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是關于如何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促進學生學習的幾個指導意見。因此,希望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學習。學生學習的目标是什麼,要學習什麼樣的内容,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更好,該創設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該如何進行學習評價,等等,從這幾個問題出發,我們将向教師一一闡釋“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幾個原則,引導教師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學習目标更重視能力培養,且兼顧學生的差異
教育的今天,能力培養比知識的傳遞變得更為重要。本書的模塊1中提到,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比如:“21世紀技能聯盟”提出的生活和職業生涯技能、學習和創新技能、信息、媒體與技術技能;NCREL提出的創新思維能力、高效工作能力、有效交流能力以及數字時代基本素養。我國的新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規劃中也明确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着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就如綱要所指,要進行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的目标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今天,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知識極易被獲取,而問題解決、協作、創新等能力在當今社會正變得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學生需要學會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尋求幫助和獲取資源,成為具有批判精神與創新精神的實踐者。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學習目标重點不是知識的獲得,而是能力的培養,包括問題解決的能力、協作的能力與創新的能力。
教師在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踐中,必須謹記學習目标不再是知識的獲得,能力要比知識更重要。
學習内容聯系學生生活,有機整合學生的需求與經驗
如何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選擇合适的學習内容。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學習内容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呢?
首先,我們回憶學習理論所提到的幾個觀點:
●學生是帶着關于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先前概念來到教室的。如果他們最初的理解沒有得到考慮的話,就很可能無法掌握新的概念和信息。
●有意義的學習,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
●基于經驗的學習以學生的經驗生長為中心,以學生的自發性和主動性為學習動力,把學習與學生的願望、興趣和需要有機的結合起來。
從上述觀點能夠獲知,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習内容必須和學生的經驗相聯系。學生在進行新知識學習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與過往知識經驗相聯系的環節,很難在他們腦海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學到的知識很容易被遺忘。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或許遇到過這樣痛苦,一個知識點無論怎麼講,還是有很多學生不理解不明白,總也掌握不了。到最後,隻能教學生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應對考試。不知教師是否反思過那些讓學生昏昏欲睡、懵懵懂懂的課堂究竟哪裡出了錯。其實,除了一些讓人沮喪的課堂,許多教師也有很多成功的經驗。教師有的時候會發現,有些學生在課堂中非常積極、興趣很濃厚,整個課堂都洋益着“快樂學習”的氛圍。這些成功與失敗教學的背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内容與學生的生活是否相聯系。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中,教師應盡量從學生生盾中取材,吸引和促進學生積極地思考與參與。教師将課堂學習與課外的實踐生活緊密相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有效促進學生知識的應用。
教師要學會從學生的生活中取材,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了解學生的生活。
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經驗,促進深層次學習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應該給學生一定自主權,學生不再僅僅依賴教師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教師需要鼓勵和促進學生通過反思與交流獲得有效的學習策略與技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應該使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參與多種類型的學習活動,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從而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并适應學生在學習偏好、初始能力等方面的差異。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要促進學生深層次的學習與知識應用。教師通過不斷深入的啟發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的深入,通過同伴讨論讓學生獲得新的視角與靈感,通過參與學習任務獲得知識遷移與應用的機會。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讓學生參與鼓勵反思、協作、探究與創新的學習活動,并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問題解決、協作、創新等能力,讓學生學會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幫助,學會尋求幫助和資源,成為具有批判精神與創新精神的實踐者。因此,在實踐中,有的理科教師不把公式或方法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自已動手,探索公式。還有的教師,根據學習内容和目标設計多樣化的小組學習或者合作性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
構建激勵和支持的學習環境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要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有益的學習氛圍、有效的資源與工具,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勵和支持學生成為主動的意義建構者。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将教室的中心從講台轉到台下學生的主要活動區域,通過桌椅擺放、闆報、宣傳展示欄、小裝飾等物理空間的設計可使學生擁有更加民主、開放、進取的學習氛圍。物理學習空間能夠激勵和支持學生的主動探究、對話與協作,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并獲得學習的自信與動力。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鼓勵民主、互動的課堂文化,引導并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尊重與欣賞,讓學生之間建立起友好的交流與互助關系,這種積極的社會人際關系将極大地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如同教師和學生自己所說的:
●我的學生都很尊重我,他們常常讓我感動。
●我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我尊重他們的選擇并鼓勵他們。
●喜歡我們的老師,老師了解我并尊重我。
●我相信我的同伴,他們都很優秀,我們在一起能夠很好完成任務。
學習環境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資源。教師要善于利用圖書館、互聯網和身邊的資源,将其整合在學習資源中,告訴學生如何搜索和應用各種有益的資源進行學習。要利用身邊的各種網絡工具和計算機軟件,給學生做認知、反思、探究、交流、合作的工具,教導他們學會如何使用這這些工具進行學習。
