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第372篇原創
1
真正的底層邏輯
是不同之中的相同,變化背後的不變
2021年,馬雲和王健林設了一個“億元賭局”——如果10年之後,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所占份額超過50%,王健林就給馬雲1個億,如果沒有超過50%,馬雲就給王健林1個億。
結果誰赢誰輸,現在自然不言而喻。
但今天回過頭再去看這個賭局,不得不深思:
為什麼這兩個人對各自代表的線上、線下經濟的看法,會有這麼大的分歧?
一方打敗另一方,是因為二者之間有什麼不同嗎?
對于這個分歧,劉潤老師在書中提到的觀點是:
正是因為相同的地方更多,一方才有機會幹掉另一方。
以萬達為代表的線下經濟和以阿裡巴巴為代表的線上經濟,在底層邏輯上沒有本質的區别。
而且二者都是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和複購率四部分的不同組合而已,可能一方的做法和另一方不一樣,但是雙方服務的客戶和提供的價值是一樣的。
兩個人發生争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
就好比完全不同的世界裡的兩個人,連吵架的機會都不可能有。
而這種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
隻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底層邏輯。
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你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往往都是有因果聯系的,而并非是你眼中的表象而已。
比如,我們家在我上小學的時候,經常會訂閱一份武漢本地的報紙——《楚天都市報》,但随着時間的推移,紙媒漸漸式微,你會發現武漢街頭的報刊亭越來越少,甚至送報紙的人也好像在一夜之間都不見了。
但我們家看新聞的需求一直沒變,隻不過換了其他的方式而已,比如我爸喜歡看今日頭條、我媽喜歡看抖音、而我喜歡看微信公号推文。
“對信息的掌控和對外界的接觸”這種強需求一直存在的時候,我們也就不會糾結是看報還是看手機了,因為我們滿足這種需求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隻要選擇一種适合自己的就行。
你看,這就是圍繞底層邏輯而衍生出來的“以不變應萬變”。
所以說:底層邏輯+環境變量=方法論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很多人聽過了這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那些道理不過是浮在表面的方法論,不過是授人以魚,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幹貨”立刻時效。
隻有當你掌握了萬事萬物的底層邏輯,你會發現即便面臨環境變化時,依舊能從中找到破局之道,從而更好更快地适應新的環境。
而這才是你超越他人,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
2
為什麼說找到底層邏輯
才是你的人生課題
劉潤老師在書中講過一個非常經典的“對錯觀”的問題:
曾經,有個綁匪綁架了一個首富的兒子,最終,首富以數億元贖回了兒子,最讓人深思的并不是這個故事,而是他們之間發生的一段對話。
期間綁匪問首富:“我綁架了你兒子,你為什麼這麼冷靜?”
首富回答說:
“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當地知名度這麼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5點多自己開車出門,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起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讨一下。”
這換一般人早就開口罵綁匪不是人了,為什麼這個首富居然會把錯誤攬到自己身上?
從法律上講,這個綁匪肯定有錯,畢竟違法犯罪了。但你站在首富的角度看,也許這種事情通過加強安保等措施确實是可以避免的,他卻沒有做,而且連他自己的出行都是一個人,導緻最後兒子被綁架,最終花費數億元贖回兒子。
萬幸最終破财消災了,不然人财兩空,但那時即便抓住了綁匪又有什麼用?
畢竟損失已經發生了,且沒有挽回餘地。所以,首富說自己錯了,是真實想法,而非客氣。
首富的這種處事方法,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課題分離”,原本指的是:
要解決人際關系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
比如綁架索要贖金,是綁匪的課題,但引出的損失卻要首富承擔,又是首富的課題。
當你深刻理解和運用邏輯,你就能很好避免很多無端的争執和矛盾。
再比如,你在地鐵上被人踩了一腳,是誰的錯?是我的錯!
等等,為什麼對方踩我反而我有錯?難道不是我要求他道歉嗎?
可以,但沒有必要,而且你要求對方道歉也沒用,他不一定聽你的話,而且為之發生的争吵浪費的也是你的時間,很可能對方反咬一口說:
“誰讓你把腳亂放???”
