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經: 手太陽肺經(3:00-5:00寅時)
第二經: 手太陽(5:00-7:00卯時)
第三經: (7:00-9:00辰時)
第四經: 足太陽(9:00-11:00巳時)
第五經: 手少陰心經(11:00-13:00午時)
第六經: 手少陽小腸經(13:00-15:00未時)
第七經: (15:00-17:00申時)
第八經: 足少陰腎經(17:00-19:00)
第九經: 手厥陰心包經(19:00-21:00)
第十經: (21:00-23:00亥時)
第十一經:(23:00-1:00子時)
第十二經:足厥陰肝經(1:00-3:00醜時)
經 絡 組 成
經絡主要由經脈和絡脈組成。
經,原意是指縱行的絲,又有"徑"的含義,指大而深的直行主幹;絡,則有"網"的含義,譬如網絡,指小而淺的橫行支脈;脈,則主要是指是血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概括來說,經絡就是全身運行氣和血的大小通路,大的主幹為經脈,小的分支為絡脈,總稱為經絡.
經脈在體内縱向循行,有一定的循行路線和名稱,是運行氣血營衛的主要幹道,因而是經絡系統的主體。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向外聯絡肢體,内行連屬髒腑,将人體聯貫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奇經八脈則對全身經脈起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十二經脈各有專屬的穴位,而奇經八脈中除任脈、督脈外,無專屬的穴位。
絡脈是由經脈分出行于淺層的支脈,由經脈别行分出的較大絡脈主要有十五絡,是十二經脈在四肢部以及軀幹前、後、側三部的重要支脈,起溝通表裡和滲灌氣血的作用。絡脈再别出的細小分支稱孫絡,其浮現于皮膚表層肉眼可以觀察到的稱浮絡、血絡,它們縱橫交錯,愈分愈多,愈分愈小,最後彌散網絡全身。
十二正經從四肢肘膝部别行正經深入體腔的支脈稱十二經别,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它們的作用主要是溝通髒腑,加強表裡二經之間的聯系,也是經絡的主體部分。
2.經絡的連屬部分
經絡的連屬部分包括内屬和外連兩大部分。
經絡内屬于五髒六腑。十二經脈的每一條經脈各連屬了一個髒腑。連屬于髒的經脈為陰經,連屬于腑的經脈為陽經。
經絡的外連部分包括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于筋肉關節的外周連屬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利于關節的屈伸活動,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十二皮部則是十二經脈之氣在體表的分布。皮部位于人體最外層,具有保護機體、抵抗病邪入侵、反應相應髒腑經絡病變的作用。
附:經絡系統陰陽五行對合表
古人将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因此這套養生之法又被清代養生家尤乘稱為“十二時辰無病法”。那麼,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十二時辰養生法。
膽經子時(23:00-1:00)
攝生學認為:“肝之餘氣,瀉于膽,聚而成精膽為中正之官,五髒六腑決定于膽氣以壯膽,邪不能侵膽氣虛則怯,氣短,謀慮而不能決斷"因而可知膽的重要性。有些人等閑切除患者的膽,是不負責的表現。膽汁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前入睡,膽方能完成代謝。
"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腦筋清楚,精神和面紅潤。反之,子時前不睡者,精神和面清白出格是膽汁缺乏新陳代謝的氣而變濃結晶,形成結石,猶如海水變濃曬成鹽。此中一部分人還會是以而“膽怯”。膽經這時要上床困覺,利于骨髓造血。
肝經醜時(1:00-3:00)
“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撐持,廢舊的血液裁減,新穎的血液孕育發生,這類代謝都是在肝經最旺的醜時完成。攝生學認為:“人卧則血歸于肝”。若醜時未入睡的話,肝還在輸出能量,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醜時前未入睡者,臉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焦躁,易生肝病。肝經最旺的醜時是肝髒修複的最佳時段。
肺經寅時(3:00-5:00)
“肺朝百脈”,肝于醜時推陳出新,将新穎血液提供給肺,經由肺送往全身。因此,人在早晨臉色紅潤,精神抖擻。寅時,有肺病的人反映尤為強烈。肺經呼吸運作最佳的時候,而此時脈搏最弱。
大腸經卯時(5:00-7:00)
“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将充足的新穎血液布滿全身,緊接着促進大腸經步入興奮狀況,完成對食品中水分與營養的吸收,排出渣滓。這時起床,大腸蠕動旺盛,适合排瀉。
胃經辰時(7:00-9:00)
在7:00過後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過盛,表現為嘴唇幹,重則豁嘴或生瘡。胃經胃最活躍,此時一定吃早餐,每一天這時敲胃經最佳,開始工作人體的發電系統。
脾經巳時(9:00-11:00)
“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洩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的功效好,表現為消化吸收好,血的質量好,嘴唇紅潤。唇白标志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經。
心經午時(11:00-13:00)
