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

五行之中,獨将火劃分為二,足見火之特殊性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為陰,火為陽。”又曰:“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所謂“征兆”者,為能彰顯也。火因其炎上、迅發之特性,故能代表陽,彰顯陽之性用。清末鄭欽安雲:“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賴有此先天一點真氣耳。……故曰人活一口氣,氣即陽也,火也。”鄭氏從先天層面揭示出氣、陽、火的一體性,先天一點真陽之氣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而無相無形之陽的一切功用即由火來彰顯,通過有形有象的“火”即可把握、判斷陽氣溫煦、氣化、推動、固攝等功用的盛衰。火分君相,以表明二者性用之不同。

君相之稱謂源自古代封建朝廷之官爵,君有主宰之能,相有輔佐之力。君火以明,強調君火之職能在于“明”,《說卦》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王冰釋君火乃守位而奉天,以宣行火令爾。相火以位,其所強調之職能在于“位”,系禀命守位者也。《說文》:“列中庭之左右曰位。”《廣韻》:“正也。”提示了君相二火中,相聽令于君,代君以行事。倘若君火不明,相火失位,則朝綱混亂,災害變生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言:“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殁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在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王冰于此有精辟闡釋:“夫心内明則铨善惡,铨善惡則察安危,察安危則身不夭傷于非道矣……夫主不明則委于左右,委于左右則權勢妄行,權勢妄行則吏不得奉法,吏不得奉法則人民失所而皆受枉曲矣。”正可謂“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王氏由國事論及人身,佐證了君火以明之重要性,亦提示了相火失位之契機及其影響。

傳統文化對“位”的問題相當重視。如《論語》雲:“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大學》:“君子素其位而行。”《易?系辭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中庸》曰:“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裡強調了本位、秩序的意思,也提示了能安位的前提是“中和”,而安位的狀态即不偏不倚,實際體現了傳統文化中正、中庸的核心思想。有關于“明”,《說卦》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明者陽也,強調陽的主導性。萬物生長靠太陽,道法自然,是故國邦亦惟有向明而能長治久安。由此可窺重陽、扶陽的思想自古有之。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即是援用了這樣的思想,用于說明人身之“火”也應該具足“明、位”這樣的特性。

清末鄭欽安氏從先天八卦立說,揭示出君相二火即由乾坤化生坎離後而來,坎中一陽即為相火,亦為真火;而離卦中二爻,即地二生火之意,故為君火,亦稱凡火。二火熏蒸往來而化生中土。故此,二火雖示現為君相,實則乾坤混元一氣。二火關系中,先有真火(相火)而後有凡火(君火)。相火為君火之源泉,故居下以為體;君火得相火之助益,故居上而為用。正所謂《老子》言:“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以下為基。”故相火旺盛,君火才有生生不息之動力。

在運氣與三陰三陽的配屬中,相火配少陽,君火配少陰。少陽主春升之氣,東垣謂春氣升則萬物化安,故相火有生生之意。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少火之氣壯……少火生氣。”其所以同為樞機者,蓋皆屬火,唯有火,方有如此之動力樞轉帷幄。

人秉天地之正氣而生,坎離得乾坤之正,而二火居坎離之中,故為人生立命之根本。鄭氏曰:“人非此火不生。人身立命,就是一個火字。”其傳人盧氏總結出:“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極。”一語道破人身生理病理究竟在“火”上着眼,而在火上着眼,即在先天混元一氣上着眼。此為以火立極之要義。

邪有六淫,有七情,其所以傷人者,莫不由人身陽氣先虛,方使邪氣有機可乘。《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天運當與日光明。”人身亦然,此光明當由心君主宰。故有君火病者,辨證宜在一個“明”字着眼。其病機或為君火弱而不足,或為相火失位不能上濟。君火不明,必然群陰僭上為患,表現為在上諸關竅精血不能統攝等等。其根本當責之相火不能為之濟也,故治宜大補坎中相火以扶助君火,譬如日烈而片雲無,君火旺自然群陰散去。鄭氏創有補坎益離丹,此即補真火而助凡火之法眼所在。

有相火病者,辨證宜在一個“位”上着眼,相火失位,其病機或有自身之不足不能行使職責,或有太過而逆位上越為患。前者往往表現為在下諸關竅靖血不能統攝,甚或導緻君火之不足。虛則補之,宜大補坎中之火,此為治法中之正治,較易把握。而後者由于因素較多且不易識别,故較難把握。相火所以能安于位者,緣由有三,一則坎水之藏納,二則中土之鎮守,三則心君之鎮納。

