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内科學,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後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胸痹(冠心病)病的症狀,根據症狀精選選了25個藥方,供有緣人對症選藥方。
痹證
A 風寒濕痹
一.行痹證: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關節遊走疼痛;惡風發熱;苔白、脈浮。
1.防風湯;
防風10克甘草10克當歸10克赤茯苓10克杏仁10克桂枝10克黃芩3克秦艽3
克葛根3克麻黃5克
臨床:
1.如見遊走周身,加威靈仙、防已、絡石藤、桑枝;
2. 發于上肢,加羌活、姜黃;
3. 發于下肢,加獨活、牛膝;
4. 惡寒發熱、身有汗出者,去麻黃,加芍藥。
痹證加減:
1. 疼痛以上肢關節為主者,加羌活、白芷、威靈仙、姜黃、川芎祛風通絡, 活血止痛;
2. 疼痛以下肢為主者,加獨活、牛膝、防已、萆薢通經活絡,祛濕止痛;
3. 疼痛以腰背關節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川斷等溫補腎氣;
4. 痹證日久,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脈弱,加黨參、黃芪、白術、雞血藤等補血氣。
行痹而走注疼痛較劇者,為感受外邪較甚,
2.大秦艽湯;
秦艽9克甘草6克川芎6克白芍6克細辛1.5克川羌活3克防風3克黃芩3克
石膏6克吳白芷3克 白術3克生地3克熟地3克白茯苓3克川獨活6克
1.如遇天陰,加生姜以祛風溫陽散寒;
2.心下痞,加枳實以行氣消痞。
3.若無内熱,可去黃芩、石膏、生地;
4.若表證不明顯,可酌減細辛、白芷、防風之類。
行痹走注疼痛,而面色少華,脈見澀象者,為兼血虛,
3.養血祛風湯;
當歸9克白芍9克熟地9克秦艽9克防風9克獨活9克桂枝6克羌活9克
松節9克陳皮3克
臨床:
1.如見遊走周身,加威靈仙、防已、絡石藤、桑枝;
2. 發于上肢,加羌活、姜黃;
3. 發于下肢,加獨活、牛膝;
4. 惡寒發熱、身有汗出者,去麻黃,加芍藥。
痹證加減:
1. 疼痛以上肢關節為主者,加羌活、白芷、威靈仙、姜黃、川芎祛風通絡, 活血止痛;
2. 疼痛以下肢為主者,加獨活、牛膝、防已、萆薢通經活絡,祛濕止痛;
3. 疼痛以腰背關節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川斷等溫補腎氣;
4. 痹證日久,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脈弱,加黨參、黃芪、白術、雞血藤等補血氣。
對身體瘦弱,關節疼痛在,邪初化熱者,
4.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12克 白芍9克 甘草6克 麻黃6克(另包) 生姜15克 白術12克 知母12克 防風 12克 附子6克
1.劇痛難以屈伸,得熱痛減,倍麻黃、附子溫經散寒,宣痹止痛;
2.身體關節重着腫脹,遇陰雨加劇者,倍加白術燥濕;
3.濕邪盛者,加薏苡仁、蒼術以化濕邪;
4.濕熱重者,重用白芍、知母,加石膏、黃柏等以清熱利濕;
5.正虛者,加黃芪益氣扶正;
6.有瘀者,加桃仁、乳香、沒藥以活血祛瘀。
加減 :
1. 神疲乏力者,加黃芪益氣;
2. 陰虛内熱者,加生地、地骨皮養陰清熱;
3. 胃納較差者,加雞内金、陳皮、神曲消食健胃;
4. 關節腫大疼痛者,可加雞血藤、防己、薏苡仁、萆藓祛濕通絡;
5. 關節紅腫熱痛者,加金銀藤、絡石藤清熱通絡止痛。
二.痛痹證:肢體關節疼痛,痛有定處,疼痛較劇。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屈伸不便。苔白、脈弦緊。
5.烏頭湯;
麻黃9克 白芍9克 黃芪9克 炙甘草9克 川烏10克(包)
臨床:
1.如見遊走周身,加威靈仙、防已、絡石藤、桑枝;
2. 發于上肢,加羌活、姜黃;
3. 發于下肢,加獨活、牛膝;
4. 惡寒發熱、身有汗出者,去麻黃,加芍藥。
