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原标題《我慌了,微軟、Google 要把辦公室做成「讓人愛上工作」的樣子》,作者:吳淇,題圖來自:《穿普拉達的女王》
紅點獎曆來被稱為“工業設計的奧斯卡”,獲獎作品往往具有不同以往的創新價值。不過 2021 年的最佳設計獎名單裡面,有一款作品看起來非常不一樣,但又有一點點眼熟——
它是微軟辦公構想團隊的作品,命名為 Flowspace Pods(流動空間艙)。生産電腦的品牌去做辦公空間,微軟的 Flowspace Pods 并不是獨一無二的。
而同樣在 2021 年,惠普和視頻會議服務公司 Zoom 聯手,還找上辦公空間公司 Room 合作,推出了專為視頻會議設計的工作艙,命名為 Room for Zoom,最低配置的售價為 16995 美元(折合人民币 107000 元)。
Room for Zoom 圖片來自:Room 官網
從外觀上看,無論是這款放進惠普 27 英寸觸摸屏一體機的 Room for Zoom,還是 Room 先前推出的經典工作艙,都有點像過去的公共電話亭——三面封閉的空間,留有一面裝上透明玻璃門。
Room for Zoom 圖片來自:Room 官網
方盒子外形的設計在工作艙圈子裡還挺普遍,例如 Zen Space 推出的 Zen Work Pod,Meavo 設計的 Soho 電話亭式工作艙和辦公家具品牌 Spacestor 推出的可定制工作艙 Verandas。
Zen Work Pod 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它們可以停在商場、酒店等公共場所,而且還可以挨着站成一列。
可定制工作艙 Verandas. 圖片來自:Dezeen
這些工作艙,看起來好像給工作人群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可是“随時随地都能工作”,如同移動廁所般的便利,真的是辦公環境的未來趨勢嗎?
圖片來自:Giphy
而且近幾十年來,辦公空間在開放式與封閉式兩種模式之間兜兜轉轉,對于辦公的未來設想也愈發活躍。
去年 4 月 1 日,國外媒體 Dust 推出名為“工作場所”(Workplace)的科幻短片。在短片設想的未來世界中,一個 20 世紀的辦公室被複刻了出來——“隔間、咖啡機、紙張、職稱、領導層變動,應有盡有”。
圖片來自:Dust 科幻短片 Workplace
這些被選中的幸運之人帶着氧氣面具到達辦公室,從早上 9 點到下午 5 點敲着打不開的蘋果、戴爾等品牌電腦,度過富有“工作價值”的每一天。剛剛入職的男主角,分配到的工作隔間裡擺的恰好是一台紅色的 iMac G3。
圖片來自:Dust 科幻短片 Workplace
回過頭來看那些好像很未來的工作艙,不正是傳統隔間的現代版本?被污名化多年的隔間,在誕生之初的意義,卻是為了給員工充足而靈活的個人空間。
接下來,我們從最新工作艙追溯至最傳統隔間,探尋我們真正憧憬的辦公空間。
圖片來自:Giphy
被稱為“現代版隔間”的獲獎工作艙
微軟的 Flowspace Pod 的出現,完全打破了工作艙的常态,因此得到了紅點獎官方的高度評價——“Flowspace Pod 是新常态的願景,是在高度協作的混合辦公中專注和深入工作的避難所,獨自工作時間将變得更加寶貴。”
這其中的玄機,被 Digitaltrend 網站編輯 Chuong Nguyen 用一句話概括出來:“微軟推出的這款工作艙,是混合辦公模式下的現代版隔間。”
Flowspace Pod 圖片來自:紅點官網
混合辦公模式下,我們會有更多的遠程會議、協作讨論,但同樣我們需要從紛擾喧嚣中抽身,沉浸在精神高度投入并且不受幹擾的獨立工作狀态中。
Flowspace Pod 的形狀注定了它生來與衆不同——如同兩個相對而立的問号,中間構建出一處半封閉的私人空間。
Flowspace Pod 圖片來自:The Gadget Flow
空間内配備有簡易的辦公桌椅和一台屏幕幾乎與内部空間等寬的 PC 電腦,屏幕可根據需要調節角度。
Flowspace Pod 圖片來自:紅點官網
這款工作艙外殼覆蓋着灰色毛氈,兩側還可以伸出擋闆,避免更多的窺視與幹擾。工作艙内部用背光 LED 燈來照明,變化的燈光顔色可以提供更好的工作氛圍。
Flowspace Pod 圖片來自:紅點官網
在産品的概念展示圖上,Flowspace Pod 被單獨陳列在空間開闊的辦公場所中,下面墊上與外殼顔色相匹配的灰色地毯,旁邊配搭着綠色盆栽。它生來就不是為了被“排排坐”的,以多取勝絕不是它的初衷。
Flowspace Pod 圖片來自:紅點官網
