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書法講座 | 《白氏草堂記》臨創舉要(11)

“書法創作”是從“臨帖”中固化與衍生而來的。書法藝術的特性,既決定了它較其他藝術更注重兩者之間的關聯;同時,臨創之間亦并非是簡單而絕對的因果關系,而是存在着超越于它們之間轉換性的奧妙。參透其中之奧妙,非三言兩語可以闡明,筆者認為,複雜的問題不妨簡單化,書法創作可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即從最簡單可行的集字創作入手。唐代武平一在《徐氏法書記》所載“梁大同中,武帝敕周興嗣撰《千字文》,使殷鐵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賜八王”,此為古人集字的較早記載。大家所熟知的唐初懷仁集王羲之行書《聖教序》,則是典型的集字經典。

集字創作可以理解為将某家某帖之字迹,搜羅并集成為新的書法作品的方法。古代的“集字”有兩種:一、先有文字後書法集字。其需逐一從碑帖中尋字集成,而往往碑帖中不能确保字字皆齊全,因此,缺乏之字需要集字者去“創造”,方稱完璧。懷仁集《聖教序》就曾遭遇無法尋字之難,而不惜“一字千金”。二、根據碑帖中的書法文字,重新組創新的文字内容。此法雖可做到字字精美,然而重新組合文字内容對文化内涵的要求非常苛刻,對普通書家而言,不免有削足适履之感。盡管如此,筆者依然建議書家當重視此類創作方式,其中楹聯集字創作不失為一種可行性方法。因為楹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短小精悍,集形式、内涵和韻律衆美于一身,尤其适合《白氏草堂記》此類大字篆書集字創作。楹聯的上聯和下聯要求字數、詞性相同,結構一緻;平仄對應、音韻協調;内容相關、意境完美。其形式要素所謂的“對仗”有三:詞性相同,平仄對應,上聯仄聲結尾、下聯平聲結尾。如筆者集字楹聯“北岩多草木,南澗有松杉”,其所有文字均從《白氏草堂記》字帖中來(見圖一)。在楹聯創作中,“對仗”也可分為嚴格的“工對”和相對寬松的“寬對”之分,習書者通過短期學習就能掌握。至于其内涵要素,則需要不斷提升文化修養方能達到。

書法講座 | 《白氏草堂記》臨創舉要(11)

圖一

首先,集字創作屬于半臨半創,由于有現成的法帖作參考,其書寫和字法難度較低而容易被廣泛接受,為初學者在臨摹與創作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集字創作可使人很快進入書法創作狀态,從而激發起習書的興趣。

其次,集字創作可以檢驗“臨摹”對筆法、字法、章法的記憶與理解。具備臨摹功力者,集字遊刃有餘;缺乏臨摹能力者,進行集字創作,則會感到束縛手腳、十分吃力。正因如此,它可以給臨摹者以自省,深刻體會臨摹對于創作的重要性,會懂得缺乏臨帖“察之者尚精”,自然導緻“拟之者貴似”之難。懂得習書需要通過刻苦的學習鑽進去,并且需要以最大的勇氣走出來之理。

最後,集字創作需要解決章法問題。臨帖重點聚焦于筆法、字形、結構,也包含原帖章法。由于集字創作的文字數量與原帖大相徑庭,其章法自然需要重新調整與設計,因而章法便成為集字創作的突出問題。就《白氏草堂記》而言,其章法就包含文字大小排布、筆畫輕重、墨色變化、線條起手形态、上下字連帶關系、行列間距、整體布局,等等。對此,筆者建議,集字創作不妨做多種章法形式訓練,如中堂(見圖二)、條幅(見圖三)、鬥方(見圖四)、扇面(見圖五)、橫披(見圖六)等多形式的嘗試。還有一點不容忽視且值得一提,即在條件允許之時,盡可能選擇不同類别與色彩的宣紙加以嘗試比較,單一的宣紙和章法形式對深刻理解書法創作是不利的。

書法講座 | 《白氏草堂記》臨創舉要(11)

圖二

書法講座 | 《白氏草堂記》臨創舉要(11)

圖三

書法講座 | 《白氏草堂記》臨創舉要(11)

圖四

書法講座 | 《白氏草堂記》臨創舉要(11)

圖五

書法講座 | 《白氏草堂記》臨創舉要(11)

圖六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