那怎麼辦?你隻能心平氣和的說一句“抱歉”,然後安靜離開這種人。
這是因為,你的時間比他值錢,浪費的時間越多,你的損失越多。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行人不該闖紅燈這個很簡單的道理。
很多人總覺得我是行人,車子不敢撞我,但實際上每年因為行人闖紅燈而被撞死撞傷的新聞數不勝數,你看事情發生了,這是誰的錯?
确實,司機是被判罰了,但被撞的行人卻是付出生命的代價。
誰的損失最大,誰就該認錯,隻有這樣,你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最少最小。
當你理解了這個道理,你就會發現很多時候很多争吵也好、誤會也罷,甚至是一些敵對和仇視都是沒有必要,因為你最終會發現:
你浪費的時間,錯過的人生,誤會的結果,後悔的選擇,不過是你沒有找對你的人生課題而已。
3
找到底層邏輯
從學會洞察本質開始
對于一個破局者而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洞察力。
如何練就這種核心能力?
首先,你要搞清楚什麼是洞察力。
舉個例子,劉潤曾經在微軟工作的時候,公司提供午餐和晚餐,午餐吃飯的人數一般比晚餐要多,因為不是每個人晚上都要加班。
所以,午餐的供應商利潤更高,但是有時候,午餐卻做的更難吃,後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微軟制定了一個制度:
選兩家供應商,一家負責提供午餐,另一家負責提供晚餐。每三個月做一次滿意度調查,看看員工是更喜歡午餐還是晚餐。
如果喜歡晚餐的多,那麼午餐、晚餐供應商調換,如果連續六個月午餐都勝出的話,則更換晚餐供應商。
自從這項制度實施以來,那些表示“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換口味成本要大幅度提高”的供應商很快就提供了比原來好得多的服務,員工的滿意度也大大提升。
而這就是洞察本質的人想出來的辦法。
其實真正的破解之道,就在于,跳過表面的供應商,而是直面微軟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
面對這個問題,一般人的思維可能是覺得供應商水平不行,那就換掉它。但是,當時的微軟隻有一家供應商,供應商是沒有危機感的,無論微軟怎麼督促,供應商都是肆無忌憚。
而當引入另外一家供應商之後,産生了“鲶魚效應”,這種危機感會驅使他們想方設法保住這份業務,從而更好的提升服務品質。
所以,洞察本質的人,他們的思維模式是引入競争機制,讓競争代替人工去督促,去監督供應商提供更好的服務。
這就是洞察力的效果和作用之處。
那麼如何通過有針對性地修煉自己的洞察力,劉潤老師在這裡分享了一個“商業洞察力模型”,讓你更好地通過表象洞察本質。
比如,你觀察一隻機械手表,你會看到表盤上的時鐘、分鐘、秒鐘,側面還有一個表冠。當機械表不走動了,你可以撥動表冠,給它上弦,表就可以繼續走動。
你看,這裡就存在一個機械表的行走規律。
但如果僅僅隻是看表象上的規律,依舊沒法根治問題,所以你要做的是透過表象背後,了解所有規律産生的根本原因,而這個這種根本原因又稱為“系統”。
我們鍛煉自己的洞察力,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表象背後的系統。
而隻有你掌握了找到系統的方法,你就拿到了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
至于如何找到系統,在這裡,我建議你可以親自去書中發掘答案。
寫在最後:
這個時代,總有人在追逐各種稍縱即逝的表面信息,也總有人迷失在各種聚光燈下的虛假繁榮,甚至還有人頻頻為自己的認知缺陷不斷買單。
這些現象本質上,其實就是缺乏對事物的基本洞察,和對底層邏輯掌握的缺失。
也希望你在看到萬千變化的世界後,依然能不焦慮不偏頗不迷失,依然能夠站在“底層邏輯”的肩膀上,俯瞰世界的真相,直至人生的巅峰。
Ray先森(Rayzhang1993):《預期思維:讓自己的未來更值錢》作者,36氪、領英、BOSS直聘等多平台簽約作者,專注和你分享職場工作及感悟,主要内容涉及:職場認知、個人成長、職業技能等方面内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