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終于有人說龍是存在的!!!(佛經裡也有記載

錄一些舊志,供參考!

●五龍與綠衣神人
清代〔葉縣志.雜記〕說到,在公元一五○三年的河南葉縣,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明弘治十六年,五龍挂于城北十裡,久之墜地,蜿蜓不能起。有綠衣神人自空降龍皆繞之,須臾雲寡晦冥,逐失所在城北方向的空中出現了五條龍,後來五龍一起墜落到地上,似乎無力飛走。這時又從空中降下來一個綠衣神人,五龍圍繞在神人身旁,忽然天昏地暗,雲起霧湧,五龍與神人就沒了綜影。

●白龍與紫衣之神
這個故事與葉縣的相類似,發生在公元一五八八年九月的浙江平湖,見于清代〔嘉興府志,祥異志〕:
平湖縣有白化騰海上,紅光半天。修撰沈懋孝,兄龍首半垂,兩角聞有金冠紫衣之神,仗劍而立,長尺餘。龍吐颔下珠光,團罔大如鬥。

此事的目擊者,是在朝中任編修官(史官)的沈懋孝。他看到海空出現白龍,放射出的光芒映紅了半邊天。龍首兩角之間,還站看一個戴金冠的紫衣神人,身高不過三十多原米,手中握看劍一樣的物體。龍首下顯出一團明亮的珠光,圓圓的,形狀像鬥一樣大小。


●黃浦江畔見白龍

在上海松江縣的黃浦江畔公元一六零八年七月,也出現過平湖那樣的龍,龍首上也有神人。

隻是晚出二十年。見于清代〔松江府從.祥異志〕:
萬曆三十六年六月,白龍凡于黃浦龍華港,龍首有神立其上。

●龍降溫明殿

〔後漢書.五行志〕寫道:
此句在清代〔洛陽縣志,仟異志〕中引作黑如車蓋隆起,奮迅五色,敕〔後漢書〕更明确。
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醜,有黑氣堕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迅,身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

靈帝即東漢皇帝劉宏,光和是他在位時所用的年号之一,光和元年六月丁醜,即公元一七八年七月一日。東漢都城在今河南洛陽市近郊,溫明殿或許就是皇帝陛下的寝宮吧。在溫明殿的東院,從空中墜下一個巨大的黑色物體,像圓形的車傘一樣,身子在快速的旋轉中顯露出五色光芒,雖有頭,但無足,不見尾,似龍非龍,長達二十餘米。

●〔元史.五行志〕雲: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臨胸縣有龍見于龍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至元二十七年。臨胸縣在今山東省。龍山出現了龍,可惜不知它的模樣如何。它的到來,竟能使千斤巨石浮空而起。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逗留九天後離去, 當時曾為此建廟立碑。

●東晉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兩條龍,出現在 龍山。燕王親率朝臣,在距離龍200多步的地方,舉行了 祭祀活動。

●明清時期的地方志中,還不時發現有關龍的記錄。據《臨安府志》記載,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雲南石屏縣東南的異龍湖中發 現巨龍,「須爪鱗甲畢露,大數圍,長數十丈」龍山和異龍湖中 出現龍,可能不止一次。不然它不會有「龍山」和「異龍湖」之 稱 !

●《唐年補錄》記載,唐鹹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在桐城縣境内, 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全長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呈扁平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兩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

●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明代成化末年,廣東新會縣海灘上 墜落一條龍,被漁民活活打死。此龍約一人高,身長數十丈,酷似畫中龍,隻有腹部呈紅色。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邊發現一條龍,巨鱗長須,腹白背青,背上有鳍,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在幾裡之外都能聞到腥味。當地群衆用席子遮蓋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自祭祀。一夜雷雨過後,龍消失了。它卧過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溝。

●《永平府志》記載,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龍降落在灤河下遊的樂亭縣境内,蠅蚋遍體。當地群衆為它搭棚以遮蔽陽光,并不斷用水潑灑它的身體。三天後,在-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

摘自《清史稿》

順治六年十一月,儀征有四龍見于西南。
十一年,涞水縣興雲寺梁上有蛇,身具五彩,十日後變為白色;六月十五日,狂風驟雨,霹靂不絕,殿中若有龍,及霁,蛇乃不見。


康熙元年七月二十九日,嘉興二龍起海中,赤龍在前,青龍在後,鱗甲發火,過紫家埭,倒屋百餘間,傷一人;九月初九夜半,火龍見。
二年四月十六日,崇明龍見;三台東南出一蛇,長數丈,腰圍約三尺,身有鱗甲,赤光。
三年五月二十一日,京山龍見,鱗甲俱現。七月朔,鎮洋大風海溢,有龍下麋場,傷數人。八月初四日,天晴無雲,黃龍見于東南。

