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闆讓你坐高鐵給他送身份證,你會選擇郵寄,還是親自去?
上有人問了這個問題,獲得了上千萬的熱度。
那麼請問,領導這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A.那麼多人唯獨選我,是對信任,升職加薪指日可待;
B.老闆擔心我在摸魚,若是真去了就說明手頭沒有要緊工作,是套路;
C.考驗員工的忠誠度,是否願意辛苦跑一趟。
問題雖小,卻引出了職場中的一個常見現象:
大家為了赢得老闆賞識,總是過度解讀對方所說的每一句話,總覺得領導話裡有話,恨不得将每個字細細揣摩 。
或許有人将這條路視為捷徑,幻想自己會憑借耍小聰明而走上人生巅峰。
但實際上,老闆的意思可能隻有一個:
别把證件弄丢了。
過度解讀,起因是什麼首先搞清一個概念,“ 過度解讀 ”不等于“ 舉一反三 ”。
“ 舉一反三 ”是職場中一種優秀特質。比如老闆提出了一套方案,但好像話沒說完,等待你補充,那有可能是TA暫時也沒想出更好的。這時候,我們 就可以提出方案ABC,并分别闡述其中的利弊,最後給出結論。
整個過程,就是從解決問題的層面,給了老闆更多選擇。 這種邏輯,在咨詢行業中叫“ 詢問第二層問題 ”。
因為老闆不缺答案,當我們給出個人意見前,他們可能已經有了明确想法,或已經有人給過建議。
這時他們缺少的,隻是新的洞察和更多的選項。
而當我們開始舉一反三,起到的作用就是: 用個人思考,幫助老闆透過那些浮于表面的現象,找到更為詳細的第二層問題,之後提出的建議才是有用的。
而“過度解讀”是說,老闆提出初步方案,你卻一個勁琢磨話語背後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批評我,是不是我哪做得不對了?
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是: 當 老闆對某個現象或方案提出質疑 ,員工就會 想,他為什麼這麼問? 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又或者是在找茬?一旦覺得對方在挖坑給自己跳,說出口的答案就不是從建設的角度出發,更多的是尋求安全與自保。這樣的回答大多是保守且缺乏實際意義的。
市場部總監Billy在一期播客中曾提到過這種情況的正确應對方式:
“有些同學被老闆提問時特緊張,總覺得老闆在針對他, 實際上老闆隻是在問問題,當你把心态放平,就不會去胡思亂想 。”
所以“過度解讀”之所以會出現,主要是我們内心戲份太多,讓自己跑了題,誤以為每天上班都是勾心鬥角的“甄嬛傳”。
過度解讀,真的管用麼除了“ 過度 解讀 ”的起因,我們也要從上級的視角來倒推一下,這種解讀是否有用。
首先,老闆花錢雇我們來做事, 這是一種用資源換取勞動力的行為 。
因此在對方眼中隻有兩種員工,一種是執行力強的,另一種是執行力弱的。
執行力強的,是人才。他們既有能力滿足老闆對勞動力的需求,也能靠自身主動做事的意願,來幫老闆分憂。
管理學中有個名詞叫“權力中心”,意思是距離老闆越近,就越能獲得權力。
而當人才逐漸被器重後,自然就進入到“權力中心”,老闆這邊也就有了人情世故的需求。
說白了,很多事不用明說,稍微透露點意思,就交給你去辦。
這時他們确實需要仔細品味老闆的話,找出弦外之音,好去立刻執行。
就算人才“過度解讀”一些事情,老闆也會覺得這是敬業的舉動,從而欣然接受。
但 水平高的員工,不會一直給别人打工,他們自己也想當老闆 。
所以到了一定階段,他們就會和老闆攤牌,索要更多的股份分紅,向合夥人的位置邁進。
若老闆無法滿足,人才就走了。
因此對于這種員工,老闆們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他們的能力,恨的則是自己沒法駕馭。
執行力弱的,是打工人 。他們因為能力與意願的欠缺,隻能勉強滿足老闆對勞動力的需求,無法為老闆分憂。
就算打工人也想努力變好,但和人才相比,終究是差點意思,所以距離“權力中心”就很遠。
也因為這樣的人,不像人才那般稀缺,可以随時被更為年輕的勞動力替換,所以經常被老闆忽視。
一但對方看不上我們,将我們歸類于打工人 ,結果就成了:
平時八竿子打不着沒啥交集,偶爾半年見一次也沒啥溝通,開大會時距離那麼遠,人長啥樣都不一定能看清。
這種情況下,我們想要“ 過度解讀 ”老闆的話,都不用說效果如何,機會都未必能有。
很多人所謂“過度解讀”老闆的話,其實就是強行給自己加戲,哪怕對方咳嗽一聲,他們都會覺得是在暗示自己。
以我們距離“權力中心”那麼遠的現狀, 老闆不需要與我們談論人情世故 。
所以你說“ 過度解讀 ”有沒有用?