如果從單位面積的使用率上考慮,Flowspace Pod 想必會被歸為失敗産品。但是這種衡量标準在如今早已過時,将更多的員工擠進一處辦公區域,還不如給每位員工可以高效工作的沉浸式空間,這背後的革新理念,才是這款産品真正打動人的地方。
隔間發明者真正想到的“隔間”
隔間的設計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僧侶書寫間,從意大利畫家波提切利 1494 年作品中可以推測,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的小隔間會配有架子,甚至還會有窗簾來保護隐私。
波提切利畫作 Saint Augustine in His Study
直到 1600 年代,辦公室文化才在社會中普及。根據 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作者 Witold Rybczynski 所言,當時律師、公務員和部分專業人士開始在倫敦、阿姆斯特丹和巴黎的辦公室工作。
17 世紀的辦公室. 圖片來自:The Conversation
在 1840 年至 1859 年,Charles Trevelyan 爵士已經對今天的辦公形态給出了大概符合的描述:“對于智力型工作,需要單獨的房間,以免幹擾用大腦工作的人;但對于比較機械的工作,在适當的監督下,同一個房間裡讓多位員工協同工作,才是合理的工作方式。”
直到上個世紀的 60、70 年代,隔間文化方才興起。
此前的 1960 年,發明家羅伯特·普羅(Robert Propst)被美國家具制造商品牌 Herman Miller 請來當研究部門的負責人,希望他能為品牌帶來創新性設計。
羅伯特·普羅(Robert Propst). 圖片來自:history.com
當時的辦公室設計,開放式占據了主流地位——多年來,員工在大型開放空間中的一排排辦公桌上工作,隻有具備一定級别的人才能擁有私人辦公室。
開放式辦公室的代表作:1939 年完工的 Johnson Wax 總部 圖片來自:Out Of Office
普羅首先從日常工作中找尋靈感,同時委托設計專家和效率專家深入研究,最終他得到的結論是:“比起依賴固定、沉重辦公桌的開放式布局,靈活和定制的辦公空間讓工作變得更快樂、更健康和更有效率。”
同時普羅也注意到,擁有這樣獨立辦公空間的公司高層,由于免受幹擾,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普羅預示白領人數将會呈爆炸性上升趨勢,辦公環境亟需一場變革。
早期開放式辦公室旁的領導層私人房間 圖片來自:Pinterest
1964 年,普羅在設計總監 George Nelson 的幫助下,将帶有可調節高度的定制辦公桌——動感辦公室 1 代(Action Office 1) 推向市場,但由于價格昂貴、不易組裝、概念超前而成為滞銷品。
動感辦公室 1 代 圖片來自:Wired
動感辦公室 1 代 圖片來自:Dwell
第一個版本失敗後,普羅設計了更加便宜、易于組裝的辦公桌——動感辦公室 2 代(Action Office 2)。
動感辦公室 2 代. 圖片來自:Dwell
企業高管從這種設計中,看到了另一個“好處”——将更多員工塞進更小的空間,适逢政府推出企業辦公支出激勵政策,動感辦公室 2 代在 1967 年上架後大受歡迎。
一開始的動感辦公室 2 代敞開角度被設計成 120 度,後來才調整成了 90 度,與當下的隔間形态更相似。
1969 年的 動感辦公室 2 代 圖片來自:Pin-Up Magazine
不過動感辦公室 2 代在空間靈活度和工作視角上,都有充分的人性考慮,為客戶定制最合适的隔闆,并且提供可站立的高度調節功能。
1979 年的動感辦公室 2 代的隔闆 圖片來自:Pin-Up Magazine
1976 年,軟裝部門的總監 Alexander Girard 為動感辦公室 2 代加入鮮亮的配色,在布蘭尼夫國際航空公司辦公室中,設計出最美的“迷宮”。
1976 年的動感辦公室 2 代 圖片來自:Pin-Up Magazine
可惜随着動感辦公室 2 代的爆紅,引來競争對手 Steelcase、Heyworth 和其他辦公家具公司的模仿。這些後來者依着真正掏錢埋單的企業主需求,制造了很多小巧的格子式辦公桌。這些擁擠的“小格子”,也讓辦公室設計進入可怕的“隔間農場”時代。
家具品牌 Steelcase 推出的 Series 9000® 圖片來自:Red Thread
曾經将隔間創造出來的普羅,在人生的後期為他的這個發明深感愧疚。但不能否認,隔間的設計在過去 50 年裡,發展成為價值 30 億美元的龐大産業。
