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痞滿病症精選的藥方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内科學,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後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痞滿病的症狀,根據症狀精選選了10個藥方供有緣人對症選藥方
痞滿是以胃脘部痞悶滿脹不舒無痛,觸之無形,按之柔軟為臨床表現的病證。多因情志所傷、飲食失節、勞逸失調、痰瘀内阻、脾胃虛弱以及外邪侵襲等,導緻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而成。
西醫學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相當于痞滿。消化系統其它胃部疾病若出現以胃脘部痞悶脹滿不舒為主要症狀者
一.肝胃不和:胃脘痞悶,兩脅脹滿,心煩易怒喛氣噫臭,善意太息時有吞酸或吐苦水,嘔哕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用
1.枳術丸加味。
白術6克 枳實3克 陳皮3克
加減:
1.若脾虛較重者,宜加黨參、紅棗、甘草,以助健脾;
2.若見腹瀉者,可加茯苓、薏苡仁,以滲濕止瀉;
3.若食積明顯者,宜加神曲、山楂、麥牙等以消食和胃。
痞滿加減:
1.脹滿明顯者,加厚樸、砂仁;
2.嗳氣甚者,加石菖蒲、黃連、蘇葉、郁金;
3.嘔惡明顯者,加法半夏、生姜;
4.氣郁久而化熱者,用丹栀逍遙散;
5.納呆者加茵陳、郁金、烏梅、炒麥芽、柴胡;
6.血瘀加丹參、紅花。
臨證參考董建華治療本證常以理氣通降方(香附、蘇梗、香橼、佛手、陳皮、枳殼、大腹皮)為主方加減治療。宋孝志治療本證常用旋覆代赭湯加枳實等理氣之品,以降肝胃逆氣,條達肝氣以行胃之壅滞。
二.食積停滞:胃脘痞滿而脹,食後尤甚,饑可稍緩,喛腐吞酸,厭食惡心,口中異味,或噫 氣頻出,矢氣多,味腐臭,舌質淡紅,苔厚膩,脈滑或實弦滑。用木香槟榔丸加味。
2.木香槟榔丸
木香3克 槟榔3克 生姜3克 青皮3克 陳皮3克 莪術3克 黃連3克 枳殼3克 黃柏9克 大黃9克 炒香附12克 牽牛子3克(粉服)
加減:
(或木香、槟榔、白術、黨參、枳實、香附、陳皮、神曲、山楂、麥芽)
1.納差食欲不振者,宜加山楂、雞内金、萊菔子等消食之品;
2.若舌苔厚者,宜加蒼術等以燥濕化濁。
加減
1. 食積化熱者,加連翹、黃連、栀子;
2. 便秘者加大黃;
3. 納呆者加雞内金。
臨證參考
宋孝志治本證常用 二陳湯加熟地或生地、焦三仙、雞内金、木香以行氣除滞,調整胃腸活動節律,達運脾開胃之功。
若積滞日久,化熱生痰或痰熱内壅者,臨床證見:脘滿脅脹,口苦,煩躁,苔黃,治療常用 溫膽湯清化積滞;
清熱化痰,行氣和胃,協調髒腑。伴失眠者,加秫米,以配半夏除痰消滞和胃,使之能寐。
三.濕熱滞胃證:胃脘痞滿,脹悶不舒,按之濡軟,兼見納差食減,口幹粘膩而臭,口渴喜冷,頭身沉重,肢軟乏力,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爽,舌質紅赤,苔白黃而膩,脈濡數。用
3.連樸飲
制厚樸6克 姜川連3克 石菖蒲3克 制半夏3克 炒香豉9克 焦栀子9克 蘆根60克
加減:
1.若腹瀉較著,加炒車前子、薏苡仁以利濕止瀉;
2.胸腹脹滿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氣消脹;
3.大便隐血,加地榆炭、茜草以涼血止血。
痞滿加減:
1. 脾虛濕熱者,改用半夏瀉心湯,
2. 兼肝膽濕熱者,用金鈴子散加味;
3. 嘔吐加生姜、竹茹、旋覆花、枳實;
4. 若熱邪偏重,而緻熱毒蘊結,症見脘部痞悶,灼熱,口渴口苦,煩躁易怒,呃逆泛酸,大便幹結,舌質紅,苔黃厚或黃膩,脈弦數,治宜清熱解毒,消痞和胃,改用藥方。
臨證參考治療本證還可選用三仁湯、藿樸夏苓湯等方。
四.痰濕中阻證:胃脘痞塞,滿悶不舒,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欲嘔,痰多,頭暈目眩,體重困倦,舌質淡紅,苔白厚膩,脈滑或弦滑。用
