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記賬,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錢花都花了,記下來那麼麻煩幹什麼。實不相瞞,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是這種想法。直到工作後,總覺得錢嘩啦啦就沒了,但是都跑去哪兒了也不是很清楚,這就很苦惱。我是一個比較嚴謹的人,習慣做計劃,期望事情可以按照計劃來進行。于是,逐漸嘗試尋找合适的方案。
其實記賬,總歸來說就兩大類:
有人會說本子記帳也太上古時代了吧。但我印象中第一次接觸記賬還真的是用小本本來——這就要說起八年前廣東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了......當時在那邊做暑假工,上鋪的兄弟真的就是用小筆記本把每日的支出記得清清楚楚。我當時還問他,記那麼清楚幹什麼?他回答:存夠五萬塊錢就回家。别說,那個時候的五萬還是挺多的,不知道現在小哥回家了沒。
話說回來,本子記賬雖然給人一種很真實的感覺,讓你清晰的感受到每一筆錢是如何花出去的,但是它的劣勢也很多:
對于軟件記賬來說就完全沒有以上劣勢,甚至在這些方面還是優勢。經過對比,我最後選擇了「錢迹」這個軟件。主要是看中其簡潔無廣告的界面、較為美觀的可視化,其實最重要的是它的作者是個獨立開發者,我會比較偏愛獨立開發者做出的産品,因為多數開發者是真正在做有價值的産品而不是為了謀取利益,本質的不同便決定了産品的品味。
◎ 錢迹我算是「錢迹」早期用戶,在内測的時候就開始使用至今,也在酷安以及開發者群提過一些産品的建議,眼看着這個産品從可用變成好用。那麼,為什麼我會放棄用了幾年的軟件,轉而投向 Google sheets 呢?這就涉及到了記賬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預算。
為什麼做預算記過帳的人都清楚,如果隻是單純記賬,那麼一個月甚至一年下來,其實用處不大,最多就是了解下錢流向何方,但也僅僅是知道去哪兒了。做預算就不同了,必須在月底或者月初制定下個月的預算,我的話會參考上個月的支出,同時要考慮下個月會出現什麼大頭的支出,例如購買相機、房租等。
理想狀态是:實際支出-預算=可控的範圍波動,我們需要将波動盡量控制在較小的範圍。對于記賬和做預算,可以這麼理解,記賬是幫助我們了解過去,預算是幫助我們規劃未來,我認為後者更為重要。
如何做預算我在做支出預算的時候有這麼幾個流程:
有那麼幾個原則:
其實,在做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平常的支出就那幾個大類:房租、三餐、零食水果、咖啡奶茶、交通等等。不必分得太細,否則記賬的時候會很麻煩,後期分析也不簡單。比如交通,所有出行話費的錢我都會放到這個分類,例如打車、地鐵甚至購買共享單車會員等。
多回顧和對比,然後進行适當調整。做個幾個月,就會漸漸上手了,也逐步逼近實際支出了。
收入同理,當然收入就簡單得多了,就幾個來源。
選擇一個合适的工具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合适的工具必不可少。
剛才說到放棄「錢迹」的原因是沒有預算工具,或者說不夠好用。那麼,市面上有沒有好用的工具呢?要找到合适的工具,得先确定自己的訴求:
找了一圈,包括有口皆碑的一些專業做預算及記賬的軟件,最終的效果都不是很滿意。直到有一天在 Google sheets 做項目管理,突發奇想——自己配置一個預算模闆+明細模闆不就行了?要同步有同步,要圖表有圖表,想怎麼分析就怎麼分析,沒有比這更高自定義和更專業的了。
◎ 7月預算以及與實際支出對比說幹就幹,準備着手做一個模闆的時候,發現已經内置了一個了,于是「改巴改巴」就做成了适合自己的模闆。經過幾十天使用下來,效果還不錯。
以前用「錢迹」的時候,雖然記賬很快,但是沒什麼對比,就隻是知道花了這麼一筆錢。 但是現在,有消費了便打開手機的 Google sheets,随手一記,偶爾切換看下某些類别的本月預算和實際支出的對比,然後衡量接下來要不要調整自己的支出。實際操作來看,效果明顯。比如這個月我就因為買了衣服、買了歐路終身版服務等超出預算,于是我就在其他類别縮減支出,例如咖啡奶茶都少點了,為的是不讓月末支出爆紅。
◎ 每日支出明細 總結簡而言之,就以下幾步:
做預算和記賬,真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的生活。這不僅是讓我了解到錢都去哪兒了,也讓我更清楚自己的消費,培養了不錯的消費習慣,在一定意義上讓我覺得可以掌控部分生活,就像做産品,可以掌控産品的定位和功能,這是一種難以言說的體驗。
還可以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