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 > 正文

靈芝代料栽培技術(編輯)

靈芝代料栽培技術

  1.靈芝的栽培季節

靈芝屬高溫型真菌,恒溫出芝,其菌絲生長溫度15~32℃,最适26~28℃,子實體生長的最适溫度為24~28℃,空氣濕度以80~90%為宜。溫度長期低于18℃時,菌絲生長緩慢,子實體生長發育不良或不能分化;溫度高于33℃以上,則易腐爛死亡。

靈芝子實體柄原基分化的最低溫度為18℃,氣溫穩定10~12℃時為為栽培筒制作期。短段木接種後要培養60~75天, 才能達到生理成熟, 随後入畦覆土, 再經曆30~45天, 芝體才會露土。所以短段木栽培制筒時期應再向前倒推90~105天, 則為栽培筒制作期。

靈芝栽培方式不同,接種的時間有所不同。栽培季節的适宜與否,直接影響靈芝的産量和質量。我國各地栽培靈芝的适宜季節有所不同。各地因緯度及海拔不同,具體栽培時間差異較大,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條件确定栽培時間。

在我國南方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栽培,冬季氣溫太低,子實體不能生長,野外栽培不能進行。南方地區可以3月份生産菌袋,4月底開始埋土出芝,5月底可采第一茬靈芝,到9月底全年栽培結束。5月中下旬至11月為子實體發生季節,當年可收3-4批靈芝。江南每年6--7月是梅雨季節,因此,要确保6月10日前全部開袋出芝,讓靈芝子實體生長能處于一個高溫高濕環境,從而取得高産穩産。

北方夏秋季節比較适合栽培,華北地區一般3-5月份為栽培期,6-10月份為出芝期;東北地區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開始制作栽培袋,7月中旬至9月中旬可收2—3批靈芝。9月下旬之後氣溫下降子實體停止生長。

黃河以北地區制種時間應安排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栽培時間開始于5月中下旬,7月下旬結束;秋季栽培的制種時間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栽培時間開始于7月下旬,結束于9月底,秋季栽培的靈芝由于溫度等條件的制約,産量較低、子實體形态較差。

栽培季節

地區

項目

華南地區

長江流域

黃河以北

播種時間

2月中下旬

4月中下旬

4月下旬至5月中旬

栽培

時間

開始

3月下旬至4月上旬

5月上中旬

5月中下旬

結束

6月上中旬

7月中旬

7月下旬

2.靈芝的菌種選擇

菌種是靈芝生産的基礎,選用良種是奪取靈芝優質高産的首要環節,靈芝菌種的好壞對子實體形成的遲早和産量高低有很大關系。好的菌種,接種半個月就可形成子實每隻子實體可達50g左右;差的菌種,需30天左右才能形成子實體,每隻子實體隻有7--8g。因此,在生産上必須注意選擇優良菌種。一是菌種的遺傳性狀要好,二是菌種繁育的質量要好。

靈芝的種類較多.根據形态和顔色,可分為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黃芝及紫芝六種。被廣泛用于醫藥保健的品種是赤芝、紫芝(黑芝)、松山靈芝、平蓋靈芝(樹舌)、薄蓋靈芝(薄樹芝)等五種,其中赤芝和紫芝為藥用品種,-般栽培品種為赤芝。在赤芝中,良種有:信州2号、惠州、南韓、泰山1号、大别山靈芝等。信州靈芝,抗逆性強、菌蓋大而厚、商品性好、産量高,是出口創彙的優良品種。南韓靈芝,發菌快、出芝早、片大整齊、産量較高。泰山靈芝,生長迅速、适合代料栽培,但産量稍低。大别山靈芝,蓋大色深,則更适合段木栽培。福建省使用的圓芝6号、圓芝8号是中高溫型菌種,特點是菌蓋圓整、芝大蓋厚、高産優質,适合短段木栽培;河南省使用的RJ-4菌種,特點是芝蓋厚實,邊緣平滑,稍微内卷,成熟後有大量的孢子粉産生;山西省使用的晉靈1号,特點是發菌快,出芝早,孢子粉多,抗雜性強。另外還有泰山赤芝、綠谷靈芝、赤芝109号、植保6号、雲南4号、慧州1号、台芝1号、日本05号、日本2号、長白山3号赤芝等十多個品種在國内各地被廣泛使用。

不同的靈芝菌種有不同的生長發育特性,因而,不同的靈芝菌種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也有所差異,隻有選擇适宜的菌種,才能取得優質高産。因此,各地要根據當地的生産條件(比如是代料還是段木栽培)和生産的目的(比如是出口還是内銷)來确定品種。采取代料栽培,實現一年三收,則可選用南韓靈芝。實踐證明,泰山靈芝、韓國靈芝在大棚中大面積進行栽培,表現有較好的适應性。

選擇适銷對路、質量好、産量高的品種為生産菌株,目前使用的菌株有G801、G802、G6、G8等。各級需經嚴格的多次重複檢查,确保無雜菌感染。制作方法和木腐生菌類方法相同, 采用木屑棉籽殼劑型菌種較好。培養基表面會出現"疙瘩狀的突起",淺黃色,是靈芝特有的性狀。段木接種時,菌種含水量略濕為好,65~70%濕度。

靈芝的孢子不易萌發,一般采用組織分離法獲得靈芝菌種,技術設備條件要求較高,栽培通常向科研院所或菌種場購買現成的菌種。

靈芝的菌種,可以在正規的菌種廠購買,要購買菌絲潔白,性狀穩定的優質菌種。原種質量:菌絲應統一,不應有雜菌,菌齡适宜不老化,不應有厚菌皮,菌絲潔白、濃密、健壯,菌絲生活力強。選定優良菌種後應适時接種,如暫時不能接種,應貯放在低溫、幹燥、清潔地方,以防污染雜菌和菌絲繼續生長衰老,降低生活力。新培養好的菌種較保存菌種生活力強。

3.培養基配方

靈芝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各種營養物質,而各地農副産品下腳料都很豐富,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選用适合本地區的配方。