痹證加減:
1. 疼痛以上肢關節為主者,加羌活、白芷、威靈仙、姜黃、川芎祛風通絡, 活血止痛;
2. 疼痛以下肢為主者,加獨活、牛膝、防已、萆薢通經活絡,祛濕止痛;
3. 疼痛以腰背關節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川斷等溫補腎氣;
4. 痹證日久,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脈弱,加黨參、黃芪、白術、雞血藤等補血氣。
加減 :
1. 病在上肢者,加桑枝、桂枝;
2. 病在下肢者,加獨活、牛膝;
3. 疼痛較重者,加草烏、附子、乳香、沒藥;
4. 肌膚麻木者,加豬莶草、路路通;
5. 關節酸脹者,加晚蠶砂、海風藤。
三.着痹證:肢體關節疼痛,重着。肌膚麻木。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
痹證中之風寒偏勝不顯著者,
6.蠲痹湯;
酒當歸3克羌活3克姜黃3克炙黃芪3克白芍3克防風3克炙甘草1克
1.若寒邪偏重而劇痛者,加桂枝、細辛等以溫經散寒止痛;
2.若肢體沉重疼痛者,加蒼術、防已、薏苡仁以除濕;
3.若手臂麻木較重者,可重用黃芪,加桂枝、全蠍等,以增強補氣和血,通絡止痛之功。
加減
1.風較勝者加防風、白芷,
2. 寒較勝者加附子、制川烏、肉桂,
3. 濕較勝者加防己、萆藓、苡仁。
加減:
1. 偏于風者,加防風;
2. 偏于濕者,加防己、蒼術、薏苡仁;
3. 兼寒者,加麻黃、附子;
4. 兼有發熱者,加金銀花、連翹;
5. 痛在上肢者,加威靈仙、姜黃;
6. 痛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續斷;
7. 麻木者,加雞血藤。
着痹: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7.薏苡仁湯 ;
薏苡仁30 當歸10 川芎7 生姜10 桂枝10 羌活10 獨 活10防風10白術 10甘草6 川烏6麻黃6
B 風濕熱痹:
四.熱痹證:關節疼痛,灼熱紅腫。發熱、口渴、煩悶不安。汁出惡風。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8.白虎桂枝湯;
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桂枝9克
加減:
1. 發熱、口渴、苔黃、脈數甚者,加銀花藤、連翹、黃柏以清熱解毒。
2. 關節腫痛甚者,加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已、桑枝。
3. 皮膚出現紅斑者,加丹皮、生地地膚子、赤芍涼血熄風。
濕熱痹阻;肌膚或關節紅腫熱痛,有沉重感,伴有發熱,口渴不欲飲,煩悶不安,小便赤黃,關
節屈伸不利,步履艱難,或有紅斑結節。
9.宣痹湯合當歸拈痛湯加減;
防己15克、晚蠶砂9克、薏苡仁15克、赤小豆9克、黃芩、連翹9克、栀
子9克、苦參9克、
滑石15克、茵陳40克、當歸9克、知母9克、羌活9克
加減
1. 高熱口渴,汗出煩悶,脈數者,加生地黃、寒水石,并重用知母、栀子清洩裡熱;
2. 壯熱不退,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芒硝通腑瀉熱;
3. 關節肌肉拘攣疼痛者,加忍冬藤、絡石藤、豬莶草、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4. 皮膚出現紅斑、隐疹者,加生地黃、赤芍、丹皮、丹參清熱涼血;
5. 痛甚者,加海桐皮、姜黃、地龍通絡止痛。
關節煩疼,發熱,苔黃,脈濡數,為濕聚熱蒸,蘊于經絡,
10.宣痹湯;
防已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連翹9克山栀子9克薏苡仁15克半夏9克晚蠶砂
9克赤小豆9克
1.痛甚者,加姜黃6克、海桐皮9克。
下肢關節疼痛灼熱,而全身發熱、脈數等症不甚顯著者,為濕熱主要蘊于關節,
11.加味三妙丸;
炒黃柏12克蒼術18克(米泔浸,炒)防已9克萆薢9克龜闆9克歸尾9克川牛膝6克
關節紅腫,疼痛劇烈,入夜尤甚,壯熱煩渴,舌紅少津,脈弦數者,為熱痹化火傷津,治宜清熱
