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老年病變的特點

老年病變的特點

四川 成都市/歐陽軍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矣。年六十,陰萎,陽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矣。”由此可見,古今都一緻認為,人在40歲以後逐漸出現生理上的老年性變化,60歲以後老年性變化明顯突出。

小兒是以14歲為界限,小兒時期的生理特點是髒腑嬌嫩,形氣未充,各器官及功能都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其适應能力、調節能力、防禦能力等各方面都相對不足,是容易患病的時期。老人是以60歲為界限,老年時期的生理特點是髒腑脆弱,形氣削減,各器官及功能都處于老化衰退階段,其适應能力、調節能力、防禦能力等各方面也明顯衰退,也是容易患病的時期。這一時期如果調養不當,在老年前期就容易患病。因此,老年病的範圍應擴大到老年前期所患的病症。也就是說45歲以上,由于身體機能衰退,骨骼、器官老化,适應、調節、防禦能力低下而産生的病症都屬于老年病,都可按老年性疾病的辨證論治規律進行診療、防治。

根據老年前期、老年期病變的發病特點,結合多年的臨床實踐,筆者認為老年病的病變規律可歸納為“三綱”:即平衡失調為綱,升降失調為綱,和諧失調為綱。在其防治方面宜做到“五常”,即:常合理膳食、常适量運動、常心情舒暢、常學習交流、常檢查治療。

今天這篇文章裡,我們就先來談談老年病變的特點。

老年前期、老年期的平衡失調主要表現在陰陽平衡失調、心理平衡失調、動作平衡失調、生化平衡失調四個方面。

平衡失調

1.陰陽平衡失調

人之陰陽處于相對平衡,才健康無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千金翼方》又雲: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人從老年前期開始,陰陽平衡失調就開始變化,至老年期平衡失調就更明顯。陰陽平衡失調日久可産生疾病,患病日久也可導緻陰陽平衡失調。

陰陽平衡失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與自然界的陰陽更叠不協調。陽盛陰虛者常耐冬不耐夏;陰盛陽虛者常耐夏不耐冬。二是人體内的陰陽平衡失調,陰盛則陽虛,陽盛則陰虛。常見的陽虛有心陽虛、肝陽虛、脾陽虛和腎陽虛。常見的陰虛有心陰虛、肺陰虛、肝陰虛、脾陰虛和腎陰虛,還有陰虛陽亢、陰陽兩虛等。

陰虛者常表現為腰膝酸軟、尿後餘瀝不盡、頭暈目眩、耳鳴耳聾、五心煩熱、兩顴潮紅或大便秘結、口苦咽幹,舌紅少苔,或光亮如鏡,或苔薄黃,脈細數。陽虛者常表現為腰膝酸軟,尿後餘瀝不盡,或夜尿頻頻,性欲減退或陽痿早洩,白發脫發或過早掉牙,耳鳴耳聾、畏寒肢冷、腰膝軟痛,舌質淡紅或淡,苔薄白,脈沉細弱。

随着年齡增長,氣血津液日見虧損,無論是生理性虧損或病理性虧損,都會導緻老年人的陰精或陽氣處于低水平狀态和失衡狀态。也就是說,老年人無論先為何髒的陰虧,最後都會導緻腎陰虧虛。無論先為何髒的陽虛,最後都會導緻腎陽虧虛。陰虛日久,必損及陽,陽虛日久,必損及陰,陰虛不能養弱陽,陽虛不能養弱陰,最終結局是陰陽失衡,陰陽俱虛。所以,老年人單純的陰虛和單純的陽虛證較為少見,往往是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最後是陰陽俱虛。治療也要陰陽并補,或陰陽平調,才能使陰陽趨于相對平衡。

2.心理平衡失調

據《養老奉親書》雲:“老人之性,孤僻易于傷感,才覺孤寂,便生郁悶。” 指出人至老年期,體力衰退,對情緒調節能力顯著降低,易産生心理上的平衡失調。

心理平衡失調主要表現在情感不穩定,有的老年人一旦患病後,或說同事或朋友、家人患急危重病、難治病,會對疾病産生恐懼感,害怕自己的病加重,自己也會患别人一樣的急危難治病,從而産生衰老感,甚至會産生對死亡的恐懼感。

老人在職時人緣很好,工作繁忙,事業有成,退休後突然一下子閑着無事,門庭冷落,尤其看到在位的人榮譽風光等等,就容易産生失落感和自卑感。老人從昔日繁忙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或喪偶,或子女長大成家分居,或子女離開身邊發展事業,或遠離家鄉出國深造,家中出現空巢現象,就容易産生孤獨感。