4.二陳湯
半夏6克 陳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烏梅1枚 生姜6克 紅棗2枚
加減:
1.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瀝;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濕痰加蒼術、白術;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
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
8.風痰加南星、竹瀝等,以熄風化痰;
9.熱痰加黃芩、膽星等,以清熱化痰;
10.寒痰加幹姜、細辛等,以溫化痰飲;
11.氣痰加枳實、厚樸等,以理氣化痰;
12.皮裡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絡化痰。
13.苔膩,痰濕盛,加川樸燥濕化痰。
14.痰多氣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肅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為主,則重用白芥子,酌加幹姜、細辛、半夏等以助溫化寒痰。
痞滿加減:
1. 氣逆不降,噫氣不除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化痰降逆,加枳實行氣開痞;
2. 痰濕久而化熱,見口苦、苔黃者,改用
5.溫膽湯;
半夏6克 陳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實6克 生姜15克 紅棗1枚
加減:
1.若心中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
2.口燥舌幹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膽星、鈎藤、全蠍以熄風止痙。
臨證參考本證還可用平胃散為主方加減。
五.寒熱錯雜證:胃脘痞滿,有灼熱感,口苦心煩,口渴,欲冷飲,或見嘔惡欲吐,泛酸,腸鳴,腹中冷痛,便溏或飲冷即瀉,舌苔黃,脈沉弦、沉細或弦滑。常用
6.半夏瀉心湯。
半夏12克 黃芩9克 幹姜9克 人參9克 甘草9克 黃連3克 紅棗12枚
加減:
1.熱多寒少以芩、連為主。
2.寒多熱少則重用幹姜。
3.濁飲上泛重用半夏。
4.若痞證嘔甚而中氣不虛,或舌苔厚膩者,可去人參、紅棗,加枳實、生姜。
加減:
1. 服藥後若症狀仍如故,或微減者,加枳殼、白術以健脾益胃,調理升降;
2. 胃氣逆者,加代赭石、萊菔子、莪術降氣和胃,消痞散結;
3. 疼痛者,加芍藥緩急止痛;
4. 食欲差者,加麥芽、山楂、山藥、扁豆以補虛開胃;
5. 脾虛寒甚者,加香附、川椒少量以溫中祛寒;
6. 氣滞胃脹甚者,加陳皮、木香以理氣消脹;
7. 肝胃氣痛甚者,加柴胡、延胡索、白芷以疏肝氣止痛;
8. 失眠加炒棗仁、丹參;
9. 熱偏盛去幹姜,加蒲公英;
10. 陰虛去幹姜,加麥冬、石斛;
11. 瘀重去幹姜,加丹參、紅花;吐酸者加烏賊骨。
臨證參考宋孝志治本病多用瀉心湯類,對兼有嘔惡者加吳茱萸助半夏降逆;腹中雷鳴,幹嘔而惡食,加生姜與幹姜守散同用,散寒化飲,降逆和胃;若脘腹痞滿,冷痛,大便清稀,加川椒以溫脾散寒暖腸;濕熱未清,壅滞中焦,加白蔻、薏苡仁、厚樸祛濕除痞;若熱戀上焦,肝胃郁熱而燒心泛酸者,加烏賊骨、貝母以制酸。
六.脾氣虛弱證:胃脘痞痛,氣短乏力,便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虛弱或沉弦。常用
7.補中益氣湯加減。
人參3克(焗服) 白術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陳皮1.5克 歸身1.5克 生姜2片 紅棗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加減
1. 氣滞較甚,脘腹滿脹嗳氣者,改投四磨湯;
2` 厭食納少者,加砂仁、神曲、半夏芳香醒脾,降逆化濁;
3` 苔厚膩,濕濁内盛者,改投參苓白術散加藿香、佩蘭;
