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儒商鼻祖子貢


儒商鼻祖子貢

過去,許多商人都在自己的店鋪内懸挂“陶朱事業,端木生涯”8個大字。這裡的“陶朱”指的是春秋時期的陶朱公,即範蠡;“端木”指的是春秋時期的端木賜,即子貢。

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的得意門生,也是我國曆史上很有社會影響力的名人之一。在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子貢列在了富翁排行榜的第二位,僅在範蠡之後。另外,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有關子貢的描述在孔門衆弟子中耗費筆墨也是最多的。由此可見,在司馬遷的眼中,子貢是一個極不尋常的人物。

喜歡經商家累千金

子貢(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春秋時期衛國人,本姓端木,名賜,又名子贛。18歲時子貢到魯國遊學,拜于孔子門下求學6年,24歲時回到衛國,娶句氏為妻。完婚後,子貢開始随孔子周遊列國,至公元前482年返回魯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子貢開始為恩師守墓。這一守又是6年。公元前473年,子貢回到衛國,繼續他的治學、經商生涯。公元前470年,他再一次去魯國拜祭孔子墓,并且受聘于齊國,任大夫一職。

公元前456年,子貢在齊國逝世。他的兒子端木炅将其靈柩運回衛國,葬在了今天的河南浚縣大徑山東南東張莊村北。

子貢喜歡經商。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其“廢著鬻财于曹魯之間”,“家累千金”。他經常“結驷連騎,束帛之币以聘享諸侯”,所到之處“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甚至越王勾踐還曾“除道郊迎,身禦至舍”。可見子貢當時富有的程度。

子貢曾在衛、魯、齊等國做過官。他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是春秋時期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外交家和商業貿易家。由于子貢是我國曆史上文人經商的第一人,且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因此他被後人尊奉為“儒商始祖”。

尊師重教儒商楷模

在孔子的門徒中,子貢是非常出色的一個,與孔子的關系也甚為密切。

子貢敏而好學,“聞一知二”。在《論語》中,有關子貢向孔子請教的内容非常多。子貢處處用心、無所不問,并領會深刻、觸類旁通,連孔子都禁不住贊揚他聰慧過人,說他“告諸往事而知來者”。

孔子去世後,子貢為恩師守墓,6年方歸,足見師徒情深。子貢對孔子非常敬重,他稱頌孔子:“賜終身載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賜之事仲尼,譬猶渴操壺勺就江海而飲之,腹滿而去,又自知江海之深乎!”

子貢還是儒家學說的重要傳播者。司馬遷說:“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清代崔述也在《洙泗考信餘錄》中說:“子貢之推崇孔子至矣,則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貢。”

孔子周遊列國,吃了不少苦頭。如果沒有善辯的子貢為其解圍,沒有富有的子貢為其提供财力上的支持,孔子周遊列國恐怕會更加艱難。

在《論語·先進》中,孔子說:“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意思是說,顔回安貧樂道,生活窮困;子貢則與命運抗争而經商,對市場行情看得很準。孔子的這些話并無責貶之意。雖然孔子常說“罪子貢善居積”,但内心還是偏愛他的。隻要仔細品味《論語》中孔子所說的“億則屢中”這句話,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子貢不僅開了文人經商的先河,還使儒家思想在商業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不愧為儒商之始祖、商界之楷模。

内儒外商以儒興商

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儒商呢?簡單地說,儒商就是儒與商的結合。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和商是兩個被嚴格區分開來的稱謂。儒乃秉承儒家學說的文士之謂,其天職在于求道求義;商乃通貨之民,其本性在于求利求财。由于我國傳統文化以重義輕利、修身齊家治國、成賢成聖為基本價值取向和最高追求,故尊儒而賤商。然而,在商業活動中,儒商卻自覺地把儒家倫理、精神文化同經商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文化。

孔子對道德仁義的重視深深影響了子貢。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的教導對子貢的人生發展影響巨大,子貢的言行無不體現着儒家思想。在子貢的觀念裡,一個真正的儒商不僅要有學問和社會經驗,還要有道德。作為一個商人,求富取利無可厚非,但要符合道德原則,并且要把道德放在前面。也就是說,儒商應做到“君子愛财,取之有道”。“愛财”,即追求财富,這是商人的本性;“有道”,即有道德,這是做人的起碼要求。兩者相結合,就是儒商經濟倫理的本質。

