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澤
摘要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來讓學生更為具象的去了解美學思想,再通過老師對美學思想的解析,這樣學生可以得到更加透徹的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感受。可以進一步的認識客觀世界,學生将各自有其獨特的感受。教師在授課時也可以采取多種授課方式,可以針對學校的所謂主要學課的知識内容作為切入點來引出我們所要上的欣賞課内容,給學生拓寬知識面,以拓寬視野,給學生以另一方面思維來審視我們這可親可敬的大自然。以增強中小學生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中小學美術欣賞 審美情操 美術教育 審美取向
前言這談到欣賞,其面甚為廣泛,有這詩詞文賦、音樂、舞蹈、美術等,各類藝術學科都可以涵括于藝術欣賞之中。我今天就隻說說這美術欣賞吧,它有繪畫、剪紙、陶藝、雕塑、建築等,都可涵蓋于美術範疇,此等藝術作品都來源于生活并又高于生活。他們通過不同的作品表現形式、手法、及其特有的語言符号來诠釋人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說美術是反映出自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通過美術作品學生可以認識客觀世界,各自将有其獨特的感受,因此,美術欣賞課對中小學生是一門至關重要的課程;更是一名學生一個無極限再創造的必要課程。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通過眼睛對其進行觀察進而引發大腦對其事物的思索與認知。藝術鑒賞即是以藝術作品為主要對象的審美接受活動,又是一種更具特殊意義的審美再創造活動。[1]對于沒得認識和感受應是從小便具有的一種對客觀事物的感受能力,但其存在層次境界上的分别;故而欣賞能力需要培養;所以中小學美術教育課程中欣賞課重要性也就由此可見啦。
欣賞與包含在中小學美術教育課程中,是美術課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與美術作品可謂不可分割,如果缺乏對美術作品(客觀事物)的認識與感悟那麼美術工作者創造作品的意義動力又将何存。
美術欣賞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曆程中,經過曆代前輩們的精心研究與創作,我們進而得到了許多關于美的理論結晶,它雖然在概念上是紛繁複雜,但是我們在總體上形成許多大衆的審美意識;同時也積攢了大量的美術作品,諸如繪畫、剪紙、陶藝、雕塑、建築等都可歸屬于美術範疇。它們都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通過作者以與他人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和特有美術語言來诠釋作者對美的理解,更是诠釋作者本人對美的向往。它們有的是反映群衆對大千世界的熱愛,反應并宣揚曆代帝王的威儀,反映我們廣大群衆對英雄的尊崇等,大可以這麼說,美術是反映出并存在于大自然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是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有密切而必然聯系的一種關系,它折射着人類的思想哲學意識。
美術欣賞範圍廣泛,它滲透到我你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我國的美術它就具有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傳統,經過曆朝曆代的畫家的艱苦卓傑的奮鬥,締造出絢爛多姿的文化。就廣義的中國繪畫來說,不但擁有大量傳世的紙本繪畫,還包括不計其數的壁畫、帛畫、年畫、漆畫、畫像磚石、建築物、彩陶等,它們交相輝映于這個璀璨奪目的藝苑裡。在這些舉世矚目的令人目不暇接的人類藝術瑰寶裡我們所能見的也不過滄海一粟罷啦了。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欣賞過程中,經過反複觀賞玩味,由表及裡地感受藝術品的豐富内涵,動人的藝術形象和色調,不僅能使觀賞者得到視覺上的美與精神上的快感,而且可以從它的内容上體驗到作品中所體現的情緒和思想感情,使學生情感上産生了共鳴,并激發出學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對社會生活美、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喚起了創造美的念想。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學生可以進一步認識客觀世界,會有一種不同于别人的全新發現和感受。因此,美術欣賞課程對于中小學生是一門至關重要的課程,更是學生一個無窮無盡的再創造的必要過程。
培養美感審美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在接觸客觀美的事物時所産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是人與人、人與世界形成的個人情感的關系狀态——是由客觀現實與主觀世界的形象到個人情感。審美和美學息息相關的,相應時代的美學他引領着同時代的審美取向。人如果沒有一個具有普适性的關于趣味的評價标準,就無法進行積極有效的精神交流和審美評價,這種有害的、低級的趣味會影響人們形成雅正、健康之審美觀。 說嚴重一點,它甚至會導緻社會性的審美價值理念之混亂,以及審美趣味之敗壞。總之,漢字是中國人的語言,也是一切文化和藝術的根本,在理解漢字時像在其他的審美領域一樣,趣味決定一切,好的理解和評判,那必是趣味很高的理解和評判,而壞的理解和評判,也肯定是趣味很低的理解和評判。[2]審美是一種具有時代性、地域性的精神層面視覺感受。
通過美術欣賞,不僅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種的美術作品,不僅可以開闊藝術視野及豐富美術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美感,提高獨立辨别美醜的能力,積累豐富的美學經驗,逐步形成自我的審美觀念,提高道德修養,樹立正确的價值觀、科學的人生觀;更重要的是養成接受理解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樹立起正确的審美情緒和審美觀點,逐步形成高尚的審美藝術情操,進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