4` 血瘀者加丹參、紅花。 '
臨證參考董建華治本證常用甘溫健胃,補虛消脹法,常用藥有黨參、黃芪、茯苓、白術、木香、當歸、三七粉。宋孝志治本證兼胃逆、脾胃失和,證見脘痞滿,食後腹脹,胃饑思食,大便時溏時秘者,升降并調,需用調中益氣湯加枳實。兼嗳氣者,加清半夏、石菖蒲以降胃疏機,開竅;厭食納少較重以痞滿而不能食為特征者,投以香砂六君子湯加紫蘇、厚樸,以調整自身消化機能,提高胃腸蠕動頻率。
七.胃陰虛證:胃脘痞滿,灼熱嘈雜,似饑不納,口幹咽燥,消瘦,大便幹燥,舌質紅或深紅少津,苔少或花剝甚無苔,脈細數或弦細兼數。常用
8.益胃湯加石斛。
沙參9克 麥冬15克 細生地15克 炒玉竹4.5克 半夏6克 石斛9克 甘草5克 粳米9克
加減:
胃痛加減:
1. 若熱象明顯者,加桑葉清肝胃之熱,石斛,知母之類以養陰清熱;
2. 若吐酸嘈雜者,加左金丸;
3. 口燥咽幹偏重者,加玄參、天花粉、五味子;
4. 大便幹燥重者,加當歸,且白芍用量宜加大;
5. 肝陰液虧耗,并伴見口幹、舌光絳、胸脅不舒或疼痛者,用一貫煎;
6. 陰虛夾濕,症見胃脘痞悶灼痛,口幹不欲飲,納呆作嘔,舌紅苔膩,或兼見咽幹煩燥,大便溏洩不爽,脈濡數,治以酸甘養陰益胃,佐以燥濕理氣,方用芍藥甘草湯合二陳湯加味;
7. 陰虛夾瘀,症見胃脘灼痛,煩躁易怒,舌紅少津,兼見瘀斑,或兼見口幹不欲飲,納少幹嘔,治以養阻益胃,佐以活血化瘀,方用通幽湯加減。
痞滿加減:
1. 肝胃陰虛并伴見眩暈頭痛,耳鳴目幹,兩脅陷痛,急躁者,改投一貫煎;
2. 嘈雜伴吞酸或吐酸者,加當歸、白芍、川芎、蒲公英、闆藍根以養血和胃,清熱通絡;
3. 納呆,似饑不納明顯者,重用生地,加雞内金、焦三仙少量;
4. 便幹甚者,加玄參、火麻仁、當歸、白芍、蜂蜜;
5. 血瘀者,重用當歸,加赤芍、紅花、丹參、山楂;
6. 夾濕者,見舌質紅而幹,苔白膩加陳皮、半夏、厚樸花、佩蘭、薏苡仁、茯苓、蘆根、通草;
7. 濕濁難化用石菖蒲宣竅化濕,藿香芳香化濕,益智仁濕脾化濕。
臨證參考董建華治本證治以酸甘益胃,消脹除痞法,藥用沙參、麥門冬、丹參、石斛、烏梅、佛手;宋孝志治本證常用黃精、黨參、山藥、山楂、芍藥、甘草、黃芪、陳皮、砂仁。伴見不知饑餓,食之無味偏重者,加烏賊骨、川貝母、石斛、炙枇杷葉、枳實以鹹寒育陰潤氣,濡悅胃府,調暢胃腸氣機;若兼見燒灼、泛酸口苦、咽幹,則加山楂(309以上)以酸制酸,并以斂胃陰。
八.氣陰兩虛證:胃脘部痞冰不舒,納後加重,不饑少納,神疲乏力,消瘦,舌淡紅,苔薄白,或花剝或少苔,脈沉細或濡緩。用
9.甘平養胃湯。
太子參 白術 炙百合 沙參 烏藥 雞内金 綠萼梅 香橼皮 八月劄
加減:
1.咳嗽有痰,胸悶,口苦苔膩者,加瓜蒌皮、天花粉、貝母以清熱化痰;
2.盜汗者,加浮小麥、生地以養陰固攝止汗;
3.伴胃脘痛者,加白芍、甘草止痛;
4.惡心欲吐,嗳氣頻頻者,合入旋覆代赭湯加減;
5.若服藥後仍嗳氣不止者,加石菖蒲、黃連、郁金、蘇葉、酸棗仁以開心氣,宣郁降逆,但藥量宜輕;
6.瘀滞者加當歸、赤芍、紅花、丹參、山楂。
九.脾胃虛寒證:胃脘痞滿,或冷痛、隐痛,遇冷則重,得溫則緩,喜熱飲食,納少,食後脘脹,手足欠溫,神疲乏力,舌質淡體伴,舌苔白,脈沉細弱或沉遲。藥用
10.枳實理中丸。
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9克 幹姜9克 枳實6克
加減:
1.如果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白術,加肉桂12克
.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嘔吐者去白術,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術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參至14克
6.寒冷的加幹姜至14克
7.腹滿的去白術,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虛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細辛、五味子以溫中化飲止嗽;
9.寒濕發黃;陽虛失血,加黃芪、當歸、阿膠以益氣養血攝血;
