,也重拾了自信和興趣。

尹建莉說:

“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制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

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外在的控制和逼迫是短暫的,内在的持續的動力才是長久的。

從學習中找到價值感,才能激發孩子内在的主動性,從而更好地堅持下去。

在一期《少年說》裡,初一女孩兒趙航希在學習排球期間,曾經因困難而選擇放棄。

媽媽鼓勵她試着堅持,學會在練習的過程中體會努力的意義。

慢慢的,她被排球中的女排精神所鼓舞,更加積極地投身訓練,在不斷的進步中,也擁有了滿滿的成就感。

她對媽媽說:

“媽媽,我要感謝您,是您讓我愛上了排球,教會了我堅持和努力這兩種精神。”

當孩子想要放棄時,家長粗暴的制止,隻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如果堅持本身很痛苦,那麼就讓孩子從成就感中體會快樂。

就像劉墉說的:“讓孩子有成就感,比成績更重要。”

培養孩子成為堅持者

父母還需要做好這3點

在一期《童聲朗朗》裡,女兒在台上語言流暢、聲情并茂,獲得台上老師的誇贊。

在談到對女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時,媽媽表示,她主動考取播音主持證,并積極參加各種演講比賽活動,陪女兒一起提升。

當孩子想要放棄時,家長要做的是幫孩子找出背後的原因,陪孩子一起面對,做孩子背後最堅強的後盾。

1. 正确誇獎孩子,肯定孩子的每一次進步。

樊登曾經說過,表揚孩子一定要表揚過程和動機,而不是表揚結果。

用成長型的思維,給予孩子鼓勵和幫助。

男孩兒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想學街舞了,今天練習的時候,我摔慘了,膝蓋都青了。”

媽媽機智回答:“老師都跟媽媽說了,還讓我多誇誇你,說你的膝蓋都摔青了,還能堅持學習下去,認為你非常勇敢。“

當孩子遇到困難要放棄時,對孩子做的努力做出一些肯定,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告訴他,困難并不可怕,它是一次證明你成長的機會。

2. 家長帶頭堅持做一件事,并同孩子一起分享心得。

想讓孩子堅持,家長就不能半途而廢。

家長陪孩子一起面對,并在做的過程中,記錄點滴的感受,同孩子一起分享,共情孩子的感受,讓孩子得到鼓舞,體會過程中的樂趣。

比如:孩子寫日記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媽媽先給自己制定了計劃,堅持每天寫,每周分享心得,内容趣事,寫作中遇到的困難,自己怎麼克服的,怎麼找靈感,感受到的快樂等等。

在母子的相互切磋和分享中,孩子開始每天主動安排時間寫日記,在寫字的質量、速度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媽媽帶頭堅持去做一件事情,并同孩子分享,在樹立榜樣的同時,用親身體驗共情孩子的感受,讓孩子得到情感的鼓舞。

3. 家長同孩子一起面對堅持中的障礙,幫助孩子成長。

當孩子遇到挫折想要放棄的時候,家長要教會孩子勇敢面對挑戰,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責備孩子表現差、沒毅力,或者空洞的鼓勵。

陪孩子一起面對困難,幫助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提供具體的改進建議,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從困境中走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也會變強。

孩子做閱讀理解時無法明白意思,家長一味鼓勵:“你一定可以的,加油”,或者指責:“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這兩種方法都是錯誤的。

不切實際的鼓勵,會給孩子徒增壓力,害怕自己做不出來父母失望;指責,會讓孩子更加緊張而出錯。

正确做法是,家長給孩子制定閱讀小目标,理解不了讓孩子多讀幾遍,或者拆字拆句讀,孩子理解後講給家長,家長要循序漸進給予鼓勵。

這樣,以後孩子在面對同樣的困難後,就知道了正确的解決辦法。

約翰遜曾經說過,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

做事中途就放棄的孩子,錯失的不是一段旅程,而是美好的未來。

不願堅持,是孩子的本能,讓孩子堅持,卻是父母的本事。

聰明的父母,是孩子人生賽道上最堅定的陪跑員,一路相随,經曆風雨,一直到勝利的終點。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