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髒腑學說——髒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

髒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

五髒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髒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髒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髒不安。必審五髒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黃帝内經》中曾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随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祖國醫學認為人體五髒與五神的關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所以稱五髒為"五神髒"。五髒與五志的關系是: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悲),腎在志為恐(驚)。

五髒衰老有先兆

肝衰先兆 眼花爪枯,為常見的肝衰先兆。故肝衰老的先兆為眼花爪枯。

心衰先兆 舌萎脈露,因為舌為心之苗,心氣通于舌,心衰則舌不靈,心功能的變化可通過舌直接反映出來。

脾衰先兆 萎肉脫為脾衰先兆。

肺衰先兆 涕出皮皺,為肺衰先兆。

腎衰先兆 齒搖發落,腰酸耳聾。

五髒各有聲、色、臭、味、液,皆可曉知以不?

然:《十變》言:

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

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

脾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

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聲哭,其液涕;

腎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聲呻,其液唾。

是五髒聲、色、臭、味、液也。

肝藏魂

無名指的指根,正是肝魂所藏身之處的“門戶”! 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很多小寶寶都會把大拇指掐在掌心裡,如果你把他的小手掰開,他的大拇指往往正好掐在無名指的指根下面。小寶寶正是因為這麼握拳,才不會“害怕”! 藏傳佛教的高人,把這個叫做“金剛印”,意思是什麼東西都無法破壞它。

五髒精氣化生的精神情志活動藏于肝。魂為随神氣而往來的精神活動,寄居于血,肝藏血,故藏魂。“随神往來者謂之魄。”“肝藏血,血舍魂。”張景嶽注:“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皆是也。”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則魂有所舍;肝血不足,則魂不守舍,出現夢遊、夢呓及幻覺等症。情志因素亦可傷及肝藏之魂,出現神志失常症狀。《靈樞·本神》:“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素問·六節髒象論》:“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肺藏魄

“魄”屬于精神活動的一部份,《類經.髒象論》(卷三)指出: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說明人體一些知覺和動作是“魄”作用的結果。

魂與魄

魂、魄:有人雲其具有感知覺之功用。另外,綜合中國傳統文化所論,以形氣陰陽動靜分魂魄,則魂陽而魄陰,魂支而魄靜,魂氣而魄形。故《靈樞·本神》雲:“随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即說明魄是與身俱來且以形體為基礎的;而魂則是建立在神氣活動基礎上的,是逐步發展完善的,是活躍的。何氏對魂魄進行了分析,認為,與身俱來的、本能性的、較低級的、偏于掏的、被動的為魄,如新生兒啼哭、嘴觸及乳頭吮吸等非條件反射性動作和四肢運動、耳聽、目視、冷熱痛癢等感知覺及記憶等;後天發展而成的、較高級的、偏于興奮的、主動的為魂,類似于今人所說的思維、想象、評價、決斷和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即魂以魄的活動為基礎,但是是比魄更高級的精神心理活動。此說具有一定道理,但是就魂“随神入來”,受“志意”支配之特性及臨床、日常生活之“魂不守舍現象而言,魄當被理解為具有“注意”之性質;從古人常以魂魄對舉,魄指一般感覺而言,當被理解為感覺基礎上的知覺,當然此知覺的建立則需記憶、思維、想象、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動上的參與。至于魂魄與五行五髒的關系,《内經》認為“肝髒魂”、“肺髒魄”,正如陳撄甯《黃庭經講義》雲:“《朱子全書》曰:‘魂屬木,魄屬金’。所以說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數也”。木行為春,主動、主生機、興奮;金行為秋,主靜、主禁制、肅殺,可以說二者分别代表了魂魄的某些特性,故将之分屬木與金、肝與肺。另外,中醫學還将魂與人之睡眠聯系起來,認為魂安藏則寐,魂不藏則失眠出現多夢、夢遊等現象。夢象、夢遊是一種特殊的現象,但屬于人所感知的,故若從病理而言當屬感知覺異常,是魂不受意志所支配而産生的現象,由此也說明當有人體感知覺之含義。

心藏神

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注〉雲:心藏神,脈舍神。心者,神明之舍,中虛不過徑寸,而神明居焉,事物之滑,如理亂棼,如涉驚浸,或怵惕,或懲創,或喜怒或思慮,一日之間,一時之傾,徑寸之地,炎如火矣。或嗜欲一萌,即不善也,歸而勿納,是與良心竟也。凡七情六欲之生于心皆然。故曰:心靜可以通乎神明,事未至而先知。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也。蓋心如水之不撓,久而澄清,洞見其底,是謂靈明。宜乎靜可以固元氣,則萬病不生,故能長久。若一念即萌,神馳于外,氣散于内,血随氣行,榮衛昏亂,百病相攻,皆因心而生也。大概怡養天君,疾病不作,此治心之法也!神為一身之主。
《内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太上養神,其次養形,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回春〉曰:心者,一身之主,清靜之府,外有包絡以羅之,其中精華之聚萃者,名之曰神,通陰陽,察纖毫,無所紊亂,邵子曰:神統于心,氣統于腎,形統于首,形氣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首也,注雲:神安則壽延,神去則形弊,故不可不謹養也。

脾藏意與智

意:一指注意,表現為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進行思維活動的開端,如張介賓《類經·藏象類》所雲:“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二指記憶與意念的産生,如《靈樞·本神》雲:“心有所憶謂之意。”三指測度,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雲:“意之訓為測度。”另外,《内經》既言“脾藏意”,又言“脾在志為思”,故有人認為意的另一層意思通“思”,即思考、思慮。也正因為脾主思慮,智慮出焉,所以《難以·四十二難》稱“脾藏意與智”、《素問遺篇·刺法論》稱“脾為谏議之官”。土主孕育、培植,以稼穑為性,脾位中央,為孤髒以灌四傍,故脾屬土。注意雖然不是獨立的心理活動過程,但卻是一切心理活動的開端,且伴随人的各種精神心理活動始終,因為有了注意才能清晰地反映周圍世界中的某一特定事物,同時擺脫在當時不具重要性的其餘事物的幹擾,所以任何心理活動過程總是由于注意指向它所反映的事物才能産生,正如土養萬物一般。記憶,是人思維、想象、意志過程的基礎,猶如土為萬物之母一般。而思考、思慮、測度,則是人思維過程、想象與意志過程的關鍵之處。思維過程就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想象則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思考對象,屬抽象思維活動的繼續,使人可以認識無法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形象;而意志則由采取決定與執行決定兩階段心理活動組成,其中“意之所存”屬前者,而“存變”、“遠慮”、“因慮處物”則屬後者。可見思維、想象、意志過程均以思考、思慮、測度為其重要環節,這一點又正如土居五方之中央、四時之中間、五行次序與方位之中央,如脾為調節人體五髒氣機之樞紐一般,故屬土氣,歸屬于脾。

腎藏精與志

志為人的思維過程終結進而形成堅定不移的目标,這一目标靠自覺地确立,含有藏伏之性,故具備藏伏、終結之水行特征。腎主冬主藏為春季升發之基礎,志意的确定也是人們具體完成一種事情活動的前提,故曰腎藏志。另外,《素問·靈蘭秘典論》雲:“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即把伎巧之智也歸屬于腎,而這種認識則與腎主骨生髓、髓藏于腦有關。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