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有人說正岩茶不怕悶,還有人說正岩茶不能悶,我該聽誰的?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有人留言,稱:好岩茶根本不怕悶,悶多久都不會澀,一定要是正岩。

看完,一方面驚訝于對方的自信,另一方面又感慨,他在喝岩茶的路上所遇非人,被人徹底帶入偏門去了。

好端端的正岩茶,何苦要拿來悶着喝呢?

快出水泡,難道不香嗎?

蓋碗泡岩茶,越是内質豐沛的好茶,越需要快出水。

雖說“好茶不能悶泡”乍一看和世俗裡通傳的“好茶不怕悶”,形似雙标。

但它們的背後大有文章。

《2》

衆所周知,正岩茶内質豐沛茶味足。

喝起來相當耐泡,區區八沖九沖,完全不在話下。

但大家有所不知,山場正和工藝到位的岩茶,即便前三沖就開始悶泡,也不會出現劣質外山茶那樣的澀麻味。

昨天提到的“茶骨”,即湯感醇厚,落水香豐富,茶味層次多元等特點,仍舊能體現,隻不過是茶味被泡濃了。

之前在武夷山,托了朋友的幫忙,到一位老茶人家裡喝茶。

當時就親眼目睹,他因為在場喝茶的人數多,索性就豪氣地往蓋碗内放滿茶。

投茶後,還用蓋子往下壓了壓。這用量,估計起碼得近15克了。

因為投茶多,在合蓋出湯時,動作難免會受影響,速度不夠快,茶湯被悶了幾秒才倒出。

并且倒出一沖茶,擔心茶湯不夠分,緊接着又兩水并作一水倒出公道杯。

喝起來,茶味比正常克數泡出來的,味道濃郁很多,湯感醇厚是醇厚,但少了一分恰到好處的靈動感。

悶泡,亦是如此。比起快出水,注入沸水後悶一會再倒出茶湯。

悶泡10秒,悶泡15秒,悶泡30秒……

在加時悶泡的過程中,茶味物質會大量浸出,喝起來滋味感更濃郁。

雖說,優質岩茶的醇厚湯感、茶香落水、回甘生津等一連串表現的本質未變,但茶味被泡濃了。

這種被悶泡變濃的滋味,喝起來根本不讨喜。

一開始喝岩茶的新人,在他們尚未喝明白岩茶的厚與薄之前,喝不出茶湯當中的醇厚漿感,隻會感覺這樣的茶口味重,不好喝,白白浪費好茶。

從普适性方面,悶泡就不該成為岩茶沖泡的主流。

《3》

第一沖就開始悶泡,會帶來諸多惡果。

好比是倒下的多米諾骨牌,會引起一連串不良後果。

首先,茶味被悶濃。

據悉,不論任何茶,茶葉内部可浸出的茶味物質,主要包括三大類。

分别是茶氨酸、咖啡堿、茶多酚。

雖說,悶不悶泡都不會影響茶湯醇厚漿感,但悶泡會導緻大量的茶多酚、咖啡堿,以及一系列的茶味浸出。

其中,咖啡堿主苦味,茶多酚主澀味。

這倆“招搖分子”一旦過量浸出,必然會讓茶湯變苦變濃。

其次,長期喝濃茶無益。

溫茶淡飲更養人。每次泡茶都要将茶味悶得濃酽不堪的做法,并不長久。

高咖啡堿和茶多酚含量的濃茶,不僅滋味濃苦,還容易讓人喝到茶醉頭暈乏力。

尤其在空腹狀态下飲用,更是讓人hold不住。

從享受生活的角度看,喝茶大可不必如此“狂野”。

不濃也不淡,才是最理想的茶湯滋味!