誠信為本一諾千金

言必信,行必果,是儒家所提倡的美德。

在《論語·顔淵》中,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孔子說:“一個好政府應該有充足的糧食、充足的軍備和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子貢問道:“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是要去掉一項,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人都難逃一死,但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那就什麼都談不上了。”

在這段對話中,孔子強調了一個“信”字。“信”是本,沒有“信”,一個政府就立不起來,一個人也立不起來。同樣,如果沒有“信”,一個企業也立不起來。

但是,誠信又必須與行動相結合。《論語·先行》中記載,子貢問:“如何做才能成為君子?”孔子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意思是說,先向人們作出語言上的保證,然後再按照自己所說的去做,即君子必須做到言行一緻。

言出如山,一諾千金。如果一個商人能珍惜自己的聲譽,發揚誠信的美德,美名一定會越傳越廣,利潤也會随之見長。

以仁為本以和為貴

子貢不僅講求信譽,還特别強調寬恕和仁愛。子貢曾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所謂“仁”,就是“仁者愛人”。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通的,你對他人懷有一顆仁愛之心,就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關懷,從而能更好地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講求“仁”也體現了儒家的另一個思想——尚和。子貢把這一思想貫徹到了他的經商過程中,即以仁為本、以和為貴。

“和”即和諧、融洽的意思。自古以來,儒商提倡“和氣生财”、“和為貴”,追求老闆與雇員之間的和諧、商家與商家之間的和諧、商家與顧客之間的和諧、商家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如果沒有“和”的存在,争強鬥勝,常常會導緻兩敗俱傷,而合作卻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實現共赢。

君子愛财取之有道

儒家并不反對經商,而是強調正義之道是經商之道的前提。儒商所講究的是在商不唯商,求利不唯利。商人除了金錢之外,還應該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也就是對“義”的追求。

在《論語·述而》中,孔子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意思是,如果是值得追求的财富,就是我給人趕車作仆也願意幹;如果是不可取的不義之财,那麼我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子貢看來,追求财富隻是實現人生目的的一個條件。因此,他時刻保持着“見利思義,見危受命”,“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的經營信條。

賺錢必須用正當的手段,或者說賺錢必須“義利并重”、“合義取利”。在義和利不可兼得時,要舍利而取義,絕不可以損害他人、社會和國家利益去緻富。

研究規律把握商機

《史記》中說:“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赀。”意思是,子貢在經商時能夠預測市場變化,從而獲得有用信息,抓住機遇。

所謂“廢舉”,在南朝裴骃的《史記集解》中是這樣解釋的:“廢舉謂停貯也。與時謂逐時也。夫物賤則買而停貯,值貴則逐時轉易,貨賣取資利也。”

子貢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期,社會生産力大大提高,商品經濟也很發達。由于子貢善于捕捉市場信息,對物價漲落的預測總是非常準确,所以他能成為“家累千金”的巨商。

一個成功的商人不僅要有道德、有文化,還要有适應時代變化和發展的智謀和遠見。俗話說:“處處無心處處空,處處有意常有金。”要想獲得有價值的信息,要想做一個成功的商人,那麼就必須做個“有心人”。

仗義疏财回報社會

真正的儒商在經商中應重視道德自律,愛國愛民,具有社會責任感。子貢不僅“富而好禮”,還“博施于民而能濟衆”。他經常散發家财救濟他人,連孔子也自歎不如。

《呂氏春秋》中記載了一個“子貢贖人”的故事:根據當時魯國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出錢贖回來,事後可以報銷贖金,并且國家還要給予表揚。有一次,子貢到别國做生意,就贖了一個魯國人回來,事後卻拒絕了魯國支付的贖金。

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這就是子貢遵循的經商和做人原則,也是他留給後人的精神财富。堅信這一點的儒商,都恥于獨富獨貴,而喜于樂善好施。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