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介紹
上海沈氏女科,開山鼻祖沈庻,誕生于明代,有感于明朝初年世道離亂,尊“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古訓,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開始在家鄉懸壺行醫。他一生診脈臨證,晚年總結畢生心血,著有《女科訣微》、《内科證治》等醫書。因其善治女科(當時所稱女科,包括女子的内科和婦科病,而非單純的婦女病)且通曉内科,在當時名噪一方。明清至今,沈氏女科一脈相承,已傳至第21代,綿延650餘載。
沈氏女科,不僅診治婦科病一端,其行醫範圍比較廣泛,以婦、内科為主,涉及外、兒、腫瘤、肛腸、皮科、骨科、五官各科。除了手法、手術之外,凡處方用藥者均予診治,其名為“女科”者,即除男子不育外隻治女性疾患。傳承到第18世沈祥之先生後,則并不僅僅局限于女性患者,内婦各科,男女患者都納入診治範圍。
第19代沈紹功先生繼承祖業,傳承醫道,提出“一切為了臨床,療效是硬道理”,并毅然抛棄門戶偏見,打破“傳男不傳女、傳内不傳外”的家規,通過家族傳承、碩博培養和師帶徒相結合等形式大力培養傳承人才,使有六百餘年曆史的沈氏女科在祖國大江南北皆有傳薪火種,尤其是大力培養基層中醫人才,為中醫藥“下基層”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醫家推薦
溫膽湯,在曆史發展中幾經演變,其所治各有側重。沈紹功先生将溫膽湯化裁為祛痰主方,立足于臨床,效果确切,并有16種加味法,應用于不同病症,今毫無保留,公之于世。言雖簡潔,立意深遠,讀者若多加運用并細緻琢磨,必有所裨益。
■ 溫馨提示:本文約3576字,閱讀大概需15分鐘。宜泡一壺清茶,慢品。
▽ 傳講拾錄 ▽
沈紹功先生講溫膽湯的妙用
溫膽湯的曆史演變和發展
溫膽湯,始載于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膽腑》篇中:“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為安神方劑。後世增入茯苓并擴大其主治範圍,如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明《景嶽全書》均主治“氣郁生涎”,開始轉成治痰之方。至清《成方便讀》主治“膽虛痰擾”,正式成為治療痰濁的主方。
經陳無擇化裁,将《備急千金要方》溫膽湯原方,減少生姜用量,增入茯苓一味,後人又加入大棗,組成現今治痰濁的“溫膽湯”。其中溫藥三味(半夏、陳皮、生姜),涼藥一味(竹茹),平藥三味(茯苓、甘草、大棗),總以辛溫組方。寒熱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辛溫而不熱,清熱而不寒,祛痰而不燥,健脾而不膩。全方性平氣和,由原方的溫複膽氣擴大為溫順膽氣,和胃祛痰,清淨膽腑。由原方主治虛煩不得眠擴大為治痰濁證的主方,解除木郁土壅,痰濁内生之證。
