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維也納體系崩潰過程探析:十九世紀歐洲三波革命風暴的沖擊

曆史的節點回到1815年,在反法同盟國家簽訂《維也納會議最後議定書》後,一個全新的歐洲國際體系宣告正式誕生了——維也納體系。按照一般的曆史發展脈絡,一個新體系的出現就是為了實現兩個基本的目标。一是,重新分配國際權力,即塑造出新的國際力量格局;二是,恢複和平秩序。

然而,維也納體系的出現似乎并沒有完全解決這兩個的基本的問題,歐洲的權力看似分配完畢,但和平的秩序卻難以實現。換句話說,維也納體系在本質上根本沒有給歐洲帶來和平的國際秩序,就在體系确立後,一股股“暗流”不斷的沖擊維也納體系的支柱,最終在三場席卷歐洲的革命浪潮沖擊下,維也納體系的大廈轟然倒塌。

拿破侖帝國

為了更加清楚明白的闡明本文的主題,作者将依照這樣一個邏輯來介紹:維也納體系的特點和維持的關鍵、第一波革命浪潮的沖擊,“歐洲協調”消失,維也納體系穩定的支柱不在、第二波革命浪潮的沖擊,維也納體系搖搖欲墜、第三波革命浪潮的沖擊,維也納體系進入“曆史垃圾堆”。

一、維也納體系的确立、特點(原則)以及維持穩定的核心

(一) 維也納體系的确立

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以英國為首的反法同盟陣營終于鎮壓住了法國大革命以及終結了拿破侖建立的“歐洲霸權”。1814年9月,除土耳其以外的所有歐洲國家齊聚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準備召開“歐洲曆史上第一次全歐大會議”。

在這裡需要特别說明一點,而且對于我們理解維也納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點,那就是這場空前的國際會議不是反法同盟同法國之間的和平會議,更不是讨論怎麼處置戰敗的法國問題和會議。因為這些問題早就解決了,1814年5月在第一次推翻拿破侖政權後,反法同盟就已經在巴黎簽訂了《第一次巴黎和約》,這個條約就已經對相關的領土問題做了規定。那為什麼還要召開如此規模巨大的國際會議呢?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商讨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歐洲的形勢恢複到革命前程度。用維也納會議主導者之一的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話來說就是:

維也納會議1815

恢複舊秩序

不要小看這短短的幾個字,它很直白的道出了這場會議以及會議後确立的國際體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恢複歐洲的舊秩序”,而這個舊秩序就是指歐洲大陸上的“均勢體系”以及更重要的舊有封建王權和封建制度。一句話,維也納會議和維也納體系要解決的就是這兩個根本的問題。這也就是解釋了為什麼那些很小的君主國或者邦也要參加這次大國主導的國際會議了,因為他們想趁機恢複和鞏固在拿破侖戰争中被摧毀的舊制度和政權。

經過英、俄、普、奧四大國的讨價還價(實際上法國在這場會議上也發揮了一定的主要力量,跻身為五國委員會成員)。1815年6月,在大國的主導下簽訂了《最後議定書》确立了一個新的國際體系。核心主張有:

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等國恢複舊有的王朝統治模式;成立德意志邦聯,梅特涅出任邦聯議會議長;意大利維持各邦國林立的局面;比利時與荷蘭合并為尼德蘭王國,充當遏制法國的堡壘;瑞典合并挪威;瑞士成為永久中立國;取締黑奴貿易等等

(二) 維也納體系的特點(原則)

根據維也納會議達成的共識,新确立的國際體系至少包含了這幾方面特點或者叫原則:

一是,歐洲大陸舊有封建制度和封建王權的恢複。如法國、西班牙等國原來的封建制度在革命中被颠覆了,現在必須給予重新确立和恢複。這一特點反映在維也納會議上就是法國外交大臣塔列朗所提出的“正統原則”。這一原則法國、奧地利、俄國最為重視。

維也納會議确定的歐洲各國邊界

二是,歐洲大陸被破壞的“均勢”體系和格局的恢複。法國大革命的沖擊和後來拿破侖的在歐陸上霸權的确立破壞了這一特點,在會議上大國們通過劃分部分領土歸屬和确立瑞士的獨立來完成這一目标。這一特點反映在維也納會議上就是所謂的“均勢原則”。這一原則英國最為看重。