“心主神明,開竅于舌,其華在表”。心氣鞭策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中午能小睡片刻,對于養心大有益,可以使乃至晚上精神抖擻。心經此時保養表情舒服,适當休息或午睡。
小腸經未時(13:00-15:00)
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至脾。未時是小腸最活躍的時候,故午餐應在下午1時前吃。
膀胱經申時(15:00-17:00)
膀胱儲藏水液和津液,輪回水液并将骈枝部分排出體外。津液在體内輪回,若膀胱有熱,可緻膀胱咳,咳而夜尿證。膀胱經膀胱最活躍的時候,适當多喝水。
腎經酉時(17:00-19:00)
“腎藏于生殖之精,腎為天賦和五髒六腑之精之根”。人體經過申時洩火排毒,腎在酉時步入儲藏精華的階段。腎經适合休息。
心包經戌時(19:00-21:00)
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是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心包經戌時行旺,可斷根心髒周圍外邪,使心髒處于無缺狀況。心包經旺時宜随便走走,這時心腦顱神經器官系統最活躍,心髒欠好的人最好這時候敲心包經,成效最佳。
三焦經亥時(21:00-23:00)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備主持諸氣,疏通水路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深度睡眠,百脈可休息生息,對身闆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獨特之處,即亥時困覺,故此時段内睡覺最佳,易于第二日起床後精神倍好。
一、經絡學說
(一)經絡的基本概念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髒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内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人體的經絡系統由經脈系統、絡脈系統及其連屬部分組成。見下表:
經絡系統組成簡表
二、十二經脈(看教材上圖理解記憶)
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于人體的兩側,并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側或外側。每一條經脈分别歸屬于一個髒或一個腑。故十二經脈的名稱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經、陰或陽經、髒或腑經。如手太陰肺經等。
一般來說,手經行于上肢,足經行于下肢;陰經行于四肢内側而屬髒,陽經行于四肢外側而屬腑。
1.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是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2.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十二經脈交接規律,是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則從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陰經。從而形成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路徑。
3.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是四肢部位:陰經分布在内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内側分三陰,外側分三陽,其前後順序是太陰、陽明在前線;少陰、太陽在後線;厥陰、少陽在中線。頭面部位:則陽明經行于面部、額部;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及後頭部;少陽經行于頭側部。軀幹部位: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足三陽經則足陽明經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陽經行于後背、足少陽經行于身側面;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則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經脈,其排列順序,自内向外為足少陰經、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厥陰經。
1.按法:用指、掌、肘或肢體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約30秒),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松。
2.摩法:用手掌或指腹輕放于體表治療部位,以腕部連同前臂,作緩和而有節奏的環形撫摩活動。
3.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緊貼在皮膚上,作來回直線的摩動。
4.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随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
5.揉捏法:拇指外展,其餘四指并攏,手成鉗形,将全掌及各指緊貼于皮膚上,作環形旋轉的揉捏動作,邊揉邊捏邊作螺旋形的推進。
6.搓法:用雙手挾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
7.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