溫膽湯為曆代醫家常用,主要的化裁方有四首:宋《濟生方》加膽星、菖蒲、黨參,名“滌痰湯”,增強益氣祛痰、化濁開竅之力,善治痰迷心竅證;明《證治準繩》加棗仁、熟地、人參、五味子,名“十味溫膽湯”,增大補氣養血甯神之力,善治心虛膽怯氣血不足,痰濁内生證;清《六因條辯》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加大清熱之力,專治痰熱内擾證;清《通俗傷寒論》加青蒿、黃芩、碧玉散,名“蒿芩清膽湯”,增加清膽利濕、和胃降逆之力,專治濕溫、嘔逆證。
注:【碧玉散:滑石30克,甘草10克,青黛5克(沖服)。此方見于劉河間《黃帝素問宣明論方》,主治暑濕内蘊,小便不利,用六一散通膀胱之腑,洩熱祛濕。加青黛,瀉肝火。于暑熱天,熱毒上攻,目赤腫痛,小便黃赤,投用此方,導熱下行。對暑熱夾濕,身熱心煩,口渴尿少,咽喉腫痛,口腔潰瘍及小兒夏季熱,方簡而立效。】
溫膽湯,“苔膩”一錘定音
“溫膽湯”治痰濁化熱證常能獲效。要掌握六個主證:苔膩、脈滑、頭重、胸滿、口粘、納呆。中醫治病,分外感病和内傷病,内傷病裡面分虛證和實證,實證裡面主要是痰和瘀,尤其要重視痰,切勿疏忽。其中尤以苔膩為要,可以“一錘定音”,所謂“但見苔膩一證便是,其餘不必悉具”,這是痰濁,就要想到用溫膽湯。
沈氏女科對溫膽湯的化裁
溫膽湯裡面一共八個藥,前面四個藥必須得用,即:竹茹、枳殼、雲苓、陳皮。竹茹清熱祛痰為主藥;雲苓、陳皮健脾祛痰,截斷“生痰之源”為輔藥;枳殼理氣行滞,利于痰濁排除,為佐使藥。溫膽湯僅用此四味為基礎藥。
後面4個藥取消:半夏雖可化濕祛痰,但因其燥性不利于“痰濁化熱”之主證;生姜雖能祛痰,但因其辛溫也不利于“痰濁化熱”之主證;炙草味甘,大棗滋膩,均不利于祛痰濁,故此四味均删除不用。
加石菖蒲、郁金:方中痰濁最易閉竅,為利于祛痰,應伍透竅豁痰的石菖蒲,暢行氣血的郁金,對祛痰濁非常有利,又透又行,這樣痰濁就祛除了。
這樣祛痰主方溫膽湯就由竹茹、枳殼、雲苓、陳皮、石菖蒲、郁金六味組成。
這六個藥必須得用,而且分量也固定,都是10g。
溫膽湯16則加味法
1.熱痰粘稠-葶苈子、黃芩、魚腥草、膽星、天竺黃、竹瀝水。
2.寒痰稀沫-白芥子、桂枝、幹姜、細辛、法夏。
3.頑痰不化-生龍骨、生牡蛎、海蛤殼、海藻、萊菔子。
4.癫痫-海參腸、白礬、靈磁石、鈎藤、荊芥、野菊花、珍珠母。
5.精神分裂症-制軍、青礞石、草決明、桃仁、生栀子。
6.神衰失眠-炒棗仁、夜交藤、黃連、肉桂、合歡皮、知母、川芎。
7.眩暈耳鳴-澤瀉、炒白術、蟬衣、阿膠珠、白菊花、天麻。
8.原發性高血壓-鈎藤、萊菔子、澤瀉、海藻、夏枯草、生石決明。
9.冠心病-全瓜蒌、薤白、丹參、葛根、蘇木、紅花。
10.胃腸證-木香、砂仁、公英、連翹、焦三仙、生内金。
11.功能性發熱-青蒿、銀柴胡、生芪、桑白皮、車前草。
12.更年期綜合征-蛇床子、澤蘭、川斷、桂枝、白芍、牡蛎。
13.尿毒症-白花蛇舌草、王不留行、益母草、丹參、仙鶴草、生薏苡仁、澤蘭。
14.婦女病-雞血藤、香附、伸筋草、丹參、川楝子、益母草、當歸。
15.良性腫瘤-夏枯草、生牡蛎、山慈菇、丹參、萊菔子、生山楂。
16.癌症-白花蛇舌草、公英、野菊花、仙鶴草、生苡仁、丹參、三七粉。
辨痰的要害不在顔色,在它的質量。常規來講,黃痰主熱;白痰主寒,其實不對,粘稠甭管是白是黃都是熱痰,稀痰甭管白和黃都是寒痰,用質量來區分寒熱。熱痰要加葶苈子、天竺黃;寒痰要加白芥子、法半夏。這是我們所謂的有形的痰,就是咯出來的痰。肺為貯痰之器,看見的痰,是有形的痰或者叫狹義的痰。假如頑痰,苔膩,退不了的叫頑痰,可加三個石頭和海藻,三個石頭:生龍骨、生牡蛎、海蛤殼。