三是,維護和增強大國們的既得利益和實力。除法國外,其餘四大國多多少少都在這場會議和體系中得到了好處,尤其是英國和俄國兩國側翼大國,實力達到非常高的階段,是俄國權勢的頂峰階段,英國霸權的确立的關鍵一步。

(三) 維也納體系維持的關鍵核心

實際上,任何國際體系的維持根本就在于體系内大國之間的協調,以及在協調之下所共同維持和平的既有秩序。這是國際政治權力格局的一個根本維持規律和原則。就在會議結束後不久,為保證體系的穩定(兩大原則)和各大國既的利益,歐洲大國們組成了兩個聯盟來承擔這種“責任”。

一是,由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聯合奧地利皇帝與普魯士國王所組成的俄普奧“三皇同盟”。這三個歐洲大陸上當時最強大的封建君主國牽頭組成的這一同盟根本目的在于維護歐洲大陸的封建王權和制度,這是維也納體系的一大支柱,也是體系關鍵核心所在。後來除英、土耳其以及教皇國以外所有歐洲君主國都加入其中。

三皇同盟1815

二是,為了維持歐洲均勢,防止法國崛起破壞現有體系以及保障大國協調的“四國同盟”。這一同盟由英國牽頭組成,俄普奧加入。這一同盟的根本在于通過四大國定期召開國際會議,共同保證體系的穩定。而這一主張就形成了後來所謂的“歐洲協調”機制,它是維持均勢和大國協調的關鍵,也成為了維也納體系穩定的重要保障。後來在1818年的亞琛會議上,法國加入,變成了“五國同盟”。

新的體系建立了,維持的機制也存在了。但和平并沒有到來,相反歐洲大國們見證了一波波革命浪潮對維也納的體系的沖擊,最終經過短短的三十多年,體系終結(以下革命發生的時間如無特别注明均指十九世紀歐洲革命)。而這三波革命發生的主要因素總的來說有三

一是,法國大革命的巨大影響。作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反封建革命運動,這場革命有着巨大的影響,它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也宣告歐洲封建制度的滅亡由此開始,隻是由于拿破侖戰争的失敗,歐洲封建勢力才卷土重來,通過國際體系來維持搖搖欲墜的舊制度。實際上革命的火種已經随着拿破侖的遠征帶到了歐洲各地,随時有可能被點燃。

法國大革命

二是、工業革命帶來的歐洲階級力量對比變化。原來的封建貴族勢力随着工業革命的開展越來越受到削弱,資産階級力量在這場生産力飛速發展中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他們已經不滿足于舊制度和封建王權的壓迫。

三是、維也納體系設計的大漏洞。該體系主要是由歐洲大陸封建君主國主導建立的(英國隻關注軍事問題和海外利益)。俄普奧君主國根據的是“正統原則”來“恢複舊秩序”。他們強調的是:

保護好這一來之不易的成果“和平、秩序、均勢”……它完全不考慮“民族和民主”的原則……它終究要在渴望“自由、平等、人權”的革命和民族獨立鬥争中解體。

這句話道出了維也納體系脆弱的根本所在,新的風暴即将出現。

二、第一波:二十年代革命浪潮對維也納體系的沖擊——歐洲協調崩潰

前面我們提到,歐洲大國以四大國為基礎,後來加入法國形成“歐洲協調”機制來維持體系的根本穩定。1818亞琛會議法國加進來後歐洲大國協調機制正式完整誕生,然而都還沒有成熟,革命的風暴就來了,最後摧毀了這一維系體系穩定的關鍵機制。

就在維也納會議後不久,1819年,西班牙複辟的波旁王朝君主費迪南七世派兵鎮壓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然而軍隊拒絕執行命令,由此還引發了全國性的起義,很快首都就被起義軍攻占了。受西班牙革命的影響,意大利北部和南部那不勒斯和皮埃蒙特相繼爆發革命。

