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寫作訓練】2022備考:任務驅動型作文——行使本能,勿忘素質(真題+解析+範文 時評)


真題回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21年11月7日,鹽城大豐海域發生5級地震,南通多地也有震感。幾位顧客用餐時感受到大樓在晃動,工作人員立即通知大家撤離。一名女孩匆忙要走印有付款碼的小票,十幾分鐘後,餐飲店收到她的付款。多家餐飲店表示,震後顧客們陸續回來買單,無人逃單。一名顧客說:逃生是本能,付款是素質。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從下列虛拟情境任務要求中任選一個,寫一篇文章。
(1)假定你是那名女孩(或顧客),事後接受了記者采訪,請以女孩(或顧客)的名義寫一封公開信,談談你為什麼這麼做。
(2)假定你是一家餐飲店的工作人員,請以餐飲店負責人的身份寫一封感謝信。
要求: 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題: 道德境界權利·義務 誠信·奉獻
來源: 2021·江蘇·模拟預測

審題立意
【審題】 材料關鍵句:“ 逃生是本能,付款是素質 。”此句将“本能”“素質”并舉,對逃生後不忘付款這一舉動予以肯定,顧客們不以逃生為借口趁機逃單、不貪小便宜的行為,體現了正直公平、遵守公德、誠信善良的優秀品質。此句既指明文章應圍繞“素質”來進行構思,又引導考生結合寫作任務,啟發考生從培養素質、體現素質、認可素質等方面去進行思考。

材料中的這種非主動逃單,商家無法尋找顧客,法律也無法追責,是否在逃生後回轉買單則完全依靠人們的道德素養。其一,顧客在消費過程中,和商家已經形成了契約關系,商家為顧客提供了商品和服務,及時結賬是顧客應盡的義務,而突發事故并不是逃單的理由。

其二,在感受到危機時,商家“立即通知大家撤離”,這一細節體現了商家對于生命的重視以及對于顧客的信任。而誠實守信是相互的,它既是商家應當遵循的經營之道,也是每個公民為人處世的道德底線。其三,顧客們無人逃單,是經受住了人性考驗的表現,也彰顯了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為社會樹立了誠信範本。這種以身作則、不遺小善、善良溫暖的優秀素質,必定能鼓勵更多的人向他們學習,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任務(1)要求從顧客的角度來談不逃單的理由,任務(2)要求從商家的角度來談感謝的原因,看似任務各異,實則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區别在于角度不同。


如果選擇任務(1)進行寫作, 就要理解回答題目中的“為什麼這麼做”,實則是站在顧客的立場來談買單行為的意義所在 ,應闡述買單是自己應承擔的義務,是誠實守信的道德底線,也是傳遞人性溫暖的堅實橋梁。
如果選擇材料(2)進行寫作, 就要圍繞題目中的“感謝信”來構思,站在餐飲店負責人的立場,把握買單行為産生的積極作用 ,闡述對顧客緻謝的原因:未使商家遭受經濟損失,增強了商家和顧客間的信任,弘揚了誠實守信、正直善良的優秀品質,引導整個社會向上向善發展。
此外,題目中兩個任務分别對文章體裁作出規定:“公開信”和“感謝信”,寫作時應注意書信的格式。
【立意】 1.誠以待人,相互信任。 2.尊重商家權益,自覺履行義務。 3.重視道德素質,樹立誠信範本。 4.培養優秀素質,維護公序良俗。

寫作示範

逃生不逃單,溫暖滿人間

——緻社會各界的公開信

各位朋友:

正如一位顧客所說,“逃生是本能,付款是素質”,危機當前,勢必逃生為首;安全之後,則應返回買單。這既是作為社會公民應有的公共意識,更是個人必不可少的道德準則和誠信底線。

我們進入商家消費時,商家為我們提供商品與服務,我們則支付相應的報酬,這已經形成了一種契約關系;因此,用餐後及時結賬是顧客應盡的義務,突發事故并不是逃單的理由。在感受到危機時,商家并沒有在意顧客是否結賬而是“立即通知大家撤離”,這一細節體現了商家對于生命的重視以及對于顧客的信任。誠實守信是相互的,它既是商家應當遵循的經營之道,也是每個公民為人處世的道德底線。所以,逃生不逃單,是作為消費者應盡的義務。