解毒、滋陰涼血,
犀角散;犀角黃連升麻山栀子茵陳
1. 生地、玄參、麥冬滋陰涼血;
2. 加防已、姜黃、秦艽、海桐皮清熱除濕,通絡止痛。
加減:
1. 熱毒傷津者,加石斛、玄參;
2. 夾濕者,加萆藓、晚蠶砂;
3. 大便幹結者,加大黃;
4. 神昏谵語者,加菖蒲、郁金;
5. 毒盛發斑者,加大青葉、丹皮;
6. 痛劇者,加乳香、沒藥及蟲類搜剔通絡之品。
7. 臨床犀角用水牛角尖代之,但用量宜大到30一60g。
關節疼痛而見低熱不退或午後潮熱,舌質紅,少苔,脈細數者,為邪熱傷陰,陰虛有熱。
12.虎潛丸加味;
知母9克 鹽黃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龜闆12克 豬脊髓一條 幹姜1.5片 陳皮4.5克 鎖陽4.5克 虎胫骨4.5克
(可用犳骨代) 牛膝6克 當歸6克 白芍6克
1.若虛火上炎,擾及心神,煩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鎮心安神;
2.虛火較甚,骨蒸盜汗者,可去溫燥之幹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熱之力;
3.面色萎黃,心悸怔忡,舌淡脈細者,加黃芪、黨參、當歸等以補養氣血;
4.若久病陰損及陽,怕附子、肉桂等補腎助陽。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痹證應酌加:秦艽、防已、海桐皮。
1. 如夜間疼痛較劇,及上條劇痛者,均可加羚羊角,止痛效果更佳。
五.痰瘀阻絡證:肢體關節疼痛時輕時重,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結節。舌質色紫
或有瘀點瘀斑,苔白膩
13.桃紅飲;
桃仁9克紅花9克(後下)歸尾9克威靈仙9克川芎9克
加減:
1.可加穿山甲、雞血藤、土鼈蟲以養血活血,化瘀通絡。
2.加白芥子、膽南星以祛痰散結。
3.加全蠍、烏梢蛇等搜風通絡
14.身痛逐瘀湯;
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紅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沒藥6克當歸9克五靈脂6克香附3克
牛膝9克地龍6克
瘀血痹阻證候 肌肉、關節刺痛,痛處不移,久痛不已,或痛處拒按,局部腫脹可有瘀斑或硬結,
或面部黯黑,肌膚幹燥無光澤,口幹不欲飲,舌質紫黯或有瘀斑
15.身痛逐瘀湯合活絡效靈丹加減;
桃仁9克、紅花9克、五靈脂6克、丹參9克、當歸、川芎6克、沒藥6克、制香附3克、川牛膝9克、
秦艽9克、地龍6克、甘草6克
加減:
1. 寒凝氣滞者,可加附片、桂枝溫經散寒通絡;
2. 氣虛者,可用炙黃芪、人參益氣;
3. 陰虛者,可加生地、玄參、知母養陰;
4. 兼有溫熱征象者,可加蒼術、黃柏清熱利濕;
5. 疼痛劇者,可加蟲類搜剔之品,如蜣螂蟲、蜈蚣、全蠍、露蜂房、水蛭等。
痹阻日久,肌肉、關節刺痛,固定不移,或關節肌膚紫黯、腫脹,按之稍硬,肢體頑麻或重着,
或關節僵硬變形,屈伸不利,有硬結、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腫,或胸悶痰多,舌質紫黯或瘀
斑,苔白膩,脈象弦澀。
16.雙合散加減;
桃仁9克、紅花6克、川芎5克、當歸9克、生白芍6克、陳皮3克、清半夏6克、白芥子
6克、茯苓9克、 竹瀝9克、姜汁6克
加減
1. 痰留關節、皮下有結節者,可加膽南星化痰散結;
2. 痰瘀不散,疼痛不已者,加炮穿山甲、白花蛇、全蠍、蜈蚣、地龍等以搜剔絡道;
3. 若神疲乏力,面色不華者,加黨參、黃芪益氣;
4. 肢冷畏風者,加桂枝、細辛、防風溫陽散寒,祛風通絡,
5. 有痰瘀化熱之象者,加連翹、金銀藤、黃柏、丹皮清熱。
關節腫脹,頑麻疼痛,或兼痰核結節,頭暈目眩,頭重如裹,胸脘滿悶,納呆惡心,泛吐痰涎,
眼睑浮腫,舌胖質黯,
17.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陽和湯加減;
法半夏9克、白術9克、茯苓9克、橘紅6克、白芥子6克、生麻黃6
克、鹿角膠6克、