3.1木屑培養基

(1)雜木屑85%,麸皮15%。

(2).雜木屑85%,麸皮14%,硫酸胺1%。

(3)雜木屑84﹪,麸皮15﹪(稻糠15%),1%石膏粉。

(4)雜木屑83%,玉米粉(或麥麸)15%,石膏粉1%,蔗糖1%。

(5)闊葉樹木屑79%、麸皮或米糠20%、石膏粉1%。

(6)粗顆粒木屑78%,麸皮(或米糠)20%,石膏、蔗糖各1%,另加過磷酸鈣1%,尿素0.2%。

(7)木屑(闊葉樹)78%、麥麸或米糠17%、黃豆粉3%、蔗糖1%、石膏1%。

(8)雜木屑77%,麸皮18%,玉米粉3%,蔗糖1%,石膏粉1%。

(9)木屑77%,玉米芯10%,玉米粉12%,石膏1%,尿素0.2%。

(10)雜木屑約75%,麥麸約25%,硫酸铵約0.2%。

(11)木屑75%,麸皮20%,黃豆粉2%,磷肥1%,蔗糖1%,石膏粉1%。

(12)木屑75%,麥麸23%,碳酸鈣2%。

(13)木屑75%,玉米粉16%,麥麸7%,石膏、磷肥各1%。

(14)雜木屑74%,玉米粉24%,石膏粉1%,蔗糖1%,含水量60%。

(15)鋸木屑73%、麥麸25%、糖1%、石膏1%。

(16)木屑73%、玉米粉5%、麸皮20%、糖1%、石膏粉1%。含水量58%~60%。

(17)雜木屑72%,麸皮20%,玉米粉5%,過磷酸鈣1%,糖1%,石膏粉1%。

(18)木屑70%、麸皮25%、黃豆粉2%、磷肥1%、石膏1.5%和糖0.5%。

(19)木屑70%、麸皮24%、玉米粉3%、磷肥1%、石膏粉1.5%、糖0.5%。

(20)木屑70%、麸皮28%、糖1%、石膏1%。含水量58%~60%。

(21)木屑54%,棉籽殼30%,麸皮10%,玉米粉5%,石膏粉1%,尿素0.2%。

(22)雜木屑約50%,麥麸約50%,尿素0.1%,拌料含水量60%。

(23)雜木屑50%,甘蔗渣或稻草粉35%,麥麸或細米糖12%,黃豆粉2%,石膏粉1%,含水量60%。

(24)雜木屑45%,棉籽皮14%,麸皮9%,蔗糖1%。

(25)闊葉樹木屑40%、玉米芯40%、麸皮或米糠19%、石膏粉1%。

(26)雜木屑40%,棉籽殼40%,麥麸或細米糠18%,蔗糖1%,石膏1%,含水量60%。

(27)雜木屑40%,蔗渣39%,麸皮或米糠20%,石膏粉1%。

(28)木屑39%、棉籽殼39%、玉米粉20%、糖1%、石膏粉1%。

3.2棉殼培養基

(1)棉籽殼98%,蔗糖1%,石膏粉1%。

(2)棉子殼90%,7%,石膏2%,磷肥1%。

(3)棉籽殼89%、麸皮或米糠10%、石膏1%。

(4)棉籽殼88%,麸皮8%,石膏、石灰各1%,磷肥2%。

(5)棉子殼88%、麸皮10%、石膏粉1%、糖1%。

(6)棉籽皮85%,麸皮14%,蔗糖1%。

(7)棉籽殼83%、玉米粉15%、糖1%、石膏粉1%含水量60%~62%。

(8)棉籽皮79%,麥麸約20%,蔗糖1%。

(9)棉籽殼79%、玉米粉20%、石膏粉1%。

(10)棉子殼78%,玉米粉2%,麸皮15%,石膏粉1%,過磷酸鈣1%,糖1%,

(11)棉籽殼(或甘藤渣)78%,麸皮15-20%,石膏1-2%、糖1%,尿素0.4%,過磷酸鈣0.6%。

(12)棉籽皮78%、麥麸或米糠20%、蔗糖1%、石膏1%。

(13)棉籽殼77%、麸皮10%、玉米粉10%、糖、磷肥和石膏各1%。

(14)棉籽皮77%,麥麸(或米糠)20%,過磷酸鈣1%,蔗糖1%,石膏粉1%,

(15)棉籽殼、稻草或木屑76 %,麥麸20 %,石膏1 %,石灰1 %,磷酸二氫鉀1 %,食鹽1 %。

(16)棉籽殼75%、麸皮20%、玉米粉2%、糖1%、磷肥1%、石膏粉1%。

(17)棉籽殼73%、麥麸25%、糖1%、石膏粉1%,噴水拌勻,調節至含水量60%。

(18)棉籽殼60%、雜木屑20%、麸皮20%,外加糖1%、豆餅2%、石膏、石灰各1.5%,硫酸鎂0.4%。

(19)棉子殼60%,木屑30%,7%,石膏2%,磷肥1%。

(20)棉子殼50%、木屑38%、麸皮10%、石膏粉1%、糖1%。

(21)棉籽殼50%、闊葉樹木屑35%、麸皮或米糠14%、石膏粉1%。

(22)棉籽皮47%,木屑30%,麥麸(或米糠)20%,過磷酸鈣1%,蔗糖1%,石膏粉1%。

(23)棉花稭粉45%、豆稭粉45%、麥麸10%,外加石膏粉2%、過磷酸鈣1%、蔗糖1%,含水量60%左右。

(24)棉籽殼44%,雜木屑44%,麸皮5%,玉米粉5%,蔗糖1%,石膏粉1%。

(25)棉籽殼44%,木屑44%,麸皮10%,糖、石膏各1%。

(26)棉子殼44%,雜木屑30%,麸皮20%,玉米粉3%,石膏粉1%,糖1%,過磷酸鈣1%。

(27)棉籽殼44%、麥麸20%、鋸末屑(闊葉樹)34%、糖1%、石膏粉1%。

(28)棉籽皮43%、木屑(闊葉樹)42%、麥麸或米糠10%、餅粉(花生餅粉、豆餅粉、棉籽餅粉)3%、過磷酸鈣1%、石膏1%,培養料含水量55-58%。

(29)棉子殼42%,木屑42%,麸皮15%,石膏1%。

(30)棉籽殼39%,雜木屑39%,玉米粉(或麥麸)15%,石膏粉1%,蔗糖1%。

3.3玉米芯培養基

(1)玉米芯84%、麸皮或米糠15%、石膏粉1%。

(2)玉米芯78%.麸皮15%,石膏2%,蔗糖1%,過磷酸鈣l%,尿素0.5%,石灰2.5%。

(3)玉米芯74%、麸皮25%、石膏0.50%、草木灰0.80%。

(4)玉米芯50%、豆稭35%、麸皮或米糠14%、石膏粉1%。

(5)玉米芯50%、雜木屑35%、麸皮、米糠14%、石膏粉1%。

(6)玉米芯(黃豆大小)50%,雜木屑35%,麸皮15%。

(7)玉米芯(玉米粒大小)50%、木屑29%、麸皮20%、石膏粉1%。

(8)玉米芯(玉米粒大小)50%、木屑50%、石膏1%,培養料含水量60%。

(9)玉米芯45%,雜木屑45%,麸皮8%,黃豆粉1%,石膏粉1%。

3.4稭稈培養基

(1)稻草粉45%,雜木屑約30%,麥麸(或米糠)約25%,拌料含水量60%~65%。

(2)甘蔗渣50%,雜木屑48%,黃豆粉1%,石膏粉1%。

(3)麥稭粉45%,雜木屑40%,麸皮(米糠)15%。

(4)麥稭粉45%,棉籽皮45%,麸皮10%。

3.5其他培養基

(1)楊樹葉75%,米糠(或麥麸)25%,拌料含水量60%。

(2)楊樹葉85%,米糠15%(或加麸皮)。

(3)桑枝屑78~83%、麸皮15%~20%、白糖1%、石膏1%、含水量60%。

(4)鮮酒糟70%、雜木屑10%、玉米粉10%、米糠8%、石灰1%、過磷酸鈣1%、糖1%、磷酸氫二鉀0.2%。

(5)鮮酒糟70%、木屑10%、玉米粉17%、糖1%、過磷酸鈣1%、生石灰1%。含水量60%~62%。

4. 配制栽培料

(1)選料

雖然栽培料多種多樣,但每一種配方在栽培中獲得的産量不同。配制方法也不同,品質也有所差别。培養料配制靈芝菌絲體不宜在單一原料上生産,要配合一定的氮肥和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才能使其生長旺盛。靈芝是木腐菌類,分解纖維素和木質素能力很強,在椴木、木屑、麸皮、米糠、棉籽皮、玉米芯、甘蔗渣、澱粉等各種營養基中,靈芝的菌絲都能夠旺盛生長,适當添加石膏、過磷酸鈣、碳酸二氫鉀、磷酸鎂等,可顯著提高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産量。棉籽殼因為價格太高,不推薦用。選材要因地制宜,降低生産成本,菇農可根據當地資源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組織栽培材料。

有很多人認為甘蔗渣、玉米杆等草本植物很難種出高産量的靈芝,其實關鍵就是材料粗細搭配得當就可以了,做出的菌包不會過松也不會過緊,有彈性。不同地區用的材料粗細是不同的,比如木屑有鋸末狀的,有顆粒狀的,所以别人用的配方能種出高産的靈芝,而你用同樣的配方不一定能種出高産量的靈芝。所以大家不要随便采用别人的配方。應在你本地方找一個更加适用的配方比例。

不論采用哪種配方都要求原料新鮮、幹燥、無黴變。新鮮培養料的營養豐富,雜菌含量少,有利于菌絲的萌發,抑制雜菌的生長。栽培之前先經陽光充分曝曬3-5天,時間越長效果越好。千萬不可用結塊發黴的木屑或麸皮。

木屑應選闊葉樹品種,不能用松、柏、杉針葉木屑和樟樹、桉樹等木屑。木屑使用之前要過篩,使用粗木屑比使用細木屑好,細木屑最好和玉米芯、棉籽殼等進行混合料栽培,以增加培養基的通氣性。木屑要粗細搭配,以利通氣,木屑越陳越好,但不能黴變。可選用質地較硬的廢材切片粉碎後作原料。

木屑加麸皮或玉米粉是傳統栽培靈芝的基本原料,近幾年來,栽培主料有所變化,棉籽殼添加麸皮或玉米粉成為大規模種植的首選。這二種主料相比,木屑栽培,産量低、出菇慢、菌蓋小,但組織緻密、易造型;棉籽殼栽培,産量高、出菇快、菌蓋大,但質地疏松。

玉米芯要粉碎成黃豆粒大小粉碎(5毫米以下的顆粒),顆粒不宜過大,以免刺穿袋子和因袋料孔隙大,含幹物質量少,且料易失水。也不能過小,以免造成袋料通氣性差,菌絲吃料慢。玉米芯培養料須提前10-12小時進行預濕.

