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6條原則,把握事前的智慧,不做事後諸葛亮

過去哪些要素讓自己一步步走到現在?

我和10年前有哪些改變(好的和不好的)?

現在新增加的要素可能把自己帶向何方?

哪些變量是影響命運的關鍵變量?

我常想,一定有這麼一個人,他回到10年前我所在的位置,他一定能做得比我好得多,或者說,讓現在的自己回到10年前,我也能比過去的自己做得好得多。

在這樣一個設想中,環境沒有變,未來的不确定性沒有變,我之所以覺得能做得更好,關鍵變量其實隻有一個,即“自己”,自己變了,但自己究竟是哪些地方改變了,以至于讓自己覺得能做得更好呢?

和朋友聊天,我說假設回到你剛大學畢業時,你會有怎樣的改變,他說他要進入互聯網行業(他1999年畢業),我說這應該做不到,因為,當時你沒有能力判斷互聯網的大勢,也不可能放棄本專業進入其他領域,即使馬雲這麼笃定,也沒有想到後來互聯網這波浪潮會這麼猛,你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又怎麼判斷呢?按照你的心性,即使進入這個領域,你後面也得跳出來。

事後來看,很多事情該怎麼做很清楚,但回到當時面臨各種不确定性的處境,決策就沒有這麼清晰和笃定了,甚至今天看來很好的東西,十年前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十年前所面臨的處境,也正是我們今天面對未來十年所面臨的處境,雖然具體内容變了,但結構性的困局是沒有變的。

我們能不能不要去想抓住互聯網這樣的小概率、模糊性事件,你當然可以說,如果當時進入互聯網領域可能後來的軌迹就完全不一樣了,但總想靠把握這些小概率事件來改變人生,幾乎就是一種貪婪和妄想,除了提煉出這種事後看起來是機會的機會,我們能不能提煉出一些更基本、更可靠、更可把握的東西,這些東西要具有普适性,過去十年适用、今天适用、未來十年也适用,一旦把握住這些東西,過去的十年會變得不一樣,未來的十年也會變得不一樣。

前面說了,我們今天面臨的處境其實和十年前的處境其實在結構上是一樣的(人生的結構性困局),這其實是好事,因為一旦看清這種同構性,我們就相當于讓自己第二次玩同樣的遊戲,意味着很多經驗在第二局其實是适用的,這讓我想到,對于那些進步足夠快的人而言,他們一早就看清了這種同構性,普通人可能需要十年才能走完一局,而他們則可以在十年裡重複玩這個遊戲幾十次,這樣一來,他們自然就成了這個遊戲的高手,而普通人可能還沒有入門呢!

從更高維度來看,外在環境可以說是不變的,唯一的變量是自己,當自己進步足夠快時,我們就可以加快遊戲進行的時間,别人玩一局遊戲需要10年、20年,我們則可以在10年、20年時間裡把這個遊戲玩上幾十遍,沒玩一次我們的經驗值就增長一點,沒玩一次我們都能進步一點,這樣,同樣的時間玩下來,我們就能成為高級玩家,取得巨大成就,而那些進步緩慢的人可能才剛剛開始他們的第二局,可見,能成事真的不在于年齡大——這對于有心做事的人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

在我們進一步聊天中,找出了一系列普适的原則,帶着這些“經驗值”,我們或許能在接下來這一局玩得更好,或許能在接下來的N局越玩越好。

原則1:長期價值大于短期利益。

一個人總陷入短期利益的計算和追逐中,他就看不見長期利益,而長期利益往往比短期利益要大100倍、1000倍,甚至在這種短期成本、利益的計算中排斥掉了長期價值。

朋友說,他本可以成為汽車方面的專家的,但當時為了每個月多掙幾千塊錢放棄了這個機會。

原則2:保持對機會的敏感性,如果認為是機會,就不要輕易放棄。

面臨一個機會時,大部分人因為認知能力不夠、資訊不夠、機會天然的不确定性等原因,不能100%确定這就是能改變人生的機會,這種沒有即時反饋的機會,幾乎很難讓一個對機會不敏感的人感覺“損失了100萬”,所以,輕易放棄機會,甚至不把機會當回事,就是一種合情合理的做法。

朋友說,他當時本可以進華為的,但當時懶得動、不願浪費時間金錢從東莞跑趟深圳,所以錯失了這個機會,雖然當時華為會很牛是公開的信息,但可能覺得和自己無關,可能自己也沒有改變的願望,所以就這樣錯過了,而另一些起點更低的同事卻把握住了這個機會。

原則3:重視對“視野”的培養和提高。

甯向東老師說,他這輩子見過很多很聰明、很勤奮的人都輸在眼界上。

朋友說,如果回到10年、20年前,他一定會把眼界放到整個産業鍊上,要看到自己所在的“點線面體”,而不會僅僅甘于當一個“點”,但當時他是沒有點線面體這樣的思維方式和概念的。

原則4:重視别人的反饋。

沒有鏡子,一個人是看不見自己的面貌的,他人就是自己的鏡子,别人的反饋或許藏着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東西,例如自己的缺點和弱點,當我們能夠用開放的心态來重視這種反饋時,我們就能及時發現這些缺陷,避免後來的人生因為這些缺陷而一再翻船。

朋友說,他一個好朋友曾提醒他不要創業,因為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儲備還不夠,但年輕氣盛的他哪裡聽得進去,于是後面的很多年吃了不少苦頭。:

原則5:要有自己的長遠規劃。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想有長遠規劃,而是我們的思維方式、認知水平、習慣不足以讓我們整理出一份合理的、符合自己真實想法的規劃,這時候其實要做的事應該是針對這方面的主題多學習、多思考,沒有長遠規劃和大目标的人,對這種規劃和目标理解不夠深刻的人必定不會堅定,也必定抵禦不了外在環境的擊打,根基不深,就很容易随波逐流,而被環境推着走的結果大概率是不會好的。

原則6:讓親密關系成為自己命運的守護者或保險機制。

生存結構決定人的思想,而人的正确思想,建立在社會存在上,當一個人太遠離社會關系時,他的很多想法就會容易不切實際,這樣的不切實際一定會讓自己走太多沒有必要的彎路和死胡同。

長期來看,我們不能沉湎于自己的想法中,和周邊朋友的深度交流,其實是人生的一種保險機制,及時指出自己的錯誤、不靠譜和缺陷,避免越陷越深,而那些10年前沒有建立這種保險機制的人,稍不注意,未來10年、20年,他們也不會建立這種保險機制,讓自己活得形單影隻。

……

更多原則就不一一列舉,我想用最後一條建議結束本文。

我認為每個人一定要對自己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有個持續的反思,特别是把導緻自己做得不那麼好的因素都找出來,列成一個清單,這決定了未來我們是否能夠避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三次、N次。

面向未來10年、20年,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和10年前的自己相比有什麼長進,把這些進步元素列出一個清單,感覺一些這些要素會把自己帶向何方?評估一下這些要素是否能把自己帶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我們隻有清晰而深刻地看到現在和過去的區别,才能避免用同樣的方法卻想要得到不一樣的結果的迷糊,才能避免源于自身缺陷導緻的頑固的人生困局和陷阱,才能面對未來10年、20年時說,接下來這一局我能做得更好。

願接往後,我們善用人生的變量,别老做事後諸葛亮,别總是後知後覺。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