評價以促進和改善學習為目标,鼓勵學生參與評價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中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和改善學習,因此,學習評價應更關注學習的過程,通過各種形成性評價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并給予有效的反饋與指導。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應采用多主體的評價方式,除了教師之外,更多地鼓勵學生及其同伴參與到評價中來,以确保評價的全面性,并促進學生對自己學習的反思。“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應給學生提供與學習目标相呼應的評價标準,并讓學生參與評價标準的制定,從而激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更加負責。除了使用填空題、選擇題等客觀題測試評價學生知識記憶與理解的水平外,還通過考查學生問題解決、主題探究、學習項目中表現與成果等方式,評價學生的知識應用水平與綜合能力。
然而,需要教師注意的是,不能盲目追求“多元評價”。一定要牢牢記住評價的目标:改進和完善學生的學習。隻有先符合這一目标,教師才能盡可能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與管理者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中,教師不再隻是知識的講授者,而需要扮演更多關鍵的角色,包括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與管理者。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更加尊重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學習自主權,因此,會适當增加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活動,如讨論、合作任務、自主探究等。然而,給學生一定的課堂空間并不意味着讓學生“放羊”,否則,這樣的課堂盡管看似“熱鬧”,但是學生們并沒有投入學習,所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也便流于形式。因此,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中,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同時,更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的引導也更具挑戰。一方面,在課堂上,教師要細緻觀察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表現,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對學生的問題給予明确的響應,引導學生朝目标邁進;另一方面,教師在備課時候就要對課堂上預計實施的自主習活動,如小組活動、自主探究活動,進行更細緻的規劃,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腳手架,預設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在自主學習活動中給學生提供腳手架非常重要,通過腳手架,教師實現了對自主學習活動的有效引導。
●教師是學習的促進者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中,教師是學生可以信任的學習夥伴,在學生思考、讨論、探究、協作、展示等各種活動中,教師應是細緻的觀察昔、認真的傾聽者、平等的對話者,隻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困準,給他們提供學習資源、學習工具、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幫助,成為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與管理者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中,教師必須要扮演好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與管理者的角色。教師應該自然流暢地展開課堂,有效組織每個學習活動,調動學生參與各類學習活動的積極性,監控每個活動的進度,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投入學習并按照進度完成活動,通過觀察、與學生互動等方式來确保課堂始終是以預期的學習目标為導向的。教師隻有扮演好這兩角色,才能讓課堂兼顧效率與效果,在既定的教學計劃下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标。
以上就是六條“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教師在實踐過程中要盡量契合這些原則的指導。接下來,請看案例2.3,在該案例中,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創設了豐富多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在完成學習目标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小結“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應順應學生天性、符合學習規律,讓學生能夠真正發揮其學習主體性與主動性,讓學生不僅投入學習并且從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然而,以往的教學改革經驗告訴我們,教師往往會走入一些誤區:
●有的時候為了創設情境而編造“情境”,假定一些學生生活中沒有觸過的内容,雖然看起來聯系生活,但卻不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
●學生太多的自由,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性,但卻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支持與引導。學生在無組織與無支持的狀态下,很容易入盲目學習的狀态。
●給學生太多的材料與資料,但卻沒有對資源的使用進行說明和指導,資源繁雜卻加重了學生的認知負荷,不但沒能促進學生學習反而成為生學習的壓力和負擔。
●常常在一個課堂中組織了太多的活動,為完成課堂教學計劃隻能匆匆忙忙“趕場”,教學過程顯得倉促。眼花缭亂的活動讓課堂顯得熱熱鬧鬧,但學生來不及消化與吸收,活動經常達不到預定的目标。
請回顧一下模塊1中的活動“我理解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看看當時您對“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解都正确了嗎?活動中所列的幾個項目中有幾個明顯的誤區,您現在應該已經發現該活動中如下四點關于“以學生為中心”的認識是錯誤的:
●要考慮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無條件地滿足學生的要求。
●教師要教學生想學的内容。
●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必須有小組讨論、合作、探究等活動。
●教師要多向學生提問,争取提問到每一個學生。
這是因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不是無條件地滿足學生需求。在結合學生特點與需求的時候,不能忘記教學的目标是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并不是學生想學什麼内容教師就教什麼内容。“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沒有要求必須有小組讨論、合作與探究,教師如果能夠通過提問題引導深入,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促進學生的學習。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關注到所有的學生,但向每一個學生提問不是必須的,這樣将會延誤教學進度,影響課堂效果,擾亂教學安排,從而無法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
除了以上提到這幾點,“我理解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活動中還有很多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誤解。比如說,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控制和管理等。在這裡,需要再次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仍然是在特定教學計劃下開展的課堂,需要擔負特定的教學任務,在一定課時内幫助學生實現特定的學習目标。因此,教師在借鑒各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原則時不能過于教條,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與适當的調整與創新,切忌為追求學生的自主性,而大大降低教學的效率。雖然有時教師可能會因為條件和課時的限制而無法選擇最理想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活動,但是隻要在設計與實施教學的時候始終堅持從學生需求和學習規律出發,确保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投入學習,就能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