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是古樂府琴曲歌辭,一章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卻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内陸時,她又不得不離開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悅被骨肉離别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
東漢末年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奴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為夫妻,生了一雙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家鄉。曹操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節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于是她便寫下了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此曲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叙述了她一生種種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
“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笳哀聲之故。曲調雖各有不同,但是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鄉卻又不忍骨肉分離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異常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現有傳譜兩種,一是明代的《綠绮新聲》(1597年刊本)和《琴适》(1611年刊本)中與歌詞搭配的琴歌,其詞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詩;二是清初的《澄鑒堂琴譜》及其後各譜所載的獨奏曲,後者在琴界流傳較為廣泛,尤以《五知齋琴譜》中的記譜最具有代表性。
全曲一共十八段,運用宮、徵(zhǐ)、羽三種調式,音樂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分兩大層次,前十來拍主要傾述作者身處胡地時對故鄉的思戀;後幾拍則表達了蔡文姬惜别子女的痛苦與悲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稱道為“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颀有《聽董大彈胡笳》詩:“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就是對該曲目内容的概括。現存的曲譜最早見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譜》本,稱“大、小胡笳”,都是無歌詞的器樂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見于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孫丕顯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譜本,其歌詞就是蔡文姬所作的。音樂基本上用一字對一音的手法,從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兩拍,都會有一個相同的尾聲,會有一點受漢代大曲影響的痕迹。全曲為六聲羽調,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
《琴學叢書》中胡笳十八拍歌詞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幹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胡虜盛,至意乖兮節義虧。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污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将我逺行兮向天涯。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裡兮揚塵沙。人多猛暴兮如虺蛇,控弦披甲兮為驕奢。兩拍張弦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漢國兮入胡城,亡生失家兮不如無生。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羶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從夜達明,朔風浩浩兮暗塞營。感今傷昔兮三拍成,銜悲蓄恨兮何時平。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禀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天災國亂兮人無主,惟我薄命兮沒戎虜。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尋思渉歴兮多艱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邊聲,雁北歸兮為得漢音。雁高飛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愔愔。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冷冷兮意轉深。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饑對肉酪兮不能餐。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不知愁心兮說向誰是。原野蕭條兮烽戎萬裡,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邊野兮聚如蜂蟻,草盡水竭兮牛羊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于此。
為天有眼兮何為使我獨飄流,為地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茲八拍兮拟排憂,何知曲成兮心轉愁。
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複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雲煙。九拍懷情兮誰與傳。
