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
性味:甘、微溫。
歸經:脾、肺。
功效:
1補氣升陽——本品為補氣之要藥,古人在人參未廣泛運用于臨床之前,譽本品為補氣藥之長。用于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之證。脾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氣。脾肺氣虛則出現食少便溏、氣短乏力等症,可配人參治之;若用于脾氣虛弱之食少便溏或洩瀉,配白術,有補氣健脾之功;用于氣虛血虧,配當歸以奏補氣生血之效;用于氣損及陽,氣虛陽衰之畏冷多汗者,可配附子以補氣助陽;用于脾氣虛弱、脾陽不升、中氣下陷而見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者,用本品有補氣升陽舉陷之功,常配人參、白術、升麻等以增強療效,如補中益氣湯;用于脾氣不足、統攝無能而緻出血(如便血、崩漏)者,用本品有補氣攝血作用,常配人參、白術、當歸等同用,如歸脾湯。
2益衛固表——用于表虛自汗,取本品補氣之中而有外達之性。故能補益衛氣而固表止汗。本品固表止汗之作用較好,臨床上通過不同配伍能治各種虛汗證。如配附子、山萸肉助陽藥可治陽虛自汗者;配白術、人參等益氣藥用,可治氣虛自汗者;借其固表止汗之功,亦可治陰虛盜汗者,但其性偏溫,恐助虛火故每配滋陰降火之生地、黃柏等同用,如當歸六黃湯。治上述諸虛汗證,亦常配牡蛎、麻黃根、浮小麥等同用。又若氣血不足,外感風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藥中配入黃芪,能鼓舞陽氣,益氣發汗,而使汗出表解,故黃芪有“無汗能發,有汗能止”之說。
3托毒生肌——用于氣血不足所緻癰疽久不貴破或貴久不斂之症,本品有良好的托毒排膿、生肌斂瘡的作用。若用于癰疽不讀者,常配當歸、穿山甲、川芎等同用,如《外科正宗》之透膿散;用于癰疽久不斂者,常配人參、五味子、牡蛎等用,如《四聖心源》之黃芪人參牡蛎湯,或配當歸、肉桂等以補氣血、散寒凝、活血生肌。
4利水消腫——用于氣虛之水腫、尿少者,本品有補氣利水、消腫之功,常配白術防己、生姜等用,如防己黃芪湯,或配桂枝、防己,茯苓同用,如防己茯苓湯。
此外,本品還有可用于氣虛血滞之肢體麻木、風濕痹痛以及半身不遂者,或氣虛津虧之消渴證。用于肢體麻木、多配桂枝、白芍等同用,如黃芪桂枝五壺湯;用于風濕痹痛,常配羌活、防風、當歸等同用,如蠲痹湯;用于中風不遂,可配當歸尾、川芎、地龍、赤芍等同用,如補陽還五湯;用于消渴證,常配生地、麥冬、淮山等藥用。
用量:10-30克,大劑量30-60克。
注意:
1本品有生用、蜜炙之分,一般用于補益氣血者,宜炙用;用于固表、利水、托毒者,宜生用。
2本品補氣升陽益火,故陰虛火旺及邪熱實證者不宜用。
白術
性味:苦、甘、溫。
歸經:脾、胃。
功效:
1補氣健脾——本品為補氣健脾之要藥。常用于脾氣虛弱所緻食少便溏、脘腹脹痛、倦怠乏力之症、多與人參、茯苓、炙甘草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之嘔吐洩瀉者,多配幹姜、黨參同用,如理中湯;用于脾虛食之,則配枳實山楂、麥芽等用。
2燥濕利水——用于脾虛不運、水濕停聚之痰飲、水腫、尿少等症,取本品甘溫益脾胃之陽氣;又本品益氣除濕,而助膀胱之氣化,故有燥濕利水之下。用于痰飲、胸脅脹滿、短氣而咳者,常配桂枝、茯苓等同用,如苓桂術甘湯;用于水腫,可配澤瀉、茯苓、豬苓等同用,如五苓散,或配黃芪、防己等同用,如防己黃芪湯。
3固表止汗——用于表虛自汗,本品有固表止汗之功,常配黃芪、防風同用,如玉屏風散。