七年七月,鹹甯有龍遊于縣署前,雨霁,不能升躍,市人系其頸以遊于市。十二年六月,深澤馬鋪民家龍起,大風雨,破壁而去。十二月十八日,丹陽見兩龍懸空,移時始去。十三年夏,永嘉龍見;萬載大水,龍出。
十七年六月,鹹甯大墓山有龍突現頭角,三日,鱗甲晃如赤金,白晝飛騰,穿山為河,傷民畜。
十八年十月十五日,鎮洋龍見于東南。二十一年十月,青浦、興化龍見。

二十六年六月,黃縣龍晝見于朱家村,煙霧迷蒙,火光飛起。
三十六年三月,畢節龍見赤水河。

四十年八月,獨山州南羊角村有龍見。
四十一年六月初九日,鳌泉有白龍躍于平地,飛去。
四十五年五月初六日,金山之岩有龍出,金光閃爍。
四十七年,靈州井中有龍,時見其首尾,數日,忽大雨霹靂,騰空而去。
六十年六月,金壇學宮前懸一龍,腥氣逆鼻,焚香禱之,騰空而去。
七月十三日,南籠大雷雨,龍見于城西。

雍正二年七月,北流飛龍見。十二月,木門海子起煙霧,有蛟龍飛出之狀。五月,橫州有龍起。
七年春,安定文葦塔見一龍騰空而去。
九年四月,安南有龍見于東北。六月,青浦龍見于沙灘。

乾隆二年二月,潮陽白龍見。
三年正月,枝江龍見于城西。九月,青浦龍于泖,自西南至東北入海。
五年五月,高郵大風,有白龍舞空中,鱗甲俱現。
六年六月十三日,昆山東鄉設網村有白龍手卷去民房十七家。二十五日,席家潭有白龍手卷去周家莊大舟二人,墜巴城鎮三裡岸渚,複手卷去鎮民盛某,擲地,身無恙。
九年六月十二日,浮山有龍飛入民間樓舍,須臾煙起,樓盡焚。七月壬辰,建□天頓黑,有白龍尾垂二丈餘。
十二年八月,高州龍見于小華山。
十四年七月初五日,高淳龍起于永豐圩下,首尾鱗甲俱現。
十五年七月,正甯秦家店有龍破屋而升,俄大雷雨。
十九年秋,濟南巨治河有龍。

二十年五月二十日,澄海狂風驟雨,有雙龍自東而來,由蓬州所東門經過,倒城垣五十七丈,民房三百餘間,有壓斃者。
二十一年六月,招收、龍井地方有龍自空冉冉而下。
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龍見于張體兩川圍中。
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龍見于石末村。七月十四日,泰安蛟起夏輝村西河,高二丈,彩色灼爛,橫飛東南,風雲随之。
二十九年四月十三日,天門烏龍見,頭角爪甲俱現。
四十三年三月,安丘龍見。四十六年八月十二日,莒州龍見于吳山東北。
五十五年五月,定海舟山龍起,漂沒田廬,淹斃人口;越三日,龍斬三段,尾不見,其鱗巨如葵扇。
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龍見于龍王峪,先大後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

嘉慶六年,東湖修孔子廟,見白龍乘風飛去。
九年,曲陽濟渎河水暴發,見龍車數乘涉水而沒,水退。
十四年五月,有龍戲于瑞州城隍廟江均河,水立丈餘。
二十年六月,黃岡柳子巷蛟起,傷一百四十餘人,沖沒田宅無算。二十一年六月,蛟見于嬰武水。

道光四年七月,麻城龍見于月望岩。
五年七月甲辰,武進龍見于芙蓉湖。
六年六月初五日,宜都蛟起,壞民居,溺人無算。
七年五月初十日,房縣汪家河水溢,蛟起,壞民田無算。
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滕縣見青龍,長約數十丈,鱗甲俱現。
十年六月,松滋城原寺出龍,過洋州上升。
七月十二日,永嘉起蛟,裂山而出,漂沒田廬,淹斃人畜無算。
十六年七月甲申,武進有龍陷地成潭。
二十八年五月,監利龍見于洪湖。七月二十三日,太平五龍同見空中,是夜飓風大作。


鹹豐二年五月十七日,枝江天無片雲,有白龍降于瓦湖,蜿蜒行數裡,忽騰去。
三年七月初七日,西鄉白龍見,長數十丈。
七月十五日,黃陂龍見于聶口,鱗甲宛然,擁船隻什物于空中。十一月,西甯西納川降龍,臭聞數裡。
五年七月二十三日,石首風雷大作,頃之二龍接尾而上。
六年五月,鄱陽縣兩頭蛇見。七年五月初八日,來鳳縣曾氏塘風雨驟至,有物長丈餘,乘風入塘,形似牛,身備五色,目灼灼有光,水噴起。
八年六月十七日,雲夢有龍入城,壞廬舍無數,繞城東北去。
十年三月,麻城龍見。五月,松滋天鵝塘出龍,行陸地,所過禾稼盡偃。
十一年冬,平湖有二龍于海。


同治三年,蘇州有龍。四年正月,宜城龍見于芳草洲。
六年五月初五日,高淳見三龍。
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湖州有龍,狂風驟雨,拔木覆舟。
五月十二日,高淳龍見。七月底,城有蛟起于井中。