新課程改革在總體上強調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标。綜合來看,審美在教學改革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主要體現在看、聽、說、寫能力的同步發展,同時要注重思維能力、積極的審美情感的培養。我們定要将審美的新的理念作為美術欣賞教學的新内容、新目标融入到教學實踐,更能使學生理解和運用美術這種特殊的最為原始語言文字的能力,适應時代的要求。
(一)、缺乏欣賞課程在我的中小學期間我所在的鄉鎮(熱水鎮)裡,其中美術教育欣賞課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不但不被重視,而是幾乎沒有所謂的欣賞課。我的初中(宣威市熱水鎮第一中學)的美術課,但老師隻是說來教室轉一圈,或坐在桌子上看看書下課就走啦。這說到小學就更慘啦,就壓根沒有美術老師,更别談是美術課。
在我實習期間(大理市第三中學)其中學美術教育存在嚴重弊端,美術欣賞課在美術教育中幾乎不被重視。美術欣賞有利于學生求異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開發。據調查,一般美術教師上課關于欣賞課程的專門的教授幾乎沒有,大多将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同作品介紹(隻是單純的告訴學生這是一幅什麼畫,為何人所作)一并講解。
(二)、學生對欣賞課缺乏興趣欣賞課本屬于理論知識的範疇,内容很是深奧,不易理解,這對于充滿了活力且好動的中小學生而言,純粹的欣賞課極為枯燥無味,因此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
(三)、學生審美欣賞能力極為低下在我的實習期間,發現學生不能理解許多著名大師的美術作品,諸如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畢加索、席勒等。隻能由單一的審美取向對美術作品進行直觀的感受,缺乏理性的欣賞,深刻的解讀。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隻有在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中,咱們的學生才能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創造潛能。學生在品讀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即是去嘗試、去實踐審美的過程。美術欣賞中,學生往往憑直覺來欣賞的,但直覺會受到個人知識的局限,根據這些,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相關的資料,讓學生有備而“賞”,從而對産生欣賞的興趣,上課時,教師出示欣賞作品後,教師不要立即講解,可以讓學生品讀幾分鐘,也可以讨論的形式,再請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感受,然後再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如畫面以什麼顔色為主?畫了些什麼?顔色是暖色調?還是冷色調?整幅畫感覺是歡快的,還是傷感的?這都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感覺、勝于教師的講解。這樣也改變了那種以教師唱獨角戲的課堂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欣賞與繪畫、工藝美術相結合,從中領悟作品内涵美術欣賞課不應是一味地欣賞,有的時候讓學生進行臨摹作品從中體味作品的内涵,這樣不僅可以打破欣賞課的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局面;更有助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美國著名教育家艾期納的教育理論把美術教育分為:美術創作,美術史、美學、美術評論四個領域,且這四個領域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相互交融與滲透,形成多向互動的關系。因此,欣賞課與繪畫教學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的,學生有了對繪畫的實踐,能夠更好的理解與認識美術作品,隻有讓學生了解作品中的優點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導自己的美術學習活動,從中獲得美的體驗。
(三)、情景創設,從中品味藝術魅力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有蘊含豐富的感情、思想、意念或某種意味等精神内涵,即意蘊美。在審美直覺這種表層的心理活動刺激了欣賞者的直覺,将不滿足于停留在表面的感受,這時教師應積極配合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激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從而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受到藝術作品潛移默化的影響,接受并開啟審美思想,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畫面,這樣一來便可達到“轉軸拔弦兩三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很快地進入老師需要的課堂氣氛,這一點可是極為重要的。教師應利用一切可能,采用多媒體展示、語言描述法,設置情景等,不擇手段而為之,往往事功倍。中國古代藝術理論尤其強調“虛靜”,主張欣賞藝術時既要虛廓心靈,凝神體驗。在欣賞時,不防播放一首曲子,創設一種清幽氛圍,能使學生自覺地進入審美心境态度,擺脫實用的功利觀念的和外界的幹擾在濃烈的欣賞氛圍中步入這神與物遊的勝境。
對于我們教師而言,我們應用心去體驗作品的内涵,引導學生去正确地認識作品,把握創作者的思想意圖。美術欣賞教學發展到今天,總的來說時間不是很長,成功的經驗也不多,但我們要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素質而共同努力!