10.兼喘滿浮腫,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溫陽化氣利水。
十.對于因七情失和、飲食阻滞、痰濕内阻等因素所緻的痞滿病。
李乾構認為其病機雖以邪實為主要矛盾,但都有不同程度的脾胃虛損表現,故在應用調理氣機、祛濕、化痰、消積、活血等法時,少加顧護脾胃之品,以防克伐太過,傷中土,使病情加重,且用藥不宜過峻,以平和為妥。
疏肝首推柴胡、郁金、香附;理氣選枳殼、厚樸、木香;
消導常用以山楂、麥芽、萊菔子、神曲;
散寒用幹姜、附子;化痰用半夏、陳皮、竹茹;
清熱用黃連、連翹、黃芩;
活血用桃仁、紅花、乳香、沒藥。
對于脾氣虛、胃陰虛、氣陰兩虛、脾胃虛寒引起的痞滿病,應調補為主,參以疏導,病機以脾胃虛弱,胃陰不足為主要矛盾,兼夾痰濕、食滞、氣郁、血瘀等。
故李乾構認為
脾胃氣虛者常用異功散、參苓白術散等;
脾氣下陷者,以補中益氣湯為代表;
脾陽虛弱者,輕則黃芪建中湯,甚則附子理中丸;
胃陰虧虛者,首推葉氏養胃湯。
并随其所兼夾不同,少加化痰、消積、理氣、化瘀等芳香靈動之品,
一般化痰常選半夏、陳皮,消食則以山楂、神曲;理氣配香附、枳殼;清熱投以連翹、竹葉,化濕用蒼術、茯苓;活血用丹參、紅花、桃紅、乳香、沒藥;補氣常用黨參、黃芪、白術、山藥使補而不滞;滋陰常用沙參、玉竹、石斛、麥門冬使滋而不膩。如此,則補而不滞中宮,和而不傷氣陰。
痞滿
1.中成藥
(1)實痞
①越鞠丸(上藥牌,上海中藥制藥一廠;久強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藥二廠;古醫牌,杭州胡慶餘堂制藥廠):每次6~9g,1日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氣火痰血濕食諸郁所緻脘痞,腹中脹滿,飲食停滞,嗳氣吞酸。
②保和丸(衆牌、參苯牌,沈陽中藥廠;汴京牌,河南省開封市中藥制藥廠;古醫牌,杭州胡慶餘堂制藥廠):每次6~9g,1日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食積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嗳腐吞酸,不思飲食,亦用于因飲食停滞所緻痞滿
③枳實導滞丸(上藥牌,上海中藥制藥一廠;古醫牌,杭州胡慶餘堂制藥廠):每次6~9g,1日2次,空腹溫開水送服。用于食積氣滞,脘腹脹,不思飲食,亦用于氣滞食積所緻胃脘痞滿不舒。
④沉香化滞丸(久強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藥二廠;古醫牌,杭州胡慶餘堂制藥廠):每次6g,1日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飲食停滞,胸膈脹滿,胃脘痞滿不舒。
⑤沉香化氣丸(九芝圖牌,江蘇雷允上制藥廠;古醫牌,杭州胡慶餘堂制藥廠):每次3~6g,1日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肝胃氣滞,脘腹脹痛,胸脅痞滿,不思飲食,嗳氣泛酸。
⑥左金丸(上藥牌,上海中藥制藥一廠;古醫牌,杭州胡慶餘堂藥廠):每次3~6g,1 日 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肝火犯胃,脘脅疼痛,口苦嘈雜,嘔吐酸水,亦用于肝火犯胃緻胃脘痞滿。
⑦二陳丸(上藥牌,上海中藥制藥一廠;久強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藥--)-一;長城牌,天津樂仁堂制藥廠):每次9--15g,1日2次,溫開水或姜棗湯送服。用于胸脘脹滿,惡心嘔吐,痰多,也用于痰濕困脾所緻脘痞脹滿。
(2)虛痞
①人參健脾丸(李時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藥廠;回生牌,天津達仁堂制藥廠):每次2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欲減退,體倦乏力,脘腹脹滿,腸鳴腹瀉,亦用于脾胃虛弱,氣血虧少,胃體失養所緻胃脘痞滿作脹。