豆稭粉碎要細一些,否則較硬的稭稈裝袋後容易紮袋,造成雜菌污染。

麸皮也可以用米糠代替,石膏用碳酸鈣代替。

(2)拌料

按配方稱取原輔料,配制時先将主料(棉籽殼、木屑、麸皮、石膏粉等)幹拌混合均勻,然後把可溶性物質(糖、石灰、硫酸鎂、尿素、過磷酸鈣等)溶于适量水中,噴灑在主料中再進行翻拌,在攪拌過程中适量噴水,與水料混拌均勻。控制培養料含水量60%~65%(60%左右),用手攥緊時指縫似滴不滴水成團為好。PH值5~5.5/6~7,以偏酸性為好。

(3)發酵

培養料也可經堆積發酵後再裝袋。堆積發酵方法:培養料堆積發酵含水量應調至65%以上,用pH值9-10石灰水拌料,拌勻後堆積。選向陽、地勢高的地方,每平方米堆拌好的料50公斤,堆成長條形,堆好稍拍實,然後每隔0.5米用直徑2-3厘米木棍打孔,之後用塑料膜覆蓋升溫,當料中心溫度上升到40-60℃,經24小時翻堆一次,尤其注意外層料一定翻到裡面,再按翻堆前要求堆好,當料溫再次升到40-60℃時經24小時後可進行裝袋,裝袋前測試調整培養料含水量達60%,pH值6左右即可。

将培養料拌好後,焖放半小時後(經堆悶1~2小時)讓料内吸足水分後,再裝袋。

(4)注意事項

配制培養料時,要做到主料和輔料要充分拌勻。

加水拌料時要防止水分流失損失營養。

如能在培養基中加入豆腐水、豆奶、醬油等,以及用豆腐渣廢料或山核桃内殼作培養基,則效果更佳。

料拌好後即可裝袋。在拌料裝袋前,檢查栽培料中是否摻入堅硬雜質,以免紮破滅菌袋,造成污染。

pH值 4-6(5.5-6/6.5-7.5/5―6)

  

5.裝袋

料拌好後即可用手工或裝袋機裝袋,塑料袋規格可選用15cm×35cm×0.04cm或17cm×33cm或15×30×0.06 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筒袋,每袋料幹料400克~450克,紮緊袋口或套上塑料套環和蓋。裝袋前,應檢查袋有無破損袋一律不能用。裝袋松緊要适度,過松、過緊都影響靈芝的生長發育。裝袋時邊裝料邊壓實,用屈起五指的指關節向袋的四周壓實,使袋壁光滑而無空隙,中間不必用力壓,料面整平,然後紮好袋口。

制菌棒塑料袋一般采用低壓聚乙烯袋,規格60 cm×15 cm×0.04-0.05cm,每袋裝幹料約1千克。還有15 cm×45 cm×0.04 cm袋,17 cm×33-35 cm×0.04 cm的低壓乙稀或丙稀筒料袋,一般每袋幹料300~350克。裝袋時先将筒料一頭用塑料繩打死結紮緊,然後裝料,料一定要裝實,用手工裝要邊裝邊用木棒壓料。大面積栽培最好用裝袋機裝袋,這樣既快又好。當培養料裝到距袋口8-12cm,把筒口合攏用塑料繩紮好。兩端套環或兩頭用細線紮口,也可用橡皮筋(白行車内胎剪成)紮緊-頭,裝好後紮上另一頭。裝料時要松緊一緻,兩頭袋口要紮緊。

為保證菌袋質量防止菌袋破裂,降低成本,最好采用高密度低壓聚乙烯進口原料吹制成的筒料制成的袋,這種袋韌性好,耐高溫,規格為17×34~36厘米。

裝袋時做到五點。

  一快裝袋,力争8小時内完成,防料變酸;二輕裝輕壓,用力均勻防袋破損;三裝料上下松緊一緻不留空隙;四紮緊袋口,防滅菌時袋内氣體膨脹使袋口敞開;五袋料适量,過滿影響出菇。

不同栽培基質裝袋方法略有不同,如木屑栽培袋不需裝料太緊,以免發菌時菌絲呼吸不暢。裝好袋後,放在幹淨地方,防止雜物将袋刺破,引起污染。

選用對折徑15~24×55×0.02cm的低壓聚乙烯筒。生産上大多選用三種規格的塑料筒, 以便适合不同口徑的短段木栽培使用。将截段後的短段木套入塑料筒内, 兩端撮合, 彎折, 折頭紮上小繩, 紮緊。使用大于段木直徑2~3cm的塑料筒裝袋,30cm長的段木每袋一段,15cm長的段木2段一袋,亦可數段紮成一捆裝入大袋滅菌。

6.滅菌

裝袋裝好後,應立即進行常壓或高壓滅菌,以防培養料發酵變質。低壓聚乙烯料袋隻适合常壓蒸氣滅菌,聚丙烯料袋采用高壓蒸氣滅菌或常壓蒸氣滅菌均可。大規模生産一般常采用常壓蒸氣滅菌。

常壓蒸汽滅菌,在溫度達到100℃以後,要保持溫度穩定,火力均勻。滅菌時間達到8~10h(10-12h)後停火,再悶置一段時間(4-6h),使鍋内溫度下降後,方可打開蒸鍋出鍋晾袋,趁熱将料袋移入接種室(箱)。裝鍋時裝量不宜過滿,要留有餘地,塑料袋之間要有距離,層間交錯排列,不宜堆積。在搬運料袋時,應輕拿輕放,防止硬物把袋紮破。

高壓蒸汽滅菌,裝鍋時将料袋直立或橫卧排放,不要重疊堆積。如受擠壓料袋間間隙被堵塞,濕熱蒸汽難以疏通受熱不均,滅菌效果不佳。蓋鍋嚴實無縫不漏氣,點火升溫。滅菌時要做到,開始燒旺火,鍋内壓力迅速升為0.5 ㎏/cm2,打開放氣口,放出冷空氣,壓力一直降到0,這時冷空氣全部放出,關閉閥門;再繼續加溫,在1.5 ㎏/cm2壓力下,保持1.5~2 h,再把氣體放掉;悶一夜,次日晨出鍋接種。

土辦法蒸汽消毒滅菌,就是用塑料布把培養料包裹的嚴嚴實實,然後燒爐子。培養料滅菌時,一定要掌握好燒火的火候,預熱升溫階段,火要盡可能的大一些,使溫度盡快升到100℃。達到100℃後,要保證蒸鍋内蒸氣充足,使蒸鍋氣孔連續不斷地噴出蒸氣,這樣就能保證蒸氣到達培養料堆各個部位,不出現滅菌死角。當溫度上升到100攝氏度時 ,保持 8至10小時,才能達到消毒滅菌的目的。在滅菌過程中,有的農民朋友怕滅菌不徹底,随意延長滅菌時間,有的甚至3~5天,這樣做是不行的,滅菌時間超過10小時,會使培養料營養成分遭到破壞。消毒滅菌完成後,揭開塑料布,等到培養料完全晾透了,就可以進行接種。

7.接種

接種的關鍵是無菌操作,是制種一項基本操作,無菌操作要保證無菌條件,操作準确而迅速。

7.1 接種前的消毒

接種前一定要做到接種室、接種箱和接種工具嚴格消毒,以避免污染雜菌,提高接種的成功率。

接種室可用塑料薄膜圍成2米×2米×2米的小室,然後在裡面接種,也可以在大棚裡臨時用塑料布圍起來的一個封閉空間,面積10到20平方米,搭建接種室。

(1)先将滅菌後冷卻的料袋和經75%酒精表面消毒的原種瓶(袋)以及清洗幹淨的接種工具(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擦淨瓶體表面),放入接種室或接種箱内然後按每立方米用36—40%的甲醛溶液10ml倒入瓷杯或玻璃杯内,後加高錳酸鉀5克,關閉門窗,人員離開,熏蒸半小時。由于甲醛氣體對人的眼睛,鼻粘膜具有刺激作用,接種人員難以進入操作,可于滅菌後,用25—30%氨水溶液噴霧以消除甲醛氣味。若裝有紫外燈,可同時滅菌,效果更好。簡陋的接種室,應用石灰水将牆塗白,接種前用2%來蘇兒溶液噴灑牆面(或用、地面和空間,保持室内清潔、無灰尖,即可使用。接種用具如接種鏟、匙、鈎等,在接種時發源先經酒精燈火焰嚴格進行殺菌後,方能鑷取菌種轉接。轉接過程中,應時常進行火焰殺菌。

(2)進入臨時接種室以後,将塑料布密封嚴實,防止含有雜菌的空氣進入。

操作人員的雙手,是最容易引起菌種和培養料污染的,要用75%的酒精進行擦拭消毒,在整個接種的過程中,需要經常消毒。

接種用的工具,如接種勾、鑷子、接種勺等等,也要用75%的酒精進行擦拭,栽培種的外壁,在打開之前,也需要先用酒精消毒,把整個外壁擦拭一遍之後,再進行接種。

接種時,取出乒乓球大小的栽培種,打開培養料的袋口,放入袋口後,及時綁紮嚴實。為了防止接種不合格,可以在培養料的兩頭都接種。在整個接種期間,參加接種的人員要有無菌意識,嚴禁吸煙、喝酒、大聲說話、走動;接種要協調、熟練、輕緩、快速;各種工具不可亂放,要一直保持在無菌的容器裡。當接種的工作完成以後,工作人員退出接種室,用專用的食用菌熏蒸消毒劑,對培養料進一步消毒。熏煙消毒,具有使用方便,點燃快速,擴散力強,全方位消毒的作用,滅菌有效率達99%以上。