越是小概率的突發事件,越容易考驗人性,或者說,越容易放大人性中的弱點和閃光點。逃單很容易,但面對良知的質問卻讓人難以平靜,假如“逃生也逃單”,實則是一種違反契約、破壞規則、貪圖小利、無視公德的體現,不僅讓商家蒙受損失并失去對消費者、對社會的信任,更使自己無法直面靈魂的自省:在無人監督、審視的時候,我們是否仍舊能夠保持人性的善良,是否能夠堅守社會的規則意識?因此,“逃生”但不“逃單”,方能體現人性之美、人性之善,體現對社會規則意識的尊重與遵守。

逃生不逃單,彰顯了我們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能為社會樹立起誠信範本。人無品不立,國無格不興,社會風氣彰顯着一個民族的品格,蘊含着一個國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逃單行為看似不足為患,但卻折射出人心裡的自私自利、違背公德,假如任由其瘋長而不加以約束,隻能造成商家防範、顧客焦慮和人與人之間基本信任的動搖,整個社會都會脫離良性發展的軌道:惡意滋生、私利為上、無視公序、人人自危。反之,隻有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以身作則的責任意識和“從我做起”的擔當精神,将誠實守信的基本素養落細、落小、落實,才能使其融入億萬人的血液,化作自覺的行動。而不遺小善、善良溫暖的優秀素質,必定能鼓勵更多的人向他們學習,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

正能量需要被傳遞、被學習、被發揚。遵從逃生的本能後,我們更應該彰顯出人性的溫暖與善良,一旦我們以實際行動彙入淨化社會風尚的大流,必将會有更多的人被這束微光所吸引、所感染。當今社會,有不平凡作為的平凡人層出不窮:山東濟甯的張女士在冬夜“清空”賣菜老人的蔬菜,希望他能早點回家;被網友稱為“最美寶媽”的馬蓓在冬河裡勇救輕生女子;水果店老闆陳偉虧損關店後辛苦打工為曾經充值的顧客退錢;公交車司機趙鵬将迷路的小女孩帶上車,為其打開暖氣和車廂燈,等待民警到來……一個平凡人的溫暖舉動,一定可以感動另一顆冰冷的心,軟化另一個堅硬的靈魂。

逃生不逃單,是公德意識,是道德底線,更是人性邊界。希望大家都能誠信正直,光明磊落,以點滴微光溫暖人間。

一名逃生後買單的顧客

20xx年x月x日

時評精選 釋放誠實守信的正能量

徐尚昆



信任是一個社會系統有序運轉的重要潤滑劑,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增進社會合作,提高社會效率。 不久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刑事審判工作情況的報告》,其中有關依法嚴懲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研究解決打擊“套路貸”犯罪中出現的問題、依法嚴懲電信網絡詐騙等犯罪、對涉疫苗犯罪依法從嚴追究刑事責任等内容,直指這些侵蝕社會信任土壤的違法犯罪活動,重在依法治理,旨在增強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随着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拓展,社會關系和人際交往也随之發生了深刻變化,從以往的“熟人社會”演變為一個“流動社會”。不确定性和流動性的增加,一方面促進了人際交往範圍的擴大,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些風險。如何化解風險、應對挑戰,是社會治理要解答的重要課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良好的社會信任是現代社會秩序和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借助信任機制,增強人們對未來的可預見性和确定性,可以促進更大範圍的合作和交往。
良好的社會信任,需要靠機制來保障。應該看到,大部分人選擇相信他人并願意将自身利益、訴求置于陌生人的社會交往活動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有一整套規範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在保護守信人、懲戒失信人。法律制度與法律約束為和諧的社會交往、互信的人際秩序提供了可以依靠、可以遵循、可以堅守的行為規範,如民法總則中被稱為“好人法”條款的施行,就是對良善之舉、誠信秩序的一次法律宣示。法律是構建社會誠信的根本保障,良序的社會需要健全的法治,越是健全的法治越能為美好的社會保駕護航。
社會信任建設是一個不斷強化的過程,用信任帶動信任、用信任激發信任,才能在全社會營造出誠信友善的良好生态。不久前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确指出,“持續推進誠信建設”。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重要内容,而且與中華民族重信守諾的傳統美德一脈相承。 弘揚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适應的誠信理念、誠信文化、契約精神,就要加快個人誠信、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推動各行業各領域制定誠信公約,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多方合作、各方努力,方能織密社會誠信網絡,讓守信者真正受益。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守信于己、諾信于人、踐信于行,從個人、社會到國家,從法律、制度到文化,加強誠信建設,讓誠信落地生根、枝繁葉茂,誠實守信一定能釋放出助推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強盛的巨大能量。

////////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