②補中益氣丸(回生牌,天津達仁堂制藥廠;“魯”字牌,濟南中藥廠;長白山牌,長春市中藥廠):每次6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亦用于中氣虧虛下陷所緻胃痞作脹。
⑧附子理中丸(回生牌,天津達仁堂制藥廠;長白山牌,長春市中藥廠;上藥牌,上海中藥制藥一廠):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姜湯或溫開水送服。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手足不溫,嘔吐洩瀉,亦用于脾胃虛寒,中陽不振之胃脘痞滿。
④參苓白術丸(久強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藥二廠;李時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藥廠;長城牌,天津樂仁堂制藥廠):每次6~9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肢倦無力,氣短咳嗽,亦用于脾胃氣虛所緻脘痞脹滿。
⑤枳術丸(蒼岩山牌,石家莊樂仁堂制藥廠;上藥牌,上海中藥制藥一廠;九芝圖牌,江蘇蘇州雷允上制藥廠;古醫牌,杭州胡慶餘堂制藥廠):每次6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脾胃虛弱,脘腹痞滿,飲食不化。
⑥香砂六君子丸(久強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藥二廠;長城牌,天津樂仁堂制藥廠;上藥牌,上海中藥制藥一廠):每次6~9g,每日2~3次,飯前溫開水送服。用于脾虛氣滞,消化不良,嗳氣食少,脘腹脹滿,大便溏瀉。 ’
⑦香砂養胃丸(李時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藥廠;久強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藥二廠;長城牌,天津樂仁堂制藥廠):每次9g,每日2次,溫中和胃,健脾舒氣。用于消化不良,不思飲食嘔吐酸水,胃脘脹滿,四肢倦怠
2.單驗方
(1)草果,煨黃研細末,每次服3g,溫開水送下。主治脘腹痞滿。
(2)槟榔燒存性,為末,每次服5g,溫開水送下,每日1~2次。主治脘腹痞滿有積滞者。
(3)砂仁5g,陳皮5g,紅糖6g,水煎服。适用于脾胃虛弱,氣滞痞滿。
(4)丁香3g母10g,煅瓦楞lOg,烏賊骨lOg,吳茱萸1.5g,黃連lOg,烏藥10g,高良姜6g,厚樸10g,神曲lOg,丹參10g,蘇梗6g,藿梗6g(翟濟生方)。适宜于酸多性萎縮性胃炎,症見脘腹滿悶,有燒灼感,反酸,不喜甜食。
(7)養胃湯:沙參lOg,麥門冬15g,石斛10g,百合15g,白芍15g,甘草5g,綠萼梅10g,木蝴蝶6g,炒當歸10g,炒山藥lOg。适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陰虧虛證,表現為胃脘痞脹不适,有嘈熱感,食少,口幹欲飲,體消瘦,舌質幹紅少苔,脈細。
(8)胃慢萎複元湯:黨參15g,生黃芪15g,麥芽30g,稻芽30g,山藥15g,雞内金12g,青皮6g,陳皮6g,菟絲子15g(布包),枸杞子12g,粉甘草6g。适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
3.食療方
(1)高良姜炖雞塊:高良姜、草果各6g,陳皮、胡椒各3g,公雞1隻,蔥、食鹽适量。将公雞去毛及内髒,洗淨切塊,與高良姜、草果、陳皮、胡椒、蔥、鹽一起放入。煮熟食用。有散寒補中功效,适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寒者
(2)鲫魚羹:鲫魚1尾,500g左右,大蒜2瓣,胡椒10粒,陳皮3g,砂仁3g,蔥鹽适量。先将魚鱗、肚腸去掉,洗淨,然後把大蒜、胡椒、陳皮、砂仁放入魚肚中,入鍋内水煮,将熟時放入蔥、鹽即可。适宜予慢性萎縮性胃脾胃虛寒者。
(3)白術豬肚湯:白術30g,槟榔lOg,豬肚一個,粳米60g,洗淨豬肚,切成小塊,同白術、槟榔、生姜同煮,至豬肚炖熟後,取湯汁入粳米煮粥;加麻油、醬油、蔥拌豬肚,喝粥食豬肚。适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不思飲食,脘腹作脹,大便洩瀉的患者,有健脾益氣、消食和胃功效。