4補氣安胎——用于妊娠脾氣虛弱之胎動不安、少氣乏力者,常配黨參、茯苓等同用;本品有補氣健脾、祛濕安胎之下;若兼濕阻嘔吐,則多配陳皮、法夏等用;若兼水腫尿少,常配黃芪、茯苓等同用;若兼氣滞腹脹腹痛,多配陳皮、砂仁、蘇葉等用用;若兼血虛頭暈者,多配當歸、白芍等同用;若兼脾胃濕熱者,多配黃芩,共奏清熱去濕安胎之下。若治沖任虛寒之胎動不安,多配鹿茸、杜仲、菟絲子等用。
用量:6-15克。
注意:
1本品炒用可增強溫中之力,用于補氣健脾;炒焦功偏健脾止瀉;若欲補氣利水,固表則多生用。
2本品味苦,性溫燥,故凡陰虛火旺者不宜用。
山藥
性味:甘,平。
歸經:脾、肺、腎。
功效:
1本品既補脾氣,又補脾陰,适用于脾胃氣陰不足之食少、體倦、便溏或洩瀉之症,常配人參、白術、茯苓等同用,如參苓白術散。
2本品進益肺氣,又益肺陰,适用于肺氣陰不足之久咳虛喘或肺燥幹咳等症,常配黨參、麥冬、五味子等用。
3本品既益腎氣,又益腎陰,有固腎止遺、止帶之下,适用于腎虛遺精、尿頻、白帶過多之症。用于腎虛遺精,常配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六味地黃丸;用于腎虛尿頻,常配益智仁、烏藥等同用,台縮泉丸;用于白帶過多,屬脾虛濕重者,多配茯苓、白術、蓮子等同用;屬腎虛不固者,多配熟地、山萸肉、菟絲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常用于消渴證,取其補氣養陰止渴之下,可以本品大量煎水代茶。也可以配黃芪、花粉、知母等同用。
用量:10-30克,大劑量60-150克。
注意:
1本品用于補陰,宜生用;用于健脾止瀉,宜炒黃用。
2本品養陰易助濕,故濕盛中滿或有積滞者不宜用。
甘草
性味:甘,平(生用性涼,炙用微溫)。
歸經:脾、肺。
功效:
1補氣健脾——本品味純甘,蜜炙用則性微溫,甘溫能補脾益氣,常用于脾虛氣弱等證。如四君子湯,以本品配黨參、白術等治脾虛氣弱證;炙甘草以本品配血益陰藥同用,治氣虛血少之脈結代、心悸等症,取其益氣以生血之效。
2清熱解毒——本品生用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毒作用,用于熱病,常配入清熱劑中作輔助藥用,又常用于瘡瘍火毒,如《仁齋直指方》中經粉甘草(炙)、瓜單根等分,水煎服,治痘瘡煩渴;《恒證奇方》以本品煎汁和蜜外塗,用治湯炎灼瘡。取本品之解毒作用。亦有治農藥中毒者,如徐州市《單方驗方新醫療法》載以治1059、1605、4049等有機磷農藥中毒,用本品120克煎湯,候冷送服滑石粉15克,每日服3次。
3潤肺止咳——用于肺熱咳嗽、咽痛、本品有潤肺祛痰止咳之功。《聖濟總錄》單用本品以豬膽汁浸炙,研末為丸服,治熱咳;現多配入祛痰止咳之方中用,如麻杏石甘湯,以本品配石膏、麻黃等同用治肺咳喘。
4調和藥性——本品甘、平,性和而緩,能調和諸藥。故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烈藥用之緩其峻。如調胃承氣湯,本品與大黃同用,則瀉下力緩和。
5緩急止痛——用于腹中或小腿攣急而痛,是取其以甘緩之的作用,常配芍藥同用,如芍藥甘草湯。
用量:3-10克。
注意:
1本品用于清熱解毒須生用;用于補中緩急宜炙用。
2濕盛中滿、惡心嘔吐者不宜用。
3前人認為本品不宜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4本品與常山同用易引起嘔吐,應加注意。
人參
性味:甘、微苦,微溫。
歸經:脾、肺、心、腎。
功效:
1大補元氣——用于氣虛欲脫證。凡大失血、大汗、大吐、大瀉以及一切疾病因元氣虛極均可出現氣息微弱、呼吸急促、汗出肢冷、脈微欲絕之症,稱為氣虛欲脫,急須大補元氣、補氣固脫。“人參能回陽氣于垂絕”,單用有效,常用大劑量煎湯服,名獨參湯。氣與陽同主髒腑功能,氣虛極則陽氣亦衰,故本品用于補氣固脫,治氣虛欲脫之證,每配回陽救逆之附子,以增強療效,名參附湯。