光緒十九年正月,靈台龍見于井中。二十一年十月,大通龍見于惠廣寺。


(麒)麟:

雍正七年,鎮海民家牛生一犢,遍體鱗紋,色青黑,颔下有髯,項皆細鱗。

十一年五月,鹽亭民家牛産一麟,高二尺五寸,肉角一,長寸許,目如水晶,鱗甲遍體,兩脊傍至尾各有肉粒如豆,黃金色,八足,牛蹄,産時風雨交至,金光滿院,射草木皆黃。

十三年二月,綿州民家牛産一犢,首形如龍,身有鱗紋,無毛,落地而殇。

乾隆四年,盛京民家牛産麟。

五年,壽州民家牛産麟,一室火光,以為怪,格殺之,剝皮,見周身鱗甲,頭角猶隐也;荊州民家牛産麟,遍體鱗甲。

嘉慶元年,遂安民家牛産麟。二年,平度州民家牛産麟。

(接上文)此外,漢地的龍王之說亦是受到了佛教影響,如東海龍王敖廣等,不過是到了《西遊記》中又加上了漢地名字。漢地談龍本來是隻有神異記錄,受到佛教影響後,才有了龍王之說。佛經中談龍甚多,《最勝經》中載有七龍王,《法華經》有八大龍王,《華嚴經》有十龍王記載,另外還有八十一、一百八十五龍王之說,龍王下還有龍子龍孫,不可計數。一切龍中,分為法行龍王和非法行龍王二種,法行龍王有七頭,如象面、婆修吉、得*迦、跋陀羅等諸龍王。《龍城錄》中謂:“開元間景州水中,見一龍二頭”。何先生以此解釋為雌雄鳄魚交尾,這是十分牽強的,因為他不知道佛教中還有多頭者,這又如何解釋呢?由漢地《龍城錄》文獻記載來看,佛經中所說龍王多頭之說是确鑿的,并非怪說,乃實有其物者。法行龍王瞋心少,憶念福德,随順佛法,故不受熱沙之苦,以善心依時降雨。非法行龍王有波羅摩梯、毗謀林婆、迦羅等龍王,不順法行,行不善法,常受熱沙之苦,以惡心起惡雲雨。佛經之中,有八大龍王最為重要,今略介紹之,漢地龍王之說亦多出于其中,不過是變成了漢地的名字。八大龍王是,第一難陀龍王,意譯喜龍王,與優波難陀龍王為兄弟,他順應人心,調禦風雨,深得人喜,故名之。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載,此龍王即有七頭,過去性頗兇惡,後為目犍連尊者收伏,為護法龍王之上首。第二是優波難陀龍王,意譯大喜龍王,與難陀龍王為兄弟,亦順應人心,故有大喜之名。《增一阿含》載,昔時佛至三十三天為母說法,難陀、優波難陀龍王見諸沙門飛行于天上,興起瞋心,欲為阻礙,為佛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收伏(此為龍力不敵神通力),遂依佛法。《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載,佛降生時,此二龍于空中吐淨水,一溫一涼,為佛灌洗。第三是娑竭羅龍王,意譯海龍王,依其所住之海而得名。龍宮居大海底,縱廣八萬由旬,七重宮殿,衆鳥和鳴,甚為莊嚴。但龍亦有所苦,為金翅鳥所食,僅娑竭羅、難陀等十六龍王幸免(此處下面将詳說)。娑竭羅為降雨龍神,古來祈雨皆以此為本尊。按,漢地祈雨多不知此義,以為龍皆可行雨,不知龍亦如人各有分工,有的龍可行雨,有的則不能為之,如開元三大士中善無畏、金剛智二師弟子一行上師(即僧一行,漢地大科學家,曾推算出相當于子午線緯度的長度),亦曾有依龍王求雨之舉,如開元年間,天氣亢旱,玄宗皇帝請一行上師祈雨,一行說須得真龍才可,遍尋龍像皆謂不佳(可見漢地龍像多不如法),後見一古銅鏡上的銅鼻曰:“此即真龍也”。于是将此龍置于壇城上,依法修持,不到一日間,大雨傾盆而至,旱象解除。娑竭羅龍王為千手觀音二十八部衆之一,其女即龍女,以受持《法華經》功德,即身成佛。佛經中所說的《海龍王經》、《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等大乘諸經,皆為對此龍王所說之法。第四即為和修吉龍王,意譯九頭龍王,能繞妙高山,并以小龍為食。第五為得*迦龍王,意兩舌龍王,其怒視即可使人畜即時命終,又名視毒龍王。第六為阿那婆達多龍王,意無熱惱龍王,又稱阿耨達龍王,住雪山頂上之阿耨達池。第七為摩那斯龍王,意大力龍王,又稱摩那蘇婆帝龍王。第八為優婆羅龍王,意青蓮龍王,因住于青蓮花池而名.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