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1000個知識點,你有900個,當我們同樣面對一組新的知識,我吸收的是10個,而你吸收的是9個,這種情況下,你會以為我的學習能力比你強----而事實卻也是如此,我的學習能力看起來确實比你強。
兩個小孩,一個是中産家庭孩子,一個是農村孩子,中産家庭的孩子在上學之前受到過父母在知識方面的傳授,而農村孩子在上學之前處于“自然養育”的狀态,當他們同到學校之中,中産家庭的孩子吸收東西更快,你會不會以為中産家庭的孩子學習能力更強——确實是的,中産家庭的孩子學習能力看起來更強。
你我本來同樣水平,但是寒假我報了一個班級,提前學習了某些新學期的内容,或者我有良好的自控力,在假期中提前學習了新學期的某些重點,開學之後,你發現漸漸跟不上我的步伐了,你聽起來有疑惑的地方,我居然輕松搞定,這種情況下,你是不是又覺得我學習能力比你強了——不過事實也是如此,我确實看起來比你強了。
人與人之間,誰強誰弱,這種對比,往往隻能是現象對比,是以結果論的,我們很難看到原因——你以為誰的學習能力超強,其實也隻能通過表面對比的方式觀察出來。
但卻請大家記住,以結果做對比,得出對比區間内的誰強誰弱,這是沒多少問題的,但如果還想得出别的結論,比如有的人看到身邊的人“學習能力比自己強”,于是就自然産生“别人怎麼那麼聰明,我怎麼那麼笨”的結論,那就需要十分慎重,因為這可能是你臆想的産物。
某種能力想要增強,隻要通過練習就可以達成,然而“超強的學習能力”,須得是持之以恒練習的結果,比之于“超強的學習能力如何練就”更為值得我們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是什麼使得這些學習者持之以恒的投入熱情?
答案隻有一個:他們從學習中受益了,而且往往是比較大的益處。
這益處可能是精神上的滿足,我們追求很多物質,但是這些物質存在邊際遞減效應,長期來看,我們的滿足感往往來自于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尤其是一種“比人先”的進步感。
初中時,當我發現結合錄音機來背誦英語課文,可以讓我的背誦效率大為提高,我知道自己通過那種方式可以學得比同學快,我的背誦熱情于是立即增長;大學時,我偶然悟出的網格記憶法,對精确記憶特别有效果,于是那時候也是發了一陣子的猛,早晨4點起來背書。
這益處可能是可以變現成實際的利益,比如有的人通過看書,最後内容直接變現成課程,要是背誦一個單詞給你20元,你背不背?
所以,持之以恒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可“變現”的結果,無論是變現成精神上的滿足,還是變現成直接的物質結果。
而往往能不能通往變現之路,最為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否走過一個“變現臨界點”。
日本有一位作家,他養成持續學習能力的緣起是三十歲時發起了一個“一年讀150本書”的宏願,而在那之前,他無論學什麼都無法堅持,學口語也多次受挫。
一年讀150本書,一個月就是13本,他每讀完一本書就在當天日曆上記錄一下,有時候月末了發現自己沒看夠13本,也是熬夜閱讀。他說在開始的時候,很多書的内容他也是記不住的,但一年之後,“我的思維就像經過格式化一樣…也可以說就此打下了基礎,各種經濟方面的知識彼此有了聯系。”。
從那以後,他再看經濟類的報道,已經能夠理解其中的背景,甚至提出自己的意見了;第二年,由于他能夠将書中的内容融會貫通,“如此一來,學習效率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最後他說:有時我會想,幸虧當初強忍睡意,熬夜堅持完成了看書的計劃;學習一開始是很辛苦的,關鍵在于能夠堅持到學習變成享受的那一天。
“享受的那一天”就是變現臨界點,在那一天之後,學習自會激勵你持續走下去,所以這是第一條:熬到學習能變成享受的那一天,學習本身就能推着你走下去。
一旦學習本身能夠推動你,你的學習能力自然會越來越強。
這裡有一點需要十分警惕:無論你看什麼書,大家都說要找到熱情,或者找到内心渴望的事物,甚至說要有強烈的願望,才能夠成功——這些話對則對矣,然而這些成功者站在成功的角度所說的話,極易極易極易給後來者造成困擾。
這些話會讓後來者覺得,就得先去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或者能讓自己産生強烈願望的事物,因為如此才能具備全力以赴的動力…..然而幾曾有人通過如此求索,就找到了如意的答案?!
實際上,你發現某些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都是在過程中慢慢浮現出來。
那些世界級傑出人士都是被内在動力所推動的,但他們大多數并非一開始就如此。甚至在一些從特别小就需要接受訓練的領域,比如音樂、體育,那些孩子甚至是被迫的。
或者某一契機,我開始嘗試寫東西,後來發現我越來越喜歡寫東西,因為它能夠帶給我滿足;接着寫下去,我才漸漸需要想到自己寫作定位問題、才漸漸産生某個特别堅定的前進方向。
等你的事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你的追求很可能才會變得更加具體、透徹。
同樣的,很多人在學習上,一開始總是抱怨沒有熱情,所以不學,其實這才是真相:一開始誰都對學習沒有熱情,熱情往往是持續學習之後,才漸漸激發出來的産物。
能夠讓學習産生熱情的邏輯是這樣的:正因為目前學習不能讓你産生熱情,所以你才需要投入熱情去學習,直到知道熬到學習能夠給你帶來結果,帶來益處、帶來享受,學習才能激發你的熱情。
你可以把“學習”想象成一個冷冰冰的發電機,在你沒有去發電之前,就抱怨,唉,這個發電機怎麼沒有運行起來呢!如果你隻是抱怨,但卻不親自花費自己的力氣去把發動機要動起來,你也會笑自己傻的吧?