心理平衡失調還表現在情緒的不穩定。老年人由于年齡的不斷增長,腦功能逐漸減退,機體抵抗力低下,社會地位、社會角色改變等諸方面的影響,情緒容易産生變化,失望、消極、自卑、抑郁、焦慮、敏感、多疑、多猜忌、長籲短歎等情緒不佳的症狀容易表現出來。興趣、愛好減少,一遇重大刺激時,情緒的反應特别強烈,難以抑制,往往因此而犯病或原有病情加重。

在老年前期,由于社會變化,人事制度改革等造成有下崗、失業、解聘、落聘,社會競争造成的晉升晉級不順,或生意經營慘淡,股市行情不佳、失利,或家庭糾紛,與子女不合、夫妻不睦、離異等,各方面的壓力使心理難承受,也會造成情緒不穩定。

心理平衡失調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最容易導緻的疾病是抑郁症,患者和家屬都為之而苦不堪言。國外有報道,抑郁症發病率為6%~7%,還有資料表明老年抑郁症引發軀體疾病者達32%~50%。《古今醫鑒》指出: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郁結,既郁之後,變病多端。即是指此而言。

3.動作平衡失調

《黃帝内經》中論述:人至老年,五髒皆衰,盤骨懈墜……身體重,行步不正,還言及四十歲“好坐”,六十歲“好卧”,邪氣侵犯人體而形成的“偏枯”等,都是老年人動作平衡失調的表現。常見的老年人動作平衡失調的疾病可見退行性骨關節病、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帕金森氏病、小腦萎縮等。

4.生化平衡失調

中老年最常見的是血脂增高、血糖增高、血黏度增高、血尿酸增高,這些都是由于内分泌素亂,代謝能力下降,加之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造成的。若長期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稠度、高血壓,可引起早衰老、早得病、早殘、早死亡。

升降失調

氣是人體功能運轉的基本形式,人體的各組織器官都以“氣”的形式進行運轉,這種運轉形式名曰氣機。具體表現在各髒腑的功能和協調方面。氣機有升有降,一般心肺、肝胃的氣機宜降,脾、腎的氣機宜升。反之為心火(氣)上炎,肝失疏洩,肺失宣降,胃氣上逆,脾氣下陷,腎不納氣,心腎不交等均可産生病變。在中老年疾病中,氣機升降失調表現尤為突出。

當升者不升,脾氣下陷或脾氣虛者表現為五更洩、慢性結腸炎、胃腸功能紊亂、洩瀉、便秘、脫肛、内髒下垂等;腎氣虛者為老年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礙、性冷淡、尿失禁、甲狀腺功能減退、浮腫等;腎不納氣為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

當降者不降,若肺氣不宣降則表現為老慢支、肺心病、水腫病等;肝氣不降為眩暈、中風、高血壓等;胃氣不降則引起胃炎、十二指腸潰瘍、便秘等;心腎不交則會出現水腫、失眠、早醒及睡眠障礙等。

和諧失調

老年病的和諧失調主要表現在與自然界的和諧失調與氣血的和諧失調兩個方面。

1.與自然界的和諧失調

《黃帝内經》上指出:“人與天地相應。”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要和諧相處。自然界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陰陽更叠變化,人生存在自然界就必須順從這一變化,人才能健康無病或少生疾病,即使生病也能很快調理痊愈,若違背了這一規律,會直接影響健康。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年老之人,髒腑脆弱,既陰精虧損又陽氣不足,自身陰陽平衡失調,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難以和諧統一,便會産生疾病。臨床中常見,每當季節變換時,尤其是在冬季,老年人極易感冒并繼發其他呼吸道疾病。一旦有流行病流行,老年人也是首當其沖,這就是老年人髒腑弱、功能衰退、抵抗力低下、自身陰陽平衡失調與自然界難以協調的緣故。

2.氣血的和諧失調

“氣”為功能活動,血為有形物質,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血和諧即功能與物質的協調統一。《張氏醫通·諸血門》 說:“蓋氣與血,兩相維附,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血不得氣則凝而不流。”因氣屬陽,血屬陰,老年人陰陽平衡失調,氣血也因之而不協調。如氣虛血瘀證,因陽氣虛衰、胸陽不振、寒凝氣滞、血行不暢的胸痹,日久則寒凝心脈、瘀血阻滞而為心痛。或中風後陽氣虧損、瘀血阻滞而半身不遂。如血瘀氣滞證,因外傷或久病入絡,瘀阻絡澀,清氣清竅被擾而頭痛。或氣血逆亂證,是氣與血并走于上,上沖于腦而緻中風等,這些都是氣血不協調而形成的病變。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本文作者:歐陽軍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