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在立法會發表2021年施政報告,其中重點提及建設香港北部占地約300平方公裡的都會區。
《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明确指出:
“内陸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超過 14 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比歐洲、美國、日本、澳洲加起來的市場還要大。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是世界級城市群,有超過 8 600 萬人口,比其他世界級灣區(東京灣、紐約灣和三藩市灣)都要大。香港是一個規模較小的外向型經濟體,内陸和大灣區潛藏無限機會,是我們發揮所長,一展抱負,開拓事業發展的理想地方,也是我們貢獻國家所需的開敞平台。”
過去以中環為核心的維港都會區一直是香港的經濟重心,提供大多數的就業機會。《發展策略》中指出,面向未來,香港需要革新思維和觀念,探索在國家和大灣區發展大局中開拓發展路向和空間的可能性,充分利用鄰近大灣區城市的優勢和機會,注入新發展動力,突破目前的發展困局。
香港已經制定《香港 2030+:跨越 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 2030+》),提出了一個都會商業核心區,兩個策略增長區及北部經濟帶、西部發展走廊和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三條發展軸為框架的發展遠景。
北部經濟帶接壤深圳,是香港未來二十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北部都會區大概包括了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陸地面積約有 30 000 公頃。他不是指一個有法定地位或規範,而是因地理特征、經濟功能、生态環境、交通聯系及發展政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個具規模和動态的城市空間。
為達到職住平衡,《發展策略》建議制訂明确政策及行政指引,盡量把“無地域限制、帶動就業機會”的特區政府設施及寫字樓遷往北部都會區。
2.擴大香港發展容量,新增250萬人居住空間
發掘更多适合發展的用地,包括香港因為曆史原因仍有大量臨近深圳的未開發土地。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将達90.5萬至92.6萬個,共計容納約250萬人居住;而都會區内的職位數目将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與創科産業相關的職位。
3.七個陸路口岸相連,從“兩灣一河”到“雙城三圈”
港深由西至東建設了七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使兩地能跨越「兩灣一河」而相互連接:
「雙城」是香港和深圳;
「三圈」即由西至東包括了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 / 印洲塘生态康樂旅遊圈。
1)深圳灣優質發展圈
北部都會區的西部位于深圳灣優質發展圈内,主要包括香港的元朗新市鎮、天水圍新市鎮、洪水橋 / 廈村新發展區和元朗南發展區,對接深圳的蛇口、南山、前海和寶安。
本圈内的洪水橋 / 廈村新發展區,可提升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借着圈内前海合作區擴區的契機,推動及深化與前海在金融及專業服務業、現代物流業和科技服務的高端經濟合作發展。香港還可善用深圳後海總部基地、大沙河創新走廊、南山高新科技區等發展,加快形成新界北核心商務區的發展動力,吸引更多開拓深圳和大灣區市場的高端企業進駐,形成穩健和具綜合力量的經濟規模,創造更多新經濟職位。
政府可與深圳共同研究洪水橋及前海之間的鐵路連接,并在前海實施「一地兩檢」通關安排,從而為雙方腹地提供更便捷的連通,支撐新界北核心商務區的輻射影響從前海伸延至寶安、東莞,并深入大灣區的腹地。
2)港深緊密互動圈
北部都會區的中部位于港深緊密互動圈内,主要包括香港的新田 / 落馬洲發展樞紐、港深創科園、古洞北及 粉 嶺 北 新 發 展 區、 粉 嶺 / 上 水 新 市 鎮 及 新 界 北新市鎮,對接深圳的羅湖和福田市中心區,是港深口岸最密集的地區。
本 圈 将 會 是 港 深 雙 方 共 同 推 動 創 科 産 業 發 展 與合作的核心區域。港深創科園與新田 / 落馬洲一帶地方将會擴容及提升為一個完整的新田科技城,透過聚集創科企業及支援設施,形成完整的創科産業生态系統,具備科技創新、金融科技、科研教育、人才培訓以及綜合支援服務,積累創新資本和氛圍。
善用深圳福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羅湖紅嶺創新金融帶、大梧桐新興産業帶、蓮塘互聯網産業集聚區等深方策略性産業發展區,激發港深更多的人才、企業和創新技術的交流與産業鍊合作,提高本圈的創新及發展動力,也推動傳統産業技術升級,創造更多新經濟職位。
3)印洲塘生态康樂旅遊圈
北部都會區的東部位于大鵬灣 / 印洲塘生态康樂旅遊圈内,主要包括香港的蓮麻坑、沙頭角、沙頭角海、吉澳海/印洲塘、沿岸村落和其他外島,對接深圳的沙頭角、鹽田和大鵬半島。
本 圈 内 港 深 兩 地 都 擁 有 豐 富 的 自 然 資 源, 包 括 自 然保護區、海岸公園和地質公園,生态及生境價值高。兩地可合作共同構建梧桐山 / 紅花嶺 / 八仙嶺生态走廊,保育及提升圈内整體自然景觀、生态和生境資源,優化保護區的管理和保育工作。
本圈内也包括很多傳統鄉鎮,人文和旅遊資源豐富。港深可合作創造可持續的生态康樂 / 旅遊機遇,提供綠色旅遊基建設施,豐富兩地居民的休閑生活選擇。
