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基礎理論》、《方劑學》、《小兒藥證直訣》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關于唇炎的話題。
唇炎,這也是冬天裡的常見病啊。
我給你講個醫案故事吧。
話說有這麼一個小男孩,當時年紀是12歲。
12歲小男孩,你想啊,那正是火力旺的時候。
結果,他這火力,就燒到口唇部位了。好家夥,口唇和唇周圍的皮膚幹燥、灼痛半年之久,可給他難受壞了。
看着兒子遭罪,做父母的心如刀絞,于是帶他四處求醫。内服抗生素、維生素、撲爾敏,以及外塗軟膏,等等辦法都用了,說啥就是不好使。
這可怎麼辦啊?最後,家長決定帶孩子去看中醫。
刻診,見患者雙唇和周圍皮膚顔色暗紅,下嘴唇幹燥幹裂,并且伴有淋巴結腫大和扁桃體腫大。
當時,醫家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生石膏15克,栀子、藿香、防風各6克,生地黃、玄參各10克,麥冬6克,甘草3克,桔梗、浙貝母各6克。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3劑之後,口唇周圍的皮膚就變淡了許多。皮損面積縮小。患者幹裂灼痛現象大大緩解。
疼痛感減輕了,這孩子立刻就有精神了。父母看了,心裡踏實了很多。
接着,原方不變,繼續投用3劑,諸症悉平。
而且,患者接受随訪三年,未曾複發。
這是1998年,在《山東中醫雜志》上刊發的驗案。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閱查找一下。
這裡的道理,值得一說。
其實,對于這個唇炎,我們中醫習慣把它叫做“唇風”。它的由來,中醫認為和脾胃積熱上沖有關系。《醫宗金鑒》裡頭就說,此證“由陽明胃經風火凝結而成”。後來,中醫普遍認為,此病是脾胃伏火上沖所緻。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所以,脾胃有熱,會很自然地反映在患者的口唇部位。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就得清散脾胃伏火,這是最關鍵的。
我們看看當時醫案裡,是怎麼實現這個目的的——
生石膏15克,栀子、藿香、防風各6克,生地黃、玄參各10克,麥冬6克,甘草3克,桔梗、浙貝母各6克。
這個配伍,其實是瀉黃散的加減。
瀉黃散,也叫做瀉脾散,它源于《小兒藥證直訣》。其基本構成,就是藿香、栀子、石膏、甘草、防風。顧名思義,此方就是用于瀉脾胃之火的。其中的石膏和栀子,毫無疑問,用于清熱瀉火。藿香和防風,兩者都有行散之能,目的是把郁火散開,實現火郁發之的目的。如此,一清一散,脾胃伏火就沒有藏身之地了。
在這個基礎上,醫案中加入生地、玄參和麥冬,用于滋陰清熱潤燥,再用浙貝母和桔梗軟堅散結,如此,小患者的諸多症狀,就可以很好改善了。
嚴格說,這是瀉黃散和增液湯的合方加減。
文老師把這樣的經驗寫出來,供我的讀者朋友們借鑒和參考。因為用瀉黃散加減治療唇炎,這在中醫圈子裡,是一個廣為流傳的、不錯的辦法。如果現在的你或你的家人,正在受這個問題困擾,那不妨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鑒、化裁。前提,務必是辯證準确。專業讀者朋友,您也将其牢記。臨床上,很多中醫人對唇炎沒辦法,一籌莫展。實際上,中醫在這方面的臨證經驗,還是很多的。
關鍵是,我們要明白,唇炎這個事兒到底是咋來的。明白了以後,可以指導生活。比如說一些男孩子,我建議,一定要控制他們吃肉,吃得辛辣。否則,吃來吃去,吃出脾胃之火,那将來就容易導緻唇炎、牙龈腫痛、口臭等問題。孩子到那時候就遭罪了。尤其是素體容易上火的父母,更要刻意地避免孩子的體質因為飲食而出現偏頗。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