熟地黃6克、炮姜6克、生甘草3克、大棗5枚
加減:
1. 肢體困倦,浮腫自汗者,加黃芪益氣消腫;
2. 納差者,加陳皮、木香健脾理氣;
3. 關節局部有結節者,可重用白芥子,或加膽南星、枳實化痰散結;
4. 關節腫脹甚者,加薏苡仁、萆藓利濕消腫;
5. 胸悶者,加瓜蒌、桂枝化痰寬胸,通陽利氣。
六.氣血虧虛證:關節疼痛反複發作,日久不愈。肢體倦怠,面色少華。腰脊冷痛,肢體屈伸不
利。舌淡苔白,脈象細弱。
18.獨活桑寄生湯;
獨活9克桑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細辛6克 秦艽6克茯苓6克肉桂心6克防風6克川芎6克
人參6克甘草6克當歸6克白芍6克幹地黃6克
1.痹證疼痛較劇者,酌加制川烏、制何首烏、白花蛇、地龍、紅花等以助搜風通絡、活血止痛
之較;
2.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幹姜以溫陽祛寒;
3.濕邪偏盛者,去地黃,酌加防已、薏苡仁、蒼術以祛濕消仲;
4.正虛不重者,可減地黃、人參。
痹證加減:
1. 腰膝痠軟乏力較甚,加黃芪、川斷。
2. 畏寒肢冷,關節冷痛,加附子、幹姜、巴戟天。
3. 肌膚麻木、肢體重着,加海桐皮、蒼術、防已祛風除濕。
加減:
1. 偏于肝腎陰虛者,合用河車大造丸;
2. 偏于腎陽虛者,合用陽和湯加減。
骨節疼痛、腫脹、僵硬、變形,甚則筋肉攣縮,形體瘦弱,低熱,氣短乏力,心悸,易汗出,或
肌肉酸楚,疼痛無力,活動後加重,指甲淡白,頭暈目眩,食少便溏,口幹不欲飲,皮膚不仁或
闆樣無澤,皮膚結節或瘀斑,舌胖淡或質紅,
19.生脈散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生曬人參9克(焗服)、黃芪9克、桂枝9克生白芍9克當歸9克、麥冬9克、五味子6克、生姜18克、大棗12枚、甘草3克
加減:
1. 偏于血虛者,加生地、熟地、雞血藤養血;
2. 偏于陰虛者,加玄參、石斛、山萸肉滋陰;
3. 兼有寒象者,加附子溫陽散寒;
4. 兼有便溏者,加蒼術、白術健脾化濕,去麥冬滋膩礙脾;
5. 兼有虛熱之象者,加地骨皮、秦艽清虛熱。
6. 桂枝改桑枝以防溫以助熱;
7. 兼有瘀血者,加桃仁、紅花活血祛瘀;
8. 兼有手足拘攣、麻木者,加雞血藤、天麻祛風通絡;
9. 胸悶、脹滿、納差者,加陳皮、木香健脾理氣。
七。心痹證:心悸短氣,動則尤甚,面色少華,舌質淡,脈虛數或結代者,為心氣不足,陰血虧虛。
20.炙甘草湯;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生地黃48克 人參6克 桂枝9克 阿膠6克(包) 麥門冬12克 麻仁12克紅棗30枚
1.陰血虛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強滋補陰血之力;
2.心悸怔忡較甚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等以增養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龍齒、磁石以助重鎮安神之力;
3.虛勞肺痿陰傷燥較著者,宜酌減桂枝、生姜、酒之劑量或不用,以防溫藥耗陰劫液之弊。
21.宣痹湯;
防己15克(五錢);杏仁15克(五錢);滑石15克(五錢);連翹9克(三錢);山栀9 克(三錢); 薏苡15克(五錢); 半夏(醋炒)9克(三錢);晚蠶沙9克(三錢);赤小豆皮(取 五谷中之赤小豆,涼水浸,取皮用)9克(三錢)。
熱痹化火傷津(關節紅腫,疼痛劇烈,入夜尤甚,半熱煩渴,舌紅少津,脈弦數)
22.犀黃丸;
牛黃0.9克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各30克(研極細末)麝香4.5克 黃米飯30 克
23.雙合湯;
白芍藥225克;當歸(洗,酒浸)黃耆(蜜炙)川芎,熟地黃各90克甘草(炙)肉桂各67.5克〔用
法〕上為細末。 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棗子1枚,
陽虛--
24.陽合湯 ;
