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蛻為什麼能治療小兒夜啼?這個問題其實曾經一直都困擾着我。
因為在大學的時候,我的中醫老師并沒有給我一個非常明确的理由,或者說是他給出的理由并不能讓我很信服。
随後在臨床當中,我也一直在用蟬蛻,但隻是機械地運用了這味藥的功效,也沒有過多地去思考其中的緣由。
再後來,有病人或者是同行和我交流這味藥,我也隻能拿着當時我的老師們所教的那個說法去解釋,但在解釋的時候往往自己也無法被自己征服。
直到最終有一天自己終于悟明白了。
所以希望此文能夠為蟬蛻這味藥治療小兒夜啼的道理抒發一下自己的見解。
蟬蛻治療小兒夜啼,傳統很多中醫大夫的解釋是,蟬晝鳴夜息,白天鬧而夜間靜,所以可以治療小兒夜啼。
首先來解釋一下這種思維方法。
這種思維方法叫做取象比類,或者也叫取象類比,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思維方法。
取象比類就是取自然界的一些現象、生物的動象和社會現象以類比于人體,從而解釋生理、病理、藥理等的一種思維運用方法。
中醫用藥的思路往往是上觀天下觀地,透過大自然的諸多現象來取象類比,如眩暈欲撲、手足抽搐、震顫等病症,都具有動搖的特征,與大自然中善動的風很相似,所以中醫常把這類病症歸為“風證”。
但是任何一種思維方法都不能死搬硬套,如果在運用取象類比的思維中過于注重事物或現象的共性、共同點和相似點,而忽視了不同事物的特性和不同點,那麼得出的結論就未必是正确的。
再回到關于蟬蛻的這個傳統解釋上,蟬晝鳴夜息,白天鬧而夜間靜,所以可以治療小兒夜啼。
我很容易就能舉出反例來,因為晝鳴夜息的動物有很多,為什麼偏偏用蟬蛻?
很明顯,這個解釋并不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要取象類比,就需要去關注蟬的一切生活習性和成長環境等,然後再去推導類比它在中醫中的用藥道理。
蟬,它的幼蟲一般會在地下度過一生的前兩三年,它吸收的是樹木根部的液體。正是因為它長期生活在地下,它首先禀受的是濁陰之氣。
然後在某一天,它破土而出了,感受到了陽光雨露,于是濁陰之氣開始化為清陽。所以李時珍說:“蟬乃土木餘氣所化,飲風吸露,其氣清虛。”
看來,蟬的特性應該是體陰而用陽。
于是蟬蛻具有的發散作用就和一般的發散藥不同了,比如荊芥、薄荷等發散藥就隻是用陽,沒有體陰。
體陰而用陽,在人體髒腑而論,恰恰是肝的特性。
再回到小兒身體來,小兒的身體特點很突出:肝常有餘脾常不足,這是小兒正常的狀态。但如果陽氣生發的力量不足時,陽氣就會被郁住,于是小兒就往往隻能通過哭鬧來振奮陽氣,以幫助陽氣的生發。
白天為陽,晚上為陰。在白天小兒得到大自然陽氣的幫助,陽氣可以暢達開,于是就不再苦惱,而晚上陽氣無力生發時,夜啼就出現了。
這個時候,就恰恰需要一種能從陰出陽的生發陽氣的藥物治療,蟬蛻的特性就剛好合拍了。
從藥性上來說,蟬蛻甘寒入肝經,可以清肝熱。有一些夜啼的小兒往往是由于肝陽生發不足郁而化熱,所以運用蟬蛻從陰出陽透熱外出,郁熱降了,小兒也就安了。
通過以上分析,也可以得出另外一個結論:蟬蛻并非可以治療所有的小兒夜啼,它是對小兒陽氣生發不足郁而化熱的情況會有很好的療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