(一) 意大利革命與兩次“歐洲協調”會議:英法與三大國矛盾暴露

意大利的革命事件對奧地利來說最為緻命,因為意大利北部是奧地利直接統治的,而南部是他控制的勢力範圍。發生這樣的事情,首相梅特涅坐不住了。

梅特涅

自從認識梅特涅親王以來,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受到像意大利革命如此之大的打擊。

因此為了聯合各大國對奧地利幹涉意大利革命的支持,梅特涅要求立即召開歐洲協調會議。

(1)1820特羅保會議。

這場會議奧地利是想取得其他幾個大國的支持,讓其“名正言順”的幹涉意大利革命。然而,英國和法國隻派出大使參會,不像俄普奧均由君主直接參會,很明顯英法不同意這種幹涉。在普魯士的支持下,奧地利堅決要求單獨鎮壓革命,他生怕俄國借機插手西歐事務。最終三國達成議定書,而英法堅持不同意幹涉原則,而被排除在外。雖然事後梅特涅親自寫信勸說英國,但還是沒能獲得支持。

(2)1821萊巴赫會議。

這次會議是上次會議的繼續,邀請了那不勒斯國王參會,英法卻連個正式代表都沒有,隻有觀察員。俄普繼續支持奧地利幹涉意大利革命,英法依然堅決反對。最終雙方直接在會議上撕破臉,雖然最後奧地利成功幹涉了意大利革命,但是卻和英法鬧翻了,歐洲協調機制遭受打擊,大國的矛盾初步暴露。

至于英法為何如此堅決的原因就是擔憂其他大國會以同樣的方式幹涉自己的事務。

(二) 西班牙革命與維羅納會議:大國矛盾完全暴露,“歐洲協調”葬送

意大利革命在奧地利的幹涉下暫時結束了,但是西班牙還有一個爛攤子要解決。因此大國召開了1822年維羅納會議。

意大利城市維羅納

這場讨論西班牙革命問題的五大國會議是維也納體系下大國之間的最後一次聚會,五大國都派出了核心外交人物,也是矛盾和分歧很嚴重的一次,它直接斷送了“歐洲協調機制”。

法國最為關心西班牙問題,因為這是他的鄰居而且西班牙國王是路易十八的表弟,兩國同屬一個王朝——波旁王朝。對此法國積極主張幹涉西班牙問題,而且希望各大國支持。比如提供道義和軍事方面的支持,以及同西班牙斷交等。

對此,俄國的态度是很積極的,表示願意直接出兵幹涉。但法普奧都堅決反對俄國出兵,他們不想俄國的軍隊再次到達歐洲西部,這等于是“引狼入室”,尤其是普奧絕對不允許俄國軍隊進入自己境内。普奧兩國由于在西班牙沒有直接利益,也不想為了這件事卷入一次沒有意義的戰争,他們因此隻是糊裡糊塗的表示對法國的支持,實際上沒有實際意義,隻是做了口頭承諾。

最為重要的英國堅決反對幹涉西班牙革命,包括鎮壓西班牙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獨立運動。英國考慮的是這些地方從西班牙獨立後有利于英國的進入。因此,英國外交大臣坎甯表示“英國不得簽署任何關于歐洲大國幹涉西班牙革命的協議”,并且出動海軍威脅其他大國。英法之間的矛盾無法調節。最終,法國隻能在其他三大國的“口頭支持下”鎮壓了西班牙的革命運動,至于殖民地的問題,由于美國的“門羅主義”也就是不了了之了,美國宣布不準歐洲大國幹涉美洲事務。

門羅主義

這次會議把大國們的矛盾徹底暴露了,各大國自己盤算各自利益,完全不能對整個體系的維持達成共識。在此之後,“歐洲協調”會議再也沒有召開過,實際上标志着大國協調基礎消失,給予維也納體系重重的打擊,因為大國協調是體系維持的關鍵,沒有了這個機制,後面的革命爆發後就是各自算計了,歐洲大國之間已經沒有了合作的基礎。

