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一個高中同學特地給我發微信,說他們家小孩現在三年級,寫作文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非常的幹巴,他記得我以前作文在班上總是被當範文念,寫的小說和詩歌還出版過,後來又做記者、寫公号,所以想問我怎麼樣才能把作文寫好。
我說寫好作文最重要的,還是
閱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不破的真理。
但我朋友說,孩子其實書也看了不少,但似乎看的書,對寫作并沒有起到什麼幫助。
我一想也是,看書是輸入,寫作是輸出,輸入和輸出之間并不是自動就能連接在一起的,還需要一系列的方法和練習。
當年我剛做記者的時候,一篇兩三百字的短消息,也寫的磕磕碰碰,跟擠牙膏似的。後來寫的多了,才逐漸能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具體的方法和怎樣練習吧,先說說小學低年級碰到的寫作第一關——
造句。
大家先來試試,用一個詞造句:
這是課堂裡最常見的造句,很多孩子會這樣寫:
下課鈴一響,我們就跑出了教室。
讀起來,就像我朋友郁悶的那樣——幹巴巴的。
但是,到底幹巴在哪裡呢?
來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選材太常見,場景太普通;
其次,沒有細節。
找到原因,改進的方向就有了。
放棄第一個想法
打開選材思路
好多孩子看到一個詞,腦子裡冒出一句話,馬上就提筆寫到本子上。
但第一反應想到的,往往都是生活裡最常見的場景,于是造出的句子就非常普通。
所以
造句的時候,不要滿足于最先想到的句子,可以刻意的把腦子裡冒出的第一個想法放下,再多想幾個場景寫下來。
比如,觀察一下周圍的景色:
風一吹,樹葉就動起來。
閃電一劃過天空,雨點就打下來了。
看看你旁邊的同學:
他一看到試卷上的分數,眉眼就耷拉下來。
她一碰到不會做的題目,就為難的咬起了指甲。
想想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外賣員叔叔一看見我,就跑了過來。
爸爸一看媽媽的臉色,就迅速的躲進了房間裡。
還可以編一個故事:
那隻流浪貓一看到向它靠近的大狗,
就繃緊了身體。
你看,這樣一來,選材的思路就打開了,再從中選擇一個最滿意的寫下來。
加入細節
給句子“吹泡泡”
咱們來看個對比吧。
如果讓你寫怎麼用肥皂水來吹泡泡,你會怎麼寫呢?
可能是這樣的:
把肥皂加水溶化,用管子蘸上肥皂水,就可以吹出泡泡了。
幹巴。
而冰心是怎麼寫的呢?
“
把用剩的碎肥皂放在一隻小木碗裡,加上點兒水,和弄和弄,使它溶化,然後用一支竹筆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吹成一個輕圓的網球大小的泡兒,再輕輕地一提,那輕圓的球兒便從管上落了下來,軟悠悠地在空中飄遊。若用扇子在下面輕輕地扇送,有時能飛得很高很高。
”
哇,生動有趣,一點都不幹巴了。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别?
區别就在——
細節。
給句子加入細節,就像給句子“吹泡泡”一樣,
這是小學作文名師丁丁老師的比喻。
那麼,怎麼加入細節呢?
有3個方法:
描述情境
描述過程
描述狀态
咱們拿個句子來舉例吧。前面造的這個句子,怎麼來吹泡泡呢?
風一吹,樹葉就動起來。
首先,
想想情境。
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場景、發生了什麼、你是什麼感覺?
啊,可能是夏天,大中午的,天氣很炎熱,空氣像一層熱烘烘的膠,罩在身上似的。
接着,
描述過程。
風是怎麼吹起來的?一下子就大風吹,還是由弱變強,還是有一陣沒一陣的?
再然後,
描述狀态。
風是大風還是微風?狠狠的吹還是細細的吹?吹在身上是什麼感覺?樹葉是怎麼個動法?歡快的?劇烈的?懶懶的?
好,來給句子吹泡泡吧。
“大中午的,空氣像一層熱烘烘的膠,罩在身上似的。細細的風,有一陣沒一陣的。風一吹,樹葉就極其不情願的、懶懶的動起來,好像也和我一樣,困的眼睛都睜不開。”
和最開始的造句“下課鈴一響,我們就跑出了教室”對比一下,是不是變化很大?
再拿另外一個句子來試試看。
外賣員叔叔一看見我,就跑了過來。
情境是什麼?
可能是一個大雨天,雨大得好像給世界打了馬賽克,外賣員騎車的時候滑倒了,遲到了,所以又着急又擔心。
過程是什麼?
外賣員一看見我就跑過來,身影好像從馬賽克裡浮出來一樣,跑到我身邊,我才看清楚他的樣子。
狀态是什麼?
他是怎麼跑的呢?身上、臉上是什麼樣子?表情、語氣怎麼樣?
好,可以吹泡泡了。
“雨比剛剛下的更大了,大的好像給世界都打上了馬賽克。外賣員叔叔一看見我,就一瘸一拐的跑了過來。他的身影好像是從馬賽克裡慢慢浮出來一樣,一直跑到我跟前,我才看清楚他的樣子。雨水沿着雨衣的帽沿,不停的流到他的臉上。他的臉頰上有一道绯紅的擦傷,半邊身子都滿是泥水。'對不起對不起,拜托你不要給差評’,他嗫嚅着把餐遞給我。不知怎麼的,好像也有雨水流到了我的眼睛裡。”
是不是生動多了?而且,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作文湊不夠字數了
在給句子吹泡泡的過程中,孩子
需要觀察、需要聯想,需要調動自己的“五感”——聽覺、嗅覺、觸覺、味覺、視覺去感受,還需要平時對生活的體悟。
這些,都需要刻意的練習。
大家可以經常和孩子,
按上面的步驟,玩玩造句的遊戲,
培養孩子觀察、聯想的習慣。
這個遊戲玩起來,是很有意思的,我一邊寫這篇文章,一邊玩的挺開心。
還有,在平時閱讀的時候,也可以有意的注意一下,作者是怎麼描寫過程、情境、細節的,進行模仿。
看看下面這段,出自朱自清的《背影》。好多名家名篇,可都是這樣的“套路”,哈哈。
“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别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将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拍拍衣上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
”
至于怎麼觀察、怎麼聯想、怎麼描寫,這些話題要不要寫,就看大家點“在看”多不多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