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 46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我在以前的文章裡講過:生活中,最好的狀态是什麼?就是全神貫注地專注在你當前正在做的事情,不論是學習,工作,思考,還是娛樂。
但對于有些人來說,這種狀态可能是一種奢侈品。
不管什麼時候,他們的腦子總是在轉動,處理大量的信息,沒有辦法放空。這就導緻了,他們特别容易産生一種現象,就是「想太多」。
比如:
想集中精力工作,腦子裡卻總是不由自主地湧起各種雜念、煩惱和擔憂,讓自己分心;
遇到一點點小事也會想很多,常常翻來覆去地想,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影響睡眠;
往往存在「選擇困難症」,特别不喜歡作出選擇,因為他們總會對選項颠來倒去地思索、權衡,耗費大量精力;
以及,生活中總是下意識地對很多東西保持警惕,遇到一件事情時,第一反應永遠是「會不會有問題」……
在外人看來,他們的腦子轉得很快,想問題也很全面,顯得很「聰明」。
但隻有他們自己知道,這種感覺,其實非常非常地痛苦。
因為,他們不得不把大量的腦力和精力,都用在應對這些腦海裡不自覺産生的想法上,于是,在每天的生活裡,幾乎都處于一種「滿負荷運轉」的狀态之下。因此,即使每天沒幹什麼,也特别容易感到疲憊不堪。
尤其是當他們需要作出決策、采取行動的時候,這種現象更加嚴重。
打個比方,正常人可能有80%的精力可以用在行動上,但他們隻有30、40%的精力可以用,而這部分精力,還要跟占據了50%、60%腦力的「胡思亂想」作鬥争。
所以,這些人的一大特征就是:總是想很多,但經常困在自己的思緒裡面,真正落實到行動中的,非常少。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過度思慮」(overthinking),它還有一個更加常見的名字,叫做「精神内耗」。
顯而易見,這種現象在一個内向、敏感的人身上,會更加容易産生。他們也的确是精神内耗的主要受害者。
如果你也經曆過類似的困擾,那麼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我的經驗和心得。
首先還是聊一聊,為什麼會有精神内耗的現象存在呢?
第一個因素,是過度活躍的 DMN。
我在以前的文章裡講過:我們的大腦,在什麼也不幹的情況下,其實也是在運轉的。這時,大腦的運轉模式,就叫做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DMN)。
DMN 的作用是什麼呢?是把大腦後台零碎的信息進行梳理,把那些可能被遺忘的信息進行重新激活。用計算機的術語來說,就是對大腦進行「索引」(Indexing)。
所以,哪怕我們什麼都不做,大腦其實也是在持續耗能的,大約保持在日常耗能的20%左右。就是因為這個原理。
同樣,DMN 比較活躍的人,他們的長時記憶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往往也會比常人好一些,原因也就在于此 —— 因為他們的 DMN 更活躍,因此整理信息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但問題在于:DMN 涉及的腦區,跟負責「自我與他人」及「情感判斷」的網絡所涉及的部分,是高度重疊的。
也就是說:DMN 更活躍的人,他們也會更容易考慮到「别人的感受」,以及注意到「不好的地方」。這給了他們一種很大的優勢:共情能力更強。
但反過來,這也帶來了一種巨大的問題:精神内耗。
一方面,DMN 的過度活躍,使得他們在專注工作時,仍然無法集中注意力。因為 DMN 會不斷地跟專注網絡(Task Positive Network,TPN)争奪注意力資源。
另一方面,當 DMN 不受 TPN 的鉗制時,就更加「放飛自我」了。它會源源不斷地把記憶裡各種負面的想法輸送到意識裡,不斷地提醒自己它們的存在,不管它們是大的、小的、過去的、未來的、長期的、短期的、嚴重的、輕微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确實有助于解決問題,也有助于我們未雨綢缪。因此,這些人很少會出現「考慮不周」的情況,他們思考問題往往會很全面。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導緻了他們「想得多,做得少」。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大腦存在損失厭惡的情況。面對相同的收益和損失,我們對後者的厭惡程度大約是前者的兩倍。簡單粗暴來說,當一個選擇對我們而言,是67%有利,33%不利時,我們才可能傾向于去行動。(這是一個簡單粗暴的說法,并不準确喔)