三、第二波:三十年代革命浪潮對維也納體系的沖擊——體系搖搖欲墜

二十年代的風波剛過去,一股更大的浪潮襲來,很大程度改變了歐洲大陸上的面貌。

(一) 法國七月革命:對維也納體系“正統原則”的重大打擊

1830年,複辟後的波旁王朝第二任君主查理十世推行了更加嚴格的限制政策,激起了各級民衆的嚴重不滿,導緻七月革命的爆發。很快法國建立了七月王朝,開始了金融資産階級貴族的統治,這本身就是對“正統原則”的一次巨大打擊。俄國本想幹涉,但由于相繼而來的波蘭革命擋住了去路,未能得逞。奧地利自己内部也爆發革命,梅特涅是自身難保,忙于國内鎮壓革命運動。英國對此積極支持,還承認了七月王朝。最後其他大國無能為力,隻能承認了這個法國資産階級政權。這是對維也納體系确立的“正統原則”的一次重大打擊,而大國卻無法恢複“舊秩序”了。

查理十世

(二) 比利時革命:對維也納體系确立的秩序的破壞

根據維也納會議,比利時并入了尼德蘭王國。然而受到法國革命的影響,該地區爆發了起義,并且還宣布比利時獨立,建立臨時政府。

尼德蘭國王請求負有維持歐洲既有秩序責任的五大國幫助鎮壓起義,然而,俄普奧倒是同意幫忙恢複秩序,然而英法又不幹了,英國還是想借機滲透比利時,法國則直接宣布如果有人幹涉自己将用武力維持比利時的獨立。在這種情況下,其餘三大國無能為力了,加上自己的國内也爆發革命,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因而,1831年,五大國共同簽訂倫敦議定書,宣布承認比利時獨立,而且宣布其為永久中立國。這樣維也納體系确立的領土劃分原則又被破壞了,歐洲政治版圖改寫了一部分。

(三) 波蘭革命:維也納體系下對大國既得利益的一次沖擊

此時的波蘭實際上作為一個國際關系主體已經不存在,早在上世紀就被俄國為首的三大國瓜分了。而維也納會議在國際法上也把它劃歸了俄國。但是波蘭的獨立運動缺從來沒有停止過。

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

1830年11月,在法國七月革命的影響下,波蘭爆發了反對俄國統治的起義,成立了波蘭民族政府。面對這樣的情況,俄國強力鎮壓。普奧兩國由于瓜分過波蘭的領土,因此也怕波蘭會收回既得利益,從而支持俄國。而英法隻是勸說尼古拉一世,因為英法正忙于應對比利時危機的解決。最終波蘭的起義失敗了,波蘭完全置于了沙皇的統治之下。

波蘭革命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其動搖了三皇同盟,因為普奧兩國并沒有對俄國提供幫助。而且波蘭革命牽制了俄國對法國與比利時危機的幹預。對此恩格斯說到:

波蘭就這樣再次以自我犧牲拯救了歐洲的革命。

實際上這場革命是對俄國這個維也納體系下歐洲大國上最強大的一個君主國既得利益的一次大沖擊,俄國為此付出了代價,同時又檢驗了三皇同盟的極大不穩定性。

就這樣經曆了三十年代的革命沖擊後,歐洲的維也納體系已經是搖搖欲墜了,下一次風波就會将其徹底擊潰。

維也納體系在這一系列大事件的沖擊下變得風雨飄渺。更嚴重的是體系下的各大國沒有了協調機制,要麼各自張望,要麼各幹各的,根本無法解決這系列的問題,維也納體系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

四、第三波:1848年革命浪潮對維也納體系的沖擊——體系崩潰

時間來到1848年,這是在世界曆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年,這年的革命浪潮最大規模地席卷了整個歐洲,導緻大國之間轉向沖突與矛盾鬥争之中,最終摧毀了維也納體系。

歐洲1848年革命

這場革命深受工業革命的影響。此時英國已經完成了人類生産力發展史上第一次巨大的跳躍。歐洲大陸上工業革命的浪潮正在轟轟烈烈的展開,受此影響,各國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态積極變化。

經濟實力日益增強的工商業資産階級越來越不能容忍封建制度的束縛……在尚處于分裂狀态下的德意志和意大利,那裡的資産階級除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外,還要求實現民族統一。奧地利本土上的被壓迫民族則要求擺脫奧地利統治,完成民族獨立。