(4)草果炖牛肉:草果6g,牛肉200g。将牛肉切成小塊,放入草果,加清水适量煮炖,再加鹽少許調味,食肉飲湯。适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虛寒者,有溫脾暖胃,祛寒除濕,消食除痞止痛之功,脾虛食欲不振亦适用。
(5)三香牛肚:肉桂30g,砂仁30g,紫豆蔻30g,牛肚1個。将牛肚洗淨,上之藥研為粗末,納入牛肚中,加水适量,用麻繩把牛肚口紮緊,放入鍋内加水煮約2小時,将牛肚取出,去藥液及藥渣,将牛肚切小塊食之。适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脘部脹滿者。
(6)白胡椒15g,牛肚1個。胡椒打碎研成粗末,放入洗淨的牛肚内,加少許水,然後用線将口紮緊,放入砂鍋内微火炖熟爛,調味食之。隔2~3天服1次,連服5次。适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寒者。
(7)牛肉250g,花生仁150g,大蒜lOOg,三味混合後加水煮熟,空腹溫服分2次服完,連服30天。适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肝郁脾虛者。
(8)香砂藕粉:木香lOg,砂仁1.5g,藕粉30g。将木香、砂仁共研細末,和藕粉、白糖适量,溫水調糊,再用開水沖熱,晨起服。适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食後欲吐、脘腹脹者。
4.針灸
(1)針刺
脾胃虛寒者取穴:脾俞、胃俞、章門、中脘、足三裡,用補法,并可加灸。胃熱陰虛者取穴:胃俞、中脘、内關、三陰交、太溪、内庭,便秘者加承山。胃俞、中脘平補平瀉;内關、内庭用瀉法;三陰交、太溪用補法。肝胃不和者取穴:中脘、肝俞、期門、内關、足三裡、陽陵泉、太沖,嘔血、黑便加膈俞、血海。肝俞、期門、内關、太沖、陽陵泉皆用瀉法;中脘、足三裡平補平瀉;血海、膈俞用瀉法。
(2)耳針
取穴:胃、脾、神門、交感、内分泌、皮質下、肝、膽。
針法:耳針常規方法操作,留針20分鐘,左右耳交替使用,每周治療2次,10次為1個療程。
痞滿現代研究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中醫痞滿範疇。本病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體萎縮,粘膜變薄,粘膜肌層增厚及伴有腸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疾病,是消化系統常見的難治之病。目前國内外對本病尚無好的治療方法,中醫治療本病有一定的優勢,并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就近10年中醫對本病的研究進展介紹如下。
一、理論研究
李桂金綜述文獻後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一般與年齡、免疫功能、煙酒、藥物刺激、飲食不當、慢性肝病以及膽汁返流等因素有關。本病的病位在胃,牽及脾肝,日久累及五髒。病因與外邪内侵、飲食不節、情志因素、病後傷胃及素體脾胃虛弱等有關。病性多屬虛實并見。正虛多為脾胃虛弱(包括虛寒),邪實多為肝氣犯胃、瘀血阻絡、濕熱内蘊。病初在經屬氣,病久入絡屬血(中醫藥信息,1991,(1):40~42)。張琳等研究表明幽門螺杆菌感染與本病發病有關。在慢性萎縮性胃炎中幽門螺杆菌檢出率為67%。且幽門螺杆菌大量粘附在胃粘膜細胞的交界處,逐漸通過被破壞的細胞間隙引起一系列病理改變。幽門螺杆菌的存在首先遭到破壞的是上皮細胞表層組織,杆菌被清除後,首先恢複的也是上皮細胞。間質改變恢複最不容易,即腺體及脈管的萎縮治療後較易恢複,而間質改變和不典型增生的消除要困難得多(中醫雜志,1992,(7>:27)。任宏義等研究發現慢性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杆菌檢出率為68.7%,在病變程度上,以淺表一萎縮性胃炎的檢出率最高,萎縮性胃炎次之,正常對照組檢出率最低。