(3)接種箱的熏蒸消毒滅菌 先在接種箱中鋪一層聚丙烯塑料布,把冷卻的培養袋和準備好的容器(裝的棉花、橡皮筋、環蓋、木錐、鑷子、接種鏟、接種針),菌種袋放入。接種箱熏蒸應封閉嚴密,按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錳酸鉀5克混合消毒,經1-2小時後接種。為防止雜菌産生抗藥性可用硫磺熏蒸交替進行。硫磺每立方米20克放于盒内或碗内點燃。用煙霧消毒劑“優菇靈”消毒,3-4克/立方米,密封30分鐘,能有效除雜菌。

7.2 接種方法

經滅菌後的培養基,出鍋時應盡量保持清潔,迅速運往無菌室或無菌箱中,待料袋的溫度降到30℃以下時方可接種。

在已消毒的接種箱或室内點燃酒精燈,用滅菌鑷子剔除菌種表面的老化菌層,并将菌種攪散,便于以後鑷取(谷粒菌種可用接種勺取)。接種最好在接種箱進行,若無接種箱,在酒精燈火焰上方或開水蒸氣上方亦可。

采用雙頭接種法。接種時一般由兩人配合操作。先點燃酒精燈,用滅菌鑷子剔除菌種表面的老化菌種,将菌種弄碎,在點燃酒精燈的無菌區内,一人将塑料紮口繩解開,另一人在酒精火焰口附近, 将搗成花生仁大小的菌種撒入, 并立即封口,把袋口紮好。另一端再用同樣的方法接種,周而複始。接種時3人配合操作,将菌種分成花生豆大小塊,在點燃酒精燈的滅菌區内,一人解開料袋兩頭紮口,一人分别接入菌種,然後一人迅速把袋口紮好,要做到輕、快、準,減少雜菌污染機會。菌種要與培養料緊密接觸,并及時将袋口紮緊。接種時動作力求迅速,應盡可能縮短開袋時間,以減少操作過程中雜菌污染的機會。

菌種應散撒在料面上,不要集中在袋口以免影響發菌和出芝。為了加快菌絲體生長,減少雜菌污染機會,要适當加大接種量。一般一瓶谷粒(麥粒)原種接菌袋40—50袋,一瓶棉籽殼栽培種可接菌袋25—35袋。一般每袋原種(12厘米×28厘米)可接30~40栽培用袋。接種量大,菌絲生長快,可提早出靈芝。

8.發菌培養

8.1 發菌室消毒

發菌場所可利用現有的民房、廠房、庫房或其它空房,也可在出芝場所發菌。将接種後的菌袋移到消毒好的培養室進行發菌培養,搬運過程要輕拿輕放,防止壞損塑料袋。培養室在使用前二天應予先做好消毒滅菌處理。方法是:每立方米用20克硫磺入在瓷碗上用紙點燃,密閉門窗一晝夜。熏蒸室内噴一遍水,殺菌效果更好。

将培養室清掃幹淨,用0.3%高錳酸鉀或3%生石灰水噴灑牆地消毒。在菌袋搬入前12小時把0.5公斤硫磺點燃熏蒸消毒,然後放置接種好的菌袋。培養架事先用0.2%的多菌靈噴灑消毒,培養室地面撒一層石灰粉,以減少污染。

發菌室噴灑800 ~1000 倍液40 %克黴靈可濕性粉劑溶液。

8.2菌袋擺放

可把菌袋分層堆放在床架上,袋口朝外,一般每層放6—8層高,袋與上層架之間應留有适當空隙,以利于氣體交換,避免因袋溫過高造成燒堆。也可直接把菌袋擺放在地面上,一層層卧倒,牆式擺放,擺放高度5~8層。早春接種,因氣溫低,可把菌袋集中堆放,使之增加袋溫,加快菌絲定植,待氣溫升高後再分開擺放。

将菌袋以“井”字形或三角形排列,每排8-12層,每層3-4袋,隔5-6天調動1次。

8.3發菌管理

接種後的30天裡,菌絲與培養料漸漸融合,并吸收培養料中的營養元素,慢慢的張長張粗,這30天的時間裡,對溫度濕度 空氣和光照有一定的要求。

(1)在培養期間,培養室(發菌場所)溫度最好在25℃/24~28℃26/22~30℃,通常可采取揭蓋草簾、通風換氣、菌袋翻堆等措施控制溫度。料溫超過30℃,造成菌絲徒長,加速菌絲老化、變色、衰退,直接影響子實體的形成和正常生長。當溫度超過28℃、應通風散熱降溫。如溫度低于20℃生長緩慢應設法升溫。1 ~3 天應保持溫度25 ℃~28 ℃;4 ~7 天應保持溫度20 ℃~23 ℃。

(2)空間的相對濕度一般應保持在60%左右(55%~65%/75-80%/60%~70%),宜低不宜高。通常不需要人為特殊調節,但在特别幹燥的情況下,地面要少量撒水增濕。濕度過大極易發生雜菌,因此濕度超過65%時,要及時通風或采取其它方法降濕。

(3)要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一般每天通風2~3次,每次半小時左右(每天通風半個小時左右)。通風還應結合發菌場所溫度和濕度進行,低溫低濕要少通風或不通風,高溫高濕要加強通風換氣,必要時可随時通風或全天通風。

(4)要暗光發菌,避免在強光下發菌,因此要使用遮陽網、葦簾、草簾等遮陽物遮光。前期培養室内要保持黑暗,以利菌絲生長;後期給予适當光照,以利子實體形成。

(5)定期翻垛結合檢查雜菌,一般每隔7-10天翻袋一次,發現污染及時清除處理。翻堆時,上下内外調換菌袋位置,以保持溫度和承受壓力一緻,有利于菌絲均勻生長。翻堆時要檢查菌袋是否産生雜菌,菌袋内如果有少量雜菌産生,揀出經除治後另室培養。如果菌袋内大面積污染雜菌,應及時淘汰,不可亂扔亂放,以免污染環境。雜菌防治方法是:取70%酒精,或用70%酒精與36%甲醛溶液1:1混合液,裝錄注射器中,注到袋子有雜菌的位置,然後貼膠布封住針口。也可用其它殺菌劑或10%新鮮石灰水液注射,石灰膏封口。

(6)當菌絲長滿袋1/2或2/3時,應給菌袋适當補氧。方法是用消過毒的針尖在長滿菌絲部分離未長到的地方1~2cm左右,紮幾個孔或把袋口紮繩散結,但不能全部解開。或松開料袋口,用手輕輕一提,留一點縫隙。對于用塑料繩紮口的菌袋,待菌絲封面後,必須在菌袋兩頭紮微孔通氣。

接種後的菌袋經過10~15 d的培養,菌絲從菌袋兩端向内吃料4~5 cm,這時可解去袋口捆繩,但不要拉動塑料袋口,可使少量空氣進入菌袋,以促進菌絲生長。當菌袋兩端菌絲繼續向内生長,相距6~8 cm就要長滿菌袋時,要适當拉動袋口,增加通氣量。

在袋内兩頭菌絲快接到一起時解開紮口繩子,促使菇蕾形成。當菌絲相接時,即可脫袋埋土。

(7)一般經過25-30天(低溫時菌絲生長緩慢)菌絲便可長滿菌袋。菌絲長滿全袋後(再培養4―6天),或兩端表面出現子實體原基時(有時菌絲長滿培養料2/3時就出現子實體原基),即可轉入出芝管理。

菌絲從栽培料中吸取着營養,到菌絲布滿菌袋的時候,培養料的營養成分也基本耗盡。

9、出芝管理

9.1 選地建棚

靈芝栽培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一般代料栽培在室内,短木栽培在室外。由于靈芝栽培的最适溫度25℃~28℃,所以場地的選擇要求春秋兩季光照充足,夏季涼爽的場地。半地下室更适于靈芝對溫、濕條件的要求。而室外最好是林蔭下,也可搭人工蔭棚。或利用塑料大棚和塑料日光溫室。

(1)室内栽培房的選擇
  選擇合理的靈芝栽培房是取得高産的重要條件。根據靈芝的生物學特性,必須選擇能夠保濕、保溫、通風良好、光線适量、排水通暢、方便操作的栽培房栽培靈芝。周圍環境應潔淨,遠離畜圈、廁所和垃圾堆。栽培房使用前要清洗幹淨,再用硫磺熏蒸或用2 %來蘇爾溶液噴灑殺菌,再噴灑500-1000 倍的4.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溶液殺蟲,噴灑後悶10 ~20 小時。