其一,相火居于坎中,系一陽落于二陰之間,坎中有火,則坎水得溫,坎中一陽得水,則能安位。鄭氏特以真龍喻坎中一陽,龍必居水中,譬如《周易》所言“潛龍,勿用。”謂陽氣潛藏之勢。《素問?六節髒象論》亦雲:“腎者,主蟄,封藏之本。”惟有坎水之藏納,相火才有以休養,得為生息之源。故此一層面上相火之為病,一為水盛,一為水衰。《傷寒論》少陰病一篇,曆代諸家常将其病機總結為少陰寒化或熱化,實際即指坎中水病,水盛即陰盛,即見相火衰弱之象;若水盛至龍浮,相火上僭為患,雖見熱化諸證,其本質卻為陰盛所緻,故不可見火滅火,法當扶陽以抑陰,臨床上所見陰盛格陽諸證即是。水衰則龍不能安位,亦出現熱化諸證,臨床見陰虛火旺之象,此時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其二,人體分上中下三部看,則相火居下,君火居上,而土居于中。土居于中則相火得藏,此二者,一如釜,一如釜底之薪,土得火之熏蒸,故得以腐熟食飲,為人身提供水谷精微,四肢百骸皆以有養,木火金水鹹以賴之。故《素問?太陰陽明論》雲:“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天地之大德曰生,扶陽即是扶火,扶火即是助中土之生養,由此可見欽安盧氏醫學流派倡導扶陽之落腳點所在。

由此亦延伸出相火與中土的關系問題,倘若中土虛弱,相火必有機可以炎上,炎上則必然失位矣,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有言:“不當其位者病,叠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臨床見諸般火證伴随中土虛弱之象,宜辨明中土不能鎮守之機,視風寒暑濕燥火而治之。最難掌握之法如厚土以斂火,即溫補中土而斂相火。清?尤在泾《靜香樓醫案》于齒衄治療中,謂“中氣虛寒,得冷久瀉,而又火升齒衄。古人所謂胸中聚集之殘火,腹内積久之沉寒也。此當溫補中氣,俾土厚則火自斂。四君子湯加益智仁、幹姜。”由此可見,中土之安和,是相火安位的重要條件。在相火失位之問題上,強調對中土的治療是非常必要之舉。而臨床上,見火滅火,肆意使用寒涼清火者顯而易見,而寒涼之品入口,極易損傷中土,這就埋下了相火失位的種子,如此惡性循環,實在是可歎!那麼如何判斷中土是否出現問題呢?此處引用尤在泾醫案,期望舉一以反三。出現“上火”現象者,務必仔細詢問脾胃情況,包括飲食、二便等,于舌于脈必定有相應表現,如舌苔雖罩黃、厚,而舌質淡或淡暗,齒印明顯。脾胃脈重取不耐等。于此則忌用寒涼,以免再犯虛虛之戒。

其二,人體分上中下三部看,則相火居下,君火居上,而土居于中。土居于中則相火得藏,此二者,一如釜,一如釜底之薪,土得火之熏蒸,故得以腐熟食飲,為人身提供水谷精微,四肢百骸皆以有養,木火金水鹹以賴之。故《素問?太陰陽明論》雲:“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天地之大德曰生,扶陽即是扶火,扶火即是助中土之生養,由此可見欽安盧氏醫學流派倡導扶陽之落腳點所在。

由此亦延伸出相火與中土的關系問題,倘若中土虛弱,相火必有機可以炎上,炎上則必然失位矣,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有言:“不當其位者病,叠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臨床見諸般火證伴随中土虛弱之象,宜辨明中土不能鎮守之機,視風寒暑濕燥火而治之。最難掌握之法如厚土以斂火,即溫補中土而斂相火。清?尤在泾《靜香樓醫案》于齒衄治療中,謂“中氣虛寒,得冷久瀉,而又火升齒衄。古人所謂胸中聚集之殘火,腹内積久之沉寒也。此當溫補中氣,俾土厚則火自斂。四君子湯加益智仁、幹姜。”由此可見,中土之安和,是相火安位的重要條件。在相火失位之問題上,強調對中土的治療是非常必要之舉。而臨床上,見火滅火,肆意使用寒涼清火者顯而易見,而寒涼之品入口,極易損傷中土,這就埋下了相火失位的種子,如此惡性循環,實在是可歎!那麼如何判斷中土是否出現問題呢?此處引用尤在泾醫案,期望舉一以反三。出現“上火”現象者,務必仔細詢問脾胃情況,包括飲食、二便等,于舌于脈必定有相應表現,如舌苔雖罩黃、厚,而舌質淡或淡暗,齒印明顯。脾胃脈重取不耐等。于此則忌用寒涼,以免再犯虛虛之戒。

其三,相火居于臣位,君火居于君位。而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人身一切視聽言動由心主宰。若目見好色,耳聽淫聲,言動妄為,則相火易随之而動,後世稱相火妄動者多指此言。《老子》指出:“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欲撥亂反正者,宜先治理“昏君”,根本即在于調治心志,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雲:“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氣即火,氣從以順,則君相二火素位而行,則人身之氣機升降有序,如邦之秩序井然。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