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疏暢氣機的經典方——升降散

疏暢氣機的經典方——升降散

2010-12-19 12:11:32|分類: |字号

楊桢 高琳
  升降散是明代醫家張鳳逵《傷暑全書》中的名方,又名太極丸、陪赈散。全方由僵蠶、蟬蛻、姜黃、大黃、米酒、蜂蜜組成,具有辛涼宣透、升清降濁、攻下逐瘀的功效,主治火毒内郁三焦、氣機升降不暢之證。
  升降散受到重視的經曆頗為傳奇。張鳳逵是明代穎州(今安徽阜陽)人,長期為官,沒有做過專職醫生,他的醫學實踐源于他對底層勞苦民衆深深的同情。史書記載,他在地方做縣令時,時常救濟災民,施粥、施藥、施棺、撫恤老婦、在衙門内收養棄嬰,頗受當地民衆愛戴。萬曆年間的1588年夏天,暑症盛行,很多醫生辨識不清,惟安徽醫生汪韫石認為是暑證,用益元散大效。張鳳逵馬上将此經驗寫成《傷寒傷暑辨》,公開刊布,同時免費發放藥物。1606年在任粵西主考時,考試院中官員和仆役多患暑病,呻吟聲相聞,醫生都以為寒,而張鳳逵認為是傷暑,極力主張使用涼劑,結果大效。張鳳逵自此更加關注瘟疫流行,緻力于傷暑病證的研究,通讀大量醫籍,晚年著成《傷暑大全》。
  至1723年,河南大饑,繼以大疫,名醫陳良佐将升降散随赈濟的糧食一起發放,救治了大量瘟疫病人,故又稱此方為陪赈散,取“随赈濟而陪之”之意,并在其著作《二分析義》中詳解其意。其後河南的瘟疫病名家楊璿深受此書影響,著《傷寒瘟疫條辨》,以《二分析義》作為重要參考。該書對瘟疫的緻病原因、特點、治法、方藥均有創見,将升降散列為治療瘟疫15方的總方,使本方成為明清瘟疫治療學術思想的傑出代表。從此,升降散受到廣大醫家的重視,運用經驗不斷湧現。
  升降散為瘟疫而設,其病機涉及兩個方面:其一是瘟疫之邪從皮毛口鼻而入,郁而生熱,而緻肺衛熱盛,症見憎寒壯熱,或頭痛如破,或煩渴引飲,或咽喉腫痛,或身面紅腫,或斑疹雜出,或胸膈脹悶等;其二是由于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移于大腸,導緻腸胃升降失常,故出現上吐下瀉,或吐血便血。
  升降散以僵蠶為主藥,取其味辛氣薄、苦燥惡濕之性,能祛風散邪、清熱解郁;配伍甘寒質輕升浮的蟬蛻,能祛風勝濕、清熱解毒;僵蠶、蟬蛻皆為升浮之品,入氣分而主升,二藥相配旨在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味辛苦,性溫(原書言大寒),辟疫散結、行氣解郁,善理血中之氣而化瘀;大黃大苦大寒,力猛善走,直達下焦,瀉熱通便,且入血分可化瘀;姜黃、大黃皆苦降之品,既走氣分,又行血分,二藥相合,旨在降陰中之濁陰;米酒性熱,性辛而上行;蜂蜜性涼,潤而導下。六藥相配,散邪火升清陽于上,瀉邪熱降濁陰于下,升降有調,寒溫相制,相反相成;氣血兼顧,行氣調血,以防邪熱内郁血分,氣壅血滞,氣亂血妄行。顯然,此處已經對溫熱病傳變時可能發生的逆傳心包等神昏病危之證進行了預防。
  調暢氣機是升降散制方的重要立足點。氣存在于各個髒腑,“升降出入”是氣運動的基本形式,稱為氣機,即所謂“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氣機不暢,是髒腑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故有“百病生于氣”之說。肺主一身之氣,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三者在調暢氣機中發揮核心作用。
  研發前景
  盡管升降散原為瘟疫而設,但如從本方的制方原理的角度進行分析,則發現用藥主要圍繞氣機升降這一重要環節,旨在條暢氣機,使正複邪去。因此不難推論,氣機失調是其臨證運用的核心指征。而本方在現代臨床各科中的廣泛運用,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本方具有解熱、抗炎、抗病毒、抗驚厥等作用;并能調節胃腸道蠕動,改善腹脹、腹瀉症狀;此外,對機體的變态免疫反應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方臨床常用于外感發熱、急性扁桃體炎、細菌性肺炎、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喉源性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還可用于治療胃脘痛、慢性腹瀉、糖尿病胃輕癱、早期肝硬化等多種消化系統疾病;尤其對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
  由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升降散的應用範圍極其廣泛,凡以氣機升降失常為主,且火熱偏盛的病證,無論火熱證、痰濕證、水濕證,氣滞血瘀證、食積證等,無論表證、裡證或表裡同病,均可酌情運用。目前,市場上尚無以升降散為來源的中成藥,如果對本方進行開發,相信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本文作者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方藥系副教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