表明該菌主要出現于病的早期,此期胃炎多于活動期,亦提示幽門螺杆菌與本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中醫雜志,1992,(8>:41-'--43)。朱雲華等觀察到有些組織學正常的粘膜也存在着幽門螺杆菌,提出此杆菌可能為一種條件緻病菌,感染後發病與否與人體的“正氣”強弱及免疫狀态有關(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9(2>:747)。張琳等從慢性萎縮性胃炎細菌感染說出發,對53味中藥及其組方進行抑菌試驗,發現幽門螺杆菌對三七、厚樸敏感;對烏梅、延胡索中度敏感;對黃連、大黃高度敏感(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9>:521~523)。
二、臨床研究
1.微觀辨治規律研究任宏義等研究後發現脾胃氣虛、陽虛、陰虛證型,胃粘膜的病理變化是依次加重的。在病之初期,由于胃粘膜腺體萎縮較輕,臨床上僅有食少、腹脹等氣虛見症。随着疾病的發展,胃粘膜腺體進一步萎縮,消化吸收功能進一步衰退,營養吸收不良,熱量産生降低,臨床可出現便溏、完谷不化、畏寒肢冷等陽虛見症。由于胃的消化功能降低,胃的蠕動緩慢,食物停滞,感染加重,出現胃粘膜糜爛,中性粒細胞浸潤等活動期的變化,臨床可有胃脘滿悶、嘈雜、暖氣等陰虛内熱見證(中醫雜志,1992,<8>:41~43)。李軍祥采用辨病與辨證,宏觀與微觀結合的方法認識與治療,胃粘膜相見粘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絲狀血管可見,但相當部分胃粘膜紅白相間,以紅為主,或有發赤斑,證屬脾胃虛寒,予黃芪建中湯加味;胃粘膜相見粘膜萎縮,呈彌漫性或局限性,粘膜變薄,粘膜下血管網清晰可見,分泌物減少,蠕動減慢,證屬胃陰不足,予一貫煎加烏梅、木瓜、山楂等;胃粘膜相見粘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小彎側多見,其餘部分粘膜充血水腫,分泌物量多,散在均勻糜爛出血點,證屬脾胃濕熱,予半夏瀉心湯加減;胃粘膜相見粘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小彎側多見,其餘部分胃粘膜紅白相間,以紅為主,粘膜水腫,或見粘膜散在糜爛、出血點,并見膽汁返流,膽汁瘀積,證屬膽熱犯胃,予柴芩溫膽湯加味;胃粘膜相見粘膜紅白相間,樹枝樣血管透見,色暗紅,粘膜呈顆粒樣或結節樣增生,病理活檢常有腸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證屬胃絡瘀阻,予失笑散合丹參飲加三棱、莪術、路路通、穿山甲等(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8>:54~55)。慢性萎縮性胃炎常合并有胃酸分泌異常。李軍祥依據胃液分析辨證用藥,認為本病一般胃液分析提示胃酸減少,但治療仍需據病人不同情況進行辨證用藥方能奏效。如:低酸而見胃陰不足者,除用烏梅酸甘化陰養酸外,宜選用生地、沙參、麥門冬、石斛甘寒生津,引緻胃酸産生;食積酸少或脾胃氣虛食滞酸少者,首選山楂補酸消食,另加用雞内金、麥芽等藥,促進胃腸運動增強,提高胃液及胃酸分泌;低酸而見痰濕之人,可用木瓜補酸,兼和胃化濕,另加藿香、佩蘭、厚樸花、菖蒲等芳香化濕之品,促進消化和胃酸分泌;寒證病人而見酸少者,可用高良姜、肉桂等辛溫之品,刺激胃粘膜分泌胃酸等(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8>:54~55)。
2.辨證論治規律研究近10年來有關本病的中醫藥治療不外辨證分型治療、專方專藥治療、針對癌前病變治療等幾個重點方面。
在辨證分型治療方面:1989年南昌會議根據對臨床症狀進行辨證、胃鏡及活檢,将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為5型,即肝胃不和型、脾胃虛弱(包括虛寒)型、脾胃濕熱型、胃陰不足型和胃絡瘀血型(中西醫結合雜志
