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調節涉及骶骨和髂骨形成的骶髂關節、髂骨和股骨頭形成的髋關節(圖4-1-1)。
骶髂關節是由骶骨和髂骨通過耳狀面形成的微動關節,此關節承擔軀幹上部重力向兩側骨盆傳遞的作用。骶髂關節在行走中可以共産生大約4°的扭轉角。雖然動作輕微,但這是整個骨盆環壓力減輕的重要因素,在行走、跑步和女性分娩時是非常重要的。孕婦分娩時,由于激素的作用使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拉力下降,有利于胎兒經過骨性産道。産後恢複不良,可能造成骶髂關節耳狀面對合不良,穩定性下降,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牽拉過度,發生無菌性炎症,刺激神經末梢,産生頑固腰痛。雙臀部附着的肌肉收縮力不均衡,在運動過程中,骨盆的正弦運動産生異常扭轉力,使骶髂關節移位,造成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牽拉過度,發生無菌性炎症,刺激神經末梢,産生腰痛。
髋關節是由髂骨、恥骨、坐骨融合形成的骨盆和股骨構成的空間結構(圖4-1-2)。髋關節為球窩關節,由骨盆的髋臼窩和股骨的股骨頭構成,相當于在一個帶圓球的杆上頂一個闆,可以向各方向運動,造就了髋關節調節的複雜性。骨盆在站立位時,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位于同一冠狀面上,恥骨結節與坐骨結節接近同一水平面。股骨頭由股骨頸與股骨幹相連,頸幹角為125°,這一特點使下肢的力學傳導産生向外的分力,由臀旁側的髋部周圍肌肉張力中和。股骨頭為球形結構,有三分之二的部分為近于完美的球體,在股骨頭中心偏後的位置有一小凹,為股骨頭動脈穿入股骨頭的地方。整個股骨頭表面被軟骨覆蓋,最厚的部分位于小凹上方的區域,有3.5mm左右。股骨頭與髋白間的重力傳遞就在小凹上方的固定區域進行,也就是說不是股骨頭的所有關節面都具有抗壓能力,當力學傳遞長期通過抗壓能力差的關節面時,股骨頭皮質塌陷就在所難免。髋關節内部有一條供股骨頭血液的重要血管——股骨頭動脈。當髋關節對位不正常時,可能會造成股骨頭動脈與髋白窩側壁接觸,壓力增加,出現股骨頭血液供應不良,發生壞死。
股骨幹在站立位與身體垂線形成15°夾角,使骨盆向股骨頭的力學傳遞在下傳過程中更接近人體的重心,有利于單腳支撐軀幹。
骨盆的整體功能為:①提供了許多下肢肌肉和軀幹肌肉的共同附着點,是軀幹和下肢間的重要連接部分。②負責将軀幹上部重量在坐着時轉移至坐骨結節,站立或行走時轉移至下肢。③骨盆與盆底軟組
織共同圍成盆腔,起到對腸、膀胱及生殖系統的承托作用。正常站立位的骨盆,恥骨結節與髂前上棘在同一冠狀面上,恥骨弓及恥骨弓之間的軟組織構成了骨盆的底,使盆腔髒器的承托穩定而持久(圖4-1-3)。
髋臼唇(圖4-1-4)為一環繞髋臼邊緣的纖維軟骨,在髋臼切迹處變為髋臼橫韌帶。髋臼唇為基底部寬、頂端窄的橫截面近似三角形的軟骨,向髋臼内延伸,與關節軟骨連接。可以加深髋臼的深度以穩定髋關節。髋臼唇的血液供應很少,但卻有大量的本體感受器,一旦髋臼唇出現損傷,很難修複,并會出現疼痛感覺。大腿内收支撐骨盆時,髋白唇壓力明顯升高,出現臀旁痛。先天性髋白發育不良時,髋臼唇受到過多擠壓,誘發髋關節周圍肌肉過度緊張,導緻髋關節摩擦增多而積液,并可出現股骨頭壞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