(2)室外栽培建棚作畦
  室外栽培場最好選擇排水順暢,水源方便,土質疏松,偏酸性砂質土、交通方便的場所做為栽培場。所選擇場地,其土質、水質的好壞,特别是農藥和重金屬殘留是否超标都會影響靈芝子實體的質量,因為靈芝菌絲有富集重金屬的能力,能将溶于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吸收,從而造成靈芝子實體重金屬含量超标。

栽培場需搭蓋蔭棚,棚要求能保溫、保濕,通風良好,光線适量、排水順暢,方便操作管理。把靈芝棚建村前房後有樹蔭處、靠近水源的位置最合适。搭棚的材料為竹竿、木棍和鐵絲等,也可就地取材。棚的大小可根據栽培數量多少而定,大小均可,棚高2m左右,兩頭留門,四周開多個通風口。若條件許可用黑色遮陽網覆蓋棚頂(遮光率為65%), 使棚内能形成較強的散射光, 使用年限長達三年以上。普通塑料大棚,遮蔭程度達到“四分陽,六分陰” 三分陽七分陰即可。

棚内做畦,畦寬1~1.5m、深30厘米,畦間開淺溝作為作業道和排灌水溝。

靈芝入棚前3~5天對栽培土進行一次消毒,可用石灰粉對畦面進行一次整體嚴格消毒,然後将土翻鋤,畦面深度與菌袋長短一緻。用3%至5%的生石灰水噴灑,以防白蟻和雜菌為害。培養料入棚前要嚴格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甲醛5毫升和高錳酸鉀10克密封熏蒸24小時之後使用。或用0.2%的多菌靈溶液噴灑地面及棚壁,并在畦底部撒一層草木灰,嚴格進行消毒。

如果在蔬菜塑料大棚内栽培靈芝,大棚上面覆蓋草苫,既可使靈芝不受陽光的直射,又可滿足其對溫度、濕度、光線和空氣的要求。在菌袋入棚之前,先要對栽培場地進行處理。開溝做畦、消毒殺菌、搭建拱棚。靈芝子實體生長的最适溫度為27℃~29℃,冬季或早春移入大棚的菌袋,為防止因低溫或晝夜溫差過大而出現畸形芝,一般應在塑料大棚内搭建小拱棚。可将劈好的毛竹片的兩頭插入土中,中間成拱形,上覆塑料薄膜,盡量使小棚内溫度達到25℃以上。  

冠縣靈芝大棚,長可以80米到100米,而寬不能超過8米,之所以不能太寬,是為了滿足靈芝的通風要求。高,兩側兩米左右,中間三米左右就可以,隻要便于操作,大棚高矮,不是大問題。大棚四周牆的厚度一般1米左右,如果厚度不夠,難以保證靈芝生長所需要的溫度。在大棚兩側的牆面上,每隔一米左右,要挖一個通風口,牆兩側的通風口,要相互對應。大棚頂部可以用塑料布覆蓋,塑料布上面,覆蓋麥稭等作物,要求既能起到保溫的效果,又能讓棚裡接受到均勻的散射光。大棚裡的地面,和我們平常用的蔬菜大棚也有些不同,它是每隔40厘米,挖一條灌水溝,灌水溝深25到30厘米,寬度也是40厘米左右。為了排灌水方便,可以在大棚的一側挖灌水溝,将橫向的灌水溝一一串接起來。

(3)林蔭地作畦

選取闊葉林或針闊林混雜的樹林,坡度較平緩,且通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地方,根據菌袋數量,安排場地大小,依地整形,去除雜草,再挖深20厘米、寬1.5米的畦,撤上白蟻粉進行殺蟲消毒。

9.2 栽培方式

的栽培方法可分椴木栽培和袋料栽培兩大類。袋料栽培目前采用較多的是菇棚(室内)立體栽培和覆土畦式栽培兩類方式。

9.2.1 立體栽培方式

在菇棚内将兩頭出芝的小菌袋打(剪)開袋口,順牆碼排,一般可碼高6~8層;或在棚内設架層,将大規格菌袋(或盆)單層排于架層上,揭開接種穴膠帶,使靈芝向上生長。該方式所産靈芝,自然、潔淨,受市場歡迎,但由于受基料水分等因素限制,産量稍低。

(1)堆積兩頭出芝:将發好菌的芝袋整齊排放在畦床上(地面上每隔70厘米作兩袋寬的畦),菌袋兩頭朝外,(在磚塊上面)堆高5~7層。當芝袋兩頭表面轉色,見有白色突起的芝蕾時,剪開兩頭薄膜口,讓空氣進入,促進芝蕾生長。薄膜口的大小,以不超過2厘米為宜,盡可能小些。開口小,出芝少而大;開口大形,出芝多而小。切勿把袋口薄膜全面撐開,以免造成芝袋失水,影響子實體生長。每袋每端隻保留1個原基,其餘要疏掉,這樣養分集中,子實體蓋大、厚實,是生産優質靈芝所采取的技術措施。

菌袋要在出芝場所一層層卧倒,單排牆式擺放在地面上,每排擺放高度為10層左右。每層袋與袋間隔1~2 cm,層與層之間擺放2根粗細相同的細竹棍,既利于通風、降溫,子實體之間又不容易擠碰變形。排與排間距60~80 cm,便于作業管理。這種擺放方法容易倒垛,因此要設法加固。

(2)菌架出芝:當袋内有原基突起時,将菌袋平卧排放在層架上,袋間距離15厘米左右,除去袋口棉塞或塑料蓋。同時,在袋上劃一個交叉口,方法與木耳栽培相似。

9.2.2 覆土畦式栽培方式

該方式一般可在林蔭下搭設簡易棚或在一般耕地上建中小拱棚,修建陽(平)畦後,作為栽培場所。具體栽培操作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将菌袋塑膜脫掉,入畦覆土,該方法有水分充足、芝體肥大、産量較高的優勢,但由于室外病蟲基數較高,覆土材料中微生物數量多,很可能導緻有害微生物侵染菌絲的情況發生,或受蟲類危害,并且,芝體往往污染泥沙等雜物不太潔淨。另一種是将菌袋除掉底部約1/2高度塑膜,或将菌袋從中間切斷,立于畦内,間隙用土填充,保留上部菌袋約1厘米,該方式的菌絲可接受畦内土層的水分,其芝體又不直接與覆土接觸,其生産效果介于上述二者之間,具較高實用價值。

(1)菌袋全覆土

将長好菌絲的菌袋移入塑料大棚内,用1%高錳酸鉀溶液進行袋表面消毒,然後用刀片将袋劃破,揭去塑料薄膜,豎立在畦内,菌袋間距2—3(3-5)厘米,空腔處用沙壤土(腐殖質的菜園土)填充,整個畦擺滿後,在菌袋頂再撒約1厘米厚的草木灰,草木灰上蓋約2厘米厚沙壤土(袋的頂部撒一層2厘米厚的土,土層上面再蓋一層大粒沙土)。蓋土以後向畦内灌水,使畦床濕透,一般在50千克水中加500克複合肥,這樣不僅可保濕,還可促進菌絲盡快扭結形成子實體。

脫袋菌絲覆土2至4厘米,這一過程一定要小心,不能碰傷原基。覆土可用泥炭70%、河沙30%,另加碳酸鈣2%,并用石灰調成PH6.5、含水量75%。所覆土壤一要透氣性強,二要吸水性好。

菌絲長滿袋後移入栽培棚内煉菌。移入大田時,在畦上或兩旁鋪一層地膜,把菌袋平放上面,上面再鋪蓋一層地膜或搭小拱棚,保溫在25℃左右,經3~4天後,用刀片把菌袋劃破取出菌筒平放,動作要輕、慢,以免損傷菌絲。按前面要求覆蓋薄膜保溫。經3~5天,在菌筒上長出的一層倒伏菌絲形成菌皮後即可下地覆土。覆土後畦上搭蓋小拱棚,如同育菜苗棚,然後緊閉大棚.