2補氣健脾——用于脾胃不足證。脾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氣不足,生化無力則出現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上腹痦滿、嘔吐洩瀉等症,可以人參益氣健脾以恢複生化之源,常配白術、茯苓、炙甘草等同用,如四君子湯。又脾為統血之髒,脾氣虛弱,血失統攝,可緻機體各部的出血證,凡虛寒性出血或大出血者,均可用本品補氣攝血以助止血。又本品有補氣生血之功,亦常用于失血體弱者,可單用或配炒白術、黃芪等同用。
3補肺益氣——用于肺氣虧虛之證。肺為主氣之髒,肺氣虧虛則出現呼吸短促、體倦乏力、動則氣喘、脈虛自汗等證,應用本品有補益肺之功。肺氣陰足足者,多配五味子、麥冬、山藥等用;若用于肺腎氣虛喘促,則多配胡桃肉、蛤蚧等用,如人參胡桃湯、人參蛤蚧散等。
4生津止渴——用于熱病傷津口渴及消渴證。熱病傷津之身熱口渴、汗多、脈虛者,可于清熱瀉火方中加人參以生津止渴、扶正祛邪,常配石膏、知母等同用,如白虎加人參湯;若用于熱病後期,邪熱已衰,氣陰衰弱者,則常配麥冬、五味子同用,如生脈散;用于消渴證,多配生地、麥冬、玄參等,共奏益氣生津之下。用于上述諸證,宜用生曬參。
5安神益智——用于氣虛不足之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等症,人參有益心氣安心神之功,常配龍眼肉、茯神、酸棗仁等同用,如歸脾湯。
此外,本品還能益氣壯陽,可用于陽萎精少、宮冷不育之證,常配鹿茸、紫河車等同用。又取本品扶正補氣之功,廣泛用于體虛外感或裡實正虛炒能專于攻邪者,配解表、攻裡藥同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用量:6-10克。宜文火另煎,再和入複方藥汁中内服。或研末服,每次1-2克,或浸酒服。用于補氣固脫,須大劑量(15-30克)急煎分數次服。
注意:
1人參價值昂貴,故在一般補益方劑中,可用黨參。
2氣陰傷有熱用人參者,宜用生曬參;氣虛陽案内寒者,宜用紅參‘胃腸濕熱者忌用。
3前人認為本品不宜與藜蘆、五靈脂同用。
4人參蘆有湧吐作用,用于補氣時多去除。
黨參
性味:甘,平。
歸經:脾、肺。
功效:
1補氣健脾——用于脾胃氣虛證。為常用的補中益氣藥,功似人參而力較弱。用于脾胃氣虛之食欲不振,肢體倦怠,或嘔吐、洩瀉以及久病氣虛者,常配白術、茯苓等同用;用于氣虛下陷之髒器下垂(如脫肛、胃下垂、子宮下垂等),則常配黃芪、白術、升麻等同用,如補中益氣湯。
2補肺益氣——用于肺氣不足所緻氣短、咳喘,語言低怯等症,可配黃芪、五味子等同用。
3生津養血——本品有補氣生津之功,可用于熱病後期,氣津兩傷所緻之氣短、口渴以及消渴證者,常配麥冬、五味子等同用。又取本品補氣益血之功,用于血虛萎黃、頭暈心悸之症,可配熟地、當歸等同用。
此外,本品配解表藥、攻裡藥亦用于體虛外感、或裡實正虛之證,有扶正祛邪之下。
用量:10-30克,
注意:
1本品常用于一般補益方劑中以代替人參,其補脾益肺之功與人參相似,但力量較弱;若用于虛脫證候,仍以人參為主。
2本品藥性甘潤,濕困中滿者忌用。又前人認為本品不宜與藜蘆同用。
太子參
性味:甘、微苦,平。
歸經:脾、肺。
功效:
1補氣健脾——用于脾胃虛弱之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以及肺氣不足之自汗少氣等症,常與補氣健脾藥如黃芪、白術、山藥、炙甘草等同用。
2生津止渴——用于熱病後津傷口渴,常與麥冬、五味子等同用。臨床上亦有用于久熱不退,或小兒夏季熱,常配竹葉、麥冬、白薇、扁豆花、西瓜衣、甘草、蓮葉等同用。