最後,導緻岩茶不耐泡。

悶泡對岩茶的消耗很大,往往悶不了幾沖,茶味就會快速泡淡。

就好比,百米沖刺跨欄跑這種極限短跑之後,體力消耗會很大。

但在長跑過程中,隻要控制好節奏,那麼,跑足全馬或半馬對很多人來說,問題并不大。

悶泡會将茶味快速濃縮在前幾沖,原本可以泡出十來沖的茶味,一次性濃縮成三、四沖左右的茶湯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沒泡幾次就要換茶,太浪費。

《4》

泡岩茶的正确做法不是悶泡,而是快出水。

蓋碗泡岩茶,浸泡時間講究分秒必争。

正岩茶内質豐沛,很像飽滿多汁的蜜桃,輕輕一擠便能壓出果汁。

榨果汁時,特别需要收着勁,不用大動幹戈,動用過多武力。

沖泡岩茶,同樣要學會“收着勁”的精髓。

前五沖左右,為避免茶味過多浸出,造成浪費,浸泡時間需要盡可能縮短。

往蓋碗内注入沸水後,立即再合蓋倒出茶湯,短短七秒八秒時間,已然足夠讓茶味充分浸出。

快出水泡出來的岩茶,湯感同樣是醇厚的,落水香層次豐富,回甘生津持久。

好茶理應具備的要點,一個都不會少。

和悶泡相比,快出水的優勢更加明顯。

首先,快出水可以合理利用每一分茶味,讓一泡茶多泡幾沖,喝茶性價比更高。

其次,快速出湯後,蓋上的桂皮香、焦糖香、蘭花香、木質叢香等諸多香型,會更清晰清楚清爽。

袅袅茶香,擁有可揮發性。

當你在沖泡岩茶時,長時間悶泡會導緻一開始激發出來的茶香被折損,繼而是茶香聞起來偏沉偏内斂,聞着沒有那麼香。

最後,快出水更能測出好茶的實力。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

越是到了危急時刻,越是能不慌不忙,有條不紊的,越能證明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強悍。

好比是讓一個員工去處理難題。兩小時就能将業務處理好,說明對方工作能力好。

但拖了兩三天才交上來一份磕磕巴巴的解決方案,顯然是能力不足。

泡茶時,快出水就能泡出充足茶味的話,又何必悶泡?

《5》

對岩茶來說,悶泡要看具體場合而定。

一泡茶在連續7次8次快沖後,已經大量損耗茶味。再繼續注水沖泡時,需要适當坐杯。

舉個例子。

第八沖,坐杯10秒。

第九沖,坐杯20秒。

第十沖,坐杯半分鐘。

第十一沖,坐杯一分鐘。

若此時發現泡出來的尾水,茶味依舊偏淡,那麼就繼續加時。

如果在加時悶泡後,依舊泡不出什麼滋味,說明這泡茶依舊油盡燈枯,需要換茶。

當然,麻花前面舉的例子,僅供參考。

在泡到尾水階段後,具體悶泡時長還是按前一沖試喝茶味後,再進行具體調整。

從大方向看,一開始泡茶不能悶泡與茶味被泡淡後再逐沖加時坐杯,永遠是經典不變的泡茶法門。

另外,悶泡這種相對極端的泡茶方式,在特定的鬥茶評茶審評環節,經常會有出現。

鬥茶賽上,岩茶最常見的沖泡規則,不外如下。

110毫升标準蓋碗,鬥茶時投茶5克,沸水沖泡。

第一沖,悶兩分鐘。

第二沖,悶三分鐘。

第三沖,悶五分鐘。

這種看似與日常泡法背道而馳的極端悶泡法,目的不是為了享受美好茶味,而是快速甄别品質好壞。

對喝不慣重口味的絕大多數茶客而言,會覺得這樣悶濃的茶不好喝。

而經過專業評茶訓練的人,卻能看出此中門道,幫助快速評分,選出優劣好壞。

審評時,悶泡是幫助鑒茶的一種手段。

而在日常喝茶時,泡蓋碗,還是避免直接悶泡為好!

《6》

和劣質茶相比,好茶的确不怕悶。

平日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堂堂正正的頂級岩茶,根本不怕悶出澀到化不開的澀麻味。

亦不怕被悶出濃濃的返青發酸味。

更不怕在悶泡後會導緻湯色發暗,茶湯渾濁,肉眼看着不幹淨!

但好茶在沒有泡淡之前,無需強調悶泡。

直接快出水,更能妥善利用茶味。

簡單、快速、高效,不走彎彎繞繞,永遠是泡好茶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