正在這種歐洲矛盾迅速變化的時候,1847年,一場歐洲範圍内的經濟危機就像催化劑一樣,催化了歐洲範圍内革命的爆發。

1月,西西裡島爆發起義,接着,2月巴黎起義推翻了七月王朝,法蘭西二共和國建立。3月,奧地利發生起義,維也納體系的締造者梅特涅慌忙中男扮女裝逃跑到英國。奧地利境内的民族起義接連不斷。同時,柏林也發生起義反對君主專制。6月,布拉格發生反對奧地利統治的起義。9月,匈牙利也發生類似起義。

面對這場直接針對“正統原則”的大範圍起義,作為維護這一原則的神聖同盟領導者—俄國積極行動,企圖撲滅革命的浪潮。最終在俄國為首的君主專制力量的壓制下,革命大多數失敗了,但是,這場革命對維也納體系造成了颠覆性的沖擊,實際上瓦解了這一體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俄國軍事力量突然增強,打破了軍事平衡,激化與歐洲大國的矛盾。

通過壓制革命浪潮的行動,俄國對軍事力量一下子提升到曆史最高水平,嚴重威脅了英國、法國等列強。俄國成為“反動勢力的首領”通過幹預革命,控制了普魯士和奧地利,打破了歐洲均勢,眼看俄國好像就要“控制歐洲”一般了。

尼古拉一世

沙皇尼古拉一世以“全歐洲的主人”自居,擴張野心再一次膨脹起來了。其他大國非常不滿這種力量對比的變化,尤其是英國。兩國的矛盾徹底激化。

(二) 歐陸封建君主大國矛盾激化,神聖同盟崩潰。

本來在維也納體系下,德意志的領導權屬于奧地利。然而普魯士乘機壓制革命之際,取代了奧地利,成為了德意志的實際領導者。普王威廉四世重新領導建立了一個北部,中部德意志邦國組成的聯邦。對此奧地利堅決反對,要求恢複,兩個國家還進行了戰争準備。但最終在俄國的幹涉下,普魯士放棄了這一聯盟。普奧兩國矛盾激化。

在此期間,俄國乘機加強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存在,這個對于奧地利來說不可接受,他認為這應該是自己的勢力範圍。就這樣,在這場革命中,三個君主專制國家矛盾激化,維持維也納體系核心的三皇同盟就此終結了。

(三) 歐洲三大國矛盾激化,大國之間轉向徹底的敵對狀态。

俄國趁壓制革命的機會,将自己的勢力進一步滲透到黑海海峽地區。逼迫土耳其轉讓了很多政治權益。這對于在該地區有重大利益關切的英國來說絕對是不允許了。英國聯合法國以強硬的姿态對抗俄國的擴張勢頭,而俄國這邊也自認為自己處于巅峰時刻,毫不退讓。

克裡米亞戰争

就這樣,當時歐洲最強大的三個大國完全轉為了敵對狀态。維也納體系确立的那種大國之間的相對和平與合作局面徹底消失不再了。維也納體系走向了崩潰的陌路,接下來就是一場大戰——克裡米亞戰争了。

這一事件表明大國們不僅沒有了協調機制,還由盟友直接轉變為敵人,還由此引發戰争。由于英俄都是維也納體系下的主要力量支撐,還是歐洲大陸的兩大側翼穩定大國,他們由盟友轉變為敵人最終表明,維也納體系徹底灰飛煙滅了,再也不複存在,歐洲又将進入新的“戰争時代”。

五、曆史總結

從以上詳細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原來在各大國相對和平與合作的局面下,出于維護歐洲均勢格局、恢複舊秩序、維護既得利益的目的,大國合作建立起了維也納體系。

然而這個體系在十九世紀歐洲三次大規模的革命沖擊下,原有的“正統原則”、“均勢原則”被徹底破壞,維也納體系的原則被破壞了。更重要的是又于大國的不合作與利益沖突,導緻維持維也納體系的兩大核心支柱—歐洲協調機制和三皇同盟也被摧毀了。最終在最後一次大規模革命浪潮的沖擊下,大國之間轉向了對立和沖突的敵對狀态。這一切都表明,歐洲維也納體系被三場革命沖擊掉了。

維也納會議1815

最後,感謝大家閱讀這七千多字的“啰嗦文章”

參考文獻:

《國際關系史》 、《國際政治學概論》 、《近現代國際關系史》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