發動機沒有自行運動,所以才需要你去啟動,你可能需要花費不小的力氣搖上幾十圈,但成功之後,發動機就能夠自行給你提供電力了。
學習也一樣,你不能給你提供電力之前,就先需要你花費力氣給它進行啟動,之後它才能夠給你不斷的提供電力。
千萬不要被前文說到“變現”束縛住想象力,不要以為“變現”就隻是指變成錢和物質,至少前面我們還說了變現成精神滿足,其實學習變現最常見的是“成績”,所以,你不要以為“享受那一天”是遙遠的一天,其實要看學習的對象而論,就比如我們學校裡的學習,它的周期可以很短,比如上完一門課之後考出的好分數。
這種享受可以來自小優勢點燃的“成功”,比如前面提到的,面對新課,如果我僥幸有過預習,那聽的時候我更能抓住重點、掌握更牢,由此最後的成績表現會比同學稍稍好一點,即便這隻是小小的領先,但這種滿意有可能會激勵那個稍稍領先者去做更多的練習,于是“稍稍領先”就變得“明顯領先”。
久而久之,甚至讓其他同學自覺到“笨”,而他“很聰明”的認知——而領先者沒有這些負面的自我懷疑,擴大領先優勢就更容易了。
能力的每一點增加,都會帶來更好的環境;然後,更好的環境又會使他們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所有因素會随着時間的推移,并和之前似乎是弱小因素産生倍增,最終産生了巨大的效果。
所以,一開始的成功很重要。
即便小小的成功,也能夠讓你産生鬥志,但如果失敗呢,就會讓你喪失信心,如果失敗的狀态持續,就會讓你厭學,甚至還會抑郁。
那麼如何從一開始就開啟這種小小的成功呢?
一,比别人更早練習。
前面說到,提前預習的人就比沒有進行預習者有優勢,這是一種比别人更早練習的方式。
中産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的學識水平高,更有能力向孩子傳授知識,相比于農村孩子,中産家庭的孩子去了學校之後,對新知識已經有一定的背景知識,他們吸收起來更快,由此能夠獲得老師更多的表揚,更多的學習動力被培養起來,這是一種比别人家的孩子早練習的方式。
二,提高學習技巧,更善于把知識轉化為長期記憶。
前面說的是“在你沒有掌握的情況下,我提前掌握”,從而啟動了一開始的優勢;那麼“善于把知識轉化為長期記憶”這一條,它講的則是,在“我們同時掌握時,我掌握的更快”。
為什麼提的是“長期記憶”呢?
要知道,學習的效率往往取決于思考的效率,記憶是思考、推理的内核,有質量的思考往往有賴于我們的長期記憶儲存。
一個經典實驗中,要求物理專業的初學者和專家将一些物理問題進行分類。初學者會通過問題的表面屬性進行分類——例如問題的重點是不是一根彈簧或者一個斜面,而專家則根據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用到的物理定律對其進行分類。
像這樣的思考能力不可能被直接培養出來,而是萌芽于長期的知識積累。
如果大家都能夠重視到這一點,學習策略也可以跟着改變:采取有利于形成長期記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比如,相比于在網上就随意的文章東看看西看看,就遠不如每天就某一個主題的文章看上十幾篇更有利于形成你的長期記憶。
比如學到的知識,把它分享出去,或者通過口頭轉述的方式,或者通過書寫的方式,都更有利于讓知識變成長期記憶。
學習能力的基礎就是記憶下來的知識,我們知道的越多,就越會思考。
很多人畢業之後,是否還具有一些刻意記憶的習慣?
我有時候看書還是會讓自己曆經一個刻意記憶的過程,因為我知道,唯有刻意去記憶,我才能夠記得住,也隻有記住了,我往後的思考才能夠以新的思考資料作為起點。
今天看段視頻留下些印象,明天看看新聞,也隻是留下一些印象...然而這些僅僅一時讓你留下印象的東西是維持不了多久的。
能夠持續提升思考品質的決定因素之一是你長期記憶下來的知識,如果你的頭腦已經長期沒有什麼大的事件撼動----大事件足以讓你形成長期記憶,比如這一次籠罩全國的疫情,但如果沒有什麼撼動你頭腦的大事,你的長期記憶的材料就等不到增長,也許很多人畢業很多年,但其思考品質還是和剛畢業一兩年提高多少,隻不過增多的是一點社會氣、更油條一些。
三,注重積累量。
“積累量”其實是前兩項背後的奧義,提前學習就是提前做積累量,更善于把知識轉化為長期記憶、學習以經營自己的長期記憶為核心,其目的也是為了比别人更快的提高積累量。
文章前面舉到的例子,一個具備1000個知識點的人就比隻具備900個知識點的人,在面臨新知識任務是吸收更強;那位作家的例子,在他看的書沒有足夠多之前,看過的書都忘了,但是看了一年之後,那些書之間的知識才産生了聯系。
其實知識具有群聚效應,當新的知識找不到其他可以依附的知識時,不用半分鐘,它們就會從記憶中溜走。
另外它還關乎----好奇心。
好奇心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做消遣性好奇,表現的是無止境的喜新厭舊,比如看小視頻、碎片新聞、刷網頁等等,這些刺激的是我們的消遣性好奇;對應的還有一種,叫做認知性好奇,它指的是一種對知識和理解的探尋,往往需要我們付出努力。
認知性好奇往往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人能夠熱衷于知識本身,因為任何的知識都不是完整的,它總是存在缺口,這個缺口就會引發人們想要探求的好奇心----知識積累能夠激發我們的認知性好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