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裁員,背績效……這些詞在2021年的年末,頻頻出現在一些社交網站上。大家都紛紛提議轉行,
但同時,也會遇到:
行業經驗,崗位經驗不匹配。
當你對一個問題思考了半天,發現自己的觀點和方法毫無新意,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的思考視角還需提升? 當在工作中遇到一個沒有經曆過的複雜問題時,你會不會出現焦慮和忐忑,不知道從哪裡去找到突破口?
這時候,
可遷移的工作能力
就成為了最重要的點
:
即你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能适用于不同的行業和崗位。
因此,就需要構建自己的跨領域、跨學科的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網絡系統,就像生物學的複雜性一樣,如何去構建和運用自己的知識體系,成為了一個問題。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把知識或者叫答案的東西存在腦子裡,但是往往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提取的知識卻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比如:我們把一個人的健康分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但是精神病人是屬于哪個範疇呢?這就會涉及兩個學科的綜合運用。
我們隻按照傳統的單一類型去建立體系,是不行的。生活中,面對的都是一個個錯綜複雜的問題,很少能以單一領域的思維模型去徹底解決。
成甲老師在《好好思考》這本書裡,提出來一個新的模式:
問思模式。
即以基本問題為起點,通過不同領域的思維模式延伸出具體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型。
下面這張圖,就很好的描繪了這個模型的特點:打破不同領域的界限,融彙跨學科的多元思維模型。
在這個系統中,最關鍵的環節是,我們對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就能整合不同的有效策略,而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其他知識都可以附着在這個體系之内,讓我們更能看清問題的本質。
比如:你如何看待元宇宙這個問題,大部分人會調用自己的直覺和經驗來回答,有一部分人會從經濟學、社會學、互聯網等不同的角度去回答。每個領域背後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維模型,因此,找到這些領域背後的思維模型,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如何找到不同領域或學科的思維模型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呢?
答案就是:
找具有相似性的基本問題。
我做邏輯推理題目的時候,經常遇到一類題,叫:類比。比如這道題:
洪水之于雨滴,好比()
a. 沙灘之于海浪
b. 沙漠之于綠洲
c. 暴雪之于冰柱
d. 泥石流之于礫石
e.傾盆大雨之于水窪
乍一看題目,我們大多數人就會發現,洪水和雨滴的是由水分子組成的,這是他們的共性,但是你看題幹的時候,d選項也有共性:石頭;e選項也有共性:水分子;這時候你就懵了。那就說明,他們之間還存在其他的邏輯關系,兩個要素橫向的邏輯關系是什麼呢?我們會發現,雨水下的多了,就會引發洪水,同樣,礫石太多了,就會引發泥石流。那麼這道題的基本問題就是:哪些小物質的積累可以引發大的災害?答案就是唯一的d選項了。
因此,我們在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時,不同學科之間思維模式都在解決什麼問題?這是我們思考的重點。有時候表面的共性隻是一部分,更深層次的邏輯關系才是我們要找的答案。
再舉個用基本問題來找答案的例子:
以前,日本汽車生産廠商都面臨一個問題:人們對汽車的需求越來越多,汽車的細分型号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廠商無法準确預測哪款車型更受歡迎,因此就會存在一系列的成本浪費,幾乎危及到了企業的生存的地步。怎麼辦呢?
豐田汽車的一位高管,突然有一天想到:大型商超的商品種類比汽車行業多得多,超市肯定也會遇到對市場需求的預測,他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于是,豐田決心研究零售超市的方法,結果大受啟發,開發出了準時生産體制,後來又發展出零庫存生産模式。解決了他們的危機。
你看,從基本問題出發,就能把多個領域的有效策略給聯系起來,這個就是可遷移工作能力的典型案例。
就像互聯網行業裡面的流量和線下門店的到訪客戶就是一樣的,但是互聯網流量是不受地域限制的,範圍選擇更大,線下門店就對地理位置的依賴性比較高。
如果線下門店的客戶量太少,就完全可以借鑒互聯網行業的低成本獲客模式,把客戶引流到線上,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池,這樣就打破了地域性的問題。
同樣,随着互聯網行業廣告的價格越來越高,各家公司也都學會了線下的代理商模式和地推模式。
所以,從這幾個案例中,我們就可以明白:不同學科的知識,都是為了解決基本的問題的,我們不應該隻局限在自己的行業内或者專業内。
當我們從基本問題出發思考時,就能把看似不相幹的思維模型聯系起來,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打造自己的可遷移能力。
林夏同學 改變認知,提升思考力,助力個人成長
29篇原創内容
公衆号
我是林夏,專注于個人成長,職場成長和思維升級,如果對你有幫助,感謝點贊關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