李國虹将本病分為脾胃氣虛型、脾胃陰虛型、肝胃不和型,分别采用中藥治療共30例,對照組20例,采用硫糖鋁19、維生素B。20mg,每日3次口服,2個月後結果中藥組和對照組分别顯效5、0例,有效15、4例,無效10、16例,總有效率67%、20%(P 顧慶華辨證分型治療本病100例,分為:濕熱中阻,胃失和降,用連樸飲加減;脾氣虛弱,中焦氣滞,用香砂異功散加減;胃陰不足,濡養失司,用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肝氣郁滞,橫逆犯胃,用柴胡舒肝散加減。治療3個月。結果臨床近期治愈32例,顯效56例,好轉12例,總有效率100%(中醫藥研究,1996,<1>:12~13)。 在專方專藥治療方面: 郝淑然用胃丹膠囊(河南醫科大學研制)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80例,4粒,每日3次,對照組40例,用摩羅丹2丸,每日3次,均飯前服。90日後胃鏡、病理活檢兩項分别觀察的結果:兩組分别顯效36、9,26、8例;有效34、20,43、20例;無效10、11;11、12例;總有效率87.5%、72.5%,86.25%、70%(P 施玉湘等用養胃沖劑(正大青春寶藥業有限公司生産)159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105例,對照組用猴菇菌片(猴頭菇培養産物的浸膏片,上海中藥制藥三廠生産)39治療50例。90日後兩組分别顯效40、8例,有效44、20例,無效21、22例,總有效率80%、56%(P 何公達運用愈胃湯(炙黃芪、炙甘草、柴胡、銀花、貓人參、炒白芍、山藥、八月劄)辨證加味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73例,肝郁氣滞型加郁金,炒枳殼等;瘀熱型加刺猥皮、乳香、沒藥等;氣虛痰濕型加吳茱萸、赤石脂、炮姜、姜半夏等;虛損型加烏梅、北沙參等,每日1劑,分3次飯後1.5小時服。結果:顯效52例,有效1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浙江中醫雜志,1996,31<8>:350)。在針對癌前病變治療方面,近年來通過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有可能逆轉。 尹光耀等采用黨參、黃芪、茯苓、白術、枳殼、木香、黃芩、延胡索、丹參等。脾胃虛寒型加高良姜、吳茱萸;肝胃不和型加郁金、厚樸;脾胃陰虛型加玄參、麥冬;脾虛氣滞型加陳皮、沉香。依次制成I、Ⅱ、Ⅲ、Ⅳ号膠囊劑,每粒0.5g(江蘇省江陰市胃病研究所提供),治療胃粘膜腸上皮化生患者75例,對照組68例,用三九胃泰膠囊(南方制藥廠生産)。兩組均每次4粒,1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健康對照組12例。一般治療3~6個療程。結果兩組分别治愈37、20例,好轉32、26例,無效6、22例,總有效率92.o%、67.2%(P 王魏用舒肝散加味治療胃粘膜異常增生30例。基本方為:柴胡、赤芍、制半夏、香附各109,枳實129,杭芍、莪術各159,甘草、陳皮各69。虛寒加幹姜、肉桂、炙黃芪、吳茱萸;陰虛選沙參、石斛、麥門冬等;嗳氣泛酸選旋覆花、代赭石、瓦楞子、左金丸等;胃劇痛選延胡索、川楝子、三七等;胃粘膜充血水腫或萎縮選蒲公英、紅藤、敗醬草、白花蛇舌草、丹參、九香蟲等。結果:顯效(症狀消失,病理檢查級數降低,萎縮消失或轉為淺表性胃炎)25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陝西中醫函授,1995,<3>:31~32)。 在針對幽門螺杆菌方面: 馬偉明等采用紅藤愈萎理胃湯(紅藤309,蒲公英、石斛各159,半夏、黃芩、丹參各109,黃連、乳香、沒藥、玫瑰花、綠萼梅、佛手花、甘草各69),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幽門螺杆菌陽性的慢性萎縮性胃炎30例,對照組用麗珠得樂沖劑110mg,慶大黴素片8萬單位,甲硝唑片0.29,均日3次口服,服用2個月。結果:兩組分别治愈8、7例,好轉17、18例,無效各5例,總有效率各83.4%。幽門螺杆菌陽性分别治愈27、9例,好轉2、5例,無效1、16例,總有效率96.7%、46.7%(P
有話要說...