8.刮法: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币、匙等代替)在病變部位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
9.掐法: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緣着力,選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續或間斷的力垂直向下按壓【操作要領】術者一手握住患者腕掌部,一手捏拿住指端,兩手同時做反方向用力拔伸。
【作用與應用】滑利關節,緩解手指疼痛麻木。可用于治療指間關節扭挫傷,肌腱複位,神經根型頸椎病引起手指麻木等。【操作要領】患者仰卧,令其患側膝關節屈曲約90度(膝關節交鎖者,在膝關節交鎖位即可)。助手用前臂托抱住患者大腿下端,術者雙手握住患肢踝關節,兩人向相反方向用力拔伸膝關節。
【作用與應用】滑利關節,本法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病及膝關節交鎖複合手法的準備手法。
其他關節的某些複合手法中大都摻雜着拔伸牽引。此處則不詳述,在各病章節中将有所述及。扳法是用雙手或借助身體其他部位(如膝部)或在助手的輔助下用力向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扳動肢體的一種被動運動方法。由于操作時活動幅度大,治療力直接作用于關節部位,因此要做到穩、準、巧,切忌強拉硬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後果。
頸部扳法:
【操作要領】頸部扳法有三種:
⑴ 頸部旋轉扳法
患者取坐位,醫者站于患者後側方,令患者頭稍向前屈,醫者一手置于患者頭側後部,一手置于患者對側下颏部,将患者頭旋轉至一側最大角度後,雙手同時用力扳動。
⑵ 頸部旋轉定位扳法
患者取坐位,頭略向前屈,将健側之手置于頭部(即頭旋轉方向對側之手),術者站于患者側後部,用一手拇指抵住偏歪的棘突(向左偏歪用右手,向右偏歪用左手),一手扶住對側的下颏部,将頭旋轉至最大限度(棘突左偏頭左旋,右偏則右旋),雙手同時用力推扳。
⑶ 仰卧旋轉扳法
本法的操作是在仰卧拔伸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在保持拔伸牽引力的同時,術者雙手同時用力将患者的頭部旋轉到最大限度進行扳動。
【作用與應用】頸部扳法有滑利關節,糾正解剖異常的作用。可用于治療頸椎間盤髓核突出症,頸椎關節錯位等疾患。 推拿手法之胸背部扳法 胸背部扳法有滑利關節,糾正解剖位置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背痛,胸椎關節紊亂症等。【操作要領】胸背部扳法有兩種操作方法:
1.擴胸牽引扳法
患者坐位,兩手臂上伸并兩手合攏扣住,醫生立于患者側後方,一手掌根部抵住需要扳動的棘突,一前臂從患者上胸部繞過扶住患者對側腋部,并令其後仰,術者抵棘突之手同時用力扳推。
2.胸椎對抗複位法
患者坐位,兩手置頸部交叉扣住,術者握住患者前臂下段,用一側膝部頂住需要扳動的棘突,囑患者身體略向前傾,醫生同時向後上方用力扳動。
【作用與應用】本法有滑利關節,糾正解剖位置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背痛,胸椎關節紊亂症等。腰部扳法有五種操作方法。
1.扳肩推腰法
患者俯卧位,術者站于患者一側,一手推壓腰部痛處,一手扳起患者對側肩前部至最大限度,雙手同時用力扳推。
2.扳腿推腰法
患者俯卧位,術者站于患者一側,一手推壓腰部痛處,一手從患者對側腰關節前上方将其下肢搬起到最大限度時,雙手同時扳推。
3.腰部斜扳法
患者側卧位,雙下肢在上者髋膝關節屈曲,在下者伸直,術者一手推按住患者肩前部或肩後部,另一手抵住患者臀部或髂前上棘,将患者腰部旋轉至最大限度後,兩手同時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動。
4.腰椎旋轉扳法
取患者前屈(按需要角度)坐位,一助手按住其下肢及骨盆。術者坐于患者後側方,用一手拇指按住需要扳動的棘突,另一手從患者健側腋下伸出,鈎扶住其頸項部,将患者腰部從前屈位向健側旋轉。當旋轉至最大限度時,一手用力扳動腰部,一手拇指同時用力推按其棘突。
5.腰部後伸扳法
患者仰卧位。術者一手按壓其腰部痛處,一手從患者雙膝關節前上方托起下肢,雙手同時用力扳伸按壓。
【作用與應用】腰部扳法具有疏通 、滑利關節、糾正解剖位置的作用,常用于治療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關節錯位或關節功能障礙等病症。【操作要領】術者同患者背靠背站立,以兩肘與患者兩肘套緊後屈膝、彎腰、提臀,将患者用力反背起,患者兩腳離地,以達到牽伸患者腰段脊柱的目的。然後再做快速伸膝提臀動作,同時用臀部顫動或搖動患者的腰部。
【作用與應用】本法可使腰段脊柱及其兩側伸肌被動過伸,可用于治療腰部扭傷及腰椎間盤突出症。嚴重腰椎骨質增生者慎用甚至禁用。拔伸法又稱抻法、拽法,因需用力牽引或牽拉,又稱牽引法。操作時用力應穩而持續,要根據不同的部位和治療的需要,掌握好拔伸的力量和方向,切不可突然大力猛烈牽拉,以免引起不良後果。很多情況下拔伸法又參加到複合手法中使用。
頸部拔伸法,有兩種操作方法:
⑴ 坐位頸部拔伸法【操作要領】患者正坐,術者站在其後,以雙手拇指頂住枕骨後方(亦可置于風池穴上),用兩前臂分别壓在患者兩肩。雙手拇指的向上頂推力及雙前臂的下壓兩肩的力,使頸椎處于持續的慢慢向上拔伸的力量中(形成拔伸)。
【作用與應用】舒筋通絡,解痙止疼,滑利關節,可用于治療落枕、頸部扭挫傷、頸椎病等。
⑵ 仰卧位頸部拔伸法
【操作要領】患者仰卧,雙肩緊靠床邊,使頭頸部懸于床外,助手站于患者一側,雙手置于患者雙肩部,術者坐于患者頭側,一手置于患者下颏部,一手置于患者枕後,與助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徐徐拔伸患者頸椎。
【作用與應用】解痙止疼,滑利關節。多用于治療頸椎病及環樞椎半脫位。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