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肥穴
【位置】相當于傳統腧穴中脘穴。《針灸甲乙經》中載: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
【取法】仰卧位。在臍上4寸,腹正中線上。簡單取法:在劍突下與臍窩連線的中點取之(圖6-9)。
【作用】具有健脾胃、助消化、增體重的作用。
【主治】消化不良、消瘦。
【治法】取增肥穴常規消毒後,用1寸毫針垂直刺入4~6分,行撚轉手法,以補為主,首次行針連續半分鐘,然後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每周治療2~3次,15次為1個療程。每次針刺結束後,可用右手掌掌根部置于增肥穴處做順時針方向按揉5分鐘左右,對促進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對嬰幼兒手法不宜太重。
【注釋】消化不良是由于胃液、膽汁、胰液或腸液的分泌減少或缺乏,或飲食過量引起的腸道功能失調而産生的消化功能障礙。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嗳氣、腐臭、面黃肌瘦、體重減輕等症狀。
中脘穴位于胃腑中部,在上下脘之間,又名太倉系指胃主受納水谷之意。
中脘穴為胃之募穴,脾之結穴,又與任脈、手少陽手太陽、足陽明等相交會故臨床上用于治療胃腸之疾的曆史之久,療效之好多有記載。如《循經考穴編》中載:“中脘主治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針灸真髓》中記載:“中脘為胃腸病及子宮病之要穴。”再如《玉龍歌》中有雲:“若還脾敗中脘補。”凡此種種,無不表明中脘穴具有健脾和胃、利腸腑、助消化的功效。中醫學認為,募穴中脘為六腑之氣聚會之地,故針灸中脘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濕化痰的作用,凡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水谷不化所緻的脘腹作痛消化不良、消瘦及胃腸脹氣等疾患均可選用中脘穴治療。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刺中脘穴可使正常人的胃蠕動加強,收縮有力,胃消化液分泌增多,同時促使空腸黏膜皺襞增深、增密,空腸動力增強,上段較下段明顯,食物吸收功能亦明顯提高。由此說明,中脘穴确有健脾胃、助消化、增體重的作用。
【病例】季某,男,9歲,學生。因消瘦、消化不良,于1998年11月4日就診。患兒母親代述,患兒自2歲開始發現消化不良、經常嗳氣、打飽嗝、大便稀薄、體重減輕。檢查:患兒身體消瘦面色灰暗,心肺檢查正常,腹部平坦、柔軟而無觸壓痛,肝脾未能
及,脈細弱,舌質淡紅。
診斷為小兒消化不良,取增肥穴針灸,針刺後先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後,加用艾灸10分鐘,每周治療2次。
經3次治療後,患兒面色轉紅,食量增加,嗳氣等症狀減輕,繼續針灸治療6次,并配合上腹部的按摩療法,患兒體重增加3000克,且精神及體力明顯好轉,消化功能已基本正常,臨床治愈。
半年後随訪未見複發。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