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一張圖看懂《金字塔原理》系列一:解決問題的邏輯

之前一直聽說要想思考問題,演講表達更有邏輯,《金字塔原理》這本書是必備的,很多年前也跟風和同事一塊買了一本,但是買過來之後就沒去看過,當時自認為自己的表達和思維還可以,再加上有看過的同事說内容有點難,很枯燥,于是這本書就被我塵封了起來。

最近一直在研究思維和邏輯,就把這本書重新翻出來好好地看了看,發現的确很經典,而且很多公司都會把這本書拆解成課程,用于内部員工培訓,市面上很多關于思維類、寫作類、表達類的付費課程也會參照這本書的觀點和邏輯,網上也有很多文章來分析梳理這本書。但即使有别人幫忙整理的思維導圖和梳理文章,還是感覺有點難,更不用說實踐應用了。

金字塔原理

那這本書到底怎麼看,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應用呢?是梳理一張張思維導圖還是一章一章按順序仔細去看然後好好去做筆記?我覺得都不是。

這本書首先講表達,但是表達的前提就是你能想清楚,想清楚的前提就是你要知道你想的是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因此這本書要想看明白,首先得把第一篇關于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概念了解下,然後按照第三篇、第二篇、第一篇、第四篇這樣的順序看。因為我們看書梳理思路是一種思考的過程,而這本書的内容排序是一種表達的過程,按照金字塔原理第一章講的原則:自上而下表達,自下而上思考。我們要想理清楚這本書的底層邏輯順序,就應該倒過來看。因此先來梳理下第三篇:解決問題的邏輯。

解決問題的邏輯

一、問題是什麼

我們分析任何一個現象或問題,一定要參照這個最基本的思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從這個思路出發,我們至少可以首先把握住分析問題的基本方向。第三篇的内容從這個邏輯出發的話給我們介紹了三個“工具”來回答“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界定問題就是要搞清楚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是我們不清楚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問題的七個層次,我們更多關注的是第三層和第四層,導緻在分析問題環節找不到真正的關鍵原因,或者陷入巨量的信息當中搞不清方向;

七個層次的疑問

還有就是不知道“現狀”和“目标”,導緻找不到真正的問題(差距)。因此分析任何一個問題,隻要先從背景、現狀、結果、目标、差距、疑問這六個方面去界定問題,那就成功一大半了。

舉個例子:一家4S店做促銷活動,一個汽車銷售邀約了一個潛在客戶,最終客戶在促銷日上門了,但是沒有簽單。這個例子中“背景”我們清楚了,“結果”也清楚了,那“現狀”是什麼?“目标”是什麼?“差距”是什麼呢?
“現狀”不是“沒有簽單”,不要把“結果”當成了“現狀”,而是銷售邀約及和客戶面談的過程;“目标”不僅僅是“當時簽單”,而是要搞清楚這次邀約上門是提升意向度還是解決客戶疑慮,亦或是已經到了可以關單的程度,“目标”和“現狀”搞不清楚,也就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差距(問題)”在哪裡。

如果你是一個銷售小白,在沒有簽下來的情況下,很容易去想到底是什麼原因,下次該怎麼辦?而不是去複盤整個邀約和面談的過程,以及對每一次接觸客戶的目标進行定位。這也體現出《金字塔原理》這本書裡講的工具和技術想要真正理解和應用,還是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

二、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

當真正的問題找到了,我們就要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麼,這一步如果沒有在該領域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積累,即使知道了工具和方法也沒有用。經驗隻能通過工作和實踐去積累,但是知識卻是可以自己去學習,如果參照“診斷框架”這個工具,還是可以很快的去搞清楚問題出現的原因,即使這個領域自己比較陌生。

舉個例子:公司要上馬新項目或者診斷一個項目的問題,你可以先去研究這個項目所屬領域的産業鍊結構及業務模型和流程,然後去研究一些案例,梳理這個項目的運營思路,包括财務模型、任務、活動、行動措施,其實就是通常意義的經營計劃表。講得簡單點,就是你要找出一個标杆模型,然後跟實際情況進行比對,在比對的過程中,要根據自己項目運營的實際情況及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情況,确定哪些是有意義的關鍵原因,哪些是非關鍵原因,也就是确定是與否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就體現了我們“複盤”和“案例拆解”的能力。

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碰到很多問題,基本上也會不自覺地運用這一思路,但缺乏的就是“自我複盤”和“案例拆解”。

“診斷框架”工具

三、尋找解決方案

書中給出的“邏輯樹”工具,表面上是講運用這個工具要有邏輯能力,需要窮盡推理,其實需要的是問題相關領域的知識和經驗。當把關鍵原因找到後,就需要根據現有資源和能力推理分析每個改進策略的落地實施的可能性及結果,最終選擇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那一個。

因此對于問題領域工作經驗不足的人來說,一開始一定要更多關注“界定問題”這一部分,而對于工作經驗充足的人來說,使用這三個“解決問題”的工具可以讓自己的思路更全面更清晰。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