(對于風險厭惡者,這個比例或許還要更高一點,才能打動他們。)
同樣,出于損失厭惡,我們的大腦在加工各種信息時,也有一個功能,叫做「威脅識别」。它就像一個雷達,不斷掃描周圍一切事物所可能存在的威脅,讓自己保持安全。
而威脅識别有一個什麼特征呢?它往往會誇大和凸顯一個事物中那些可能存在威脅的細節,忽視那些安全的、正常的細節,從而,讓我們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打個比方。假設一個選擇有10個因素,其中5個因素是有利的,5個因素是不利的。這時,如果你看到全貌,那麼它就是 50-50,你選擇行動與否,都是合理的。
但出于損失厭惡,我們可能會等到它變成 70-30 時,也就是70%對我們有利時,才會去行動。
這時,我們再把威脅識别添加進來。由于威脅識别的作用,我們可能會更加容易關注到那 3 個不利因素,漏掉那 7 個有利因素 —— 譬如:我們可能隻關注到5個因素,其中3個是不利的,2個是有利的。
于是,對我們而言,它就變成了 40-60。
(不利:3/5=60%;有利:2/5=40%)
也就是說:損失厭惡和威脅識别的存在,會蒙蔽我們的眼睛,使得我們看不到全貌;并在此基礎上,保留不利的部分,漏掉有利的部分。
那我們還可能去行動嗎?顯然就不可能了。我們已經被它「吓倒了」。
這就是第二個因素:由威脅識别所帶來的恐懼。
如同我之前所說的:大多數時候,阻擋我們的,都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對問題的恐懼。
恐懼就像一道陰影,投射在你的内心深處,你越是止步不前,陰影就越龐大。
但這種恐懼是真實的嗎?其實不是。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這種恐懼的存在,源于我們視野的片面,源于我們内心深處對損失和威脅的排斥。它是虛假的,不真實的。我們相當于是自己在吓唬自己。
實際上,大腦其實提供了另一個彌補的工具,就是我們的「延伸記憶」,也就是我們過去付出行動、取得成功、獲得經驗的經曆。
在以往的生活中,你每成功「做成」一件事情 —— 可能是作出一個決定,可能是勇敢地邁出一步,可能是嘗試從未試過的行為……大腦都會記下來,儲存進「延伸記憶」裡面,并加1分。
當大腦監測到威脅時,就會調用延伸記憶裡面的信息,來對抗和抵消這種威脅。
但對于精神内耗的人來說,由于他們的想得多、做得少,因此,「延伸記憶」本來就更弱,從而也就更加難以對抗恐懼。
因此,精神内耗很嚴重的人,其實相當于陷入了這麼一個負面的怪圈:
你遇到問題,決定先審視一下再說;
這種「審視一下」,導緻你過度誇大了它的威脅,從而形成恐懼;
這種恐懼使你行動的意向進一步被削弱,你需要更多的精力跟它對抗,才能采取行動,于是造成了拖延;
而大多數問題在拖延之下,往往會變得越來越糟,最終逼得你不得不去行動,于是你會感覺「自己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久而久之,這種感覺就會加重你的自我懷疑,削弱你的自信,從而削弱你的「延伸記憶」,使得你更加沒有辦法對抗恐懼……
這個負面循環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幸福感的下降。
一方面,這種缺乏行動力、自我懷疑的傾向,會威脅到一個人存在的價值感和意義感,讓他感覺到自己是「無能力的」,從而降低生活滿意度。
另一方面,一篇 2010 年的經典論文發現:當人們陷入 DMN 之中時,他們的幸福感幾乎100%都降低了(Killingsworth and Gilbert,2010)。
這也就是說:生活中,一個人 DMN 的時間越長,他整體上的幸福感水平也就更低。
原因很簡單:當我們專注時,我們會體會到「絞盡腦汁終于克服困難」的感受,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會刺激我們的獎賞回路,讓我們獲得愉悅感。
但反過來,當我們被 DMN 主宰時,我們不但會分心,從而無法最大限度地「絞盡腦汁」,反之,還會想起一系列負面的、不快的念頭,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無能為力。
這就是精神内耗的問題所在:
它不但會耗盡你的精力,降低你的行動力,讓你感到疲憊不堪;
還會降低你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甚至影響你對自己存在的意義感的認知。
那麼,講了這麼多,如何克服精神内耗呢?
分享4個有效的方法。不妨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去有意識地訓練,把它們變成習慣。
1. 掌控自己的想法
想一想:當我們陷入精神内耗之中,實際上發生了什麼?
我們是被自己各種各樣的負面想法包圍,陷入對它們的對抗和搏鬥之中,從而令自己感到精疲力盡,對不對?