辦公室“牆面”的推倒與重建
作為封閉式隔間辦公室的對立面,開放式辦公室也有着很多讓人無法忍受的弊端,噪音和隐私是提及最為頻繁的關鍵詞。
然而隔間的設計并不能真正解決噪音問題。無論工位之間的隔闆是三英尺還是六英尺高,聲音仍然在頂部回旋。
圖片來自:The Street
無法忍受開放式辦公室的噪音,讓 Brian Chen 和 Morton Meisner 創立了工作艙品牌 Room。
如果你試圖集中注意力的同時,聽到同事和他的牙醫在聊天,那真的很緊張,所以我們用膠合闆和泡沫拼湊了一個自制的電話亭,并在旁邊加了一扇門。——Brian Chen(工作艙品牌 Room 的創始人之一)
但是,這樣的工作艙最終被稱為“汗箱”。因為待在這樣狹小空間内,如果通風不足,長時間待在裡面也是一種煎熬。
Framery 與 Ultra 合作推出的工作艙 Framery One. 圖片來自:Beautiful Life
隔間的那些隔斷闆被視為辦公室的一面面“牆”,這些“牆”在 90 年代被越來越多的公司推倒,開放式也随之回到了辦公室的主流位置上。
2003 年,成立 5 年的 Google 公司搬到加利福尼亞山景城的龐大園區 Googleplex,其開放式的辦公空間設計,一度成為科技行業的标杆。
2005 年的 Google 辦公室 圖片來自:Metropolis
然而在經曆了全球疫情的 2021 年,Google 決定開展為期一年左右的辦公室改造計劃——曾經推倒的那些隔斷牆,以另一種方式重新回歸。
3 月 3 日,在 Googleplex 辦公園區内,名為 Team Pods 的工作艙被引入使用。每個工作艙内的布置都非常簡單,桌子、椅子、白闆以及帶有輪子的儲物櫃,幾個小時内即可布置完畢。
Team Pods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針對不需要固定辦公桌的員工,Google 會提供帶有圓弧形擋闆的工作站。隻需要刷一下工作證,即可根據員工的個人喜好自動調節。
Google 辦公室中的工作站 圖片來自:Sanjose Inside
4 月 7 日,由機器人充氣展開的“氣球牆”也在 Googleplex 内啟用,不僅可以起到遮擋的作用,還能減少噪音污染。
Google 辦公室中的氣球牆. 圖片來自:The Verge
此外,Google 還推出了名為“篝火”(Campfire)的全新會議室。參與會議的人,像是來參加一場篝火晚會,坐進了帶有背闆的圓形空間内,背闆上的垂直顯示屏還可以讓遠程參與者彷如身在其中。
Google 辦公室裡的全新會議室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對于未來辦公形态的探索,Google 的這些嘗試未必是最好的解答,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封閉式還是開放式,都無法再成為全社會适用的主流模式。反倒是,結合兩者的混合式辦公空間布局方式正在冉冉而起。
2021 年的 Google 會議室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我們真的想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辦公室。在此之前,“我去辦公室,因為這就是我工作的原因”。現在,我們希望它更像是,“我今天要去辦公室,因為今天是我見人的日子”。我們正試圖利用辦公室的那一天來加強協作,獲得一些面對面的時間,并真正重新點燃我們因偏遠而錯過的辦公室文化。——James O'Flaherty(Adtrak 的業務運營總監)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是在你的辦公室一天吃三頓飯,去那裡的健身房,在那裡完成所有的差事。最終,人們想要靈活性和自主權。——Allison Arieff(《紐約時報》特約撰稿人)
畢竟,對于大部分人而言,辦公空間占據了一天内的大部分時間,因此如果革新性的模式被設計出來,改造當下問題重重的辦公空間,讓我們不再想要逃離辦公室,這樣的設計将會影響深遠。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作者:吳淇
本内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授權事宜請聯系hezuo@huxiu.com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