用量:10-15克。
注意:
1本品性較平淡,補益脾胃之力不及黨參、生津作用較黨參為好。
2據《本草從新》、《綱目拾遺》、《飲片新參》等書記載,太子參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參之小者。現在商品則普遍采用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雖有補益之功,但其力較薄。
西洋參
性味:甘、微苦,寒。
歸經:心、肺、胃、腎。
功效:
1益氣降火——用于虛火刑金之喘咳痰血症。肺腎陰虛,虛火刑金,肺失清肅,故見喘咳、痰血,用本品有清肺降火、益氣養陰之下,多配麥冬、知母、川貝等同用。
2生津止渴——用于熱病氣陰兩傷之煩倦口渴者,本品有益氣生津止渴之下,可配生地、麥冬、玄參等同用。用于素體陰虛不足之口燥咽幹者,可單用本品水煎服。
此外,本口亦常用于急性熱病、氣陰暴傷之證,有益氣固脫之下。
此外,本品亦常用于急性熱病、氣陰暴傷之證,有益氣固脫之下。
用量:3-6克。
注意:
1本品功用與生曬人參相似,有清補作用,。可當生曬參用。正如張錫純所說:“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作人參而不受有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
2本品性寒,易傷陽助濕,故中陽衰微,胃有寒濕者忌服。前人謂本品不宜與藜蘆同用,又忌鐵器火炒。
大棗
性味:甘,平,質潤多液。
歸經:脾、胃。
功效:
1補氣健脾——本品有補中益氣之下,用于中氣不足、脾胃虛弱之體倦乏力、食少便溏之症,常配黨參、白術等同用。
2養血安神——本品有養血安神之下,用于血虛、面色萎黃、心悸失眠等,可配熟地、當歸酸棗仁等同用;用于婦女血虛髒躁證,可配浮小麥,甘草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之甘麥大棗湯。
3緩和藥性——本品甘緩性平,能調和藥性,常配入攻邪的複方中,以緩和峻烈藥物的藥性,保護正氣。如本品配葶苈子,為葶苈大棗瀉肺湯,能瀉肺平喘利尿而不傷正氣;又本品配大戟、芫花、甘遂等為十棗湯,方中其餘諸藥均峻下*水,易損胃氣,故用本品緩其峻下之性,保護脾胃,扶助正氣,使得水*飲而不傷脾胃。
又本品常與生姜配伍,同用于解表劑中,其生姜可以助衛氣發汗,大棗補益營血,發防發汗傷營,共奏和營衛之功。姜棗又常用于補益劑中,而起調和脾胃之功,促進吸收功能,提高補益之作用。
用量:3-12枚或10-30克。
注意:本品純甘滋膩,易助濕,故濕盛脘腹滿者,不宜用。
扁豆
性味:甘,平。
歸經:脾、胃。
功效:
健脾化濕——本品甘淡平和,有補脾益氣、化濕和中之下,為健脾化濕之常作藥。多用于脾虛有濕之體倦乏力、食少便溏、或洩瀉以及婦女脾虛濕濁帶下之症,多配人參、白術、茯苓等同用,如參苓白術散。又本品既能健脾化濕,又善消暑,故常用于暑濕吐瀉之症,常配香薷、厚樸等用,如香薷散。
用量:10-15克。
注意:本品用于健脾益氣宜炒用;用于消暑宜生用。
饴糖
性味:甘,微溫。
歸經:脾、肺、胃經。
功效:
1補氣健脾——用于勞倦傷脾氣短乏力、食欲減退者,常配桂枝、白芍、炙甘草等同用,如小建中湯。
2緩急止痛——用于虛寒腹痛、喜溫喜按者,用本品有補中緩急止痛之下,常配桂枝、白芍等同用,如小建中湯為常用方劑;若用于胸腹大寒痛、惡心嘔吐者,常配川椒、幹姜等同用,如大建中湯。
3潤肺止咳——用且肺虛或肺燥咳嗽、短氣喘促等,用本品有補虛潤肺止咳之下,可單用,也可配紫苑、百合、百部等同用。
用量:30-60克,宜熔化沖服,不需煎煮。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