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阻滞适用于面神經支配區的各種疼痛以及面部痙攣的診斷和治療。包括膝狀神經痛、非典型面痛、Bell麻痹、帶狀疱疹累計膝狀神經節(Ramasy Hunt綜合征)。
相關解剖
面神經:又稱中間面神經,是第7對腦神經,分為面神經本部和中間神經兩部分。内含運動、感覺和副交感纖維。運動纖維構成面神經的固有部分,感覺與副交感纖維合成中間神經。中間神經在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之間發出,三條神經向外側進入内耳道。
進入内耳道後,面神經即與中間神經合并,然後行向外側,與前庭蝸神經分離,在膝神經節處向後急轉,形成面神經膝,經莖乳孔外出。
面神經在内耳道内面神經管發出多個交通支和分支;
1、岩大神經,起自膝神經節出岩骨,在岩部前面的岩大神經溝内前行,經破裂孔入翼腭管,至翼腭神經節。
2、鼓索:在莖乳孔上方6mm處發出,經鼓室達顱底,外側是腦膜中動脈,耳颞神經和下牙槽神經,入舌神經前接受耳神經交通。
3、岩外神經
4、镫骨肌神經
5、耳後神經
面神經在面部分支:出莖乳孔向前,橫過頸外動脈外側,在下颌支的後面分為上下兩支。在腮腺實質内上支向前上方,接受耳颞神經的交通,并分出颞支和顴支。下支向下、接受耳颞神經的分支後發出頰支、下颌緣支和頸支。分支間相關結合形成腮腺内叢。
1、颞支:與顴颞神經、耳颞神經、眶上神經、淚腺神經均有交通。
2、顴支:與顴面神經、眶上神經、淚腺神經及上颌神經睑支均有交通。
3、頰支:與面神經顴支、下颌緣支、上颌神經間有交通。
4、下颌緣支:與相鄰的分支和頰神經有交通。
5、頸支與耳大神經、頸皮神經有交通。這些分支分布在面部表情肌上。
面神經的耳後神經
面神經在莖乳孔處分出耳後神經,然後又分為耳支和枕支。
耳支:支配耳後肌和耳上肌。
枕支:支配枕肌。
此外,耳後神經在乳突和外耳道之間,與迷走神經的耳支相結合。枕小神經與枕大神經也有纖維至耳後神經。面神經的耳後神經與耳大神經(C2/3)、枕小神經(C2)、迷走神經、三叉神經共同支配耳部感覺。貌似明白耳朵為何是敏感區域了(文字狗頭)。
面神經疾患
常見的面神經疾患是面肌痙攣和面癱,中間神經痛少見。
痙攣科發生在全支也可以發生在某個分鐘,具體病變不明,一般起病緩慢,開始僅上下睑抽搐,逐漸累積全支。有假說認為是無髓鞘的面神經根部受血管袢搏動刺激而痙攣,用微血管減壓或墊片、移位術可奏效。目前應用神經射頻治療,效果也不錯。
支配額肌的面神經核來自兩側的大腦半球,面下部表情肌隻受對側中央前面的控制,單側皮質腦幹梗死并不引起額肌眼輪匝肌的癱瘓,稱為中樞性或核上性或運動神經元麻痹,治療時應組織非癱瘓側星狀神經節。
面神經核或周圍支受損引起同側面肌麻痹,稱為周圍性癱瘓,治療時應性患側星狀神經節組織。
中間神經:由感覺纖維和副交感纖維組織,是獨立的神經束,神經元在膝狀神經節。
面神經疾患部位與症狀關系
周圍性癱瘓常見,多為面神經管的病毒感染,中耳乳突發炎後水腫和出血性梗阻使面神經癱瘓。
1、内耳門處病變伴聽力和前庭功能障礙;
2、膝神經節病變,常伴流誕和味覺障礙'
3、镫骨肌神經處病變伴味覺障礙和聽覺過敏。
4、鼓索段病變多伴有味覺唾液分泌障礙。
5、莖乳孔處病變單純為周圍性面癱。
莖乳孔面神經阻滞
體位:平卧,肩下墊薄枕,頭偏向健側。
穿刺點:乳突尖前0.5cm。
方法:乳突為尖端向下的圓錐體,莖乳孔在乳突底部前内角,莖突根部後方稍外,其内前方5-8mm為頸内靜脈,故穿刺時勿前勿深。
常規消毒,垂直皮膚進針,大緻在冠狀面上、向内30°,可先尋找莖突,然後将針向前方調整紙質針尖劃過乳突前緣,至莖乳孔遇面神經,面部抽搐加劇且頻繁,表明穿刺位置正确。可行單純阻滞或射頻治療。
耳垂前面神經阻滞
體位:平卧,頭轉向健側。
穿刺點:耳垂前下颌骨後緣。
方法:常規消毒,垂直穿刺入皮,向下颌骨後緣、遇骨質回抽無血無液。注射藥液。
注意事項
1、莖突前方為頸内動脈,可在CT或超聲引導下穿刺。
2、眩暈、惡心、眼球震顫、出汗,可能與藥物進入面神經管與耳内壓改變或神經反射有關。
3、外耳道出血:刺傷外耳道或鼓膜所緻。
上一篇
中考語文和高考語文的區别
下一篇
轉:我想和你一起虛度時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