(2)半覆土

紫芝由于其柄短甚至無柄,所以覆土時不能全脫袋,應在一頭留有2-3CM的菌袋,其餘部分全脫,然後進行覆土。土應覆至袋口0.5CM以下以防芝層沾土,影響質量。每平方米50袋左右,袋間距2CM左右,覆土後用噴壺灑水,使袋頭的餘土沖掉,兩天得剪掉袋口。芝畦不宜過寬,以80CM為宜。

把菌絲發滿的菌袋用利刀從中間劃一圈之後,去掉菌袋上的一半塑料袋,使之一半露在外面,所有菌袋處理後,即可進行地栽。按80袋每平方米排好,露出菌絲的部分朝下,袋與袋之間用肥土填實,然後注水,使表面土層潮濕,然後在菌床上用毛竹片支成拱形,蓋上塑料布,再苫草簾。3—5天後,用剪刀把原來紮住的塑料袋剪下或用手術刀沿紮口處劃一圈,拿掉苫布料面上的塑料膜。

8.2.3 半脫袋覆土牆式栽培方法

半脫袋回土牆式出靈芝的栽培與管理。 将發好菌的菌袋,兩端各留10厘米左右的塑料袋,中間部分用刀片環割後脫掉,然後将菌袋按層擺放,菌袋之間相隔1厘米,中間填充細沙壤菜園土,菌袋每擺放一層,在上面覆蓋1厘米的細沙壤菜園土,并用清水噴濕噴透,依次共擺5層,最後一層菌袋上覆2厘米厚的菜園土,并做成中間低兩邊高的凹形槽,以供灌水蓄水,菌牆壘好後,再用較粘重的泥抹平菌袋之間的孔隙,最後在菌牆兩例覆蓋塑料薄膜保濕。當菌袋兩端出現大量白色疙瘩狀突起,即靈芝子實體原基時;應及時揭掉覆蓋的薄膜,将菌袋兩端袋口打開,并将袋口挽起,此時室内溫度應保持在26~28℃,通過向菌牆、地面、空間等噴水,使室内濕度提高到80%~90%,定期開窗通風,并适當增加散射光。氣溫高時,在早晨和晚上開窗通風;氣溫低時,在中午通風換氣。在适宜條件下,菌柄長出袋口後,可繼續伸長約2厘米,便開始形成菌蓋。菌蓋的發育方式是沿着水平方向一輪輪向外生長的,直至整個菌蓋形成。當菌蓋的周邊白色生長點消失時,菌蓋已停止生長,但仍繼續加厚,直至袋肩上有褐色粉狀物出現(靈芝孢子),即可采收,第一潮靈芝采完後,将袋口清理消毒後,重新将袋口放下,并紮好袋口,在菌牆上加益塑料薄膜,培養2周左右,菌袋又能重新現蕾,出二潮靈芝。可按頭潮靈芝的管理方法,進行管理出芝。

在相同的栽培條件下,牆式仿野生栽培比袋栽可增産20%--30%。因仿野生栽培時,土壤中含有靈芝生長所需的營養,且土壤的持水性好,能為靈芝的生長提供适宜的、持續穩定的水分條件。而且菌絲通過在土壤中延伸生長連成一體,可發揮其整體優勢。

9.2.4 子實體生長

當菌絲長滿料袋後,将菌袋移入出菇室,用0.1%高錳酸鉀液或75%酒精擦洗菌袋外壁,可用刀片把兩端割成5分硬币大小的圓形口或用消過毒的刀片開“V”字形口1個,以利出芝。原基膨大3天~5天,逐漸形成菌蓋(經過4至7天,原基部可長出地面并形成扣子大小圓形芝蕾,經5~7天原基膨大逐漸形成菌蓋)。菌蓋由乳白→淺黃→黃→紅褐色,菌蓋邊緣白色基本消失,邊緣變紅,菌蓋開始革質化,背面彈射出紅褐色的霧狀型孢子時,表明靈芝子實體已成熟,即可及時采收(從割口到采收一般需40天~45天)。

在适宜的溫度和通氣條件下,靈芝生長很快,靈芝菌蓋邊緣迅速,向外擴展,日生長速度可達0.5—1cm,菌蓋一圈圈向外擴散生長。從菌蕾形成到采收芝要25天左右。子實體成熟的标準是邊緣的色澤和中間的色澤相同。成熟後,還應繼續培養7-10天,使得芝體更加堅厚。摘後第三天再開始噴水,保持料面濕潤,一個月後又可長出第二茬靈芝。

樹林相對大田溫度、濕度穩定,風力較小,管理比較方便。根據天氣狀況适當進行噴水,晴天多噴,雨天少噴,氣溫高多噴,氣溫低可少噴,保持表層履土一定濕度。光線一般七分陽三分陰,光線不能太暗,否則隻長菌柄不長菌蓋或形成鹿角芝,産生畸形。如果林冠破裂,光線過強,則用樹枝适當遮陽。菌袋入場後一般40-50天就會長出子實體,一個月左右成熟即可采摘。

9.3出芝管理

為提高靈芝質量,在芝蕾出現後要注意做好疏蕾和溫度、濕度、通風和光照等效氣候條件的調節。

(1)疏蕾。

一般覆土7~10天菌絲可扭結形成原基,即出現芝蕾,半個月以後,原基陸續長出地面,20天左右原基分化形成菌柄。芝袋料面有多個芝蕾出現時,應用消毒剪刀疏去一些,每袋隻保留2~3個健壯芝蕾,使養分集中,長出蓋大朵厚的子實體,防止菌蓋長大後相互擠壓。影響質量。菌柄經半個月生長後即陸續長出菌蓋,顔色由白色逐步轉為淡黃色,進而加深成黃褐色。

靈芝生長期,還會不時的在根部生長出雜亂的小靈芝,對于這些漸漸長出的靈芝,也要一一剪去。

修剪菌蕾,就是把長的比較弱的,着生位置比較差的菌蕾一一削去,每一個培養袋,隻留一個健壯的菌蕾。在大棚裡高溫高濕的環境之中,所以修剪靈芝這項工作變得非常辛苦,可是,為了得到大而飽滿的靈芝,這項工作,是無論如何,也要精心去做的。

(2)調節溫度

靈芝産量和質量與溫度有密切的關系。在25~28℃(26--30℃25℃左右),芝體生長正常,産量高,質量好。靈芝是恒溫結實性菇類,出芝場所應盡量保持恒溫條件,避免出現較大的溫差。露地出芝應安排在6~8月份氣溫較高較溫度的季節為宜。在盛夏高溫季節,白天陽光輻射,溫度過高時,可在棚膜上加遮陰網、草簾,棚外覆物上及棚内噴灑井水,以降低棚内溫度。在出芝的适宜溫度範圍内,溫度适當低一些(25~26℃),使芝體生長稍減慢一些,可使質地緊密,芝蓋發育好,色澤發亮,蓋厚,商品質量好。

出芝場所(菇棚)最适溫度要求26~28℃,遇特殊氣候可短時接受20℃條件的低溫及35℃高溫,但不可持續時間過長。如20℃條件維持7天,可令菌絲變黃、萎縮并纖維化,以後很難出芝,勉強現蕾後也會生長不良,出現薄、小芝體,價值低,且産量亦低。若超過30℃,甚至達到35℃,則芝體瘦小,菌蓋較薄,過早老化。因此,應采取各種措施将溫度調控至合适水平,并保持相對穩定狀态。
(3)水分管理

靈芝子實體生長期間,靈芝房的空氣相對濕度應提高到85﹪--95%(85%—90%),可用幹濕球濕度計測定。在環境溫度适宜的條件下,濕度太低會使靈芝子實體瘦小,甚至僵化不發。如果溫、濕度太低,則隻長菌柄不長菌蓋。子實體形成初期的水分管理以牆壁、床架、地面、空間噴水為主。當靈芝菌蓋直徑大于3cm後,要随着通風量的加大,增加噴水次數,每天3--4次,直接向靈芝噴灑即可。

若有條件安裝半自動微噴裝置進行噴霧,效果良好(小型菇房可采用噴霧器噴霧法)。每天定時早中晚向棚内噴霧狀水20-30分鐘,同時在畦内灌水,保持畦内潮濕,但濕度過高亦不利于靈芝生長,且易發生雜菌和病害,引起芝袋腐爛。打水時應将噴頭對空、對地、對牆壁四周,在通風口噴重水,避免噴頭直接對靈芝噴水,每天向棚内噴水3-4次,以保持棚内空氣濕度和地面潮濕(最好有淺水層)。原基膨大至逐漸形成菌蓋時,忌直接噴水,當菌蓋長有2--3圈時,在菌蓋上下噴透水,每天噴3--4次。當子實體的菌蓋邊緣變成紅褐色時,減少噴水。

