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教師培訓】新時代家校共育的策略





卿素蘭 老師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博士


教師有指導家庭教育的責任,如果能掌握家庭教育的技巧,具備家庭教育的能力,那麼很多看似困難的家校共育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本節課将從理念、思維方式、行為、策略、教育方式、溝通方式以及情感方面進行講授。 理念上 重智育,更要關注孩子生命成長 要想解決教育目标和現實功利主義之間的矛盾,首先要解決理念上的價值沖突,也就是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的問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是健康、有德行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需要從關注孩子生命成長的角度進行轉變,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1.堅定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理念 2.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 3. 關注孩子情緒情感發展 4. 關注孩子心理需要 5. 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6. 關注孩子同伴關系。避免校園欺淩 7. 家校協同,尊重學生差異 8. 讓孩子獲得幸福感 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強調的是全人發展,關注生命成長,促進學生的心智健康發展。德育為先,立人先立德,學校需要将立德樹人當做深化育人方式轉型的重要抓手和方向,落實在行動上。 身心健康要全面始終貫徹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學校要關注孩子的情緒發展、心理需要、心理健康。學生對情緒情感發展極其敏感,要滿足學生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還要關注學生間的同伴關系,避免校園欺淩。幸福是人類的終極目标,更是學生心智發展的催化劑和原動力,要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引領家長認知孩子,合理設置培養目标,讓孩子獲得幸福感。

作為教師,該如何指導家長和孩子溝通?


多問孩子好的體驗 “今天在學校開心嗎?” 讓孩子有興趣和家長互動 思維方式上 采取積極心理視角,關注孩子潛力而不是問題 優秀的老師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然而有些老師往往忽略孩子的優點,把優點當做理所應當,同時放大孩子的缺點。一旦老師開始過度關注學生的缺點,就會産生厭煩情緒,學生能夠感受到老師的不滿,進而表現得更差,進入惡性循環。 作為老師,擁有一種積極地期待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下圖展示了傳統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的差别:傳統心理學關注的是問題和過去,而積極心理學往往會發現人的潛能和積極的品質。

對于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發現之後如何處理就很重要。事實上很多問題都是能夠通過事前預防、老師引領、家長指導解決的,就像青春期可能發生的種種問題,隻要不過度放大,都可以順利解決。最重要的是以積極的方式去處理,給予學生支持。 作為教師,還要有積極的心理素質,能夠關注到孩子的潛能。每個學生都有無限潛能,當這些積極的品質被放大,弱點自然就會變小。 行為上 培養孩子從他律走向自律的心智模式 有些老師覺得班級管理很辛苦,這可能是教育方式存在問題。教育是讓孩子從他律走向自律,當孩子擁有了這種心智模式,就可以自然地去成長。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從他律走向自律的心智模式呢? 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成長的潛能,就像一顆種子種在土裡就會發芽。應該相信孩子能夠進行自我管理,自主行動。 教育不僅需要給孩子自由,同時也需要規則的約束。規則不是老師自己說的算,而是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制定班級規則。共同制定規則的做法是變老師控制為孩子自我管理,這樣的規則孩子才會願意遵守。如果孩子違背了規則該怎麼辦呢?老師要提供心理支持,用愛、理解、寬容的心去對待孩子,使孩子感覺到規則和感情的融合,促使孩子從他律的控制走向了自律的心智模式。 有些孩子覺得老師做的事都是應該的,不會感恩。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可以通過組織班會活動,總結一些學生的典型問題和一些優秀學生的表現,引發學生思考。要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為孩子提供一些榜樣示範,為孩子留有心理空間。 策略上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歸屬感和舒适感 優秀的教師往往在教學方式上有所不同,更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支持、心理的關愛以及心靈的溝通,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愛。在課程設計的時候,優秀的教師會充分考慮學習成績一般、沒有受到尊重、沒有融進集體的學生,使這些學生能夠從課堂上獲得滿足感和成功的體驗。

缺乏歸屬感的不良影響: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缺乏歸屬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郁症的危險。研究人員給31名嚴重抑郁症患者和379個社區學院的學生寄出問卷,問卷内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歸屬感、個人的社會關系網、社會活動範圍、沖突感、寂寞感等問題上。調查發現,歸屬感是一個人可能經曆抑郁症的最好預測劑——歸屬感低,是一個人陷入抑郁的重要指标。

作為老師,使學生融入學校文化,與同伴保持良好的親密關系,給學生創造一個溫暖、舒适、安全的環境,學生就會産生安全感,就會努力學習。 教育方式上 從控制走向引導 教師的教育方式一定要從控制走向引導,很多青春期孩子叛逆,也是教師教育策略沒有及時轉型的原因造成的。 以往老師總是對家長說教,現在則要從說教改為引導,下圖是GROW模型,指示老師與學生或學生家長溝通時的正确做法。

例:

一個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家長來到學校找到老師。

第一步,講目标:問家長的期望是什麼?期望孩子成績變好

第二步,講現實:分析孩子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有哪些潛力、需要哪些支持

第三步,講選擇:問家長可以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進

第四步,講意願:做改進計劃,明确學校、老師、家長的分工

溝通方式上 雙核思維,關注孩子任務的同時更要關注情緒和氛圍 優秀的班主任老師在與學生溝通的時候,除了關注學習任務,同時也會關注學生的情緒和談話的氛圍,這就是雙核思維。看到學生情緒不好,就要立刻調整對話方式、情緒和表情,對話的内容要強調共同目标。家校溝通也是同樣的道理,老師在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如果家長很生氣,老師要冷靜應對,首先對家長報以理解、同情和共鳴,然後再去讨論如何解決問題。 情感上 幫助孩子建立幸福感 無論老師還是家長,幫助孩子減輕學習與适應社會的焦慮和痛苦,關鍵是幫助孩子建立幸福感,并讓幸福感持續下去。幸福有五個元素:積極心态、專注與投入、良好人際關系、意義與價值、成就感。 第一,積極心态。積極心态就是學會選擇,告訴孩子你的選擇不是被迫的。選擇來學校學習,選擇跟同學們在一起,選擇遵守規章制度,這是從他律到自律。 第二,教會孩子專注與投入。專注力的培養有利于孩子的幸福感,孩子專注于學習、體育、音樂、勞動的時候,就會有幸福感的體驗。 第三,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是與同伴的關系、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社會适應性良好的一種表現。 第四,意義與價值。幫助孩子從學習和活動中發現價值和意義,一個能感受到生命意義價值的人一定是熱愛生活的,是幸福的。 第五,成就感。對學習弱一點的孩子,老師要從其他方面使孩子獲得成就感,比如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視角去考慮,這樣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有利于品德的構建,有利于優秀人格的培養。 家校共育的本質目标是讓每個孩子都成長,核心是教師自身的不斷成長。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對于培養健康、健全、品德高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家庭與學校都擔起自己那份責任,這樣就能解除家校共育的困惑,破解家校共育的難題。

【轉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