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何時歇。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将咽,一生辛苦緣離别。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日居月諸兮在戎壘,胡人寵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恥,愍之念之兮生長邊鄙。十有一拍兮因茲起,哀響纏綿兮徹心髓。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羗胡舞蹈兮共讴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忽逢漢使兮稱近诏,遣千金兮贖妾身。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彼稚子兮會無因。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淚下沾衣。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悲号失聲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将汝歸。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銷影兮恩愛遺。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身歸國兮兒莫之随,心懸懸兮長如饑。四時萬物兮有盛衰,惟我愁苦兮不暫移。山高地寬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後痛吾心兮無休歇時。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河水東流兮心自思。
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處窮廬兮偶殊俗,欲得歸來兮天從欲,再歸漢國兮歡心足。心有懷兮愁轉深,日月無私兮不照臨。母子分離兮意難忍,同天隔越兮如商參,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斷腸。對萱草兮憂不忘,彈鳴琴兮情何傷。今别子兮歸故鄉,舊怨重兮新怨長。泣血仰頭兮訴蒼蒼,胡為生兮獨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關山修阻兮行路難。去時懷土兮心無緒,來時别兒兮思漫漫。塞上黃蒿兮枝枯葉乾,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風霜凜凜兮春夏寒,人馬饑豗兮筋力單。豈知重得兮入長安,歎息欲絕兮淚闌幹。
胡笳本自出胡中,緣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馀兮思無窮。是知絲竹兮皆造化之功,哀樂各随人心兮有變則通。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尾聲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
蔡琰,字文姬,陳留人。蔡琰之父蔡邕,為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音樂家。蔡邕所著的《琴操》一書,對《高山流水》《廣陵散》等中國名曲在後世的廣為流傳貢獻甚大。《後漢書·列女傳》稱蔡琰“博學而有才辯,又妙于音律”。蔡琰在父親的熏陶下,自幼愛好音樂,并且有很好的造詣。《後漢書·列女傳》李賢注引劉昭《幼童傳》中說,“邕夜鼓琴,弦絕。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斷一弦問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謬。”
雖說蔡琰在音樂上有很深的造詣,但是蔡琰的一生卻過的十分悲慘。早年父親蔡邕因上書抨擊朝政而獲罪被流放。被赦免後,由于宦官仍然把持着朝政,蔡邕擔心再次被他人陷害,便不敢回洛陽。就這樣,蔡琰随着父親逃亡江湖有足足十二年之久。蔡琰十六歲時嫁給河東衛仲道,很不幸的是丈夫早死,蔡琰隻好回到娘家居住。董卓被誅後,蔡邕由于歎息董卓的命運,為司徒王允所不容而被殺。興平年間(公元194—195 年)天下大亂。戰亂之中,蔡琰被匈奴所擄,帶回匈奴,做匈奴左賢王妻子達十二年之久,并育有兩個小孩。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得知好友蔡邕之女蔡琰身處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将蔡琰贖回,而兩個年幼的孩子卻不得不留在匈奴。這段曆史,被後人稱為“文姬歸漢”。蔡琰歸漢後,常常悲歎自己命運多舛,如今雖然生活安定,母子卻天各一方,此生不得相見。在這種處境下,蔡琰寫下了流傳于世的《胡笳十八拍》。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琰後來再嫁屯田都尉董祀。不久董祀犯了死罪。時值嚴冬,蔡琰“蓬首徒行”(赤足),登門丞相府向曹操請罪。她言辭清辯而哀楚,當時滿堂公卿名士,無不為之動容。曹操說:“我很同情你,可是判決文書已經發出,該如何是好?”蔡琰說:“明公有良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曹操聽了很受感動,派快馬把判書追回,便免了董祀的死罪,并命人取來頭巾鞋襪為蔡琰換上。
後來曹操問蔡琰,“聽說夫人家早年藏書甚多,戰亂中都已丢失,不知還能回憶起來多少?”蔡琰答道:“早年先父留下的典籍有四千餘卷,經過變亂,都已損失,能回憶起來的,大概隻有四百多卷了。”蔡琰回家後把能記起來的各卷書親自寫出來,送去與曹操的藏書核對,結果基本沒有錯誤和遺漏。可見蔡琰才情之高。
同時代的丁廙寫了篇《蔡伯喈女賦》,内容為: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明六列之尚緻,服女史之語言;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當三春之嘉月,時将歸于所天;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钿。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于餘年。
正如賦中最後兩句“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于餘年”所述,蔡琰的晚年過的相對平和安定。曹丕曾為丁廙這篇賦作《蔡伯喈女賦序》,序中描述簡略的提到了文姬歸漢,“家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于匈奴,贖其女還,以妻屯田都尉董祀。”
蔡琰生逢亂世,早年家門不幸,再加上自己一生三嫁,其命運甚為坎坷。也許苦難是産生偉大藝術作品的源泉,正是這些旁人不曾有過的經曆,使得蔡琰給後人留下了這些傳世傑作。她的成就,她的才情,絲毫不遜色于建安七子。介于幾千年男尊女卑的陋規,《後漢書》中蔡琰不被單獨列傳,這使得她無法與同期其他曆史人物并列。她的事迹也不入《儒林》、《文苑》等列傳,而是被列于《後漢書·列女傳》,篇名為“董祀妻”。《後漢書·列女傳》中雖然關于描述蔡琰的文字不多,但評價卻極高,說她“端操有蹤,幽閑有容。區明風烈,昭我管彤。”
蔡琰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因此而她通曉漢、胡音樂。《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根據匈奴樂器胡笳的音色特點而創作的樂曲。她在該曲中将漢、胡音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使《胡笳十八拍》成為古代少有的中外結合的完美結晶。
國學經典聽讀機SR-F3
音樂潤心系列 就将此曲收錄在内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