〖組成〗 熟地一兩(30g 肉桂一錢(3g)麻黃五分(2g鹿角膠三錢(9g白芥子二錢(6g姜炭五分 (2g生甘草一錢(3g)
單驗方
1。威靈仙工2克,水煎服。适于風濕痹痛,《千金要方》《羅氏會約醫鏡》等書,均單用本品作為治痹的簡易方。
2.稀莶草、臭梧桐各15克,水煎服,适用于風濕痹痛。
3.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克,水煎服,适用于風濕痹痛。
4.活絡飲(《景嶽全書》);由羌活獨活當歸川芎白術、甘草組成,具有按風除 濕,養血活血的作用,适用 于行痹
5。蠲痹湯(《醫宗金鑒》);由附子、肉桂、羌活、防風、當歸、黃芪、甘草組成,具有溫 經散寒,祛風除濕的作用 。适用于痛痹。
6.海桐皮,姜黃各9—12克,煎服,可用于痹證皮膚及肌肉疼痛。
7.川烏、防風、白芷各30克,共研細末,熱水調敷患處。
8.蘇葉,陳艾各30克,生姜、薤白各60克,共搗爛,和面粉做成餅,烘熱貼患處。 :
9.稀莶草工5克,白術、苡仁各土2克,适用于着痹。 ,
10.五痹湯(《局方》);由羌活、防己、姜黃、白術、甘草組成,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着痹。
11。蠲痹湯.(《濟生方》);由羌活、.姜黃、赤茯苓、黃芪、當歸、甘草組成,有祛風除 濕,通絡止痛及補益氣血 的作用,适用于痹證而見氣血不足之症象者。 。
12。七聖散(:211)。
李志銘對關于痹病辨證論治的進展一文綜合了有關制劑的研究概況:雷公藤制劑,近十幾年來,有關本品研究的文章已逾百篇。雷公藤臨床應用主要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報道的病例至少在3900例以上,近期療效達到90%一98%左右,随訪1—11年,平均遠期療效亦達到85.77%.其煎劑,福建三明市二院用本品去皮根水煎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55例,總有效率87。74%。湖北雷公藤研究協作組等6家共治療139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總有效率達92.26%一97。14%。馬錢子制劑:河南中醫學院用痹苦乃停(制川草烏各lOOg,制乳、沒各150g,制馬錢子50g,生地200g,薏苡仁lOOg)治寒濕頑痹;用痹隆清安(萆藓、生地各200g,制馬錢子50g,制乳、沒各]OOg,薏苡仁lOOg)治熱型頑痹,經治345例,總有效率達94.9%(北京中醫,1990,V4>:58)。
3.辨病論治 .
(1)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于一般的風寒濕痹。其邪多在骨骱經筋,和瘀血、痰濕膠結在一起,難解難去。其本多為腎虛,而腎主骨生髓,因此補腎填精溫陽,搜風剔絡散寒祛濕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基本治法。朱良春主張補腎為本,蟲類藥活血通絡治其标;姜春華常用大量生地(可用至150g)加入溫經通絡方中治療本病,療效顯著。
(2)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不同于類風濕性關節炎之邪深伏骨骱經筋,關節畸形。風濕性關節炎雖亦纏綿不解,病邪留戀,但較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邪侵部位較淺。針對性辨病用藥,一般急性期可用具有抗風濕消炎藥如秦艽、忍冬藤、徐長卿等及類似激素藥如生地、甘草等,慢性期則應調節免疫功能,用補氣、益肝腎、活血化瘀之品。
(3)系統性紅斑狼瘡 本病的治療,益氣養陰,培補肝腎為基本治則。常用的益氣藥如黃芪、黨參、白術、甘草等都有提高機體非特異免疫功能。本病的皮疹、少尿、浮腫等症狀,中醫認為是瘀血之征,故常以活血化瘀的藥物,如雞血藤、白芍、赤芍、丹參、紅花、澤蘭、益母草、川芎。若表現為肢體疼痛,則屬中醫痹病範疇,治當祛風化濕,除痹通絡,常用秦艽、威靈仙、徐長卿、海桐皮、防風、獨活及蛇類等。趙炳南在用藥上,除了按髒腑辨證外,強調調和陰陽、扶正固本,善用天仙藤、絡石藤、首烏藤、雞血藤、鈎藤。王渭川用藥必施蜈蚣、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無花果、苦荞頭、隔山撬、瞿麥根。