有用,但是得分人。
對于人才來講, “過度解讀”就像是高端場合的交際舞,與老闆頻繁的互動,這叫人格魅力與高情商 。
對于打工人來講, “過度解讀”就像是在大街上的蹦迪社會搖,我們以為自己舞動身姿就成了主角,可在旁人眼中,多半會覺得這人有病 。
除了過度解讀,打工人應該做什麼無論是人才還是打工人,與其花時間過度解讀,不如從自身出發,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
建議有以下幾點:
1、具備人才思維。
曾經有一句很火的話叫,“ 員工要具備老闆思維 ”。
目前很多人的想法,還停留在員工思維 。就是眼裡隻有向上一級的職位,隻想在這裡混出名堂。
要知道, 我們的能力與資曆,都會随着時間推移而貶值 。
就算在一家公司混得風生水起,若是将來有啥變化,我們出去了,曾經的資源就會淪為廢紙。
而所謂人才思維,就是将公司視為跳闆,無論老闆如何壓榨,咱不用管,隻需要積累自己的能力與資源。
之後持續關注整個行業的動态,多結識一些同行,多發展一些關系,利用個人逐步積累影響力。
無論自己工作是否開心,都要做好跳槽的準備:
弄清市場中需要啥樣的人才,啥樣的公司在招人。根據自己的水平,分析如果跳出去,大緻能找到啥樣的公司?
如果預測 情況理想 ,就 保持上升勢頭 。
覺得 情況不理想 ,就 早做準備,提前補齊短闆 。
這樣我們就不會受制于一家公司,也不會被老闆拿捏。無論公司如何變化,隻要行業還在,我們所積累的資源,就是有用的。
2、把握好人際關系。
對于如何與老闆相處這件事,我們要弄清 , 對方将我們視為啥樣的人 。
要是老闆拿我們當人才,平時很器重,适當“過度解讀”沒毛病。
要是老闆隻拿我們當打工人,平時不太重視,那咱就别自作多情了。
因為老闆的刻闆印象難以被改變,看不上我們的人,咋拍馬屁都入不了人家的眼。
但好在老闆有很多,這個不合适,我們可以在後續換新的。
因此在機會成熟前, 我們平時隻需要做好分内事,不用拍馬屁,也不用“過度解讀”老闆說的話 。
有那個,你摸摸魚不香麼。
對于周圍同事的關系,我們要意識到,這些人跟咱一樣,都是聽老闆指揮,受着甲方的氣,每天幹着差不多的活。
當我們覺得壓力山大,那他們也不好受。因此當我們進行平級溝通時,态度、語氣、場合都需要仔細拿捏。
你想去吆五喝六使喚人家,對方一定不會慣着你;你想去推卸責任甩鍋,對方一定跟你死磕。
想處理好與同事的關系, 關鍵就在于将心比心 。
3、拒絕眼高手低。
成為人才,在将來發展得更好,這幾乎是我們所有人的目标。
可現實卻是,打工人永遠是最多的, 人才永遠是稀缺的 。
為什麼呢?
因為肯付出行動的人,永遠是少數。
空喊口号的人,永遠是多數。
我們身邊,并不缺乏那些具備天賦的人。比如一項複雜問題他們可以輕易解決,一些難以搞定的客戶,他們出馬就能擺平。
可靠天賦吃飯,隻是一種靈光乍現。
多數時候,我們都要重複去做那些看着不起眼的小事,去當一位默默無聞的員工。
而有些人,就是看不起這些小事 。挑這個,嫌棄那個,就幻想着靠一個機會,就能逆襲翻盤。
然後等來等去,小事不惜做,大事做不來,荒廢了天賦不說,自己最後啥都沒撈着。
我相信“ 不要眼高手低 ”這話,各位在生活中已經聽過無數遍。大家都是成年人,道理也都懂。
其實沒有誰天生就是人才,大家都是從無數是“ 苦逼時刻 ”中熬出來的。
你想要變好,沒人會推着你往前走,你隻能自己使勁。力氣用到位了,小事做得多了,你也就熬出來了。
本文來自公衆号 ,作者:晉良,36氪經授權發布。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