為了保證大棚裡的濕度,可以采取向大棚裡灌水增加濕度的方式。在建造大棚的時候,已經留出了灌水溝,所以,每隔三到四天,可以向大棚的灌水溝裡,灌水一次。大棚是個密閉結構,與外界隔絕,地面蒸發的水分不易外瀉,所以大棚的濕度易于保持。但是大棚内相對濕度變化與溫度變化相反,溫度越高,相對濕度越低。當大棚氣溫達到30℃時,在通風條件下,大棚濕度會明顯下降,因此,必須灌水加噴霧,同時在大棚前沿一米高處換用濕麻袋片,通過上述措施,保持大概适宜的出芝濕度,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菌袋入棚并打開袋口後,相對空氣濕度即應達到并保持95%的高濕水平,以促其現蕾,甚至可短時維持飽和空氣濕度,當有指狀突起後,即應維持95%的濕度。注意該階段的空氣濕度應予嚴格保持,若低于80%,則不易現蕾,或菌蕾停滞生長,嚴重時發生菌絲纖維化後則無法現蕾。當指狀突起逐漸分化出菌蓋雛形後,可适當放寬濕度條件為85%~95%,偶有飽和濕度亦可,但時間不應超過4小時。當菌蓋最大3厘米以上,邊緣黃色生長帶清晰、明顯,即生長中期階段時,濕度可在80%~100%。比如,每天至少噴水3~5次,噴水後約1小時内濕度達到飽和,此後逐漸下降,一般菇棚内有地面、牆體所含水分的自然蒸發,加每天的噴水,濕度不會很快降低的,從100%降至80%約需4~6小時,周而複始重複上述管理,一般即可滿足芝體生長需要。覆土栽培時噴水次數可相應減少,具體可根據屆時的濕度及其保持狀況而定。

(4)加強通風:

靈芝是好氣真菌,子實體生長階段耗氧較多,要及時開窗通風換氣。人進棚後感覺空氣新鮮、無塑早異味為好。棚内通氣良好,空氣新鮮則形成的子實體品質好,質量高,如果通氣不良,子實體不易展開, 易出畸形芝,當出現畸芽要及時割掉。據測定空氣中C02濃度達0.1%時,對菌柄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子實體呈鹿角狀,菌柄變長。如果通氣不好再加上溫、濕度變化不定,則子實體極易形成瘤狀物。當二氧化碳含量在0.1~0.8%之間時,靈芝都長成鹿角狀。

菌蓋長到3厘米以上時,則應适當控制通氣量,意在适當提高棚内二氧化碳濃度,以促使菌蓋略降低橫向生長速度,而轉向厚度發展。當然,提高二氧化碳含量并非是使菌蓋增厚的主要原因,隻是輔助措施,菌蓋的厚薄主要取決于基料營養、水分等因素。具體各生長階段所需二氧化碳濃度為:菌蓋分化前0.3%~0.5%,此後為0.08%~0.1%,不允許超過0.1%,否則将會抑制芝體的止幫發育。

每天早晨八九點鐘,就要打開通風口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1%以下,可以用專用的二氧化碳測試儀測量二氧化碳的數值。

(5)光照管理:

靈芝對光照的要求是:散射光,其強度随着芝齡的增加而提高。但在現蕾前應使用較強光照進行刺激,以促其現蕾。當有指狀突起後,應保持100~200勒克斯光照,有條件時可采取夜間人工照明等措施促其快速分化菌蓋;但當菌蓋形成後,則保持正常光照度約300勒克斯即可。此後,随着芝齡增加,可根據情況實施調控。光照較強時芝體健壯、色澤加深,彈射孢子稍早且量大;光照偏弱時菌蓋相對色淺,但生長期稍長,芝體稍大。

靈芝子實體的發育不需直射光,而需散射光,棚室内要有充足的散射光,且光線均勻,光照增強,芝蓋形成快,芝柄短,菌蓋大,芝蓋細胞壁沉積的色素增多,芝蓋色澤深而有光澤。陽光不能直射,否則會引起菌柄枯萎,菌蓋難以長大。光照不足往往隻長菌柄,芝蓋分化困難,芝體瘦小,發育不正常。

子實體又有強烈的向光性,在子實體形成過程中,其生長點始終向着光源,為避免子實體産生畸形,應在菌柄原基出現時,四周遮光,光線隻從上方射入,使菌柄垂直向上生長。待生長到所需要的高度後,上方遮光,使光線固定從一側射入,即可長出菌蓋和茵柄垂直的子實體。

靈芝如果得不到良好的通風和光照,子實體也不能形成,菌蕾就會直直得往長裡長,長成像鹿角一樣的靈芝。

(6)倒垛

為了讓子實體能夠更快更好的生長,長成美麗的扇形,除了通風工作要做好外,還需要倒一次垛。

倒垛是一項大工程,一般在灌水前進行。從第一排就開始,将一半靈芝倒頭擺放,從下到上,一層一層的交錯排列,更有利于靈芝子實體的生長和發育。 

9.4靈芝袋栽開口技巧

袋栽靈芝如何開出芝口,對原基分化形成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以及提高靈芝的産質量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黑龍江省農業經濟學校在袋栽靈芝生産中摸索出的經驗如下:

(1)開口時間 開出芝口的時間,一般都是在菌絲長滿袋或菌絲扭結現原基時進行。此法提前在菌絲吃料1/2—2/3袋時開出芝口,因為這時菌絲生長旺盛,活力強,在袋上部生長菌絲的部位開出芝口,随即适當見光、通風、保溫、保濕,菌絲即開始扭結現原基,而下部菌絲仍能繼續向袋底部生長,這樣可提前5~7天出芝,提高産量。

(2)開口方式 袋栽靈芝開出芝口的方式較多,如除掉袋口棉塞(或蓋),在袋膜上開“V”、“十”、“一”字形口,也有不開口讓靈芝從袋口棉塞的邊緣長等。實踐表明,以除掉袋口錦塞(或蓋)的方式為佳,在袋膜上開“V”字形出芝口也比較好,其它的幾種開口出芝方式是不可取的。原因是:除掉袋口棉塞(或蓋),由于口徑較小,既能通氣又能控制培養基水分蒸發,在适宜條件下原基分化形成就快。開“V”、“十”和“一”字形出芝口,因其袋膜仍覆蓋着培養基,故通氣不及拔除棉塞,不利于原基分化形成,但是開“V”字形口的可防止噴于袋壁上的水滲入培養基中,減少雜菌污染,而“十”和“一”字形口易使噴于袋壁的水滲入培養基中,造成局部水分過大,通氣不良,不利于原基分化形成,且會加重雜菌污染。至于不開出芝口讓靈芝從棉塞邊緣長出的,由于通氣不良,加之棉塞與袋口間縫隙狹窄,靈芝的長出比較困難,不僅延長了出芝時間,而且後期因水分和養分輸送供應受阻,造成靈芝生長不良,甚至畸形,産量低,質量差。

(3)開口數量 實踐證明,開出芝口的個數宜少不宜多,其目的是控制同潮每袋出芝朵數。如果采取除掉袋口棉塞的方式,就不必再開出芝口。一般每袋開出芝口不應超過2個,以1個為宜。1個出芝口,同時形成1~2朵靈芝,芝形的圓正率高,芝蓋大而厚實,産量高,質量優。否則,出芝口過多,必然形成過多的原基,養分供應分散,長成的靈芝不僅朵小産量低,而且鹿角形等畸形芝多,降低了靈芝的質量。

(4)開口深度 開口深度與原基分化形成關系密切。實踐證明,開出芝口時不但要割破袋膜,還要劃破菌膜,使培養基暴露,深度以0.5~1.0毫米為适。劃破菌膜不但有利于空氣進入,也切斷菌絲促進原基分化形成。

(5)開口後的管理 栽培袋開出芝口後,要保證良好的光線、溫度、濕度和空氣等條件,促使原基的分化形成。實踐證明,一般房間從玻璃窗透入的散射光已能滿足原基分化和子實體生長發育的需要。溫度應控制在26—28℃,要保持晝夜恒溫,防止溫差過大,以免産生畸形芝。空氣濕度要提高至85~95%,每天早、中、晚向地面、牆壁和空間噴霧水3次,噴霧時要一掃而過,以袋壁有霧珠而不下滴為宜。結合噴水每天通風3次,每次20分鐘左右。如果原基形成過多,應留優去劣,每袋留1個為宜,最多不能超過2個。

 10.采收

在适宜的栽培條件下,從子實體産生到采收需經20-30天。一般從接種至采收約需50~60天。采收前3~5天停止噴水,關閉棚門及通風口,并降低光照至100勒克斯以下,通道地面鋪上塑料薄膜,以便把散發的孢子粉收集起來。

10.1 靈芝成熟的标志

菌蓋邊緣白色生長圈消失,菌蓋由薄變厚,菌蓋表面已革質化,生長停止,菌蓋邊緣由淺黃(黃白色)變深棕或紅褐色,菌蓋背面隐約可見咖啡色的孢子粉,未散放大量孢子前應适時采收。若要收孢子粉可以采用套袋法或架子閉封法收集,然後再摘取子實體。

靈芝種類不同,子實體顔色也不同。當菌蓋邊緣不再生長(沒有淺白色邊緣,也不再增厚)時,子實體己成熟。成熟的靈芝已停止生長,抗逆抗雜菌能力減弱,加之芝棚的溫濕度較高,所以易感雜菌。靈芝采收過老,會降低藥效,又不利于第二次生長。