二、實驗研究
王德輝認為烏頭的臨床作用一般在15g以上,達20g方有效果,甚則高達30g。有關制川烏毒性動物試驗的結論是:一定量制川烏(0。31g)水煎劑小白鼠灌胃未發現急性中毒症狀。總之,烏頭有大毒,用之得當是很有效的治療痹病之要藥。高壓鍋加溫120~C,經過2小時就可把毒性成分全部破壞,可見加工炮制是十分重要的(dL京中醫雜志,1 992,:36)。關于蜂毒:現代研究表明蜂毒中含有多肽成分,主要有組胺、膽堿、蟻酸、兒茶酚胺等,還含有透明質酸酶、堿性磷酸酶、磷胺酶A,多種微量元素等,蜂毒具有抗炎、抗凝血、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可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蜂毒與雷公藤合用,一方面可以增強調節免疫功能和間接抗炎作用;另一方面又可彌補雷公藤所不足的直接抗炎,改善微循環和對神經系統的作用,且副作用較少。
關于螞蟻制劑;近幾年來發現螞蟻及其複方對本病具有顯著療效。以螞蟻為主,配伍老鹳草、青風藤、炮山甲、蜈蚣、三七等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可收到較好的療效。随着對螞蟻制劑研究的深入,在保健、康複方面亦曰益受到人們的青睐。
痹證預防與康複
一、預防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防止風寒濕熱邪之入侵,久處潮濕環境工作者,更應經常注意預防外邪侵襲。一旦感邪應及時治療,決不可贻誤病情。一時性受寒、淋雨等,在身體疲勞時尤易發病,應及時采取防範措施,如服姜汁及午時茶、川芎茶調散等祛風散寒除濕之品。一旦發現關節疼痛等症狀時,應及時治療,以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
二、康複
1。功能鍛煉 通過活動關節,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營養狀态,以避免關節僵直攣縮,防止肌肉萎縮,從而恢複關節功能。要根據病變關節的生理功能進行鍛煉,采取主動活動與被動活動相結合,以主動活動為主。如手捏核桃或彈力健身圈,鍛煉手指功能,兩手握轉環旋轉,鍛煉手腕功能,腳踏自行車,鍛煉膝關節,滾圓木、踏空縫紉機,鍛煉躁關節等。逐步地再做簡易太極拳、關節操、廣播操等.鍛煉須因人、因病而宜,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2.藥物康複 要針對患者髒腑以及氣血陰陽的虛損不同進行調補,決不可不加辨證地投以參茸等溫補之品。陰虛者滋陰,陽虛者補陽,氣虛者益氣,血虛者養血,肝腎不足者培補肝腎,脾胃虛弱者健脾益氣。但恢複期的調補,要注意“平和”,同時可酌加理氣活血之品,以求氣血調達。
3。食療康複 康複期的飲食,一要節制,二要清淡,三要營養豐富。此外,可根據病情,辨證選用下列食療方:
(1)木瓜湯 木瓜4個,蒸熟去皮,研爛如泥,白蜜lkg煉淨,将兩物調和勻,放入淨瓷器内盛之.每日晨起用開水沖調1—2匙飲用,能通痹止痛。凡屬濕熱阻滞經脈而引起的筋骨疼痛,可用此湯。
(2)川烏粥 生川烏頭3--5g,粳米30g,姜汁10滴,蜂蜜适量。将川烏頭搗碎研為極細粉末備用,粳米煮粥,沸後加入川烏末改用文火慢煎,熟後加入生姜汁及蜂蜜攪勻,稍煮一二沸即可。适用于寒濕痹證,宜溫服。熱性疼痛、發熱期間及孕婦忌服,不可與半夏、瓜蒌、貝母、白及、白斂等中藥同服。
(3)老桑枝煲雞 每次用老桑枝60g,雌雞1隻約500g去毛及内髒,加水适量煲湯,用食鹽少許調味,飲湯食雞肉。可治四肢酸痛麻痹,頸背牽強疼痛,慢性腰肌勞損。
(4)木瓜牛膝酒 木瓜120g,牛膝60g,桑寄生60g,加大曲酒500ml浸泡7天,每服15ml,每日2次。适用于瘀血痹阻。
(5)桑椹子粥 桑椹子、粳米。适量煮粥,常食此粥,可強肝腎,壯身體。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