(四)開設專題欣賞課專題欣賞課就是圍繞某個欣賞課題進行滿堂教學,我認為這也應是小學美術欣賞課的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個課時内組織學生專門對某些作品進行欣賞。
在美術專題欣賞課欣賞中,教師往往隻讓學生看着作品,便一講到底,造成教師在台上講的激情四溢,而學生卻有人睡得垂涎三尺的尴尬場面,這不用說的學習效率是很低。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應該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集體遊戲,隻有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的自主創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一堂不可忽視課程,讓學生學會自己理解與創造。
學生動手畫畫,開始往往是畫他們最熟悉的群體,諸如他們的小-夥伴、父母親。他們總是把大腦裡的映象用筆描繪出來,諸如先畫一個圓圈,這是一個頭,再畫上嘴巴,又點上兩小點是眼睛,再刷刷幾根頭發,這就是他腦子裡有的印象。對于學生的美術作品,教師首先要誇獎畫得好,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膽畫下去。學生的幼小心靈總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支持。而學生認識形象,不會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學生不能理解的東西,教育者不能操之過急,強迫接受,隻會适得其反。
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這可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切身感受,及欣賞能力的養成。
另外,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教師在增加欣賞内容時,教師往往以自己的愛好選擇作品,忽視了學生已經形成的欣賞心理傾向。因此,在學生欣賞的題材與内容的選擇上應注意要選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貼近,要選擇與學生的認知和欣賞水平相接近的。為此,我們可以課前對收集的欣賞作品進行挑選、歸類,同時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内容、題材。這樣,學生就不至于對欣賞作品産生不感興趣,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賞的興趣十足。
(五)随堂欣賞随堂欣賞課是指把欣賞貫穿于課堂進行的欣賞,也就是在進行繪畫、工藝等教學的同時,插入有關大師或同齡人的作品進行欣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内容,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每一課都安排了範圖及資料,教師指導學生觀看講解,指出作品美在哪裡。又如:為了使學生掌握某種美術技能,出示一些合理範畫,也是随堂欣賞的教學内容。在欣賞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以一種博愛的心态去對待每個學生,使每個學生的身心能夠自由的表現和舒展開來,鼓勵學生從每個不同角度欣賞和感受。教師不輕易批評學生,讓每位學生都能輕松地講出自己的觀點,在全班同學激烈的争論中,讓美内化、升華。
(六)現場欣賞現場欣賞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之外的美術欣賞形式,是指在較長時間内到現場和實地察看所進行的欣賞教學。這不失為一種良策但在很多農村地區不具備這種條件,但我們可以把大自然作為最好的藍本。為了開拓學生們的對大自然的美的感受,可借春遊帶學生去感受大自然,不至于讓山區的孩子讨厭大山,以提高學生對大自然的的審美修養。也可以帶學生到校園裡走一圈,欣賞一下校園裡各種各樣的樹,加強他們的直觀認識。既加深了學生對繪畫題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後的繪畫教學。
我們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對作品進行充分地了解和感受,激發其欣賞興趣和審美欲望。課堂上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則要轉變觀念,由知識的占有人轉變為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的人。審美是美育的主題,通過學生自己對美術作品的認知後加以評述,從而形成從為之建立審美意識到形成自我的審美認識,最後成為獨立的審美觀。欣賞要達到教師的理解和對作品背景的介紹與學生的體驗相結合,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逐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對藝術形象的審美感受能力。欣賞教學過程須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規範。教師的任務由單純傳授知識,轉變為啟發誘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
[1] 潘紅.藝術概論[M].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
[2] 殷謙.心靈真經[M].安徽: 黃山書社.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