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去洗牙。
洗牙的醫生是一個新手,不太熟練,所以洗的我滿嘴是血,全程都是咬牙堅持下來的。
這不是我第一次洗牙,就在半年前我剛洗過牙,不過之前洗牙的都是個主任醫生,手輕又幹淨,反正毫不痛苦。
不過也幸虧這不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洗牙,否則我可能會從此害怕洗牙,甚至抗拒洗牙。
跟牙相關的還有是換正畸的鋼絲。
平時我的醫生換的又快又好,我躺在床上一點感覺都沒有。
有一次,醫生上一個病人沒結束,她的助理幫我換,換了四十分鐘都沒拆下來,中間牙龈還被鑷子戳到好幾次,疼的我嗷嗷叫。
幸虧這也不是我第一次換鋼絲,否則我可能覺得換鋼絲也是個痛苦的事情。
接下來就要切入到主題了——學習。
很多家長覺得學習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就是必須逼着打着罵着孩子,畢竟痛苦的事情誰願意幹。
但我的感覺不是這樣的。
我覺得學習是件辛苦的事情,但它不痛苦。
辛苦意味着别人玩的時候你要看很多很多的書,也意味着有大量的熬夜,也意味着你過了一段放縱的日子會自我譴責覺得虛度光陰;
辛苦意味着知道這個世界很大,但自己有太多不懂的東西;
辛苦意味着沒少花時間精力。
但這個過程真的不痛苦。
後來我覺得可能跟我學習啟蒙階段遇到的人有關系。
我們小學的老師我覺得都特别有意思,我媽有時候在家教我英語我也覺得很有意思,她帶我看很多國外的片子,但卻從來沒說看完片子必須背下來多少單詞句子。
就跟洗牙和換鋼絲一樣,我接觸的啟蒙老師讓我知道,學習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件不痛苦的事情。
所以後來,我們家是全班最早買電腦的家庭之一,随電腦來家裡的還有一些當時很火的遊戲,都是很多人在網吧打的昏天暗地的那種。
我有點上瘾的玩了大概有那麼幾天,但玩膩了之後發現還不如看書有意思。
那小胖的學習啟蒙,我也是盡可能的讓它有趣。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寫過遊戲的成瘾機制。
大家回憶一下玩遊戲的過程,初次接觸,很新鮮很有趣,精美的畫面,動态的人物,你情不自禁的就想上手來幾盤。
一開始玩呢,遊戲給你的設定就是個新手,遊戲給你安排的任務也相當簡單,你能相當順利的解決這些困難;
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難度一點點升級,但恰好是你能接受的程度,你可能在打怪的路上失敗,沒事,這個失敗不足以挫傷你的信心,反而會激起你征服的欲望。
于是,你就這樣一直練習,一直挑戰,一直解決恰當難度的問題,一直都享受着樂趣。
一個讓孩子上瘾的學習機制,也是這樣子的。
一開始他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時候,就是他站在遊戲大門的時候。你一定要很好的保護他的這份好奇心,他問問題,再奇怪的問題,你都要當做很好奇的樣子,去回答,或者說做出同樣探索的狀态,比如
“為啥天空/大海是藍色?”
“為啥我們能聽到聲音?”
“為啥風車會轉?”
“深海裡的魚在一片漆黑中是怎麼找到食物的?”
……
這些其實都是科學家級别的問題,特别好,家長要保護,而不是嫌棄他們廢話多。
順着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去研究,去了解,這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
這是讓孩子對學習上瘾的第一個機制:和他一起他進入探索未知世界的那扇大門。
好在,這個階段你無需做任何技術性的工作,就是認真對待他五花八門的問題,以及給他搞各種“破壞”的包容度。
他進入到這個大門之後,讓孩子對學習上瘾的第二個機制就來了:用盡可能有趣的方式讓他發現,哇塞,學習這麼有意思。
說到這裡,想必你能明白,為啥數學、語文、英語啟蒙階段,我一直都說,讓孩子感到有趣是所有學科啟蒙的重中之重。小胖小時候聽凱叔講故事,隻要他不喜歡,果斷換一個;喜歡的,聽100遍我也不幹涉;
數學也是一樣,對哪個内容不感興趣,那就換,對什麼感興趣那就繼續玩。比如小胖小時候會數數後,喜歡數台階,哪怕台階走到一半,隻要沒數或者數錯了,他都要再來一遍,我這老腰本來就不好,但果斷陪啊。
入門階段激發了他們的興趣,接下來,讓孩子對學習上瘾的第三個機制就來了:精準地“上難度”,安排一些踮起腳能夠克服的困難,等孩子嘗到克服困難的甜頭,從而開啟下一階段的練習,進階,和挑戰。
我覺得等小胖上了小學,這方面的互動就會越多,那個時候我會更多的和大家分享課本上的知識可以怎樣精準地上難度。
在B站上,有時候刷到一些網紅老師講課,
彈幕裡滿屏的都是:
“要是學生時代知道學習這麼有意思,我也就是學霸了。”
作為一個“非典型學霸”,我最大的感受就還是之前說過的那句話:
學習的啟蒙階段一定是越輕松越好,越有趣越好。因為這跟前面洗牙一樣,第一印象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孩子對這個事情的認知,所以大可不必在啟蒙的時候就讓孩子痛苦的掉一層皮。
換句話說,如果孩子小學階段的學習都讓你痛苦焦慮的不行,那可能真的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學習的方法出了節奏性問題。
此時,我們一定要停下來解決這個節奏性的問題,而不是繼續往前趕,越趕方向越錯誤。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