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了子貢、計然、範蠡(lí)、白圭(guī)、呂不韋等巨商的經商故事,他們風格不一,但對待投資的态度卻也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沖盈虛、通有無',這些思想即使放在今天也不過時。
子貢:誠信經商,端木遺風
子貢像
孔子辭去魯司寇後周遊列國,一路上的費用是由誰來贊助的?應該是子貢。
《史記》記載:'子贛廢著鬻(yù)财于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子貢利用賣貴買賤的方法在曹國和魯國之間經商,孔門七十多個高徒之中,端木賜(即子貢)最為富有。
子貢是如何積累這麼多财富的呢?那就是分析市場,賤買貴賣。作為孔子弟子,子貢經商注重誠信,講究'君子愛财,取之有道',後世商人推崇子貢的作風,常稱呼誠信經商者有'端木遺風'。
範蠡: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範蠡像
賤買貴賣,是經商的不二原則,但實施起來卻很考驗人性,古代很多巨商之所以成功,很重要一點是能克服人性。如計然與範蠡師徒,都崇尚'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從這點看,與巴菲特'别人恐懼我貪婪,别人貪婪我恐懼'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範蠡師從計然先生,計然先生是當時著名的'經濟學家',主張'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意思是,物品價格上漲到一定極限,就會下跌;價格下跌到一定極限,就會上漲。所以在價格高時,要毫不猶豫賣出,價格低時,則要大舉買進。範蠡深受其思想影響,運用這種方法,在各國之間周轉貨物,三次經商成為巨富。
計然與範蠡師徒還很注重未雨綢缪,在時機來臨前做好準備,一旦機會來臨,就能迅速作出應對。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計然之言'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範蠡在計然的基礎上更加細緻解釋了這一原則:'夏則資皮,冬則資絺(chī),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意思是,夏天預備好皮衣,冬天預備好單衣,幹旱之年預備船隻,水患之時預備車輛。在現代社會,反季囤貨已經并不稀奇,但範蠡時期能有這一觀念也體現了當時商人的智慧。
白圭 :欲長錢,取下谷
白圭像
預測事物發展規律,提前做好準備,戰國時期白圭也是典範。
《史記》記載:'白圭樂觀時變,歲孰取谷,予之絲漆;繭出取帛絮,予之食。'
白圭擅長觀察市場行情和年景豐歉的變化,谷物成熟時,他買進糧食,出售絲、漆(瓷器、壇、罐上面塗的顔料);蠶繭結成時,他買進絹帛綿絮,出售糧食。當貨物過剩,人們低價抛售時,他就收購;當貨物不足,人們高價索求時,他就出售,以此牟利。
'欲長錢,取下谷',白圭與當時喜愛做珠寶生意的商人不同,他不追逐高利潤的生意,而是緻力于農産品買賣,認為谷物是普天下老百姓都離不開的東西,雖然利潤低,但需求量極大,所以如果想找一個行業長久地經營下去,一定要選擇農産品。
值得一提的是,白圭與範蠡師徒非常注重商道合乎天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商道則是'沖盈虛、通有無',将貨物流轉于各國,以豐收補歉收,以本國之有餘補他國之不足,取其十一之利。
如此一來,不僅有利于生産發展,保護了農民與手工業者利益,也能經營生财,是故範蠡被稱為'商聖',白圭稱'商祖',也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廣受贊譽。
呂不韋 :奇貨可居,富貴斯取
呂不韋像
呂不韋是戰國末期衛國人,他起初的經商之路與上述諸人大同小異,《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
但呂不韋的理念相比諸人卻激進得多,這在他與父親的對話中可窺一斑:'呂不韋賈于邯鄲,謂其父曰:耕田之利幾何?曰:十倍。珠寶之赢幾何?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赢幾何?曰:無數。'于是呂不韋下定決心扶持異人。可見,追逐利潤是呂不韋的首要考慮。
'民之情,貴所不足,賤所有餘。'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物以稀為貴',呂不韋第一次見到秦國質子異人時,就感歎'奇貨可居',于是大散家财幫助異人一步步當上了秦國國君,自己因功被封文信侯,權傾天下,一個商人将風險投資做到這一步,可以說是極緻了,故司馬遷贊譽他'籌策既成,富貴斯取'。
今人談投資,好論巴菲特、索羅斯,以西方經濟學為真谛,難免有點妄自菲薄。
實際上,我國古人對經商有着深刻的認知,其中的諸多核心理念,如'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欲長錢,取下谷','貴所有餘,賤所不足',放在今天也毫不過時。
大道至簡,殊途同歸,古人的經商智慧,以及他們對待投資的哲學,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