那麼,如何應對呢?讓自己完全不産生種種負面想法?很遺憾,這是不現實的,因為顧名思義 —— DMN 本來就是一個「默認」的狀态,它才是生活的常态。
但我們可以讓自己「忍受」這些負面想法,把主導權抓在自己手裡,而不是任由它們主導我們的思維。
1)當我們産生負面想法時,接受它,對它說:我知道了,我會等有空的時候去處理的,現在你退下吧。
2)專門做一個筆記本,用來記錄自己的這些負面想法。當它們産生時,及時記下來,然後就不要再去想。
3)每天,或者每周,定期抽出一定的時間,打開這個筆記本,一個個檢視這些負面想法,逐條去問:
「它是真實的嗎?」
「它發生的可能性大嗎?」
「我有沒有方法可以應對它?」
4)一旦想清楚上面這三個問題,就把它劃掉;取而代之在旁邊寫下你能想到、可以去行動的方法。
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不斷強化自己的主動性,讓自己感受到:我是可以掌控我的想法的,我有能力這麼做。
那麼,慢慢地,當你再産生任何負面想法時,你就再也不會被它們所困住,而是可以遊刃有餘地去處理、安置好它們。
2. 鍛煉專注和感知能力
DMN 的本質是什麼呢?是大腦的「信馬由缰」。亦即,當我們不去刻意地使用大腦,去把注意力放在某個對象上面時,DMN 就會激活。
那麼,要降低 DMN 的活躍性,你要做的就是鍛煉自己「把注意力保持在某個對象」上面的能力。
一個最常見的做法是正念。大家平時有空的時候可以試一試:找一個舒适的位置,閉上眼睛,采取10秒左右的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體會呼吸過程裡的感覺,不要去管腦海中來來回回的想法,也不要去抑制它。持續約10-15分鐘。
另一種鍛煉方式,是先停下手頭在做的一切事情,先深呼吸一到兩次,然後按順序問自己:我現在看到了什麼東西?聽到了什麼聲音?嗅到了什麼味道?我的手和腳觸碰到了什麼,感覺是什麼樣的?也可以閉上眼睛,依靠自己的感官走幾步,在這個過程中專注去感受感官傳來的信息。
這兩個練習方法,可以用便簽記下來,随時想到、看到的時候就做一下,慢慢使它們成為習慣。
這可以非常有效地強化你的注意力,提高對大腦的掌控能力。
3. 注意力轉換和飽和
什麼是注意力飽和呢?簡單來說:當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會分心?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我們手頭所做的事情無法百分之百地吸引我們的興趣,我們的注意力「不夠飽和」,産生了閑置的資源。
因此,我們的大腦才激活了 DMN,使得注意力從外部轉向内部,來分配這些閑置資源。
所以,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提高我們手頭在做的事情對注意力的需求,從而讓注意力達到飽和。這樣它就不會激活 DMN 了。
舉個例子:我工作的時候,如果手頭在做的事情并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注意力,那麼我會采取分段工作的模式。也就是同時打開多個項目,項目1工作一段時間,轉換到項目2,再工作一段時間,轉換到項目3……以此類推。
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呢?你持續處理一項任務,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大腦一定會對它感到疲勞,這時,注意力就會有一部分被閑置,也就特别容易「分心」 —— 你要做的,就是用另外一件事情,把注意力再次吸引過去,避免它轉向内部,去反刍那些負面的想法。
同樣,我的任務清單裡面,會有一個「問題」清單,裡面記錄了一系列我需要思考、作出決策的問題。在碎片時間裡,當我無所事事的時候,我不會讓注意力轉向内部,而是會打開這個清單,挑一個問題,開始思考,用它來占滿自己的注意力。
(可參考:)
也就是說:我們無法阻擋自己「分心」,但我們可以引導這個分心的目标,讓它朝着更有意義、更符合我們需求的方向去「分心」。
4. 把行動變成默認模式
從前面的分析裡,你可以看到:精神内耗主要的問題,是消耗我們的動力,阻擋我們的行動。
這句話反過來也是成立的:要克服精神内耗,最有效的做法,其實就是培養自己「去行動」的習慣。
所以,一個簡單粗暴的原則就是:
如果一件事情,你想不到特别有力的「不去做」的原因,那麼,優先選擇去做。
不妨把這句話當成一個信條,用來指導自己的決策和判斷。可以把它記在便簽上,讓自己反複看到,提醒自己去行動。
很多時候,不去做可能有種種原因,可能是怕麻煩,可能是權衡得失,可能是害怕不确定性……但不去做,這些東西就永遠都是「未知」,它們永遠都不會得到解決,會一直殘留在你的記憶裡,随着 DMN 的激活而擠占你的認知資源。
隻有去行動了,你才能把未知變成已知,把不确定變成确定,讓它們得到安放和處置,不再幹擾你的思考。
另一方面,行動,也是開啟自己正向反饋循環的第一步。很多時候,隻有你去行動了,你才會發現:原來我所恐懼的東西,其實并沒有那麼可怕;我先前對它的猜測、擔憂和焦慮,其實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這就是你開始克服自我懷疑和恐懼的第一步。
也是你擺脫精神内耗的第一步。
—— 閑聊時刻 ——
1)關于内耗,之前也從另一個角度寫過一篇文章,可以看一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