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父母教育子女做到這3“言”,是最好的家風

閨蜜跟我聊傷心事:上中學的兒子月考成績不理想。

她想要好好跟兒子聊一聊,又不知如何開場,于是準備了一大桌菜。

吃飯的時候,她頻頻表示關心:這個菜是你最愛吃的,多吃點;不要邊吃飯邊喝水;對了,你這次物理試卷的失分很可惜啊,怎麼這麼粗心大意啊!要知道,細節決定成敗……

孩子也不吭聲,低頭扒拉完飯,就回自己房間,“啪嗒”一聲鎖上了門。

閨蜜黯然地說: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聽你說話了。

有人說,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教育中,語言的力量更是不容小觑。

可是,父母怎麼說,孩子才能聽?語言如何表達,孩子才能做?相信這是困擾着千百萬個家庭的問題。

父母教育子女,做到這“3言”,是一個家庭和睦興盛的源泉。

父母教育子女做到這3“言”,是最好的家風

父母教育子女做到這3“言”,是最好的家風

不多言,

是建立親子溝通的橋梁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超限效應”:

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在育兒中,則代表了父母以自我為中心,喋喋不休,完全沒有換位思考、沒有注意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和“度”的把握。

也許,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聽我們說話,是因為我們說太多了。

父母過度“多言”,導緻的結果就是,孩子“選擇性”失聰。

有一天,我覺得家裡空調有點涼,我對女兒說:快過來穿衣服,冷!

女兒:不冷!我都出汗了。

我忍不住開啟唠叨模式:出汗就更容易着涼了,小心感冒!你知道感冒了多難受吧?必須穿……快過來……

女兒抱怨:媽媽真唠叨!

然後她自顧自地玩兒,并沒有如我所願乖乖過來穿衣服,而是自動屏蔽了我的聲音。

電影《小孩不笨2》中有這樣一段獨白: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

父母教育子女做到這3“言”,是最好的家風

當孩子有自己對冷熱的判斷的時候,需要的是父母對他感受的尊重;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期待的是父母的安慰,收獲到的卻是說教:你怎麼能這樣做?你應該…

我們本能地去把握任何一次關懷、教育孩子的機會,但我們的苦口婆心卻不會抵達孩子的内心。

道德經有雲: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孔子也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話不是越多越好,要把父母的位子坐穩,一定要懂得适時地沉默。

為人父母,很多時候,我們隻關心自己的想法,看不見孩子的内心,照顧不到孩子的軟肋。

殊不知,孩子與我們交流,是渴望精神的認同,可悲的是,我們不自知地從孩子的心靈路過。

做父母,話太多,會把孩子從我們身邊推開;不多言,才能構建親子溝通的橋梁。

父母教育子女做到這3“言”,是最好的家風

父母教育子女做到這3“言”,是最好的家風

言而有信,

是父母對孩子最真的承諾

《曾子殺豬》的故事廣為流傳:

孔子的徒弟曾子是個十分守信的人。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去集市買東西,兒子哭鬧着要跟去,妻子就安慰孩子說:“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炖肉吃。”孩子信以為真。

妻子從集市回來,見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趕忙阻攔說:“你這是幹嘛呢!你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哄他的。”

曾子認真地對妻子說:“父母在小孩子前面不能撒謊。我們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後怎麼還會聽我們的話呢?”

他言而有信,果真把豬殺了。

父母教育子女做到這3“言”,是最好的家風

曾子言出必行的作風,為後世所稱頌;更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誠信的基石。

朋友小米是個上班族媽媽,工作很忙,經常出差。

四歲的兒子問她:“媽媽,你什麼時候能陪我玩兒啊?”

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她毫不猶豫地承諾:“周末媽媽就帶你去公園!”

可是,沒想到,因為工作安排,小米周五就出差了,等回來已經是下周二。

回家進門看見兒子在客廳玩兒,她跟兒子打招呼,兒子竟然不理他。

小米大聲說:寶寶快來,看看媽媽給你帶了什麼禮物?

沒想到兒子認真地說了一句:媽媽騙人,我不相信你!

小米當場愣在那裡,傷心又詫異。

我們經常因為工作安排緊湊,或者認為“孩子還小,記不住”,覺得失信于孩子有情可原。

事實是,話不能随便說,孩子什麼都記得。

腦科學家研究發現:嬰兒的内隐記憶力在3個月的時候就形成了,兒童大腦發育在1歲以前就完成50%,到了7歲的時候,大腦發育已經接近成人水平。

孩子年幼無知,會從父母這裡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可以說,孩子是大人的複印件。

假如我們現在說謊騙他,相當于教他以後去騙别人;即使你現在一時能把孩子哄過去,但是他事後知道你撒謊,将對你不再信任。

古語雲: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必衰,國無信則危。

言而有信,是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簡單又深刻的道理;是父母對孩子最真誠的愛意。

父母教育子女做到這3“言”,是最好的家風

父母教育子女做到這3“言”,是最好的家風

言傳身教,

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

老同學傳來喜報:去年提了幹,今年又考上了在職博士。

可謂雙喜臨門。

最讓人羨慕的,是他家孩子乖巧懂事、學習習慣特别好,才七八歲的孩子,從來都是乖乖自己寫作業,從來不用大人催。

别人家孩子的“優秀”背後,一切都有迹可循。

老同學年近40,卻從未放松過學習,一天不看書學習,就覺得生活缺少了點什麼。

孩子像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舉一動,都落在孩子眼裡,刻在孩子的腦海裡。

不禁想起一則勵志新聞:一位50歲的媽媽陪女兒考研雙雙被錄取。

父母教育子女做到這3“言”,是最好的家風

多年母女終成校友,這神奇的緣分,是媽媽争分奪秒争取來的。

媽媽是以為護士長,工作很忙,可是感覺女兒複習狀态不理想,為了鼓勵孩子認真考試,媽媽決定用實際行動感染孩子,親身陪伴孩子。

她利用碎片化時間及周末,制定嚴格的複習計劃,見縫插針地學習。媽媽的努力和自律鼓舞了女兒的鬥志。

最終的結果看似出乎意料,實則在情理之中。

言傳不如身教,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要成為這樣的人。

有句話說的特别好:教育孩子,家長不能以督促這的身份出現,而應該以一個領跑者的身份率先向前。

對待孩子,父母催他、吼他、逼他,遠不如陪孩子奔跑。

知行合一,行動的力量永遠是最強大的。

語言蘊藏着巨大的力量,不僅在其文字,更在于它的表達方式和“度”、承載的道理以及言行合一的行動。

有個形象的比喻:父母是土壤,子女是植物。植物生長的茂盛與否,與土壤是否肥沃息息相關。

不多言、言而有信、言傳身教,是家庭沃土裡最豐富的養料,也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