癫痫加海參腸和靈磁石。海參腸就是海參的腸,把它取出來,然後把沙子洗掉,給它陰幹以後磨粉。喝溫膽湯的時候,以溫膽湯沖海參腸的粉,每次3g,這是治癫痫非常有效的一個藥;精神分裂症,加制川軍和礞石,甚至可以用生大黃來通便,精神分裂症通便症狀就能緩解,但是必須要中病即止,長時間服用病人會傷正,甚至于會引起不良的後果;神經衰弱,這和精神分裂是兩個病,一個精神病,一個神經病,加炒棗仁和夜交藤,都用30g;尼爾氏綜合征,高血壓引起的眩暈,加澤瀉和白術,高血壓再加萊菔子、生石決明;冠心病加全瓜蒌和葛根;胃的病加木香和公英;低熱加青蒿和銀柴胡,青蒿必須得後下,用15g;更年期綜合征加蛇床子和澤蘭;尿毒症加王不留行和益母草;婦女病調經,加雞血藤和香附;良性腫瘤加山慈菇和浙貝;惡性腫瘤加白花蛇舌草和仙鶴草,白花蛇舌草必須用30g,這就是溫膽湯的16個加味法。
臨床隻要看到病人舌苔膩的,想到溫膽湯,然後根據16個不同的病加不同的主藥,另外根據病型,随證再加藥,隻要你堅持用,不是百發百中,肯定有效。但有個前提,也不能以為所有的病用溫膽湯的16個加減法都有效,必須是苔膩。而且裡面還有一個關鍵就是痰瘀互結。從痰來治,想到的就是沒有瘀,舌質不紫,舌下靜脈不怒張,也是加上化瘀的藥,提高療效,既祛瘀又化痰。化瘀藥有兩個好藥,最常用的就是丹參,30g的丹參;另外一個藥就是水蛭,其實水蛭沒有毒,水蛭是雙向調節的,這樣就明顯的提高療效了。
案例:高血壓案
胡某,33歲,頭暈且重已近半載,常因生氣勞累發作,胸悶納呆,口粘便幹,苔黃膩,質較紅,脈弦滑,血壓160/100mmHg。
原發性高血壓病Ⅱ級,證屬痰瘀互結,毒損心絡,治當祛痰化瘀,解毒通絡,《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溫膽湯”加減。
處方:竹茹10g 枳殼10g 雲苓10g 陳皮10g 石菖蒲10g 郁金10g 丹參30g 萊菔子10g 鈎藤(後下)10g 澤瀉10g 川芎10g 海藻10g 夏枯草10g 生山楂15g 草決明30g
結果:上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7劑後食納增加,腑行已暢,眩暈減輕,血壓140/90mmHg,胸仍憋悶,苔仍黃膩。
上方去鈎藤、草決明、夏枯草加茵陳(後下)15g、生龍骨30g、生牡蛎30g、海蛤殼30g。連服14天,血壓120/80mmHg,苔薄黃,舌下靜脈緩解,脈弦細諸證皆除。改用全天麻膠囊,加味保和丸鞏固未再複診。
按語:
1、常規治療高血壓均按平肝潛陽,滋水涵木之類。本案痰瘀互結,毒損心絡,常法不對證故不會奏效,高血壓病要重視痰瘀損絡證類,溫膽是效方。
2、降壓先除苔膩,鈎藤易茵陳再加三石意在去苔膩。山楂既化瘀又消痰系重要之佐。茵陳、海藻、生龍骨、生牡蛎、海蛤殼這是化苔膩的主要的藥,山楂是個重要的輔助。
3、痰瘀之患,萊菔子、丹參是有效藥對,萊菔子配海藻又是治療痰濁眩暈的必投藥對。尤能降舒張壓。
4、降壓也須通腑,草決明既降壓又通腑。5、夏枯草平肝可降壓,又利于和胃祛痰,抑木扶土。
下一篇
五行旺度理論(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