在同一棚内的靈芝長出時間參差不齊,白色生長圈消失、成熟亦不盡一緻。因此,應選子實體己長到足夠大、色澤變成深褐色、子實層已增厚、孢子粉較多的靈芝先采收。采收靈芝的時候,要逐一檢查,采收那些已經完全成熟,表面覆蓋着一層靈芝粉的靈芝。而沒有開始彈射孢子的靈芝,暫時不要采收。

10.2 采收方法

(1)子實體采收

靈芝韌性強,基部與培養料結構也很緊密,不象其它菌類那樣容易撥下,不注意還會從菌蓋與菌柄處折斷降低等級。用快刀或果枝剪子輕輕将靈芝從菌柄基部剪下,留柄蒂0.5-1厘米,讓剪口愈合後,再形成菌蓋原基,發育成二潮靈芝,即在原有的基礎上很快又能長出新的子實體。也可用手直接手捏菌柄擰斷芝柄,不要觸摸菌蓋的孢子粉,不可搖動菌頂基部防損傷菌絲,然後剪去菌柄下端帶有培養基的部分。剪下的靈芝第一層有紅色孢子粉的放在下面,白色的一層朝上,在放第二層時有孢子粉的正面朝上,這樣藥效才高。采收靈芝時,要注意不能将靈芝的孢子粉去掉或污染子實體背面或損壞子實體背面。

(2)孢子粉采收

如要收集孢子粉供藥用,可用紙袋将菌蓋罩起,以防孢子飛掉,可收到較多孢子粉。子實體放射孢子時間可延續一個月左右。套袋要适時,過老孢子會彈射,影響産量,過嫩易黏袋。并要根據靈芝生長的方向小心套袋,千萬不可黏袋,否則袋外又會長出靈芝,影響産量提高。

套袋采集靈芝孢子粉能保證靈芝孢子的純淨度。其方法是在靈芝将要成熟時,在靈芝菌柄基部套上0.02mm的超薄乙烯袋,袋底紮緊,袋口朝上,按靈芝的大小在袋内套上硬紙筒,高15cm,直徑3-15cm,筒口上蓋上一紙闆,防止孢子粉逃逸。套袋采粉要注意通風,防止黴變,采粉期薄膜兩頭始終散開。采收到的孢子粉幹燥、過篩、放置陰涼、幹燥的地方備用。

菌蓋開始木質化時,用濕布将菌袋抹幹淨,上架或放入紙箱内,可疊多層,菌蓋不能相互接觸或碰到别的東西,用白紙将菌袋封嚴。孢子粉彈射房要求幹淨、陰涼。30天後揭開白紙,收集孢子粉,采子實體。孢子粉子實體一定要曬幹或烘幹,孢子粉用100目的篩子過篩後包裝好,分别放在幹燥、陰涼的地方待售。

在采收靈芝的前幾天在菌袋旁的地面鋪上幹淨的白紙或薄膜,當紙或薄膜上落滿孢子粉時即可用闆刷掃集。孢子粉收集後再曬幹或烘幹,用塑料袋密封包裝好,放在幹燥地方貯存,以免生蟲。

靈芝成熟後,用幹淨水(或自來水)洗幹淨菌包,晾幹後放入用幹淨白紙或白紗布密封的木框内彈粉。

10.3 烘幹或曬幹

新鮮靈芝的含水量通常為63%,不容易儲存,所以采收後的子實體,按規格要求剪去菌柄,及時放在陽光下曬幹或在40-60℃下烘幹,使水分降至12%。折幹率一般為40%-45%。若菌蓋表面有泥土等雜質,可用軟刷在面上輕刷洗淨。

采下的靈芝應及時放在幹淨的鋪席或水泥場上晾曬,嚴防雜物粘附,有孢子粉的一層朝上,進行曬幹。在曬幹期間仍繼續彈射孢子,為了收集孢子粉可在席上鋪一層塑料膜,以便收集孢子。晾曬須在2—3天内進行,否則,腹面菌孔會變成黑褐色,降低品質。采收的靈芝在曬幹或烘幹過程中,要使正面朝上,一個個攤開,以避免曬幹或烘幹過程中向内卷邊,影響成品靈芝的品級。兩到三天之後,靈芝的含水量降到15%以後,就可以作為商品出售了。若遇陰天不能曬幹,則應用烘房(箱)烘幹,烘溫不超過60℃。如靈芝含水量高,開始2~4小時内烘溫不可超過45℃,并要把箱門稍稍打開,使水分盡快散發。

經充分幹燥的靈芝,按要求規格分級,分别裝于無毒塑料袋(雙層袋,一層塑料袋,一層編織袋)内封口保藏,置幹燥室内保存,嚴防受潮和回潮。保存過程中随時檢查,一定要防止黴變和蟲害。

裝入塑料袋中紮口密封加防腐劑以防返潮黴變。為了防止蟲蛀,曬幹或烘幹後的靈芝還要進行藥物熏蒸,以保證質量。一般将0.5%的磷化鋁,放入裝有靈芝幹品的密封塑料棚内引燃,燃燒完畢後密封24小時,然後打開塑料棚,散毒氣48小時後,再将靈芝包裝密封保存。

10.4靈芝子實體銷售等級分類

(1)一般分級

一級:菌蓋最窄面7厘米以上,中心厚1厘米以上,圓整,上有孢子。腹面管孔淺褐色或淺白色,無斑點。菌柄長小于2厘米。

二級:菌蓋最窄面5厘米以上,中心厚0.8厘米以上,基本圓整,無明顯畸形,上有孢子。菌柄長2厘米左右。無黴、蟲蛀靈芝不超過5%。

三級:菌蓋最窄面3厘米以上,中心厚0.6厘術以上,菌蓋開展。菌柄長不超過3厘米。無黴。

等外級:菌蓋的大小厚度、菌柄長短不做要求。無黴斑。

(2)出口靈芝一般分為三級:
一級:芝身幹,紅褐色,芝蓋有光澤,味苦,芝蓋肉厚而蓋完整,無枯焦,無蟲蛀,無黴爛,芝蓋直徑在15厘米以上。
二級:芝身幹,紅褐色,味苦,芝蓋完整,無枯焦,無蟲蛀,無黴爛,芝蓋直徑在12厘米以上。
三級:芝身幹,紅褐色,無枯焦,無蟲蛀,無黴爛,芝蓋直徑在10厘米以上。
等外品:芝身幹,色稍淡,無蟲蛀,無黴爛,芝蓋直徑在10厘米以下。

10.4 采後管理

頭潮靈芝采收後,及時清除殘餘菌根,除去料袋口部的老菌皮,停止噴水2~3(7天左右)天,增加通風,使菌絲恢複生長。重新噴施重水或适量的營養液促進新的菌蕾形成,提高棚内濕度達90%~95%,溫度仍保持在27~30℃,7~10天後,又可在原來菌柄上繼續長出子實體,按照前一段方法培養管理約25~30天,可采收第2批靈芝,一般可采收3-4批。每千克幹料可産幹芝130~150g。一般建個25m2的靈芝棚,采收幹芝成品1000公斤。

如溫度條件合适,并有較充裕時間再度出芝,可将出芝面進行清理。立體栽培的菌袋,應予充分補水,一般可采取浸泡等方法,有條件的可使用補水器進行操作,補水量大且效率,補水後的菌袋可恢複至出芝前的重量。覆土畦式栽培方式的可補平覆土并适當澆水,然後覆蓋薄膜、停止噴水、密閉光線予以養菌,約7~10天後,再度重新管理,可收獲二潮靈芝。收過二潮後.也可以脫袋埋入土中,以彌補袋中的水分不足。一般生物學效率10%左右,高者可達12%~15%,率可達70%~95%,因管理水平而異。

靈芝子實體有較強的再生愈合能力。為此,采收第一潮靈芝時,用鋒利刀在離培養料2㎝處,切下,即将菌柄留下一小段以用來再生靈芝,不需要消毒處理。結合澆水添加營養液,隻3天,在切下的刀口處即可長出小靈芝,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出四潮靈芝,且朵大蓋厚,總生物效率達100%以上。利用靈芝再生性強的特征,能有效的縮短生長周期30天,增加了2潮,增加産量50﹪,栽培技術簡單,操作容易掌握,因此值得推廣。

露地栽培,一般可以采收二潮芝,搞好采收後的管理,可提高二潮芝的産量和質量。采芝後除常規管理外,要着重注意補水。方法是:①對失水過多、芝料幹枯萎縮、重量明顯減輕的芝袋,用注水器向料袋内注水補濕。②兩頭出芝的芝袋,在頭潮芝采收後脫去塑料薄膜,按覆土出芝方法将芝袋埋入畦床内,灌水浸濕。經過2周的管理,可繼續長出二潮芝。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