4)港深七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包括:
港深邊界七個陸路口岸分别是:羅湖、文錦渡、落馬洲(皇崗)、深圳灣、落馬洲支線(福田)、沙頭角口岸、蓮塘口岸。
交通基建包括:
(1)港深西部鐵路:以港深西部鐵路連接洪水橋 / 廈村新發展區及前海合作區( 鐵路客運 );
(2)北環線支線:從新田 / 落馬洲發展樞紐起,經港深創科園連接以「一地兩檢」模式運作的新皇崗口岸;連接新皇崗口岸的北環線支線( 鐵路客運 );
(3)落馬洲支線:現有的落馬洲支線管制站 ( 鐵路客運 );
(4)新皇崗口岸的道路 :連接新皇崗口岸的道路 ( 道路客運及貨運 );
(5)行人天橋:供行人及單車使用的跨河橋梁,連接港深創科園至深方福鄰小口岸( 客運 )。
(6)港鐵北環線東延:可研究興建鐵路從古洞站向東北伸延,接駁香港羅湖及文錦渡地區以及新界北新市鎮各發展節點,并可在粉嶺安樂村工業區設站,以無縫的行人系統連接粉嶺新市鎮内的粉嶺站,形成連貫多個策略發展項目及現有社區的鐵路網絡;
據此前香港媒體報道,港鐵北環線作為西鐵線第二期工程,計劃耗資 620 億港元(80 億美元)。連接新界北和前海的地鐵線路預計将作為該工程的延伸,以支持前海方案的公布。這條線路也将作為往返新界西部的乘客與落馬洲邊境檢查站的連接。該鐵路項目預計将于2025 年動工,預計于 2034 年完工,屆時洪水橋與前海之間的距離約為16公裡,預計行車時間為30分鐘。
4.十大重點行動方向
1)興建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 — 前海)及擴大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
2)構建香港矽谷 — 新田科技城
3)研究北環線東延及擴大古洞北新發展區
4)建設羅湖 /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
5)實施創造環境容量的積極保育政策
6)締造高景觀價值的戶外生态康樂/旅遊空間
7)積極主動改善職住平衡
8)建設宜居宜業及可持續發展社區
9)改革行政機制及工作流程
10)增強香港的輻射力、全面布局大灣區
5.香港建北部新區,利好香港還是利好深圳?
1)深圳人多、地方大、經濟總量高,香港人口密度大、人均産值高,購買力更強
從地理位置來看,深圳更靠近内陸,香港由于其港口優勢随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而崛起。我們從深圳與香港的對比表格中也可以看出,香港的貨物進出口額遠遠超過深圳。雖然從2020年深圳的經濟數據GDP總量2.69萬億超過香港2.54萬億的總值,但是人均GDP與香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從購買能力來看,香港仍然略勝一籌。
2)從香港與深圳的房價收入比來看,深圳購房壓力比香港還大
世界銀行提出發達國家正常的房價收入比一般在1.8~5.5之間,而發展中國家合理的房價收入比則在3~6之間,即居民憑3到6年的純收入大概能夠買到一個安居之所。
美國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出爐的《2019年全球住房可負擔性調查報告》中,香港的房價收入比高達20.9,遙遙領先于其他城市。(報告調查的城市包含中國香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新西蘭、新加坡、愛爾蘭,涉及了309個城市,當中沒有中國内陸的城市)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全國50城房價收入比報告》指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城的房價收入比依次是24.9、24.6、16.8、36.1。
深圳的房價收入比36.1遠超香港20.9。論買房壓力,深圳比香港大得多。
通過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使深圳與香港之間的連接更方便,未來更可能的是深圳這邊的人向香港集中,而不是香港向深圳集中。這個在美國學者泰勒提出衛星城概念後,曾經在世界各地有非常多的實踐,其結論是:衛星城鎮對于自由湧入大城市的人口有一定的截流作用;而疏散大城市人口的效果相對較弱。世界各國實踐證明,建設城市職能比較單一的衛星城鎮較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也就是人口有趨向于向人口更密集、更富有、擁有更多工作機會及報酬的地區聚集。短時間内,一旦打通港深通道,深圳的打工人會因為希望獲得更高收入而流向香港,長期來看,當港深兩地深度融合後,房價、工資水平可能會達到一個新的平衡。
對于深圳來說,可以與香港更深度交流,獲得更多的成功經驗及來自香港輸入的産業人才機會;對于香港來說,如果未來不對香港對外部世界的溝通封死,那麼香港将繼續承擔與世界對話的窗口的位置的同時增加廣闊的中國大陸市場,可謂“左擁右抱”。
當然,理想總是很豐滿的,現實朝着什麼方向發展還諸多變數,以李嘉誠為首的香港大批成功的資本家及知識分子選擇他國發展對于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是否帶來後勁不足的影響還不得知。如果香港失去世界窗口的身份是否靠中國市場仍然維持現狀的經濟繁榮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區留言~
轉發朋友圈——獲得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PDF
上一篇
建築節能綜合方法
下一篇
明·韓道亨《草訣百韻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